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74歲老人的一生也如一部戲,他是唯一的男主角,《國王的演講》是他唯一的傳奇。
為自己加油
2011年的法國網球公開賽,注定成為一段經典傳奇。在女單比賽中,一直不被看好的中國運動員李娜一路過關斬將,殺入決賽,並且獲得了自己運動生涯的首個大滿貫賽事冠軍,她也成為中國網球乃至亞洲網球第一人。
回首李娜的12年職業生涯路,其間的辛苦不言而喻。她經曆過無數次的失敗,一度有過離開網壇的想法。她已經29歲了,卻一直征戰在網球賽場上,難怪拿下冠軍後歐美媒體驚呼:她改變了整個網壇的格局。
在奪得大滿貫冠軍後,新浪網對李娜進行了現場采訪,在采訪的整個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娜說過的一句話:“李娜,加油。”
這句話最早應該始於2007年,上半年順風順水的李娜一度殺入了頂級賽事的四強,世界排名升至16位,她不僅是中國的“一姐”,也是亞洲的“一姐”。但下半年剛剛開始,噩夢開始了,她先是在一場比賽中受傷,接著,不得不接受殘酷的手術,結果竟然是自己受傷的膝蓋再也無法恢複到正常人的水平。半年多時間,沒有人再記得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一姐”。
從那時起,李娜將自己雪藏起來,一直在養傷。她學會了為自己加油,在以後的每場比賽中,在閃爍的鎂光燈前,大家都會聽到李娜真誠地對自己的祝福與鼓勵。
2011年法網決賽,李娜對陣意大利衛冕冠軍斯齊亞沃尼,賽前沒有人看好李娜,最多將她當成了一匹的黑馬罷了。而主場作戰的斯齊亞沃尼卻是萬眾矚目,在歐洲幾萬觀眾的呼聲中,她更加耀眼。
比賽第一局一邊倒,李娜更早地進入了狀態,將斯齊亞沃尼殺得片甲不留,但進入第二局後,比賽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斯齊亞沃尼好像找到了巔峰狀態,一度將比分扳平,將李娜逼入了死角。
那夜注定成為一個不眠之夜,中國將近一億人觀看了這場比賽,所有人的心都糾結在一起,替李娜擔心。
李娜及時調整了戰術,將比分迅速地扳至6平,將比賽帶入了搶7。此時的羅蘭加洛斯紅色土地上,一個中國姑娘在大聲怒吼著,每贏一個球,大家都能夠看到李娜揮拳示意的動作,同時告訴自己“李娜,加油”。在搶7中,她冷靜沉著,以一個無可爭議的勝利為自己贏得了人生中第一個大滿貫冠軍,那一刻,世界為之沸騰。
許多人說網球賽場上充滿了殘酷性,沒有教練在場指導,現場奮鬥的隻有你一人,心態的起伏、體能的逐漸喪失,都使得整場比賽充滿了戲劇性。李娜說過:“不是在與對手比賽,而是在與自己。為自己加油,才是整場比賽的真正動力。”
人生不也是這樣嗎?
想到最壞,做到最好
1980年11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學校準備在歲末年初時舉辦一場由學生組織的娛樂晚會,為此,學校進行了公選,最後確認由三個年級的兩名學生任導演,其中一名總導演叫莫爾,另外一名學生叫莫滕森。
校方公布消息後,兩名導演成了學生們的偶像。許多學生找到了他們,要求參加年末的娛樂晚會,兩人對人選進行了認真的登記和選擇,最後確定了參演名單。
對於晚會的舉辦地,莫爾和莫滕森出現了分歧。莫爾的意見是在操場上舉辦野外晚會,雖然天氣寒冷,但可以搭成帳篷,這樣不僅別具一格,而且可以使大家感受到一種野外的原汁原味。莫滕森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在嘩眾取寵,學校的大禮堂是曆屆舉辦晚會的必選地,他認為在操場上舉辦會有風險,因為哥本哈根冬季多風,如果出現大風天氣如何處理?
莫爾認為他是在杞人憂天,他說道:“我們是做娛樂工作的,至於天氣原因,與我們沒有多少關係,我相信觀眾和演員們不會有意見的。”
莫滕森接著反駁道:“做事情,要想到最壞,做到最好,天氣原因是必須應該考慮的。”
因為莫爾是總導演,他有決定權,所以整場晚會在征集校長意見後在操場上如火如荼地開始準備。
晚會果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參演人員認真,觀眾們也興趣盎然,坐在帳篷裏觀看晚會,而且旁邊燃著迷人的篝火,這果然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晚會進行到一半時,突然間狂風大作,雪花飄舞著,莫爾覺得這更增加了晚會的興致。但正高興時,大風將一半以上的帳篷卷上了天空,緊接著,一簇篝火不小心滾到了旁邊的草地上,小火卷成了大火,大火轉眼間染紅了半邊天。
整場晚會以不快而告終,學校由此承擔了巨額的消防費用,校長氣得鼻子都歪了,認為莫爾百密一疏。
這個叫莫滕森的大二男生卻由此一鳴驚人,因為在校長的辦公室裏,他曾經提及過此種隱患,卻沒有得到校方的重視。
這個叫莫滕森的男生,逐漸在學校裏嶄露頭角。他瘋狂地喜歡上了網球運動,在接下來的歲月裏,他成了丹麥的國手,並且獲得過多個世界冠軍。
在每一次比賽前,他總是將結果想到最壞,並且做好多個備選方案,特別是在場上心態的變化,由於準備充分,他一直是一個心態十分穩健的選手。
2010年,已經“金盆洗手”多年的莫滕森重新出山,成為中國網球“一姐”李娜的新教練,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他喜歡李娜的謹慎,這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
雙方雖然才合作了十幾場球,但是找到了默契點。李娜稱讚莫滕森教會自己如何麵對失敗以及如何在場上變被動為主動。李娜也不負眾望,在新教練的精心指點下,迅速崛起為中國網壇第一人。在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上,她一路過關斬將,贏得了自己首個法網冠軍。
凡事想到最壞,做到最好,是增加成功勝算的砝碼。
不能成功就選擇失敗
1892年的一個夏天,德國柏林大學的一個實驗室裏,突然間發出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教授與學生們迅速行動起來前去搶救,當人們到達現場時,在彌漫的硝煙中,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捂著鼻子滿臉是灰地倉皇逃離現場。
這個叫馬爾德的年輕人被警方很快控製了,校長公示相關錄像帶,發現了馬爾德違背科學做了一次非常危險的實驗。
校長皮修十分惱怒,他對馬爾德說道:“我警告過你,這是天方夜譚,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你如果再這樣做,就會要了你的小命。”
警方將他關進警察局裏,他麵臨著多項指控:故意毀壞、蓄意謀財、違背科學。
一年以後,他被釋放出來後去尋找皮修校長,要求返還校園。皮修說道:“你是個瘋狂主義者,這種態度雖然十分適合科學實驗,但你要知道,一切實驗都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而不能違背科學,我不能收留你,我不想讓學校變成你我的墳墓。”
馬爾德天生稟賦驚人,他對一些科學實驗結果均持懷疑態度,他一直在研究物質原子理論,想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可每次實驗都以失敗而告終。
沒有了實驗室,他自己造。很快,一個微型實驗室在郊區建立了。他白天是乞丐,晚上便成了一個科學家。他省吃儉用地請了兩個略微懂一些物理常識的助手,但助手聽說他的實驗流程後嚇得奪門而逃,他們不想與一個瘋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