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簡單的辦法是不是有用呢?我們不妨自己試一試,讓我們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來,挺起胸膛,好好地深吸一口氣,然後哼唱一首歌。我們會很快地發現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是什麼意思了——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能夠顯出我們快樂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再憂慮和頹喪下去了。
◎操縱好你的情緒轉換器
如果你想哭,那麼總有悲傷的事情讓你哭;可如果你打算笑,那凡事也都能讓你覺得可笑。
——《人性的優點》
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的史密斯教授曾經針對受測者情緒的變化及其個人身心狀態做了一個實驗。他在實驗報告中指出:一般人情緒處於焦慮、憤怒、恐懼情況下時,會有一種來自腦下腺的激素腎上腺皮質刺激素,分泌出來刺激腎上腺,因而影響受測者的生理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受測者極易產生心跳加速、口幹、胃部脹痛等生理現象。這種情形如果持續進行,就容易引起心髒病、高血壓或胃潰瘍等後遺症。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困苦等不愉快的事,而一味地生氣、焦慮、怨恨,不但不會使事情好轉,反而嚴重地傷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人不會永遠都有好情緒,任何人遇到災難,情緒都會受到一定影響。這時,你需要操縱好自己情緒的轉換器,麵對無法改變的不幸或無能為力的事,不妨抬起頭來,對天大喊:“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它不可能打敗我。”或者聳聳肩,默默地告訴自己:“忘掉它吧,這一切都會過去!”
作家愛默生在每天睡覺前,總是告誡自己說:“時光一去不返,每天都應盡力做完該做的事。疏忽和荒唐事在所難免,盡快忘掉它們。明天將是新的一天,應當重新開始一切,振作精神,不要使過去的錯誤成為未來的包袱。”他十分清楚,如果以悔恨來結束一天,實在是不明智之舉。愛默生就像一個關門人,在一天結束時就把門關上,將一切忘記。
曾任英國首相的勞合.喬治也是這樣做的。有一天,他和朋友在散步,每經過一扇門,他都隨手把門關上。“你沒必要把這些門關上。”朋友說。
“哦,當然有必要。”喬治說,“我這一生都在關身後的門。你知道,這是必須做的事。當你關門時,也將過去的一切留在後麵,然後,你又可以重新開始了。”
要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往前看,忘記過去的不愉快,努力向著未來的目標前進。如果某些不好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就不要總是耿耿於懷,應該學會放下,將懊悔關在門外。因為,即使總是想著它,事情的結果也不會有什麼改變,隻會白白浪費你的時間。與其在追悔莫及中度過每一天,為什麼不抓緊時間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呢?你可以製訂新的計劃,樹立新的目標,讓你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記住,今天不要為昨日的失誤而悲傷,否則明天就要為今日的頹喪而懊悔。
被稱為世界劇壇女王的拉莎.貝納爾曾經在旅途中突遇風暴,不幸在甲板上滾落,足部受了重傷。當她被推進手術室,麵臨鋸腿的厄運時,突然念起了自己所演過的一段台詞。記者們以為她是為了緩和一下自己的緊張情緒,可她說:“不是的,是為了給醫生和護士們打氣。你瞧,他們不是太嚴肅了嗎?”
拉莎.貝納爾在麵對無法抗拒的災難時,沒有抱怨命運不公,相反地,她勇敢地跳出悲傷、焦慮的情緒,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一句“他們不是太嚴肅了嗎”,表明她心中的情緒轉換器調整到了最佳狀態。手術圓滿成功,拉莎雖然不能再演戲了,但她還能講演,她那充滿生命熱情的講演使她的戲迷再次為她鼓掌。
情緒是可以調適的,隻要你操縱好情緒的轉換器,隨時提醒自己、鼓勵自己,你就能讓自己常常有好情緒。那麼,當壞情緒突然來臨時,如何調適、操縱好情緒的轉換器呢?下麵的方法可供你參考:
合理宣泄。通過體育運動、寫日記、聽音樂、旅遊、找朋友聊天等加以宣泄,也可以在無人的地方大聲喊叫或大哭一場來釋放自己的壓抑情緒。
轉移注意力。遇到困難挫折時,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切斷不良情緒的發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興趣愛好,把不良情緒轉移到現實的行為中去。切記不要把心中的煩惱和怨氣發泄到他人身上,或采取一些不良的嗜好進行錯誤應對。
升華。把不良情緒升華到現實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去。在情緒不佳時,應理智地麵對人生,冷靜地對待每一件事情,把著眼點放在改善自己的生活上,全心投入到學習工作之中,以增加自信和動力,淡化不良情緒。
提升幽默感。“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幽默可以解除心病,對壞心情起到調節作用,並可控製不良情緒的發生。
◎承認和接受你的情緒
壞情緒會來,也會去。沒什麼了不得,沒什麼好恐慌。輕鬆地麵對它,接納它。它會感謝你的盛情,不再打擾你。
——《積極的人生》
對於情緒,我們可以有很多具體的詞語來描繪,例如將情緒描繪成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興的和不高興的,滿意的和不滿意的,溫和的和強烈的,短暫的和持久的,等等。由於這些分類的依據較多,所以講解的時候十分不方便。為了陳述的方便,我們可以將情緒簡單地分為消極的情緒和積極的情緒。人的情緒總是從興奮到抑製,從抑製再到興奮,往複循環。一個人的情緒不可能一直處於低潮,也不可能一直高漲。從心理學家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一般人的情緒變化呈現周期性的規律。
20世紀初,英國醫生費裏斯和德國心理學家斯沃博特同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些病人因頭痛、精神疲倦等,每隔二十三天或二十八天就來治療一次。於是他們就將二十三天稱為“體力定律”,將二十八天稱為“情緒定律”。二十年後,特裏舍爾發現學生的智力是以三十三天為周期進行變化的,於是他就將其稱為“智力定律”。後來,人們就將“體力定律”、“智力定律”和“情緒定律”總稱為“生物三節律”。
一個人從出生之日起,到離開世界為止,生物三節律自始至終沒有絲毫變化,而且不受任何後天影響。三種節律都有自己的高潮期、低潮期和臨界日。以情緒為例,在高潮期內,人的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一切活動都被愉悅的心境所籠罩;在臨界日內,自我感覺特別不好,健康水平下降,心情煩躁,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在活動中容易發生事故;而在低潮期內,情緒低落,反應遲鈍,一切活動都被一種抑鬱的心境所籠罩。
在很多心理學家的報告中,我們都能看到這種情緒周期的描述,有人說是二十八天,有人得到的結論是五個星期……不管怎樣,我們可以大致得到這樣的概念:人類作為有自然性的動物,存在著情緒上的周期變化。人不可能永遠處在積極的情緒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煩惱,就會有消極的情緒。
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時好時壞。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心裏的感覺更能影響我們的生活了。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的人,而是能夠很好地控製住情緒,能夠自己的情緒自己做主的人。
我們對待情緒的基本態度是:承認和接受它。因為對任何問題,如果你不麵對它,不肯承認它,那麼你隻能被動地受它影響,而無法很好地處理它。
不同性格的人對情感的要求程度不同,但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就是不斷地壓製情感會導致心理障礙,包括心理矛盾、心理壓抑、情感糾葛、自我否定、模糊不清、飄浮不定的憂慮。而在那些對與身心相關疾病感興趣的醫生中也存在一個共識,即情感壓抑是導致某些疾病的原因之一。
這些都說明,有充分的理由讓我們揭開情感生活的麵紗,即使在不能公開表達情感的時候,也至少承認它們的存在。不管你對它采取什麼態度,你首先要做的是正視它。如果你否定它,它不會消失,隻會潛藏在你的意識裏繼續影響你。雖然你可能感覺不到,但是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它可能會操控你做出自己不想做出的事,或者影響你的身體健康。
而且,對自己情感的坦率,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情感。假如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眼淚,我們就可能對別人的眼淚失去耐心;假如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憤怒,我們就可能被別人的憤怒攪得心煩意亂;假如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快樂,我們就不能分享別人的快樂;假如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愛慕,我們就可能對別人的愛慕表現冷漠;假如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點,我們就可能對別人的缺點吹毛求疵……情緒是態度的反應,是對情緒源的外在表現,有消極積極之分,卻沒有對錯之別。
一個人在情緒起了變化的時候,注意力會放在引起情緒反應的事情上,也就是陷入情緒當中,無法“跳出來”看到當下的情緒。經常在事後才察覺到:我這是怎麼了?是否能控製、紓解和調理自己的情緒,關鍵在於自我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