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也妮·葛朗台》reference_book_ids\":[6989852302802701326,7257355076405038121,7267090252009835579,6930889025997851655]}],\"12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12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倫理學》reference_book_ids\":[702370599026871809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2.剝削性格:喜歡奪人所愛
剝削性格具有和接受性格一樣的基本前提,這就是說,擁有這種性格的人認為,一切好的東西都源於外界。他們不管想要什麼,無論情感還是自身的安全感,都需要到外界去尋求,認為自己很渺小,隻有擁有了某種東西的支撐,自己才是快樂和幸福的,靠自己不能創造出任何東西來的,最大的願望就是剝奪別人,看到別人痛苦的表情,他會有一種按捺不住的喜悅和快感。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具有剝削性格的人與接受性格的人還是有著明顯的區別。因為具有剝削傾向的人並不期望像接受禮物一樣得到別人的東西,而是通過強力或欺詐的手段,從別人的手裏搶奪東西,一心想著將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但是他還是不滿足的。
關於剝削性格的人,巴爾紮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代表。老葛朗台很精於計算,能審時度勢,像老虎、像巨蟒,平時不動聲色,看準時機會果斷迅速地撲向獵物,萬無一失地把大堆金銀吞進自己的錢袋。有人發革命財,有人發複辟財,而他革命財也發,複辟財也發。索繆城裏沒有一個人不曾嚐到過他的利爪的滋味。
其中有一段關於老葛朗台的剝削性格描寫:“這前額和嘴跟他一模一樣!”歐也妮正說著,葡萄園主開門進來。看到丈夫兩眼盯住盒子上的黃金,葛朗台太太嚇得嚷道:“上帝啊!可憐可憐我們吧!”
老頭兒像餓虎撲向熟睡的兒童那樣朝梳妝盒撲來。“這是什麼?”他一把搶走了寶盒,把它放到窗台上。“真金!是金子!”他叫出聲來。“好重的金子!足有兩磅。啊!啊!原來夏爾是用這個換走了你的寶貴的金幣。嗯!你為什麼不早說呀?這交易上算啊,乖孩子!你真是我的女兒,我承認。”歐也妮手腳都在哆嗦。
老頭兒想去拿把刀子撬下一塊金片,他不得不把盒子放在椅子上。歐也妮連忙撲去搶,箍桶匠一直注視著女兒和盒子,伸手猛推一把,使女兒跌到母親的床上。
弗洛姆認為,在愛情和慈愛的生活中,這種人常常采取強占和竊取的方法,熱衷於從他人那裏“搶走”別人所愛的人。他們認為別人的老婆最有魅力,也是他們苦苦尋覓的那種,因此為了從別人的手裏搶奪過來,他費盡心思,甚至通過各種卑鄙下流的手段。他不管被他所搶奪的人是否真的很有吸引力,因為對他來講,一個人越是被他人所眷戀和追求,對剝削傾向的人越有吸引力。具有這種剝削傾向的人不會去愛那些無人迷戀的人,他的最大的快樂在於剝奪別人的心愛之人。
另外,在思想和智慧方麵的追求中,他們也具有同樣的態度。這種人不會創新,沒有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而是喜歡去剽竊別人的成果。他們或是以直接剽竊的形式,或者通過更加狡猾的方式,把別人的作品改頭換麵,改變一下用詞,再用不同的表達方法替換一下,於是就大言不慚地宣稱,這就是他們自己研究的新成果,然後,還到各種研討會上加以炫耀。現在這種情況比比皆是,並不令人驚訝,這樣幹的人常常是一些非常聰明的人,而且,好多還露了餡。我們知道,如果這些人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他們完全能真正創造出他們自己的新思想。有的人天賦很好,但缺乏創造性,就可以從這種性格傾向中得到說明。
弗洛姆說,這種人對物質方麵的東西的去向,也是同出一轍。他們認為,最妙的是從別人手裏搶走的東西,是那麼的美,那麼的惹人喜歡,總是比自己的雙手勞動創造的東西好。他們利用和盤剝他們能夠壓榨的任何人和任何東西,隻要被他看中了,絕對逃不出他的手掌。這些人的座右銘是:“搶來的果子最甜”,“別人碗裏的飯最香”。極端的例子就是,一個盜竊成性的人,雖然有錢買東西,但他還是樂於享受那些偷來的東西,這個時候他根本沒有負罪感。
他所喜歡的是那些能榨取油水的人,而討厭那些油水已被榨幹的人。這種人往往有一張刻薄的嘴,常常對他人評頭論足。他對人的態度是既懷著敵意又想去操縱。他把每個人都當作剝削的對象,並按其可利用的價值來加以估價。他的最大滿足是奪人所愛,所以他常常過高地估計別人的所有物,而低估自己的所有物。一個東西一旦成了自己的,就失去了吸引力,它的價值主要在於爭奪的過程中。與接受傾向的人所具有的對生活的一定程度的信心和樂觀精神相比,剝削傾向的人更多地具有猜疑、挖苦、妒忌等特征。
3.囤積性格:一毛不拔是最好的
具有接受性格和剝削性格的人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這二者都期望從外界獲得一切東西,外界是他們的生命支柱;而囤積傾向的人與此有著本質區別。這種傾向的人對從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不相信他們有可能從外界獲得任何新東西,而希望通過囤積和節約來建立自己的安全感。他們把花錢看成是一種威脅,盡情吃穿享樂則是要了他們的命。把財物積存起來是一種快樂,而眼看著自己的財物一天天地減少,他們則會痛苦得直掉眼淚,有時甚至祈禱上帝永遠不要減少他們的財物。
弗洛姆指出,看起來他們似乎生活在一堵牆的包圍中,他們的主要目標是以此作為牢固的陣地或倉庫,盡可能多的把東西帶進來,而盡可能少的帶出去。
另外,他們不僅吝嗇金錢和一切物品,而且也吝嗇情感和思想。對他們來說,愛意味著隻是一種占有,他們並不給予愛,隻要占有了“被愛者”他們就以為真正得到了愛。具有囤積傾向的人對他人、甚至回憶都有一種特殊的忠誠。他們的多愁善感使過去的一切都顯得極其珍貴,他們緊緊抓住過去的一切不放,沉溺於對以往情感和經驗的回憶中。他們對一切都有所了解,但毫無用處,不能進行創造性的思考。
通過麵部表情和手勢,我們也能識別這種人。他們往往嘴唇緊閉,一副固執的樣子,以手勢代表全部態度。接受傾向的人往往似乎是誘人的、坦率的;剝削傾向的人往往刻薄而咄咄逼人,敢做敢為;而囤積傾向的人的態度則是生硬死板的,他們似乎在強調他們與外部世界之間隔著一道牆。
弗洛姆諷刺說,這種性格的人另一個特征是學究式的有條理。囤積傾向的人對一切事物、思想、感情,就像對錢財一樣,有條不紊,他的條理非常刻板,別人要是和他生活在一起不膩歪死才怪呢,整日的生活總是枯燥無味的。他不能忍受房裏的東西被丟得淩亂不堪,他會自覺地去把這些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對他來說,外部世界是一個會衝破他的堅固陣地的巨大威脅,井然有序意味著一種防禦,把一切東西都放置在適當的位置上,以躲避外來侵犯的危險。
強製性的清潔是他想脫離與外界聯係的另一種表現,凡是在他的陣地之外的東西,都被看成是危險的、“不幹淨的”,必須通過清洗,以消除與他人接觸時所帶來的汙染與不潔淨。正如有些教規所規定的那樣,凡是與不幹淨的人或物接觸後必須進行洗禮,以免除外來的威脅。他們希望一切事物在適當的時間,出現在適當的位置上;與守秩序和愛幹淨緊密聯係的另一個特征就是恪守時間,這也是一種防禦和應對外界威脅的方式,如果有一天他們的時間出錯了,則意味著他們的生命就要被外界吞噬掉了。
如果一個囤積性格的人感到自己的陣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威脅,他的第一反應絕對是固執的,以致像一個機器人。一個經常性的“不”字幾乎成了他對付侵犯的自動屏障。如果受到逼迫,穩坐不動就是他對他人的威脅的回答。
弗洛姆認為,這樣的人往往把人的精力、能量看成一個固定數,一旦經過使用就會日益減少或消耗,以至最終枯竭而得不到補充。他們不明白,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具有自我補充的能力,人隻有積極活動,生命的能量得以發揮才能得以增長,停止不用反而使其衰退和削弱。
對這種性格的人來說,死亡和毀滅比生長和希望更現實,他們不願新生或成長。創新是危險的,寧願等死也比冒險好,假如有一天他發現鏡子裏的他已經改變,他會像中了邪一樣大病一場,因而他們的最高價值是秩序和安全。如果他們有座右銘的話,那也肯定是:“世上沒有什麼新的東西。”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也是威脅,因為好像別人總在算計著他的錢財;要麼遠離,要麼占有,不然就不會感到安全。這種人愛猜疑,但有一種特殊的“正義感”,這種正義感實際上就是說:“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
4.市場性格:我是你最需要的
市場的價值觀念,即強調交換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使人們對他人尤其對自己也形成了類似的價值觀念。作為性格特征的市場傾向的本質,就是把自己當作商品並以交換價值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一個人即使有真才實學,如果不善於推銷自己,不能在市場上賣到好價錢,那他的真才實學就不能得到承認;如果他推銷掉了,並且幹得還不錯,那麼它就會有小汽車和洋房,甚至有時他還會包養一個漂亮的情人。
在當代,市場傾向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之而來的一種新的市場——人格市場也興旺發達起來,雖說這隻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現象。於是乎,職員、售貨員、商業主、醫生、律師、藝術家等等,全都出現在這一市場上,為賣個好價錢而前赴後繼。
事實上,雖然他們的合法身份和經濟地位各不相同,有的人獨立經營,靠提供服務獲得報酬;有的人把自己出租出去,成為一個趾高氣揚的老板的手下,陪著笑臉來領取薪水。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有這些人都得依靠那些顧客或雇主,依靠他們對其個人特別是人格上的認可,這樣才能賺大錢。
在人格市場和商品市場上,買賣原則是一樣的:這一方出售的是人格,另一方出售的是商品。二者的價值都是指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隻是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重要條件。假如一個人隻具有某些理想的人格特征,但不具有所從事工作的相應的技能,他是不能成功的,也就被判了“無用”的死刑。一個人如果不具有起碼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那麼,即使他服務態度再好,醫療設備再完備,也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醫生,不過弄虛作假倒有可能大賺一筆。一個秘書如果不能快速地打字,那麼,即使她具有最討人喜歡的性格,也難保不被老板炒魷魚。
然而,如果進一步地分析一下作為成功的條件,技術和人格各自所占的比重,我們就會發現,除了某些例外,成功主要靠的是技術和人的品格,比如說,誠實、正派、正直等等。在多數情況下,人格因素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就是說在具備了基本的技術和作為人的基本品質以後,一個人能不能獲得成功,主要取決於他在市場上能否有效地出售自己,他能否讓雇主開心,他的“包裝”是否恰到好處,是否給人這樣一些好印象;比如說,令人愉快、健康、可靠、雄心勃勃等等。另外,他的家庭背景如何,屬於哪一個俱樂部,是否認識某些達官貴人等,也是作為一個考慮的必要條件。
一般說來,什麼樣的人格受歡迎,或者受雇主的賞識,主要取決於一個人所從事的特定工作。股票經紀人、售貨員、秘書、公司主管、大學教授、旅館經理,各人要求具備不同的人格,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需要符合一個條件:是不是受歡迎。
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賣個好價錢,隻具有一項特定的技能和裝備是不夠的;他必須有效地表達自己的人格:男人需要用口若懸河的辯才征服自己的買家;女人需要性感嫵媚打動老板,以便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對自己的態度。如果一個人完全憑知識和技能而生活,那麼他的自尊就和他的出賣價格成正比,也就是說,人的自尊與他的使用價值成正比。
然而,人們必須看到,僅靠早期的教育途徑獲得的知識是不夠的,它們隻提供了一些一般性的知識,例如,如何適應社會、樹立抱負、以及怎樣迎合他人不斷變化的要求等。更加具體的成功之道,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的。比如各種圖書雜誌、報紙、新聞短片都展示著各種成功者的畫麵和生活故事。人們心中可以明白,一個人想在當代人格市場上賺大錢,他應該是什麼樣子。
眾所周知,向一般人傳播理想的人格模式的最重要的手段是電影和電視。年輕的女子竭力模仿著身價千萬的女明星的麵部表情、發型、手勢,把它當作通往金錢王國的捷徑。有點模樣的男子也東施效顰,力圖使自己像在銀幕上所見到的明星。
然而,對一般人來說,這些人隻是在舞台上見過那些最走紅的明星,至於他們的私生活幾乎沒有什麼接觸,結果也不過是“畫虎不成反像貓”。雖然與電影明星也沒有真正的接觸,但可以在銀幕上一遍又一遍地看到,可以給他們寫信,收到他們的照片。
明星不僅向普通人中的同性提供一種理想形象,也容易成為普通人中的異性的理想戀人,並進而強化了作為同性的理想模式的功能。當某一明星成為當時女孩子心中的偶像時,生活中的男子就會自動地去模仿這一明星。
弗洛姆說,與我們時代的情況相反,過去演員是為社會所鄙視的,但他們向觀眾傳播傑出的作品。而今天的明星就不同了,沒有任何演技或思想,隻是裝腔作勢罷了。他們的作用是充當普通人與“名人”(現代的各種明星)的中介,普通人即使沒有指望獲得“名人”那樣的成功,但還是能努力效仿他們,把“名人”當作偶像。因為“名人”獲得了成功,所以他能成為普通人的楷模。
由於現代人既把自己看成賣主,又把自己看成待售的商品,所以他的自我價值就建立在無法控製的條件下。如果他賣了個大價錢,他就成功了;如果賣不出去,那就沒指望了。
如果一個人感到他自身的價值首先不是由他所具有的人之特質所構成,而是取決於瞬息萬變的競爭市場,那他就不能確立自尊,因為他不斷地需要他人的肯定。因而,人們被無情地驅使著去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對其自尊都是一種嚴重的威脅。結果就產生了孤立無援之感、不安全感、自卑感。
具有市場性格的人,他自己的力量成了異化了的商品。由於他所關心的並不是如何在使用這些力量的過程中實現自我,而是如何在出賣自己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這樣,他的力量及其所創造的,都變成了外在的、與他自身相脫離的東西,變成了供他人判斷和使用的東西。他的自我同一感像他的自尊一樣動搖了。他的自我同一感不能表述為“我就是我”,而是由他所能扮演的所有角色構成:“我就是你所需要的”。
二、這才是你自己
弗洛姆認為,從古典時代和中世紀一直到19世紀,人們在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說明好社會是什麼樣子的。這些思想部分是以哲學或神學的形式加以表述,部分則在人們的“烏托邦”理想中得到了表達。它們都力求說明理想的人和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
很顯然,進入20世紀後,這類描述明顯地減少了,人們的視野越來越狹窄了。而把重點放在對人和社會的批判分析上。當然,毫無疑問,這種批判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是任何社會進步的條件。但由於缺乏設計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會的長遠眼光,讓人們麵對未來頗感捉摸不定,結果就動搖了對自己和未來的信念。
1.原創性傾向:挖掘生命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