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自信的人是不會為了別人小小的事情就認為傷了自己的自尊心的。很多時候,憤怒來自我們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比如我們常常看到小說中某位小姐在大街上看到一個落魄書生,貧病交加,眼看就要死在街頭。小姐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就想把他接回自己家中照顧。沒想此書生不領情,十分憤怒,說自己寧可死也不願受人恩惠。這其實就是書生的脆弱的自尊心在作祟。

六、不要用暴力的方式表達

暴力隻會帶來更多的憤怒、傷害和複仇,無論是口頭的還是軀體的攻擊都不會熄滅怒火。告訴別人是什麼讓你感到憤怒或受傷害,告訴他們你真正希望他們做的是什麼。你要以不攻擊的方式將不滿表達出來,與其說“你錯了,你簡直離譜”,不如說“我覺得受傷,你的所作所為沒有考慮到我的需要”。

七、將憤怒暫時擱置一遍

比如,憤怒的時候從一數到十。憤怒的時候寫一封信,可以是寫給你發火的對象,也可以是寫給報刊、雜誌。這封信寫得越詳細越好,把這封信放一天再讀一遍,再考慮是否真的值得發火。

憤怒時先別去想這件事,過一段時間再想,替這些情緒找到出口。體育鍛煉是一種很好的釋放方式:慢跑、打球、在沒人的地方大喊大叫等都可以。

八、不要壓抑自己

不要假裝你沒有憤怒,不要通過否認憤怒來麻醉自己。壓抑自己不會讓你得到你想要的,隻會讓你感到迷惑、內疚和抑鬱。生氣是真實的情緒,但情緒和情緒表達則是兩回事。當一個人一直壓抑怒氣時,遲早會如同水庫潰堤。因此與其壓抑,不如學習紓解。

九、總結、吸取教訓

憤怒之後,試著去了解是什麼真正讓你憤怒,並把你的想法告訴另一個人。一個中立的傾聽者能幫你理清情緒、認清目標。

憤怒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通過了解自己憤怒的來源,我們可以把憤怒的能量轉化為建設的動力。在平時注意那些讓你煩悶的情境,不要讓環境影響了你的心情,使你憤怒起來。比如,排隊時人潮擁擠,空氣惡劣,再加上等候時間長的話,人就容易發怒。這時,乘機放鬆一下,做做白日夢打發時間,有助於你的心情平和。

十、轉換立場,寬恕

為他人尋找合理的理由。告訴自己:“那個找我麻煩的家夥搞不好遇上了什麼煩惱,日子不好過。”寬恕是自覺的忍、理智的讓,不是退縮,不是無能,不是放棄原則,而是一種策略,一種智慧,一種境界。

◎沒有天生的壞脾氣

脾氣並非天生,生活就是脾氣的修煉場。

——《積極的人生》

有的人脾氣很壞,主要的表現就是動不動就生氣。生氣之後也總是很後悔,所以總是想辦法去改自己的脾氣。

有一個日本人脾氣很壞,常常因得罪別人而懊惱不已,所以一直想將這暴躁的壞脾氣改掉。後來,他決定好好修行。於是他花了許多錢,蓋了一座廟,並且特地找人在廟門口寫上“百忍寺”三個大字。這個人為了顯示自己修行的誠心,每天都站在廟門口,一一向前來參拜的香客說明自己改過向善的心意。香客們聽了他的說明,都十分欽佩他的用心良苦,也紛紛稱讚他改變自己的決心。

這一天,他一如往常站在廟門口,向香客解釋他建造百忍寺的意義時,其中一位年紀大的香客因為不認識字,而向這個修行者詢問牌匾上寫了些什麼。修行者回答香客說:“牌匾上寫的三個字是‘百忍寺’。”香客沒聽清楚,於是再問了一次。這次,修行者的口氣開始有些不耐煩:“上麵寫的是‘百忍寺’。”等到香客問第三次時,修行者已經按捺不住,很生氣地回答:“你是聾子啊?跟你說上麵寫的是‘百忍寺’,你難道聽不懂嗎?”

香客聽了,笑著說:“你才不過說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還建什麼‘百忍寺’呢?”

這個人最後無奈地說:“哎,我這個脾氣看來是改不了啦。”

大多數人生氣之後也後悔,但是很少認錯,往往會為自己找借口,他們常說:“我天生就這脾氣。”“我實在是沒辦法。”說這話的目的是為自己開脫,求得別人的原諒。

當一個人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看起來是無可控製時,有時候,我們也會納悶,難道脾氣真的是天生的嗎?真的是無可改變的嗎?一個人習慣於說自己“就這脾氣”時,當我們數十遍地勸諫都無濟於事之後,也許我們就會疑惑起來,難道他的脾氣真是天生的嗎?

日本有位禪師說法時不僅淺顯易懂,還經常在結束之前,讓信徒提問題,並當場解說,因此不遠千裏慕名而來的信徒很多。

有一天,一位信徒請示禪師說:“我天生暴躁,不知要如何改正?”

禪師說:“是怎麼一個天生法?你把它拿出來給我看,我幫你改掉。”

信徒說:“不!現在沒有,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才會跑出來。”

禪師說:“如果現在沒有,隻是在某種偶發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那麼就是你和別人爭執時,自己造就出來的,現在你卻把它說成是天生,將過錯推給父母,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經此開示,會意過來,再也不輕易發脾氣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淺顯的道理:沒有天生的脾氣。任何人隻要有心,沒有改不了的壞脾氣。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之所以暴躁愛發怒,是和大腦神經係統有關。

十歲左右的青少年,正處於大腦前額葉皮層(在前額骨後)發育的階段,大量的神經連接正處於“改造”之中,而大腦前額葉皮層對感情、道德等情緒有影響,並負責產生行動的神經衝動。大腦的其他部分,在這一年齡階段之前就基本發育完畢,前額葉皮層是大腦最後發育的部分,發育過程伴隨整個青春期。這就導致了發育期的青少年有感情判斷失常、舉止暴躁等表現,如果他們順利度過這一階段,那麼就會一切恢複正常了。也就是說,十幾歲的孩子為自己開脫可以原諒,而一個成年人說無法控製自己的憤怒,是毫無根據的。

◎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

學習自我對話,找出問題的關鍵。

——《成功之道全書》

丈夫打妻子,妻子打兒子,兒子打小狗,這是典型的情緒流動圖。

每天在不同地點以各種形式上演著這樣的情緒流動:馬路上因超車的擦撞、搶停車位的怒罵、看不慣上司居功諉過的悶氣、上司的遷怒、老師恨學生不成鋼的怨氣、掛著冰冷微笑的服務員、正暗自咒罵著你的侍者……我們的怒火似乎一點就燃。

你常生氣嗎?如果生氣是你的常客,建議你找出自己的“情緒溫度計”,與怒氣對話,徹底趕走怒氣。經常生氣就像不斷的小感冒,嚴重影響工作表現。

凱瑟琳是一位各方麵條件都不錯的女人,自從結婚後就對“外遇”特別敏感,尤其容顏隨年齡漸長而漸失,內心開始不安,對丈夫的限製一天比一天多。

在職場裏,她特別看不慣眉來眼去的女生,覺得她們有勾搭男士的嫌疑,令人反感。

她還經常生悶氣,明明人家沒惹她,她就是看人家不順眼,動不動就生氣,也不知道為什麼。

經過思索,她找出了自己最深處的擔憂及害怕的根源,終於消了怒氣。

三年前,性情溫和的瑪德琳竟然在公開場合痛罵一位同事,隻因為看不慣他凡事居功,自以為是。

事後,她決定找出這件事對自己的意義,為什麼會一反常態,在公開場合動怒。她自問自答:“他的行為根本與自己沒關係啊,為什麼生那麼大的氣?”再問自己,“不合理的事很多,為什麼唯獨對這件事這麼生氣?”

“這位同事其實很勤快、不偷懶呀,他不過是愛表現而已。究竟這件事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從自問自答中,她誠懇分析,原來,過去的成長環境與學科訓練,教她要謙虛,壓抑了想表現自己、贏得讚賞的本性。那些像孔雀般的炫耀居功者,刺激她眼紅、憤怒,深覺不公平。每生一次氣,她就更加了解自己。經由自我對話,從過去找到引爆生氣的關鍵經驗。三年來,她已經不再發生這種具有毀滅性的怒氣。

進行自我對話時要對自己夠誠實和勇敢,這是了解怒氣由來的關鍵。知道怒氣背後的真相,才不會落入“講道理”旋渦。

不過,怒氣衝上頭時,一時難以壓抑,該怎麼辦?許多專家建議從生理角度來改變生氣狀態:

閉上嘴,因為盛怒時的舌頭像把利劍,容易刺傷人;

接著深呼吸,強迫心跳、血壓回複正常狀態;

或者離開現場找個安全的環境,動動身體、打球或做體操。

盛怒時,跑去照鏡子,看見自己怒氣中的樣子覺得很滑稽,忍不住“撲哧”笑出聲來。

平時你可以養成記錄情緒的習慣,每天分幾個時段記錄,並寫下動怒的原因,這種訓練有助於自我察覺、檢測怒氣。

將情緒溫度刻度設定在零至十分,將一天分為七段落,例如一早搶停車位失敗,還沒進辦公室就在電梯前和部門經理吵架,決定隻給自己記兩分。

了解自己一天情緒的起伏變化後,接著去問原因,並給自己一段話。為什麼給八分,喔,原來在下午三點,聽到窗外小鳥嘰喳叫,感覺很愉悅。記錄久了,自然培養出很細微的察覺能力,即使生活中很細微的情緒飄過,也不放過。

這樣的方法,更能掌握常生氣的時段和原因。一旦接近情緒高溫期,你就可以趕緊做準備,免得被無名火燙傷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