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養成覺察情緒的習慣。很多人在情緒發生變化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比如很多人表現出生氣的態勢,卻沒有覺察到。還有的人一大早從睡夢中醒來,由於殘留在潛意識中的噩夢,或者一個想不起來具體情景的尷尬經曆而感覺不快,一整天在工作中都悶悶不樂,對同事們看到自己陰沉麵容時所顯露的表情感到莫名其妙,對自己在這一整天遇到的種種不順覺得無法理解……假如你被激怒了,感到心中蓄滿排山倒海的怒氣,肌肉緊繃,表情緊張,並懷著敵意的衝動時,你要覺察到它的存在,知道它隨時會引發失控的行為——可能說錯話,做錯事,做不正確的判斷和回應。你隻有先覺察到它的存在,保持警覺與理性,才可能排解困難,渡過難關。
◎善用情緒帶來的正麵影響
人們會因為哭而發愁,會因為發抖而感到恐懼。也就是說,人的情緒可以由行為引發。
——《成功交際法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認為,一個人的成功,隻有百分之二十依靠IQ(智商),其餘百分之八十都是憑借EQ(情商)而獲得。而EQ管理的理念即是用科學的、人性的態度和技巧來管理人們的情緒,善用情緒帶來的正麵價值與意義幫助人們成功。
真正健康、有活力的人是和自己情緒感覺充分在一起的人,是不會擔心自己一旦情緒失控會影響到生活的。因為他們懂得駕馭、協調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讓情緒為自己服務。
當你明白自己的情緒不對勁後,你要去認識,有哪些是應該自己負責的,又有哪些是外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你因遲到遭到上司的處罰,心情很沮喪。那你就要追問自己:此事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外部的原因?如果是屬於堵車之類的外部原因,那麼不必太在意;如果是自己動作慢,常起晚的原因,那就改變習慣而不是譴責自己。如果因此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那上司的處罰也是值得的。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將自己遭遇的不幸歸因於外界。比如,上司批評自己是因為一直就看不慣自己,而這種假想出來的不公平感會讓情緒雪上加霜。此時,如果你能夠及時地消除對對方的“假想”,並現身說法,就可以幫助自己卸掉一個沉重的包袱。
此外,某些已發生的事情可能已經產生了不可更改的後果,比如你說錯了一句話,可能得罪了上司。你除了要認識到無論前麵發生了什麼,都屬於過去外,還要幫助自己尋找一些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比如,要如何做才能減輕自己留給上司的負麵印象?怎樣才能讓上司重新信任自己?為此,你可問自己幾個問題:
一、這件事的發生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二、現在的狀況還有哪些不完善?
三、你現在要做哪些事情才能達成你需要的結果?
四、在達成結果的過程裏,哪些錯誤你不能再犯?
當你麵對於自己不利的事情時,會產生恐懼、擔憂、焦慮,而一旦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正好幫助自己增強對事情的控製力,你的壞情緒也就會得到緩解。
你可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考試前焦慮不安、坐臥不寧;受到上司、客戶批評後眼前一片空白,不願工作;和同事、朋友爭吵後,氣得上街亂逛,買一堆不合時宜的東西泄憤……
像這類失控的舉止,偶爾一次還不要緊,如果經常這樣,必須要小心!因為不知不覺中,你已經成了“感覺”的奴隸,陷於情緒的泥淖而無法自拔——一旦心情不好,就“不得不”坐立不安、“不得不”曠工、“不得不”亂花錢、“不得不”酗酒滋事……這樣做不僅擾亂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也幹擾了別人的工作、生活,使別人喪失了對你的信任。
長期的消沉情緒對身體各係統的功能有極大的影響,怎樣擺脫和消除不良心理情緒呢?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蘭迪提出了七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一、針對問題設法找到消極情緒的根源;
二、對事態重新估計,不要隻看壞的一麵,還要看到好的一麵;
三、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在其他方麵取得的成就;
四、不妨自我犒勞一番,譬如去逛街,去飯店美餐一頓,聽歌賞舞;
五,思考一下,避免今後出現類似的問題;
六、想一想還有許多處境或成績不如自己的人;
七、將自己當前的處境和往昔作對比,會頓悟“知足常樂”。
◎洞悉情緒背後的實質問題
不會生氣的人是笨蛋,而不生氣的人才是聰明人。
——《快樂的人生》
有些人比較內向,容易壓抑內心真實的感覺。心情很沮喪時,往往說成是頭痛、不得勁兒、不太舒服;焦慮不安時,常以為是胃痛、肚子不好受。解決的辦法,多半是找幾片藥吃了事,很少真正去麵對自己的問題,更別說能看穿自己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了。
卡萊麗在一家私企當職員,她的問題是年紀輕輕的竟成了醫院裏的“常客”。她不知檢查過多少遍身體,但每次都未發現任何器質性的病變。她也想到了自己可能有心理問題,於是也去心理門診看了許多次,並按照心理醫生所布置的任務去認真做了,但好像收效並不大,她的胃每天照樣痛,心情也一直憂愁、焦慮。卡萊麗很苦惱,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原來,卡萊麗得了一種典型的心理疾病——疑病症,一種老是懷疑自己有病,擔心自己得了某種疾病的心理病。該病的患者常常對體內外的刺激做出某種誇大的判斷,特別是愛把身體上的不適感與某種疾病聯想在一起,從而出現緊張、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而這些不良的情緒又加大了患者消極的自我暗示,使得身體的不適感更為強烈,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疑病症是一種心理需要,患者會通過懷疑自己得病和反複不斷地看病,來滿足自己十分匱乏的心理需要,如利用看病的機會來獲得他人的關懷。
原來,自從卡萊麗長大後,母親就很少關注她了;卡萊麗的父親是個老實內向的人,從不知如何和女兒交流;而卡萊麗從小到大,沒有一個知心朋友。但是,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年輕的女孩,她又時時渴望著親情的撫慰、友情的支持,希望有人關心、理解自己,有人聽她傾訴,與她交流。
在周圍環境中不能獲得這種感情的滿足後,卡萊麗隻好借助於反複不斷地看病,來向醫生傾訴自己深受壓抑的情感,得到醫生對她的關心與安慰,得到家人更多的關注。
除了上班,卡萊麗的業餘時間不是去看病就是買藥、熬藥、吃藥,或是買健康類雜誌反複閱讀,簡直成了職業看病者。這是因為人在生活中忍受不了空虛、寂寞,無所事事時,就必須做一些至少自認為有意義的事來獲得一種充實感。卡萊麗在沒有任何朋友和愛好的情況下,尋找到了一個不斷疑病、生病和看病的填充自己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實出無奈的選擇。
所以,當我們情緒不好時,不要隻簡單地說一句“我情緒不好”,而要認清我們情緒產生的原因:具體事實和思想觀念。
例如,艾瑪總說“一見男朋友,我就特生氣”。其實她表述之後的確切含義是:“我太生氣了,我的男朋友總是當著我的麵和其他女生說說笑笑。我為什麼會生氣呢?我的前任男友就是因為太開朗了,才使得‘第三者’把他‘撬’走了。因此,我一看到現在的男友和女生說說笑笑就感到不安全……”原來,她生氣的源頭與自己曾經被拋棄的經曆有關。她隻有認識到了產生情緒的真正源頭後,才可能進一步解決問題,化解不良情緒。
其實,每一種情緒都是一種信號,提示著你與現實與他人的關係。就算是壞情緒也是深具正麵價值的。比如,一個朋友突然冷落了你,你感到很悲傷,說明這個人對你很重要,也許你平時忽略了他,悲傷提醒你以後應更加珍惜你和朋友的關係。
一個人之所以會沉陷在不愉快的情緒裏難以自拔,往往是他不能清晰地洞察問題,追尋一些錯誤問題的答案而造成的後果。你問自己“我怎麼樣才能不緊張”,這樣的問題根本不完整。因為這樣不能顯示問題的實質所在,也根本無法提示你必須采取什麼行動。
比如你要參加一項商業推介會議,把你公司研究的業務介紹給客戶。你很緊張,不知自己怎樣才能放鬆。當然,可以學一些消除緊張的技巧來解決,但這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緊張的原因很可能是你準備不足、缺乏自信,所以相關的問題應該是:“我怎樣才能說服他們?我要使用什麼策略才能使我的介紹清楚明白?”如果你能想到這些問題,你就不必產生怎麼減輕緊張的苦惱。你可以直接解決真正的問題。當你把精力放在如何解決工作上的問題時,同時也就克服了你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