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reference_book_ids\":[693394514137168589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做事就要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就要講究方法,不能蠻幹。隻有用對方法、講究策略才能熟練而毫不費事地把事做得幹淨而漂亮。
88 借勢造勢的威力
孫子說: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成功是化繁為簡提高效率的學問,一個人要想在有限的時間裏成功,必須學會搶占製高點,借助各種有利條件迅速實現自己的目標。正像一個科學家所言:隻有站在巨人的肩上你才能看得更遠。
古時有個賣馬人在馬市上蹲了三天也未把馬賣出去,他找到了伯樂,請求伯樂給予幫助。伯樂一看他的馬,真的是匹千裏馬,就答應下來。第二天,當馬市上交易正繁忙的時候,伯樂出現在千裏馬旁邊,他左瞅右瞧,觀察良久,後做依依不舍狀離開。伯樂前腳剛走,很多買主就圍過來,千裏馬很快出手,並且賣了一個好價錢。
“造勢”詞雖新,其實曆史卻久遠得很。春秋時的馮諼,可以說是善於“造勢”的老祖宗。他的主人孟嚐君被齊王免職,為了幫助主人東山再起,他四處活動,當眾焚毀債券,收買人心,造成民眾擁護的影響;西去秦國,說動秦王高薪聘請孟嚐君,回頭又把這個消息告訴齊王,使齊王不得不收回成命,重新任命孟嚐君為相。
不過,比較起來,今人“造勢”的水平和效率要更高得多。作家餘秋雨現在大紅大紫,炙手可熱,可他剛出道時那個窘狀,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據餘秋雨《文化苦旅》的責任編輯王國偉說,那本書稿到他手上之前已遭兩家出版社退稿,他拿了決定出版之後,征訂數也隻有區區1400本,也就是說連最低開印數也沒有達到。於是他們發動傳媒造勢,書出版之前之後的一個月間,組織寫作300多篇評論稿在全國各地主要報刊發表。結果一炮打響,洛陽紙貴,一版再版。當然,除了“造勢”有功,還得說人家那書確實不錯。
馬爾克斯在因《百年孤獨》成大名之前,已經寫出了他最好的小說《格蘭德大媽的葬禮》,但他的名氣隻限於文學小圈子,比起寫作年齡比他短、年紀也比他輕的略薩和富恩特斯,名氣小多了。可是他結交了一批朋友後,這群朋友教他並幫他“造勢”,那情況就不同了。在他還未動筆寫《百年孤獨》之前,已向出版界大力吹風,說有一部驚人之作將要出現,剛寫了幾章,就同時在各報發表小說的片斷。當小說快要出版時,各大報刊登他的整版訪問記,朋友們組織的評論文章連篇累牘。所以,小說後來驚人地暢銷,並成為世界名著,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89 統籌全局的策略
統籌全局是做事的策略之一,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1.遠見卓識
遠見出卓識,但是往往遠見來之不易。籠統地說,遠見是一切用權成功者的必備素質,也是保證用權的持續與延伸的一種先決條件,它要求我們必須將個體與群體、情感與理智、經驗與理論、形象與抽象、常規與非常規、科學與常識、靜態與動態、橫向與縱向、定性與定量、反饋與超前、單向與全方麵、係統與辯證等許多個方麵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的思考。簡單地說,遠見和卓識來自於我們所具備的較高思想意識水平,善於分析和綜合來自各個方麵的信息,能夠周全而準確地作出判斷和決定,能夠製定出克敵製勝的計劃和戰略。
遠見卓識要求我們在用權的過程中要從大局出發,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兼顧其他各個方麵的因素。即不僅要看到眼前的實際情況,而且還要以一種變化的觀點去思考和探討情勢的變化,具有辯證的眼光,然後對自己所要從事的工作做出一個周密而詳細的計劃,再付之於實踐。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住用權的關鍵,克敵製勝,使己方立於不敗之地。
2.平衡協調
高明的人就好比出色的鋼琴家,不僅要掌握“抓中心”藝術,而且需要有卓越的協調平衡技能,善於統籌兼顧,使權力的各個要素之間相互配合和促進,既要抓緊各個關鍵環節,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緊緊圍繞中心,同時安排好其他方麵,處理好次要矛盾。
領導不可能是獨立地工作的,大多數情況下是眾多人為了達到個人或共同的目標而工作著。不幸的是,這些目標不總是協調一致的。這就需要我們運用手段,把各種力量協調起來,以保持均衡,實現我們原定的目標。
3.目光長遠,胸懷全局
管子說:“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裏之外,隱微之中。”意思是第一要看得遠,第二要聽得遠,第三是做到明察千裏之外的情況和隱微之中的深情。這就是說,成功的決策者既要高瞻遠矚,又要明察秋毫,也就是胸懷全局。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人。
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裔。由於父親早亡,諸葛亮與其弟諸葛均跟隨叔父諸葛玄遷居南陽。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便在南陽隆中建一草廬,躬耕田畝。當時劉備求賢若渴,帶著關羽、張飛二人三顧茅廬,才得與諸葛亮相見。劉備對諸葛亮說:“今漢室傾危,奸臣當道,皇上蒙塵,備自不量力,欲複興漢室。隻為自己智術短淺,迄無所成。然我誌猶未已,今得遇先生,望乞賜教。”諸葛亮答道:“自董卓專權以來,群雄並起,四方擾攘。曹操與袁紹相比,雖名微力寡,可曹操終究會將袁紹打敗,轉弱為強,這雖說依賴於天時,也取決於人謀。今曹操已擁兵百萬之眾,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此人不可與其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民附,賢能之士樂於為其效命,國力穩固,不可輕圖,隻可與其結盟,以作外援。荊州北據漢沔,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自古以來即是用武之地,而其地未有得主,此乃天賜將軍之良機,未知將軍可有意否?再則益州乃是險塞之地,沃野千裏,向來稱為天府之國,高祖得此地而成帝王之業。今劉璋暗弱,張魯在北,雖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草野智士,渴得明君。將軍是帝室之胄,思賢之心若渴,廣招天下英雄,信義四海皆聞。若得荊益兩地,據險自守,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靜觀天下之變,即可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向宛洛進發,將軍自領益州兵馬去向秦川,天下百姓都會簞食壺漿,歡迎將軍。若這樣做,霸業必成,漢室將興也。”
諸葛亮身處茅廬,卻胸懷天下,將當時的形勢分析得清清楚楚。這一番宏論,令劉備茅塞頓開,連連稱善。
90 圖謀致遠的策略
俗語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站得高,看得遠,對事物發展趨勢作出科學預見,這是決策者應具備的素質之一。
在美國有一家田納西錫製品公司,它的成功與發展就是這樣一個圖謀致遠的優秀範例。
田納西錫製品公司製造並銷售各種錫製品,包括客廳擺設、餐桌用具、裝飾品、玩具等。公司創辦人卡爾·鄧恩通過製定一係列策略,使得公司逐漸在市場中立穩腳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公司取得一筆政府經濟發展貸款後,從新英格蘭諸州分別買來各式機器用具,如青銅模型、鋼製卡盤、切削車床、鑄造用具等。人員培訓用了6個月。正式生產後的8個月裏,平均每月銷售額4000多美元。生產問題基本解決了,但麵臨著推銷產品的困難局麵。公司的計劃是盡快達到年銷售額10萬美元,可是如何著手呢?
美國建國200周年大慶之後,人們重新燃起了思古幽情。(所謂的古,在美國這個年輕的國度裏,無非指的是18世紀末美國獨立戰爭前後一段曆史時期。)錫製品為主的各式“仿古”擺設、器皿、裝飾重新受到歡迎,市場銷售總額迅速上升。過去4年中銷售總額的年增長率,根據產品品種不同,都在10%~20%之間,增長率相比於大多數工業製品算是夠快的。行業市場預測以後每三四年銷售總額將會翻番,亦即每年增長率在18%~24%之間。
關於錫製品市場的資料並不充分,因為市場相對較小而且發展顯然很快。就現有資料來看,兩家最大的製造銷售廠家當推馬裏蘭州巴爾的摩市的斯蒂夫公司和康涅狄格州梅裏登的國際公司,其次是馬裏蘭州安妮公主鎮的外國顧客服務公司,第四家大公司是康涅狄格州的伍德伯裏錫製品公司,再有就是該州的鮑德曼公司。美國錫製品市場除上述五家較大公司外,尚有女王藝術品、帝國、花園等六家公司,銷售額少的20萬美元,多的30萬美元不等。由此可知田納西錫製品公司麵臨的競爭局麵和起步的艱難。
田納西錫製品公司在最初形成產品係列過程中,繼承了傳統的設計和古典的形象。起初推出的42個產品尤其側重曆史上沿襲下來的產品特點和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實用性,既千姿百態又使用方便,既古樸典雅又大方俊秀。
但另一方麵,田納西錫製品公司的產品係列集中表現了小生產經營模式的脆弱,缺乏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獨創意識、獨有產品和服務。創新時效差本來不是錫行業的主要問題,田納西錫製品公司這方麵的缺陷是傳統繼承特色不夠濃,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產品數量少,創新技藝水平也無明顯體現。產品製作方麵如此,銷售服務方麵尤顯乏力。
該公司沒有安排過公共媒介廣告運動。寄給銷售代理的所謂促銷宣傳品,隻不過是幾張畫有幾種產品的白紙,旁注名稱和代號,外加一句“款到立即發貨”。其實這一句也是空話,因為許多擬議中的客戶回寄的隻是“留待將來交付的訂貨”單子,公司無法據此提供迅速而又完整的發貨業務。另外,未能及時發貨使得數宗大筆買賣也付之東流。
價格政策也是田納西錫製品公司麵臨的一大棘手難題。鄧恩的“價格政策”實際上非常簡單、原始,最高願望是在成本基礎上加收50%作為銷價。這一比例本來是許多行業的標準做法,但鄧恩的關鍵問題是他並不清楚自己產品係列的成本細節,所謂價格政策其實是跟在市場同行公司的後麵低價競爭,難以擺脫被動局麵。
田納西錫製品公司今後三至四年的主要目標,是形成緊湊高效的生產能力,建立逐漸擴大銷售的代理網絡,期望銷售總額增長率每年達到20%。經過核算和谘詢,鄧恩認為應該做的三件主要工作按順序應是銷售代理網,產品質量關和生產效益關。如果指望公司穩定發展,原定每年銷售10萬美元遠遠不夠,而應定為每年15萬美元。
田納西州立大學工業服務中心為鄧恩的公司提供谘詢,內容包括錫製品市場總的局勢,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經營田納西錫製品公司產品的零售商的意見綜合,以及工廠終極產品在各地銷售處的存貨情況,最初8個月中各個產品係列的銷售情況分析報告等。
鄧恩采取的這眾多與眾不同的策略,使得田納西錫製品公司迅速適應市場,並及時做出反應。經過幾年的發展,田納西錫製品公司在錫製品領域已站穩了腳跟,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91 群策群力的策略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個好漢三個幫”,就是說,一個人能耐再大,要想實現自己的宏偉目標,都必須要找到有實力的幫手。
在組織活動中,我們要想戰勝主要的競爭對手,必須隨時注意尋找並依靠同盟者。
世界著名“船王”、香港環球集團主席包玉剛,在20世紀80年代初成功地擊敗怡和洋行,收購九龍倉,轟動了香港乃至全球,這一收購被認為是“船王”一生中了不起的傑作。
而這次收購得以成功,關鍵在於包玉剛找到了一位有實力而且可以信賴的同盟者——李嘉誠。
包玉剛50年代中期靠一條舊貨船“下海”搞遠洋運輸起家,經過20年的艱苦奮鬥,到70年代中期,一躍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寶座,成為擁有1800萬噸的龐大船隊的世界上最大船運實業家。
然而,“船王”也有受製於人的地方——
在香港,包玉剛的龐大船隊沒有自己的基地、碼頭和倉庫。當時,香港最重要的九龍碼頭一直控製在英資怡和洋行旗下的九龍倉有限公司手中。
包玉剛為此吃盡了苦頭。在九龍碼頭,他的船裝了貨來時被告知沒有倉位卸,前往裝貨的空船又常常找不到停泊位置,包氏因此不僅常挨罰款,信譽也多次受損。
堂堂“船王”處處看人眼色,受窩囊氣,終於使包玉剛忍無可忍了,於是傾盡全力同怡和洋行展開了一場九龍倉爭奪戰。
當然,怡和洋行絕非等閑之輩,在香港的英資四大行中,怡和穩坐頭把交椅,稱霸港埠已逾百年。而九龍倉有限公司則是怡和的心肝寶貝。怡和通過九龍倉公司,控製著香港最大的貨運碼頭和貨櫃場地。
麵對強有力的對手,包玉剛製訂了一套嚴密的戰略計劃。其中第一步就是尋找同盟軍,孤立對手,壯大自己的力量,為最後決戰做好準備。
其時,香港商界還有一個巨頭——大地產商李嘉誠,也在覬覦九龍倉,他已暗中吸入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且李嘉誠為鬥倒怡和也有與包玉剛結盟之意。
包玉剛認為,李嘉誠是他要尋找的最佳合作者,因為李嘉誠不僅實力雄厚,而且也是炎黃子孫,同英資財團較量,李嘉誠是可靠而有力的同盟軍。
於是,在1978年9月下旬的一天,包玉剛邀李嘉誠到香港希爾頓飯店的一間豪華客房裏,開始商談聯手鬥怡和的事情。
寒暄過後,包玉剛單刀直入,切入主題:“我是想同你合作。雖然我們經營範圍不同,但是,有時手上的東西,可以用來幫助、支持朋友的。比如,我現在握有‘和記黃埔’9000萬股,用來幫你解決目前的困難,不是很有用嗎?而你手中的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對我來說也極為重要。”
李嘉誠一下子什麼都明白了,他高興地說:“是啊,聽說你的貨船在九龍倉經常遇到麻煩,吃了很多罰款,我很為你鳴不平。九龍倉對你來說的確十分重要,而‘和記黃埔’對我來說則最為關鍵。我們互相幫助,固然對彼此都有利,可是,慚愧得很,我隻有2000萬股九龍倉,與你的9000萬股‘和記黃埔’相比,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包玉剛不等李嘉誠說完,大度地一揮手:“不用說了,朋友幫忙,隻要盡力就行。”
李嘉誠大喜。對他來說,作為地產商,九龍倉固然重要,但畢竟是可有可無的,而“和記黃埔”則是他處心積慮要得到的寶貝。現在,包氏願以9000萬股支持他奪取“和記黃埔”,在這種情況下退出九龍倉爭奪轉而支持包玉剛,對他來說是合算的。因而李嘉誠爽快地對包玉剛說:“那好吧,我就厚著臉皮占你的便宜了。不過,以後凡屬九龍倉的事,隻要你來個電話,我李某人必然盡力而為。”
“一言為定。”
“一言為定。”
短短20分鍾的會晤,使包玉剛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取得了成功。他找到了一位可靠而有實力的同盟者。
隨後,包玉剛以每股7.1港元的價格,將所持9000萬股“和記黃埔”全數轉讓給李嘉誠,同時以每股36港元的價格,從李氏手中購入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一舉掌握了九龍倉股份的18%,從而取得了與怡和平起平坐的地位,為這場爭奪戰的最後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後,包玉剛又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準備,在1980年6月24日,動用令人驚異的21億港元的巨額現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了怡和,完成了奪取九龍倉的壯舉。
總之,一個人僅憑個人的智慧是無法完成領導工作的,曆史上由於故步自封、偏執、自滿而遭到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善於統領大局的人總是能夠利用集體的智慧,群策群力以獲取勝利。
明太祖朱元璋農民出身,當過放牛娃,做過小和尚,拉起隊伍後,他認真聽取屬下意見,十分注意籠絡文人,群策群力,終成大事。
文人馮國用來投,向他提出兩條,一是不能帶著隊伍老是東走西轉,可以去奪取龍盤虎踞的建康(南京)做根據地;二是不要貪婪女子玉帛,要為民多做好事,爭取民心。朱元璋見說得有理,便收馮國用入幕府,成為謀士。後有李善長來投,對朱元璋說:“漢高祖(劉邦)家鄉在沛,離您家鄉鳳陽不遠吧?他的家庭和您的家庭不是一樣低微嗎?他能成為漢高祖,將軍也定能奪得天下。”朱元璋“心有靈犀一點通”,至此便拿劉邦作榜樣。當然出此高見的李善長也被留下來,封官為掌書記。就這樣,朱元璋招納了十幾個文人作為謀士,給以優厚待遇,專門為他們建立了“禮賢館”。
也正是禮賢館中眾謀士提出的謀略,使朱元璋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儒朱升所提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升提此建議時,朱元璋剛攻下南京,立足未穩,力量還弱,地盤尚小,還不足以與其他各路反元兵馬較量。此時,“高築牆”可站穩腳跟,加強自己的防禦力量,以免被敵人吞掉;“廣積糧”,注意經濟建設,積蓄物質力量,維持一時還不能取勝的戰爭;“緩稱王”則可避免過早稱王稱霸,扯旗放炮,樹敵過多,招人嫉妒和打擊。朱元璋用這三句話作為自己的戰略方針,贏得了最後勝利,建立了明王朝。
92 明察秋毫的策略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的,但事物的變化又總是從量變開始的,因此聰明的人總是能夠深諳此中之道,能夠通過仔細觀察事物進而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了解事物的發展變化——乃至微小的變化,從而製定和決定相應的對策與方法。別人尚未動手之前,已料其先機,怎能不立於不敗之地呢?
下麵兩則故事也許會給你許多啟示。
明代的夏翁是江陰縣的大族,曾坐船經過市橋,有一個人挑糞倒入他的船中,濺到夏翁的衣服上。此人是舊識,童仆們很生氣,想打他。
夏翁說:“這是因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怎麼會冒犯我呢?”
因此用好話把他遣走了。
回家後,夏翁翻閱債務賬冊查索,發現,原來這個人欠了錢無法償還,想借激怒夏翁來求得一死,夏翁因此撕毀契券。
同類的一個故事發生在長洲開錢莊營生的尤翁的身上。歲末的時候,他聽到門外有吵鬧聲,出門一看,原來是鄰居在和店裏夥計爭吵。
夥計上前向尤翁訴說:“此人拿著衣服來典押借錢,現在卻空手前來贖取,而且出口罵人,有這種道理嗎?”
此人驃悍不馴,尤翁便慢慢地告訴他說:“我知道你的心意,不過是為了新年打算而已,這件小事何必爭吵呢?”
於是尤翁命令家人檢查他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著棉衣對他說:“這件是禦寒所不可缺少的。”
他又指著一件長袍道:“這件給你拜年的時候用,其他不是急需的,自可以留在這裏。”
這個人拿著兩件衣服,默默地離去了,但是當夜竟死在別人家裏,訟案長達一年之久。原來這個人負債太多,本來就準備服毒自殺,以為尤翁有錢,可以欺詐,既然騙不到,就轉到別人家裏去了。
有人問尤翁為什麼事先知道而強忍著,尤翁說:“凡是別人不合理的對待,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災禍立刻降臨。”
夏翁和尤翁可以說都是明察秋毫、料事及先的高手。也正因為他們的敏銳的洞察力使他們避開了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麵臨的麻煩和挑戰要比他們多得多。因此,向夏翁和尤翁學習一點明察秋毫的本領,是很有必要的呀。
93 審時度勢的策略
古今中外曆史上都不乏靠舉措適時而獲巨大成功和勝利的事例,同樣,因坐失良機而丟掉大好局麵,甚至國破身亡的事例也不勝枚舉。曆史上的教訓和經驗說明我們做事不可不三思而後行啊。
馮景禧,1922年出生於廣州市一個商人家庭,他沒有讀完中學,16歲就到香港卑利船廠學生意,隨後又在廣州、香港當過貨幣兌換店的跑腿,還與人合作經營酒樓,從事外彙和黃金買賣。1948年,他從香港運魚苗往台灣銷售,魚苗在運輸途中死掉。他在台灣買了一批香蕉運回香港,船在從台灣往香港途中遇上了風暴,被風吹離了原定航向,大部分香蕉爛掉。一次次的失敗使馮景禧冷靜了下來,他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對問題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貿然前進。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香港房地產蓬勃發展,馮景禧與友人開辦了新鴻基地產公司,成為香港規模較大的一家地產公司。1967年,香港社會異常動亂之後,馮氏曾想移居加拿大,但到加拿大去了一次之後,他又回到了香港,在香港開始了他的第二次飛躍。1969年,馮景禧創辦了新鴻基證券公司。同年在新成立的遠東股票交易所得到了一個席位,這個席位使新鴻基證券公司的股票能夠上市交易。馮景禧還廣泛吸收存款,代理客戶財務,投資、買賣證券、外彙和黃金,在其他股票經紀公司集中力量為大客戶服務的時候,新鴻基證券公司卻著力於為小戶、散戶等效勞,為他們買賣股票,集中了小戶、散戶的資金,使新鴻基證券公司成為香港股票市場一支舉足輕重的足以左右股票價格的力量,業務日益興旺。80年代後期,這家創業時隻有幾名職工的經紀行,一躍而為上千職工的大公司。現在,新鴻基與美國、法國等建立了合作關係,在倫敦、馬尼拉、紐約、北京開設了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