以柔克剛。這種方法是不直接回答對方,而是順著對方的話語,以靜製動,變被動為主動。美國前總統林肯在一次演講時,有人遞他張紙條,上麵隻寫了兩個字:“笨蛋。”他舉著這張紙條鎮靜地說:“本總統收到過許多匿名信,全都是隻有正文,不見署名,而剛才那位先生正好相反,他隻署了自己的名字,而忘了寫內容。”林肯以柔克剛,在笑聲中不僅替自己解了圍,也有力地回擊了對方。
偷梁換柱。把另一種事物的特征以移花接木之術轉換到此事物上,聽後肯定讓人忍俊不能。我國古代有位大王,因處理朝政操勞過度,精神委靡,食不甘味,睡不安枕,噩夢連綿,頭昏腦脹,胸悶氣短,日漸消瘦。大臣們為其到處尋醫,可試遍了各種良方,病情卻毫無起色。後來請來了扁鵲,診視完後扁鵲說:“陛下得的是月經不調。”大王聽罷哈哈大笑:“荒唐,我乃男子,何來月經不調之理。”笑得他前俯後仰,眼淚都出來了。此後,每當與別人談起此事還大笑不止,可說也怪,過了不長時間,病情居然慢慢好轉起來,不久就痊愈了。
遇事不鑽牛角尖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人的一生中最美的是過程,生命中總有些東西無法重複,畢竟過去的不會再回來。所以珍惜現在,珍惜擁有過的,珍惜你愛過和愛過你的人,你才會更快樂。有時或許放棄你的執著,才能看到另一片美好的天地,有句老話說的好: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坦然,心也坦然。
有一則腦筋急轉彎這麼說:“一個人要進屋子,但那扇門怎麼拉也拉不開,為什麼?”回答是:因為那扇門是要推開的。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犯一些諸如隻知拉門進屋,不知推門的錯誤。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有時遇事愛鑽牛角尖,不會變通。有時候,周圍的環境變了,我們卻不知變通,還在固執一端,鑽牛角尖,認死理,結果卻鬧出笑話來。
《呂氏春秋》裏記載:楚國有一個人搭船過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劍掉進了河裏。同船的人都勸他下水去撈,但他卻不慌不忙,從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劍落水的船邊刻個記號,有人問:“做什麼用啊?”他回答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我作個記號,等會兒船靠岸時,我就從這個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把劍找回來。”船靠岸時,他就這樣去找劍,結果自然沒有找到。
刻舟求劍,是一種刻板的,不知變通的思維方式。有時候我們的思想就像那把劍,環境的大船已經變了,而我們卻還在那裏原地不動;有時候我們也會刻舟求劍。
俗話說:“變則通,通則久。”隻要我們學會變通,許多事情都能變不可能為可能,都能變壞事為好事。
兩個歐洲人到非洲去推銷皮鞋。由於炎熱,非洲人向來都是打赤腳。第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腳,立刻失望起來:“這些人都打赤腳,怎麼會要我的鞋呢?”於是,他便沮喪而回。另一個推銷員看到非洲人都赤腳,驚喜萬分:“這些人都沒有皮鞋穿,這皮鞋市場大得好呢!”於是,他想方設法引導非洲人購買皮鞋,最後他發大財而回。
第一個人不懂變通,一味鑽牛角尖,總以為牛不喝水,便不能強按頭。第二個人則不然,他會變通一下,給牛點鹽吃,不也就能讓它喝水了嘛!
關於皮鞋的由來,據說還有這樣一個典故:
早期沒有鞋子穿,人們走在路上,都得忍受碎石硌腳的痛苦。某一個國家,有一個太監把國王的所有房間全鋪上了牛皮,當國王踏在牛皮上時,感覺雙腳非常舒服。
於是,國王下令全國各地的馬路上,都必須鋪上牛皮,好讓國王走到哪裏,都會感覺舒服。有一個大臣建議:不需要如此大費周折,隻要用牛皮把國王的腳包起來,再拴上一條繩子就可以了。於是無論國王走到哪裏,都感到舒服。
故事中的大臣是聰明的,他的變通,使舒服與節約兩全其美。假如,我們在工作學習之餘,能學會變通,隨時調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驟,便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笑看輸贏得失
人的情緒是一個定數,騰不出空間來快樂,就會騰出空間來憂傷,騰不出樂觀的情緒,就會騰出悲觀的情緒。
安徒生有一則名為《老頭子總是不會錯》的童話故事:鄉村有一對清貧的老夫婦,有一天他們想把家中惟一值點錢的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更有用的東西。老頭子牽著馬去趕集了,他先與人換得一頭母牛,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隻羊,再用羊換來一隻肥鵝,又把鵝換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口袋爛蘋果。在每次交換中,他都想給老伴一個驚喜。
當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時,遇上兩個英國人。閑聊中他談了自己趕集的經過,兩個英國人聽後哈哈大笑,說他回去準得挨老婆子一頓揍。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三個人於是一起來到老頭子家中?。
老太婆見老頭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她興奮地聽著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每聽老頭子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她都充滿了對老頭子的欽佩。她嘴裏不時地說著:“哦,我們有牛奶了!”“羊奶也同樣好喝。”“哦,鵝毛多漂亮!”“哦,我們有雞蛋吃了!”
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
結果,英國人輸掉了一袋金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到:不要為失去的一匹馬而惋惜或埋怨生活,既然有一袋爛蘋果,就做一些蘋果餡餅好了,這樣生活才能妙趣橫生,和美幸福,這樣,你才可能獲得意外的收獲。
生命有得到是正常的,有失去也是正常的,如果你緊緊抓住失去不放,得到就永遠也不會到來。放下失敗,抓住成功,就可以讓生命重放光彩。而這一切,需要你有一顆淡泊名利得失、笑看輸贏成敗之心。個性樂觀的人對得失看得很淡,他們認為“得”是勞作的結果,無論勞心勞力,“得”都是心願的實施,了得了心願,卻難免會失去追求。得到功名利祿的時候,滿心喜悅,但同時也失落了沉思與警醒;得到婚姻的時候,愛情的光芒免不了黯淡;得到虛榮的時候,靈魂卻在貶值;失去最愛的時候,便是得到永恒的寄托;失去依賴的時候,便得到人生必備的磨礪;失去憧憬的時候,便得到現實的選擇。
人生就是一場遊戲,有時你會贏,有時則會輸。你應該訓練自己掌握遊戲的規則,這樣你就會盡可能多的在遊戲中獲勝。兩個工程師合作承擔了一個研究項目,在項目即將完成時,作了一次試驗,結果,出乎意外地失敗了,他們從中發現了一些以前未曾預見的問題。麵對挫折,一位工程師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還有完成這項研究項目的能力,而另一位工程師卻為此感到欣慰:幸好現在及時發現了問題,這樣可以在這個項目投入實際運作時避免許多錯誤。
毫無疑問,隻有抱著積極的心態,才能使你有勇氣迎戰突如其來的挫折,不被挫折所擊垮。也隻有這樣,你才能從挫折中獲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繼續走上成功的道路。
對得與失的認知,看似平淡,卻折射出一種對人生使命的思考,對物質和精神關係的透徹理解。人的一生,就是得與失互相交織的一生。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個人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暫時放棄一些物質上的享受,去追求讓更多的人過上舒適幸福的生活,這種精神不僅讓人尊敬,而且那種目標達成後的精神愉悅,是一般人所體驗不到的,是超越物質的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和享受。
一點一滴地品味生活的快樂
品味生活的快樂是從小處著眼,不要因為事情小而忽略了別人對你的關愛。
爸爸問女兒:“你快樂嗎?”女兒答:“快樂。”
爸爸讓女兒試著舉例,女兒說:“比如現在呀。”當時晚飯後,他陪女兒一起登上樓頂,仰臥觀天上的星星。這隻是一件平常的小事,我們差不多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類似的經曆,都有無數這樣的快樂時刻。
爸爸讓女兒再舉例,女兒說比如媽媽愛用茶葉水洗枕頭,每每睡覺時都有淡淡的茶葉香味。還有媽媽在剛刷完油漆的屋子裏放些菠蘿,風兒一吹整個屋子就充滿了芳香的菠蘿味了。
這些本是生活中極其平常的小事,誰也無心去在意這些,可就是這樣的小事給了我們卻難得的快樂體味。
這段故事是收音機曾經播出的,聽完之後,總是讓人萌生了一種感動。生活中原來時時刻刻充滿了快樂,這快樂來自於生活的細微末節,隻有用心去品味,快樂無處不在。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欲離婚的女子厭煩了現有的瑣屑生活,但她一直對其外祖母的快樂和諧生活充滿好奇。有一天她終於忍不住打開了外祖母的日記,原來裏麵記錄著外公為她洗了多少衣服,吻過她多少次,洗過多少次腳……相信任何讀到此處都會吃驚,原來生活中的瑣屑小事都是快樂的源泉。
生活是由一件件的瑣碎之事連綴而成的,在這根線上的點點滴滴都連接著快樂的紐扣。仔細品味著細瑣的每一點每一滴,你都會覺得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品味生活要多想些美好之處。因為生活畢竟不是隻有鮮花,時時充滿陽光。我們要想成功地走出鬱悶和哀愁,就要多思考生活中美好的一麵,從中品味幸福。比如下班了,妻子做好的可口的飯菜,這就是一種快樂,不要因為她時常埋怨而自悔自惱,也不要因為她的心胸狹隘而自怨自艾。再如,生病了,同事都帶著禮物來看望你,應該感謝他們對你的關心,而不能過多考慮他們是否懷有其他目的。
一滴水珠可以照見太陽的光輝。品味生活的快樂是從小處著眼,不要因為事情小而忽略了別人對你的關愛。你上班遲到了,同事幫你打掃了地板,擦幹淨了桌子;下雨了,有人將傘伸到你上麵的領空與你共享;當你向朋友借錢,朋友二話沒說就借給你。所有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幸福與快樂,都值得我們深深地懷戀,讓我們感動。
凡事要往好處想
凡事都往好處想,就會以鎮定從容的心情享受生活,以“舒緩之心度日”,就能充分享受生活所賦予的每一滴瓊漿,“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風花雪日本閑,而勞攘者自見。”
常在商店中見到一尊佛像,但這尊佛像與其他的佛像大異其趣。他光著大肚皮坐臥於地,咧嘴露牙地捧腹大笑,看起來特別具有親和力及喜悅感。他便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的彌勒佛。
彌勒佛之所以令人敬服的特質,就在於他的“豁達大度”。一件事有許多角度,如有好的一麵,亦有壞的一麵,有樂觀的一麵,亦有悲觀的一麵。就好比一個碗缺了個角,乍看之下,好似不能再用;若肯轉個角度來看,你將發現,那個碗的其他地方都是好的,還是可以用的。若凡事皆能往好的、樂觀的方向看,必將會希望無窮;反之,一味地往壞的、悲觀的方向看,定覺興致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