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尋找自我:不要讓紅塵迷住雙眼 2(2 / 3)

弗洛姆在對現代人的性格進行批判分析的同時,還提出了正常、成熟、健康的性格傾向,叫做原創性。原創性是一種基本的人生態度,是人在一切領域中對客體的反應方式,包括對他人、對自己、對事物的心理反應方式,它關心人所特有的潛能的實現。原創性是人運用他的力量的能力,是實現內在於他的潛能的能力。原創性的人體驗到自己是其力量的體現者和行動者,是自主的而不是受任何外在力量支配的。

一般來說,“原創性”這一個詞是與創造性,尤其是與藝術創造相聯係的。真正的藝術家是最令人信服的原創性的代表。但一個人沒有創造某些可見物或可傳授物的天賦,卻能原創性地體驗、觀察和思考。正如一個人不一定會寫詩,但應該有詩情、詩的感受。

因而原創性指的不是實際結果,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在生活過程中的反應模式和取向模式。原創性是指人的性格,而不是人的成就。因而原創性是每個人都能具有的一種性格傾向。這種觀點類似於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描述,馬斯洛說自我實現並非高不可攀,“高峰體驗”並非神秘莫測,一個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獲得這樣的心理體驗。

比如說,一個年輕的母親快樂地為她丈夫和孩子準備著早餐。陽光照進屋裏,孩子們穿戴得整齊,圍坐在餐桌旁邊,一邊吃著飯,一邊嘰嘰喳喳地爭論著有趣的話題。她的丈夫給孩子們當裁判,隨時給他們指出不恰當之處,並為孩子們的有趣的論辯發出爽朗的笑聲。當她看著他們時,她突然陶醉於他們的美、自己對他們的巨大的愛以及自己的幸福感,以至進入了一種頂峰體驗。

那麼,原創性所包含的人的潛能的實現、人的力量的使用,究竟指的是什麼?人原創性地運用其力量,指的就是他的潛能。人運用理性的力量,就能透過事物的表麵理解其本質。人運用愛的力量,就能突破把他與他人隔離開的圍牆。人運用想像力,就能預見尚未出現的事物,製訂計劃並開始創造。

因而,力量是與“統治”或“控製”不同的。人發展了統治世界、控製他人的欲望,以這種方式對待自己與外界的關係,恰恰是缺乏力量的表現。統治與死亡相聯係,力量與生命相聯係。統治產生於缺乏力量,反過來又加劇了力量的缺乏,因為一個人強迫別人服侍他,那他自己對原創性的需要就逐漸喪失了。

人的潛能或力量就是愛和理性。原創性的人發揮愛和理性的潛能創造物質財富、藝術作品和思想體係,但最重要的是創造人自己,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

歌德以詩的形式,美妙地描述了什麼是原創性的活動。浮士德是永無止境地尋求生命意義的一個象征,能對浮土德的問題做出回答的,既不是科學、歡樂,也不是權勢,甚至也不是美。唯一能對人的問題做出回答的是原創性的活動,是“永遠的前進”和“不停的追求”。在《天上序幕》中,上帝說道,阻撓人的並不是過失,而是缺乏主動的活動:

人的活動太容易弛緩,

動輒貪求絕對的安逸;

因此我才願意給人添加這個夥伴,

他要作為魔鬼來刺激和推動人努力

向前——

可是你們這些真正的神子啊,

應欣賞這生動而豐富的美!

那生生不息的造化,

將把你們納入愛的幸福範圍。

世間事盡管是波譎雲詭,

要牢牢地綰以持續的思維!

在第二部分結尾,浮士德贏得了他和靡非斯特的打賭。他雖然犯了錯誤,帶有罪惡,但沒有犯最大的罪——不創生之罪。浮士德最後一段話非常清楚地表達了這一思想,並以圍海造田的行動為象征:

我為千百萬人開疆辟土,

雖然還不安全,卻可以自由活動和居住。

原野青蔥,土壤膏腴!

人畜立即在嶄新的土地上各得其趣。

勇敢勤勞的人築成那座丘陵,

向旁邊移植就可以接壤比鄰!

這裏也是一片人間樂園

外邊縱有海濤衝擊陸地的邊緣,

並不斷侵蝕和毀壞堤岸,

隻要人民同心協力即可把缺口填滿

不錯,我對這種思想拳拳服膺,

這是智慧的最後結論!

人必須每天每日去爭取生活和自由,

才能有自由與生活的享受!

所以在這兒不斷出現危險,

使少壯老都過著有為之年。

我願看見人群熙來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地上!

我對這一瞬間可以說:

你真美呀,請你暫停!

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跡,

將曆千百載而不致淹沒無聞——

現在我懷著崇高幸福的預感,

享受這至高無上的瞬間。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表達了對人的信念,這種信念是十八、十九世紀進步思想家的特征。他們對理想的人的描述是大體一致的。這說明,具有德性的人信任自己的理性,他有愛人和愛己的能力,所以他有依德性而行事的意誌。

人生的主要使命是使自我成長,是成為與他的潛能相符的人。人生奮鬥最重要的成果是他自己的人格。它是我們能客觀地判斷一個人完成他的使命,實現其潛能的坐標。

如果他未能完成他的使命,我們可以認識他的失敗。即使我們知道,他遇到了壓倒性的困境,其他任何人處於這種困境下也會失敗,但對他的判斷則並無兩樣。如果我們完全了解使他成為目前之狀況的一切環境,我們會對他寄於同情;但這種同情並不會改變判斷的有效性。

了解一個人並不意味著寬恕他,而隻意味著我們不會像高踞於他之上的上帝或法官那樣譴責他。

2.傾聽良心的呼聲

良心是倫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我憑良心辦事”是人們最理直氣壯的一句話。有史以來,多少仁人誌士以正義、愛和真理的原則,也就是以良心的原則,去反抗與他們的信仰相對立的各種勢力。如果他們的國家出現腐敗和邪惡,他們就會站起來公然抨擊,並預言其滅亡。蘇格拉底寧死也不願放棄真理而做違背良心的事。如果沒有良心的存在,人類在其坎坷的曆程中,早已陷入了衰敗的泥潭。

沒有什麼比人說“我將依我的良心行事”更值得誇耀了。有史以來,人們始終以正義、愛和真理的原則,反對迫使他們放棄所知與所信的各種壓力。先知們就是依良心而行事的,當他們的國家腐敗和不講正義時,他們就會譴責自己的國家,並預言它的沒落。蘇格拉底寧死也不願使真理遭到損害,並拒絕違背良心地行事。如果沒有良心的存在,人類早就陷入危險的旅程了。

良心是我們自己的聲音,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它不受外界的獎懲所左右。良心規定我們作為人而應盡的責任。良心是一種知識,但它不僅僅涉及抽象思維領域中的知識,它還具有情感的性質,因為它是對我們自己的整個人格的反應。

那些有助於我們整體人格充分發揮功能的行為、思想和情感,都會產生一種內在的認可感、正直感,於是良心就會體驗到“好”。反之,有害於我們整個人格的行為、思想和情感,會使我們感到不安、不適,於是良心就會體驗到“不好”或“罪過”。因此,良心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反應,它是我們自己的心聲,召喚我們返回自身,返回到原創性的生活,去和諧地發展,使我們成為充分發揮潛能的人。良心是保衛我們自己完整性的哨兵,它能夠保護我們自己應有的自豪,同時能夠使我們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如果把愛解釋為肯定人的潛能,關心和尊重被愛者的個性,那麼,良心則可被看成是自愛、自我關心的聲音。

人本主義良心是人的自身利益和完整性的表現,而極權主義良心則注重人的服從、自我犧牲、責任和社會適應。人本主義良心的目標是原創性,也就是人的幸福,因為幸福是原創性生活的必要成分。把成為他人的工具當作自己的生活目標(無論它顯得多麼高尚),把自己變得“無私”、不幸、順從、沒有勇氣,都是對自己良心的違反。

然而,對許多人來說,這種良心的聲音是十分微弱的,以至於無法聽到。我們可以聽到每一種聲音,聽到每個人的聲音,唯獨聽不到自己的聲音。電影、廣播、報紙,甚至無稽之談,都會對我們起作用,就是自己的良心不起作用。

聽從自己的良心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它要求人具有一種自己獨處的能力,而這是現代人很少具有的一種能力。實際上,我們害怕獨處,我們寧可找一個最平庸無味甚至令人生厭的夥伴,寧可去參加一些明知毫無意義的社交活動,也不願獨處。我們害怕麵對自己,因為害怕一旦發現自己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人時,會感到窘迫和驚恐。於是我們就回避,忽視自己的良心,不去聽從自己的聲音。

聽見自己的良心之聲之所以困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良心的聲音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地對我們發出的,它不像權威的聲音那麼直接、明確。本來是良心在起作用,我們卻未察覺到,我們察覺到的可能隻是焦慮甚至生病這樣一些與良心沒有直接關係的感受。忽略良心而良心起作用時,往往使人模糊地感到不安,像做錯了什麼事,或者使人感到疲倦、無精打采。這些感受往往很快被解釋為沒做好這事那事而引起的,真正的原因還是未被察覺到。

例如,許多人經常感到自己在衰老,於是陷入一種時隱時現的擔憂之中。這裏所說的不是老年人的那種正常的感受,而是指青壯年人的那種“日趨衰老”之感。他們雖然還年輕,卻被擔心衰老所困擾。他們由體力的衰退進而感到智力、情感、整個人格都在衰退。盡管有大量事實證明他的感受是錯的,他還是堅信不疑。諸如敏捷、適應性、體力強健等所謂“年輕人的特質”,是強調成功和競爭的社會所提出的標準,其實這些特質並非發展原創性性格所必需。許多事例證明,一個過著原創性生活的人到了老年並不會退化,相反,他的原創性的精神特質會繼續成長,盡管身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老。

但是,非原創性的人,他的體力是他從事活動的主要源泉,但他的精神是貧乏的,因此,一旦體力衰退,他就會感到整個人都衰退了。但這種衰退隻是一種象征,它說明這個人未能原創性地生活。害怕衰老實際上是非原創性生活的結果,它是良心對人自身殘缺不全的生活所做出的反應。然而,當事人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害怕他人不滿意。人希望自己被同伴接納,這是很自然的。但我們往往不由自主地期待著周圍每一個人的讚許,因而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都害怕自己會背離社會規範。這種害怕他人不滿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潛意識中的不安,即自己良心的微弱聲音引起的不安。一個人沒有原創性地生活就會對自己不滿,但他不能承認對自己不滿,於是就去爭取別人的讚許來消除對自己的不滿。他越是對自己不滿,就越是期望他人的讚許,越是害怕他人不滿意。但他越是如此,他自己的良心就越要起作用,於是他就越是對自己不滿。這是一個精神怪圈。

人在清醒的時候,對自己良心的呼喚置若罔聞。但在睡夢中,良心往往不能被壓製,許多理性判斷和覺悟得以出現。睡夢往往是我們真正能聽到自己良心呼喚的唯一時機。但可悲的是,當我們在睡夢中聽到良心的呼喚時,卻不能行動,而當我們醒後能采取行動時,卻又忘掉了睡夢中所聽到的呼喚。

弗洛姆說,將良心分為極權主義良心和人本主義良心,並對它們分別加以考察,是為了把它們各自的特質闡述清楚。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們並不是相互分離的。在一個人身上,它們也不是絕對排斥的。一個人可能同時具有這兩種良心。但在不同人身上,它們各自力量的大小以及相互關係是不同的。

不言而喻,在弗洛姆看來,人本主義良心力量更大並占主導地位時,那麼這個人的價值結構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弗洛姆還承認,極權主義良心與人本主義良心兩者的內容可能相同,如要求人們不殺人、不仇恨、不妒忌、愛鄰人,這些既是極權主義倫理學又是人本主義倫理學的規範。在這種情況下,二者的差異主要是接受規範的動機不同:前者出於恐懼和依賴,後者出於內心的呼喚。因此,弗洛姆反對價值相對主義。

弗洛姆認為存在兩種道德標準:特定社會的道德標準和普遍的道德標準。前者是為維護特定的社會結構而製定的道德規範,它要求社會成員接受和服從這些規範,使其成為性格結構的組成部分。如在一個尚武的社會,勇敢是必備的美德;在農業社會,忍耐與助人是必備的美德;在現代社會,競爭和勤奮是必備的美德。普遍的道德規範則是指那些以人的成長、發展為宗旨的行為規範。如“愛鄰如己”、“不能有害人之心”等等。

普遍的道德標準並不是抽象的東西。在所有偉大的文化中,對於什麼是合乎人性的、有利於人的成長和發展的,在判斷標準上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弗洛姆認為,隨著文明的發展,普遍的道德規範與特定社會的道德規範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小。但這個過程不是普遍的道德規範向特定社會的道德規範妥協,而是特定社會的道德規範逐步向普遍的道德規範接近。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麵。

三、熱愛生命:活著,永遠活著

現代人對生命的探討變得日益機械化了。我們的目標是生產物,而且在對這種物的崇拜過程中,我們把自己也變成了商品,人被當作數目來對待。人們喜愛機器的部件甚於喜愛生命本身,對人的親近也是理智和抽象的,人們愈來愈感興趣於把人當作物,而不感興趣於活著的個體,所有這些是與日益增長的官僚方式的角色相稱的。在巨大的生產中心裏,在大城市裏,在龐大的國家中,人們受到了管製,好像物一樣;被管製者和管製者都變成了物,而且都服從物的規律。

但是人並不是物。如果人變成了物,那麼就要被毀滅掉;而且在人變成物之前,他就已絕望,甚至想去殺掉所有的生命。

1.戀屍癖:仇恨生命,渴望暴力

從字麵上來講,“戀屍癖”意味著“死之愛”,這個詞常常用來表示性倒錯,即為了性交的目的而占有女屍的欲望,或者在死屍麵前留連忘返的病態願望。但是,正如通常的情形那樣,性倒錯僅僅呈現了顯而易見的層麵,這是一幅人們能夠找到的並沒有很多人性紊亂的圖畫。

一個具有戀屍癖傾向的人被所有無生命的事物所吸引,並且迷戀於它們。所有這些事物都是死亡的,諸如屍體、腐朽的東西、糞便、汙垢等等。患戀屍癖的是那些喜愛談論疾病、埋葬和死亡的人。當他們談到死亡時,便恢複了生機。

希特勒就是典型的戀屍癖的例證,他迷戀於破壞。死亡的氣味對他來說是芳香的。在他成功的年代裏,這種傾向表現為他想幹掉那些自認為是敵人的人。在行將滅亡的日子裏,他最滿意的莫過於目睹那些圍繞在他的身邊的德國人和他本人的全部毀滅。一份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尚未經核實的報告,充分證明了這種判斷:一個士兵看到希特勒神情恍惚地站著,目視已經腐爛的屍體,久久不願離去。

戀屍癖留戀過去,而不是未來。他們的感情在本質上是多愁善感的,這是因為他們精心培育著他們昨天擁有的——或者相信他們已經擁有的感情記憶。他們是冷漠的,毫無表情的,隻專心於為“法律和命令”而獻身。

對戀屍癖來說,從它對待暴力的態度可見其特征,暴力是把一個活人變成死屍的能力。正如性能創造生命一樣,暴力能毀滅生命。歸根到底,所有暴力是基於屠殺的力量。我並沒有殺死一個人,我僅僅剝奪了他的自由;我隻想讓他丟臉或者剝奪他的財產——然而無論我做什麼,在這些行動的背後都存在著我屠殺和我願意屠殺的能力。死之愛者必然熱愛暴力,因為對他來說,人的最大成就並不是創造生命,而是毀滅生命;暴力的使用不是由環境強迫的曇花一現的行動——而是一種生命方式。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具有戀屍癖傾向的人真心地傾向於暴力。正如對於生之愛者來說,人的基本極性是男性和女性一樣;對於戀屍癖來說,存在著與此不同的極性:有屠殺力量的人和缺乏這種力量的人。對他來說,存在著兩種“性別”:有力量和無力量,屠殺者和被屠殺者。他愛戀那些屠殺者,而蔑視那些被屠殺者。這種“愛戀於屠殺者”的說法並非誇張。他們是他的性吸引和幻想的對象,他們隻是不如上麵提到的性倒錯,或者戀屍癖的性倒錯那麼強烈而已。這種願望不隻是可以在有戀屍癖傾向的臆想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