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reference_book_ids\":[6867361783154215949,7032222668996742151,7025500151074540557]}],\"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3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8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8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10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0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1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人性的優點》reference_book_ids\":[6926436050361437198,7116814441982757925,6959122722664287246,6941314273947683871,7270457990711348282,7267090248515980344,725735507710129259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有人不知道麵對憂慮怎麼辦,
那就忙起來,把憂慮趕走。
別為瑣事抱怨不休,
要知道,概率往往可以戰勝憂慮。
要適應無法避免的事實,
學會為憂慮畫出“到此為止”的界線。
◎麵對憂慮怎麼辦
如果我們把憂慮的時間用來分析和看清事實,那麼憂慮就會在我們智慧的光芒下消失。
——《人性的優點》
如果想解決那些逼迫我們、使我們像日夜生活在地獄裏一般的憂慮問題,我們一定要掌握以下三個分析問題的基本步驟,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困難。這三個步驟是:
一、看清事實;
二、分析事實;
三、做出決定——然後照辦。
太簡單了吧?不錯,這是亞裏士多德教的,他也使用過。我們先來看第一條:看清事實。看清事實為什麼如此重要呢?因為除非我們能把事實看清楚,否則就不能很聰明地解決問題。看不清事實,我們就隻能在混亂中摸索。這是已故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學院院長郝伯特.赫基斯所說的,他曾協助過二十萬個學生消除憂慮。他告訴我說:“混亂是產生憂慮的主要原因。”他說,世界上的憂慮,大多數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做出決定而產生的。“比如說,我有一個問題必須在下星期二以前解決,那麼在下星期二之前,我根本不會試圖做出什麼決定。在這段時間裏,我隻是集中精力去尋找有關這個問題的所有事實,因此我不會憂慮,不會失眠。等到星期二,如果我已經看清了所有的事實,一般來說,問題本身就會迎刃而解了。”
我問赫基斯院長,這是否表明他已完全擺脫憂慮,他說:“是的,我想我現在生活裏完全沒有憂慮。我發覺,一個人如果能夠把他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以一種很超然、很客觀的態度去看清事實上,那他的憂慮就會在他知識的光芒下消失得無影無蹤。”
可是我們大多數人會怎樣做呢?如果我們一直假定2+2\\u003d5,那不是連做一道二年級的算術題也有困難嗎?可是事實上世界上有很多人,硬是堅持說2+2\\u003d5,或者是等於500,害得自己和別人的日子都很不好過。
對此,我們能怎麼辦呢?我們得把感情成分擯棄於思想之外,就像郝基斯院長所說的,我們必須以“超然”、“客觀”的態度去認清事實。人們憂慮的時候,往往情緒激動。不過,我找到兩個辦法有助於我們以清晰客觀的態度看清所有的事實:
一、在收集事實時,我假裝不是在為自己,而是在為別人。這樣就可以保持冷靜而超然的態度,也可以幫助自己控製情緒;
二、在收集造成憂慮的各種事實時,我也收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那些有損我的希望,和我不願意麵對的事實。
然後我把這一邊和另外一邊的所有事實都寫出來——而真理就在這兩極的中間。
這就是我要說明的要點。如果不先看清事實的話,你、我、愛因斯坦,甚至美國最高法院,也無法對任何問題做出很聰明的決定。愛迪生很清楚這一點。他死後留下了兩千五百本筆記本,裏麵記滿了他麵臨各種問題的事實。
所以,解決我們問題的第一個辦法是:看清事實。在沒有以客觀態度收集全部事實之前,不要先考慮如何解決問題。
不過,即使把全世界所有的事實都收集起來,如果不加以分析,對我們也沒有絲毫好處。
根據我個人的體會,先把所有的事實寫下來,再做分析,事情就會容易得多。實際上,單是在紙上把問題明明白白地寫出來,就可能有助於我們做出一個合理的決定。正如查爾斯.吉特林所說的:“隻要能把問題講清楚,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而最重要的是第三步,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一步:決定該怎麼做。除非我們能夠立即采取行動,否則我們收集事實和加強分析都失去了作用,變得純粹是一種精力的浪費。
威廉.詹姆斯說:“一旦做出決定,當天就要付諸實施,同時要完全不理會責任問題,也不必關心後果。(在這種情況下,他無疑把‘關心’當作是‘焦慮’的同義詞)。”他的意思是,一旦你以事實為基礎,做出一個很謹慎的決定,就該立即付諸行動,不要停下來再重新考慮,不要遲疑、擔憂和猶豫,不要懷疑自己,不要回頭看。
我問一位俄克拉荷馬州最成功的石油商人懷特.菲利浦,如何把決心付諸行動。他回答說:“我發現,如果超過某種限度之後,還一直不停地思考問題的話,一定會造成混亂和憂慮。當調查和多加思考對我們無益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該下決心、付諸行動、不再回頭的時候。”
你何不馬上利用格蘭.裏區菲的方法來解除你的憂慮呢?
第一個問題——你擔憂的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你能怎麼辦?
第三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第四個問題——你什麼時候開始做?”
◎忙起來,把憂慮趕走
要改掉你憂慮的習慣,就讓自己不停地忙著。憂慮的人一定要讓自己沉浸在工作裏,否則隻有在絕望中掙紮。”
——《人性的優點》
在圖書館、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很少因憂慮而精神崩潰,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去享受這種“奢侈”。
馬利安.道格拉斯家裏曾遭受過兩次不幸。第一次,他失去了五歲的女兒。他和妻子都以為他們沒有辦法忍受這個打擊。更不幸的是,“十個月後,我們又有了另外一個女兒——而她僅僅活了五天”。
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使人幾乎無法承受。這位父親告訴我們:“我睡不著、吃不下,無法休息或放鬆,精神受到致命的打擊,信心喪失殆盡。吃安眠藥和旅行都沒有用。我的身體好像被夾在一把大鉗子裏,而這把鉗子愈來愈緊。
“不過,感謝上帝,我還有一個四歲的兒子,他教給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天下午,我呆坐在那裏為自己難過時,他問我:‘爸,你能不能給我造一條船?’我實在沒興趣,可這個小家夥很纏人,我隻得依著他。
“造那條玩具船大約花費了我三個小時,等做好時我才發現,這三個小時是我許多天來第一次感到放鬆的時刻。
“這一發現使我如夢初醒,使我幾個月來第一次有精神去思考。我明白了,如果你忙著做費腦筋的工作,你就很難再去憂慮了。對我來說,造船就把我的憂慮整個衝垮了,所以我決定使自己不斷地忙碌。
“第二天晚上,我巡視了每個房間,把所有該做的事情列成一張單子。有好些小東西需要修理,比方說書架、樓梯、窗簾、門把、門鎖、漏水的龍頭等。兩個星期內,我列出了二百四十二件需要做的事情。
“從此,我使我的生活中充滿了啟發性的活動:每星期兩個晚上我到紐約市參加成人教育班,並參加了一些小鎮上的活動。現在任校董事會主席,還協助紅十字會和其他機構的募捐,我現在忙得簡直沒有時間去憂慮。”
沒有時間憂慮,這正是丘吉爾在戰事緊張到每天要工作十八個小時時說的。當別人問他是不是因那麼重的責任而憂慮時,他說:“我太忙了,我沒有時間憂慮。”
查爾斯.柯特林在發明汽車自動點火器時也碰到這種情形。柯特林先生一直是通用公司的副總裁,負責世界知名的通用汽車研究公司,可是當年他卻窮得要用穀倉裏堆稻草的地方做實驗室。家裏的開銷全靠他妻子教鋼琴的一千五百美元酬金。我問他妻子在那段時間是否很憂慮。她說:“是的,我擔心得睡不著。可是柯特林先生一點也不擔心,他整天埋頭工作,沒有時間憂慮。”
偉大的科學家巴斯特曾說:“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能找到平靜。”因為在那裏,人們都埋頭工作,不會為自己擔憂。
心理學有一條最基本的定理:不論一個人多聰明,都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想一件以上的事情。如果你不相信,請靠坐在椅子上閉起雙眼,試著同時去想自由女神和你明天早上準備做的事情。
你會發現你隻能輪流想其中的一件事,而不能同時想兩件事情。你的情感也是如此。我們不可能既激動、熱誠地想去做一些很令人興奮的事情,又同時因為憂慮而拖延下來。一種感覺會把另一種感覺趕出去。這個簡單的發現,使軍隊的心理治療專家在戰爭中能創造這方麵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