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1087867904,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為人處世要低調,切忌成為他人的靶子,畢竟愛出風頭,張揚的人總是不能受到他人的歡迎。如果你在語言表達、行為舉止上鋒芒太露,樹敵太多,總有一天會為自己當時的行為而感到後悔!
不要讓風頭毀了自己
低調的人懂得該出風頭時出,不該出風頭的時候絕不招搖。畢竟在別人還未把心思說出來之前,就把話說了、把事做了,一時自然會得到別人的讚賞,然而長此以往必定會遭他人的怨恨。因此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分內的事。
孟賁是秦武王手下的一名勇士,此人原是齊國人,勇力過人。據說有一次他在野外看見兩頭牛正在相鬥,他上前去用手把兩頭牛分開來。其中一頭牛聽勸,伏在地上不鬥了,另外一頭牛還要鬥。他大為惱火,左手按住牛頭,右手把牛角活生生地拔了出來,這頭牛當場斃命。
後來他聽說秦武王正在招納天下勇武之人,於是離開齊國去投奔秦武王。這秦武王也是個勇猛的人,重武好戰,常以鬥力為樂,凡是勇力過人者,他都提拔為將,置於身邊。見了孟賁自然另眼相看,很快就任命他為大將,與他手下的另外兩名勇將烏獲和任鄙享受一樣的待遇,孟賁也非常以自己的勇力而自豪。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采納了左丞相甘茂的計策,與魏國建立了秦魏共伐韓國的聯盟,而後用計攻占了趙國的軍事要地宜陽。秦軍占領宜陽後,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大喜,親自率領任鄙、孟賁等精兵強將要進入洛陽。周天子此時無力抵抗,隻好打開城門迎接秦武王進城。
秦武王兵進洛陽後,直奔周室太廟,去觀看九鼎,這九個鼎本是當年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銅)鑄成,每個鼎代表一州,共有荊、梁、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貢賦之數,是周朝天命所在的象征。秦武王見了九鼎,大喜過望。當然,他不是喜歡這些銅塊,而是垂涎那九鼎所象征的統禦天下的權力,這也是秦國曆代君主的夢想。秦武王繞著九鼎逐個觀看,看到雍州(代表秦國)鼎時,對隨行的群臣說:“這鼎有人舉起過嗎?”
守鼎人趕忙回答:“自從先聖大禹鑄成此鼎以來,沒有聽說也沒有見過有人能舉起此鼎。這鼎少說也有千斤重,誰能舉得起呀!”秦武王聽了,撇了撇嘴,回頭問任鄙和孟賁:“你們兩個,能舉起來嗎?”任鄙為人向來低調,他知道他的這位主子秦武王自恃勇力驚人,十分好勝,平時就經常和手下的大將鬥力,如果此時自己出來舉鼎,當著這麼多人的麵,搶了主子的風頭,不會有好果子吃。再說,一旦秦武王真的去舉鼎了,萬一出了差錯,自己就是長了九個腦袋也擔不起這個責任,於是婉言道:“臣不才,隻能舉起百斤重的東西。這鼎重千斤,臣不能勝任。”
任鄙這一低調,孟賁心中暗喜,認為表現的機會來了。於是伸出兩臂走到鼎前,對秦武王說道:“讓臣舉舉看,若舉不起來,大王不要怪罪。”說罷,緊束腰帶,挽起雙袖,手抓兩個鼎耳,大喝一聲“起”,隻見那鼎離地麵半尺高,然後重重地落下,孟賁頓時感到一陣眩暈,站立不穩,差點一屁股坐在地上,幸好被左右拉住。秦武王看了,禁不住發笑:“卿能把鼎舉高地麵,寡人難道還不如你嗎?”任鄙見秦武王要去舉鼎,趕緊上前勸道:“大王乃萬乘之軀,不要輕易試力。”
秦武王本來就好與人比力,此時哪裏聽得進去,卸下錦袍玉帶,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任鄙拉著秦武王苦苦相勸,秦武王生氣地說:“你不能舉,還不願意寡人舉嗎?”任鄙不敢再勸,隻好退到一旁。秦武王伸手抓住鼎耳,深吸一口氣,丹田用力,大喊一聲“起”,鼎被舉起半尺,周圍一片叫好之聲。秦武王得意洋洋,心想:“孟賁隻能舉離地麵,我舉起後要移動幾步,才能顯出高下。”秦武王接著移動左腳,不料右腳獨木難支,身子一歪,千斤重的大鼎落地,正好砸到右腳上,秦武王慘叫一聲,倒在地上。眾人慌忙上前,把鼎搬開,隻見秦武王右腳已被壓碎,鮮血流了一攤。等到太醫趕來,秦武王已不省人事,當晚,秦武王氣絕身亡了。
周天子聞報,心中又驚又喜,喜的是這個驕橫跋扈的秦王自找死路,驚的是萬一秦國以此為借口興兵討伐,自己就王位不保了,趕緊親往哭吊,然後派人把秦武王的靈柩送回鹹陽。之後,秦武王異母弟嬴稷登基,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下葬後,老太後也就是秦武王的母親令人追究責任,查到了孟賁的頭上,雖然事情不能全怪孟賁,但為了出氣,還是將孟賁五馬分屍,誅滅其族。而低調的任鄙卻因勸諫有功,升任為漢中太守。
出風頭被大多數人看成是很風光的一件事,不過,從孟賁的教訓中我們可以看出,出風頭是要冒風險的,出多大的風頭就要承擔多嚴重的後果。由此可見,別人的風頭是搶不得的,不要圖一時之快,要知道如此為之,危險正在向你靠近!
每個人都不喜歡他人的光芒蓋過自己,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如此。
一個很能幹的財務部門工作者,為了工作比其他人都要多付出一倍的努力,可是到頭來自己卻被痛斥了一番。
小婭在一家國有企業從事財務工作,財務部隻有主任、出納和她3人。主任不管業務,出納去年才憑關係進來,於是全部門所有的工作幾乎都壓在了小婭身上。出納隻做現金一塊的活計,連最基本的報銷都不做,但主任從來不說半個“不”字,因為她有靠山。在領導的縱容下,出納工作極其馬虎。相反,小婭做事努力盡心,可到最後總是吃力不討好。主任有時還會暗示小婭,她對工作太認真,把事情都默默地做完了,不等於把他架空了嗎?
小婭心底裏直呼冤枉。主任連電腦都不懂,動不動就甩手把所有的工作都堆到她一個人身上,把她累得不行。到頭來,卻埋怨她太過能幹,小婭感到自己簡直裏外不是人。
現在,主任和出納都明顯地表現出不喜歡小婭,平時兩人總是有說有笑、有商有量,單單把小婭排除在外,小婭為此鬱悶不已。她就這樣被同事孤立了起來。
在工作中如果有一個人不喜歡你,可能是他不對;如果所有人都不喜歡你,也許問題就出在你身上。不過對於小婭來說這個問題就有一些難了,小婭對工作兢兢業業,為什麼不被主任肯定?其中很可能是她平時有些越級的舉動令主任不滿。由此可以看出,她把自己的角色弄錯了,太過於能幹。把部門搞好是主任的事情,作為下屬,應當配合上級完成這一目標,而不是幹脆代替上級去思考。
沒有人會喜歡搶自己風頭的人,所以越是聰明有能力,越要表現得處處愚笨,處處小心謹慎,尊重所有的人,絕對不可以顯得比別人強。所謂處好同事方能成大事,人脈即錢脈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學會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不管你多能幹,始終不要搶了別人的風頭。
低調做人,不張揚
低調做人,不張揚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文化、一個現代人必需的品格。沒有這樣一種品格,過於張狂,就如一把鋒利的寶劍,好用而易折斷,終將在放縱、放蕩中以悲劇收場,無法在社會中生存。
一次,兒童文學家蓋達爾帶著5歲的小女兒珍妮,給夏令營的小朋友講故事。蓋達爾要為小朋友們講的是他們所期待聽的童話故事《一塊石頭》。
大禮堂裏,孩子們正聚精會神地聽蓋達爾講故事,除了蓋達爾的聲音,整個禮堂靜得連針掉在地上都可以聽到。這時,小珍妮卻旁若無人地在禮堂裏走來走去,偶爾還故意使勁跺跺腳,發出惹人煩的聲響,跺完腳後還露出得意的神情,她的舉動仿佛在告訴小朋友:“你們看,我是蓋達爾的女兒!你們一個個都在聽我爸爸講故事,這些故事我每天都能聽到!”
蓋達爾看到女兒的行為,停止了講故事,他突然提高嗓音,嚴肅大聲地說:“那個猖狂的小家夥是誰?請你們把那個不守秩序的小家夥攆出去!她妨礙了大家安靜地聽故事。”
小珍妮一下子愣住了,她沒有想到自己親愛的爸爸竟然這樣說她,她連哭帶喊賴著不走,想讓爸爸心軟,但蓋達爾不為所動,堅決要求工作人員把珍妮拉出會場。
之後,蓋達爾又繼續給孩子們講故事,故事講完時,孩子們報以熱烈的掌聲。蓋達爾給孩子們講的不僅是一個有趣的故事,還通過對小珍妮的懲罰,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無論是誰,都不應以優越驕縱,過於張揚。
有功者往往居功自傲,盛氣淩人,貪權戀勢,殊不知殺身之禍多由此而起。十分功績,若誇耀吹噓,則僅剩七分,如果憑著功勞而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其至仗勢欺人,那麼功績自然又減三分。自明者不管功勞如何卓著,都懂得謙虛謹慎,麵對人生榮辱得失,以平常心態視之,當抽身時須抽身。功成而身退,則可垂名萬世,若爭功奪名,貪爵戀財,忘乎所以,居功自傲,必將招致禍害,最終身敗名裂。
清朝名將年羹堯,自幼讀書,頗有才識,他於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不久授職翰林院檢討,但是他後來卻建功沙場,以武功著稱。因為他的卓越才幹和英勇氣概,年羹堯備受康熙和雍正的賞識,成為清代兩朝重臣。康熙在位時,就經常對他破格提拔,雍正即位之後,年羹堯更是備受倚重,和隆科多並稱雍正的左膀右臂,成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被晉升為一等公。
年羹堯自恃功高,做出了許多超越本分的事情,驕橫跋扈之風日甚一日。他在官場往來中趾高氣揚、氣勢淩人。他贈送給屬下官員物件的時候,令他們向著北邊叩頭謝恩,在古代,隻有皇帝能這樣;發給總督、將軍的文書,本來是屬於平級之間的公文,而他卻擅稱“令諭”,把平級官員視為下屬;甚至蒙古紮薩克郡王額附阿寶見他,也要行跪拜禮。而這些都是不合乎朝廷禮儀的越位舉動。
一次,年羹堯陪同雍正在京城郊外閱兵,雍正對士兵們說:“大家辛苦了,可以席地而坐。”連下了三道聖諭都沒有一個人動,直到年羹堯說:“皇上讓大家席地休息。”這時全體士兵才整齊地坐下,盔甲著地聲震動山野。雍正覺得很奇怪,年羹堯解釋說,將士們長期在外打仗,隻知道有將軍,哪知道有皇帝?這本身雖然說明年羹堯治軍有方,但年羹堯的功高震主,飛揚跋扈,雍正早已產生疑懼。
年羹堯不僅憑著雍正的恩寵而擅作威福,還結黨營私,培植私人勢力,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他的親信。此外,他還借用兵之機,虛冒軍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別當上了直隸道員和署理副將的官職。
年羹堯的所作所為引起了雍正的警覺和極度不滿。雍正是自尊心很強的人,年羹堯功高震主,居功擅權,使皇帝落個受人支配的惡名,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他幾次暗示年羹堯收斂鋒芒,遵守臣道,但年羹堯似乎並沒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不久之後,風雲驟變,彈劾年羹堯的奏章連篇累牘,年羹堯最後被雍正削官奪爵,列大罪92條,賜自盡。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大將軍最終命赴黃泉,家破人亡,如此下場實在是令人歎惋。
人生處在順境和得意時,最容易張揚。張揚是許多沒有遠見的人的共性,他們本來就沒有大誌向也沒有大目標,隻是在一種虛榮心的驅使下向前奔跑,目的隻是想博得眾人的喝彩。所以眾人的掌聲一響便認為達到了人生目標,便想躺在掌聲中生活,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不必再奔跑,可以昂頭挺胸地在人群中炫耀了。
太張揚的人,沒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標,有了一點點的得意便以為人生的榮耀不過如此。這些人中也有許多有才華的人、有實力的人和有發展前途的人,如果這些人能夠踏踏實實地做人,可能會成就一番事業,可他們卻往往因為目光短淺而在張揚中夭折。
張揚也可以說是一種誤解,一種把暫時的得意看成永久得意的誤解,一種把暫時的失意當成永久失意的誤解。低調的人明白,這個世上永遠沒有永恒的事物,一切都是暫時的、相對的,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張揚的事情。
鋒芒太露易招禍端
我們看武林小說,從未有什麼破不了的絕招,其結局往往是弄刀的刀下死,弄槍的槍下亡,溺死的多是會水的。古來大凡隱士高手,之所以蟄伏龜居、深藏不露,無不飽經風霜、深諳樹大招風的道理。所謂“水淺多小蝦,潭深藏蛟龍。”名人並非都是高人,高人往往不名。因為他們深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至於顯山露水之舉,還是多屬不知天高地厚所致。現實中越是窮人,往往硬充富有,為的是怕人瞧不起。而身價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富翁出門,卻往往好花小錢,怕的就是露富招惹事端。武林間的庸人與高人之間的“顯”、“隱”,或許與此理相關。其實,無論官大小、錢多少、水平高低,隻要踏踏實實做人,規規矩矩處事,路再窄也會任君通行。反之,世界雖大,卻難免處處碰壁,輕則栽跟頭丟人現眼,重則毀了一生。
人在社會中,無時無刻不與社會發生著各種聯係,其中所需作的最重要的便是順應社會。所謂順應社會,實際上就是如何調整自身在社會環境中的關係,再進一層講,本質上還是指調節與周圍人群間的關係。順應社會便是要把握尺度,在周圍的人群中為自己爭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利益而又不至於使別人對自己產生壞的印象。周圍人群的關係處理不好難免會成為眾矢之的,終會慘遭淘汰。
處理與周圍人群的關係,說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是極難的。這不像做一道練習題,也不像去市場買菜。所謂百人百姓,與不同的人交往須用不同的方法來應對。這就自然給人際關係的處理帶來許多想不到的意外之事。尤其是當代社會,商品經濟大潮洶湧澎湃,雖然卷起潔白的浪花,卻也帶起了渾濁的泥沙。很難說別人的想法是怎樣的,現代人想法則更加封閉與隱秘,稍有不慎便很有可能陷入泥沼,失足難拔。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總是希望領導或周圍的同事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就知道自己是個不平凡的、很有才能的人,因而鋒芒太露,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有這樣一個人,應聘到某公司任職不久,部門經理就對他說:“老弟,我隨時準備交班。”說心裏話,當時他也是這麼想的,因為經理是自學成才的,知識和修養存在先天不足,而他則是大學畢業,並在外資企業已有五年的工作經驗,獨立有主見,工作能力強。由於個性率直,在討論一些工作問題時,他向來直來直去,為此他常與上司發生爭執。雖然經理有時對他也有一定的暗示,但他卻不以為然。久而久之,經理便漸漸疏遠了他,讓他漸漸失去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這個人犯了一個不小的錯誤,那就是鋒芒太露,雖然他的能力確實超過他的上司,但他不知道領導畢竟是領導。你的能力比上司強,他本就坐立不安了,如果明目張膽地與他對著幹,哪怕你是無心的,上司也忍不住會對你施加壓力。
其實,如果仔細看看周圍那些有人緣的人你就會發現,他們毫無棱角,言語如此,行動也一樣。他們各自深藏不露,表麵上看好像他們都是一些碌碌無為的庸才,但是他們的才能,往往不在你之下;他們好像個個都很木訥,但是其中頗有善辯者;他們好像個個都胸無大誌,其實是頗有雄才大略而不願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談舉止上露鋒芒,不肯做出眾人物,其道理何在呢?
年輕氣盛之人往往在語言表達上、行為舉止上鋒芒太露,樹敵太多,與朋友之間不能水乳交融地相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
有一個人在年輕時代以有“三頭”自負,即筆頭寫得過人,舌頭說得過人,拳頭打得過人。在學校讀書時,他是一員猛將,他不怕同學,不怕師長,以為他們都不及他。初入社會還和在校時一樣的鋒芒畢露,結果得罪了許多人。但是還好總算覺悟得快,一經好友提醒便連忙負荊請罪,倒也消除了不少的嫌怨,無心之過仍然難免,結果終究還是遭受了不少挫折。俗話說,久病成醫,他在嚐夠了痛苦的教訓後,才知道自己鋒芒太盛就是自己為自己前途設下的荊棘,有時為了避免再犯無心之過,就效法古人之三緘其口,即使不得不開口,也是多方審慎。
當然,你也許會說,采用這種方法不是永遠沒有人知道你了嗎?其實隻要一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就將其把握住,並做出斐然的成績來,大家自然就會知道你、讚賞你。這種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隻怕你把握不住,隻怕你做出的成績不能令人滿意。如果你一旦有了真實的本領,就要留意表現的機會;如果你還沒有真實的本領,就趕緊努力學習吧。
居功不傲,得意淡然
“居功不傲,知榮守辱”是說一個人有了功勞也不要驕傲;隻有明曉什麼是榮耀,才不會做出自取其辱的事情。
趙本山的小品中有一句話:“地球就得圍著你轉,你是太陽呀?”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認為這個事情沒有了自己就一定不會成功,那麼你就會有一種驕矜之氣。要知道,這個世界上少了誰都一樣,一個團隊少了誰也是照樣運轉。
按照係統論的觀點,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隻能存在於一個係統之中。有些人往往忽視這一點,他們在爬到一定高位時,不是居功自傲,便是恃才傲物、盛氣淩人。想一想宇宙之大、人際之繁,一人之功、一己之才算得了什麼?所以,才大而不氣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東漢名將馮異,品格高潔、才能出眾,在中國曆史上傳為佳話,至今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榜樣。馮異馳騁沙場幾十年,戰功累累,是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時的傑出統帥,但每次戰役結束後,諸將並坐論功時,他為了避功,把封賞讓給部下,常常獨坐在大樹下讀書思過,因而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他有帥才,卻從不使氣,雖戰功赫赫,卻仍低調做人。
更始元年,大司馬劉秀率王霸、馮異等將領曆經艱險,攻克邯鄲,擒斬王郎,平息叛亂。馮異在邯鄲之戰中,千方百計克服種種困難,連夜為夜宿河北曉陽地區的大軍籌措糧秣,熬煮豆粥,使將士饑寒俱解,恢複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