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說:“我今天就去,如戰勝不了馬超,甘當軍令。”
諸葛亮看激將法起作用了,便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肯立軍令狀,便可以為先鋒!”
結果,張飛與馬超在南萌關下酣戰了一晝夜,鬥了220多個回合,雖然未分勝負,卻打掉了馬超的銳氣,後馬超被諸葛亮施計說服而歸順劉備。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針對張飛脾氣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將法”來說服他。每當遇到重要戰事,先說他擔當不了此任,或說怕他貪杯酒後誤事,激他立下軍令狀,增強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他的鬥誌和勇氣,掃除輕敵思想。
諸葛亮對關羽,則采取“推崇法”,如馬超歸順劉備之後,關羽提出要與馬超比武。為了避免二虎相鬥難避一傷,諸葛亮給關羽寫了一封信:我聽說關將軍想與馬超比武分高下。依我看來,馬超雖然英勇過人,但隻能與翼德並驅爭先,怎麼能與你“美髯公”相提並論呢?再說將軍擔當鎮守荊州的重任,如果你離開了造成損失,罪過有多大啊!
關羽看了信以後,笑著說:“還是孔明知道我的心啊。”他將書信給賓客們傳看後,打消了比武的念頭。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穀子曾經精辟地總結出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的辦法: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度要軒昂;與地位低下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能稍顯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與上司說話,須用奇特的事打動他;與下屬說話,須用切身利益說服他。“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這是做人的一種變通,更是做人的一種智慧。
幽默使你更受歡迎
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爭吵。幽默還能幫助你把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它所產生的效果遠勝於咧嘴一笑。
農夫和妻子從豬圈裏抓出一隻豬,準備殺掉它過節。豬說:“且慢,你為什麼殺我不殺狗?”農夫告訴它:“這是上帝給你的懲罰,你隻會吃睡,狗卻能看家望門。”豬鎮靜地說:“如果是這樣那就放了我吧!上帝讓我生為豬而不能生為狗,不是已經狠狠地懲罰過我了嗎?”農夫被逗得哈哈大笑,回頭對妻子說:“換一頭豬,這頭明年再說!”
高尚的幽默還可以淡化矛盾,消除誤會,使不利的一方擺脫困境。
世界幽默大師蕭伯納有一次在街上被一個騎自行車的人撞倒了。肇事者嚇得六神無主,驚慌之中連忙向蕭翁道歉,然而蕭翁卻對他說:“先生,你比我更不幸,要是你再加點勁兒,那就可作為撞死蕭伯納的好漢而永遠名垂史冊啦!”
一句話使緊張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幽默,是社交場合裏不可缺少的潤滑劑,可以使人們的交往更順利、更自然、更融洽。
幽默是化解尷尬的一劑靈丹妙藥,談話中突如其來的窘境往往使大家不知所措,但這時隻要來上一個恰當的幽默,大家就都可以從窘境裏擺脫出來。
20年來,日本的多湖輝一直從事對人們處在尷尬境地時的各種表現的研究。他指出:“人們在公開場合被羞辱,通常並不認為是開開玩笑,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當人的感情受到傷害時,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會十分憤怒,表現為張口結舌或者滿臉通紅。但是,我們可以有另一種比較聰明的解決辦法,保持沉默,或者設法改變你的處境。”
幽默可以拉近你和他人之間的距離。你有幽默感,你就有親和力,別人自然而然就願意和你談話和交往,因為你的幽默給他們帶來了快樂,卻不會給他們造成壓力。
有一位年輕人新近當上了董事長。上任第一天,他召集公司職員開會。他自我介紹說:“我是傑利,是你們的董事長。”然後打趣道,“我生來就是個領導人物,因為我是公司前董事長的兒子。”參加會議的人都笑了,他自己也笑了起來。
他以幽默來證明他能以公正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地位,並對之具有充滿人情味的理解。實際上他委婉地表示了:正因為如此,我更要跟你們一起好好地幹,讓你們改變對我的看法。
有時我們確實需要以有趣並有效的方式來表達人情味,給人們提供某種關懷、情感和溫暖。
據說有位律師,他寓所隔壁有個音樂迷,常常把電唱機的音量放大到使人難以忍受的程度。這位律師無法休息,便拿著一把斧子,來到鄰居門口。他說:“我來修修你的電唱機。”音樂迷嚇了一跳,急忙表示抱歉。律師說:“該抱歉的是我,你可別到法庭去告我,瞧我把凶器都帶來了。”說完兩人像朋友一樣笑開了。
這位律師並不是想把鄰居的電唱機砸壞。他隻是恰當地表達了對鄰居的不滿——請注意:是對音響而不是對人——他的行為似乎是對音樂迷說:“我們是朋友,我希望和你好好相處;至於唱機,可以修理一下。”當然,所謂“修理”隻是把唱機的聲音開低些罷了。
如果你對自己幽默的手法沒有足夠的自信,不妨學學孩子式的幽默。即使在60歲以後,我們也經常為孩子們由天真而產生的幽默所感動。他們是真正以坦誠待人,不會隱瞞任何事實。當他們毫不掩飾地道出心裏想的或事實真相時,人們一下子就喜歡上他們,跟他們在一起會感到跟任何人在一起都無法感到的輕鬆、愉快。
有一次,費裏斯在家裏請幾位朋友吃飯。朋友來了,他妻子要他的小女兒向客人說幾句歡迎的話。她不願意,說:“我不知道要說些什麼話。”這時一位來做客的朋友建議:“你聽到媽媽說什麼,你就說什麼好了。”他女兒點點頭,說:“老天!我為什麼要花錢請客?我們的錢都流到哪兒去了?”費裏斯的朋友們大笑起來,連他妻子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這就是孩子式的幽默。他的女兒把母親的想法以極純真的方式說了出來,使大人們也不得不認真地檢討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減輕了我們對金錢方麵的憂慮。費裏斯從中得到了一點東西:孩子式的幽默能使我們顯得格外真誠。
善於理解幽默的人,容易喜歡別人;善於表達幽默的人,容易被他人喜歡。幽默的人易與人保持和睦的關係。現實生活中常常不乏令人碰得頭破血流仍然得不到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來點幽默,卻往往會迎刃而解,使同事之間、夫妻之間化幹戈為玉帛。幽默還能顯示自信,增強成功的信心。信心有時也許比能力更重要。生活的艱難曲折極易使人喪失自信、放棄目標。若以幽默對待挫折卻往往能夠重揚起未來希望的風帆。
幽默感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它需要你以知識、修養為基礎,在社交過程中盡量讓自己輕鬆、灑脫,想辦法將話說得機智、逗笑。剛開始這樣做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不自然,但經過不斷實踐,你就會將幽默運用自如,你也就越來越受歡迎。
說別人最喜歡聽的話
沒有人會喜歡一個談話隻講自己,而不關心別人的需求的人。人們總是喜歡和那些與自己有共同話題、能夠迎合自己趣味的人交往。
美國一個文學教授曾經講到他自己的一個真實經曆:在6歲那年,有一個星期六去姨媽家過周末。傍晚時分,來了一個中年男子,他先和姨媽嘻嘻哈哈聊了一陣,然後走近和我說話。我當時正迷戀小船,整天抱著小船愛不釋手。我以為他隻是隨便和我聊幾句,沒想到他對我說的全都是有關小船的事。等他走了以後,我還念念不忘地和姨媽說:“先生真了不起,他懂得很多關於小船的事,很少有人會那麼喜歡小船。”
姨媽笑著告訴我,那位客人是紐約的一位律師,他對小船根本沒有研究。
我不解地問:“為什麼他說的話都和小船有關呢?”
“那是因為他是一位有禮貌的紳士,他想和你做朋友,知道你喜歡小船,所以專門挑你喜歡的話題說。”姨媽說。
要和別人做朋友,就要根據對方的喜好和特點、身份來把握話題。其實,與人順利地交談,總結起來,隻有兩點:看人,看場合。
1.看對方的性格和性別特征
對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你就可以隨便一些,開開玩笑,鬥鬥嘴,他會很自然地接受。如果對方性格內向、敏感,你就可以講一講適合的笑話,讓他開朗一些,最重要的是表現真誠,可以挖掘對方比較在意、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話題,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真正地關心他。
有的女孩性格外向,個性鮮明,男孩子氣十足,你若跟她談化妝、美容,她也許會毫無興趣,如果談足球、談姚明,她可能會興致勃勃。針對不同的性格,你應該學會說不同的話。同樣說人胖,男性會一笑置之,而女性則可能把臉拉下來,感覺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這就是性別帶來的差異。所以,同樣的話對男人和女人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說話時,我們就要注意到這種差異,對不同性別的人說不同的話。
2.看對方的身份特征
俗話說:“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如果你對普通的工人農民擺出知識分子的架子,滿口之乎者也,肯定讓對方滿頭霧水,更別說會被接受了。要是遇見文化修養較高的人,也不能開口就一副江湖氣,容易引起反感,更無法獲得交往的信任和好感。
3.看對方的年齡特征
老年人喜歡別人說他年輕,而小孩就不喜歡大人總是說他太小;中年人喜歡別人說他事業有成、家庭美滿,而年輕人就喜歡別人說他有闖勁有活力。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喜歡不同的話題。
如果你要打聽對方的年齡,對小孩可以直接問:“今年多大了?”對老年人則要問:“您今年高壽?”我們不提倡問女士的年齡,但是如果非要問,也可以講究方法,要問得分寸好,不會讓別人覺得唐突、不禮貌。對年齡相近的女性可以試探說:“你好像沒我大?”對年齡稍大的女性則可以問:“您也就30出頭吧?”這樣一來,大家都皆大歡喜。
4.看對方的心理需求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果你懂得一點心理學,就很容易把話說到人的心窩裏。
19世紀的維也納,上層婦女喜歡戴一種高簷帽。她們進劇院看戲也總是戴著帽子,擋住了後排人的視線。所以劇院要求她們把帽子摘下來,她們仍然置之不理。劇院經理靈機一動,說:“女士們請注意,本劇院要求觀眾一般都要脫帽看戲,但是年老一些的女士可以不必脫帽。”此話一出,全場的女性都自覺地把帽子脫了下來:哪個女人願意承認自己老啊!
劇院經理就是利用了女性愛美、愛年輕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需求,順利地說服了她們脫帽。
5.自己人和外人的場合
在某個場合中,若全都是自己熟悉的朋友,那麼說話就可以推心置腹,天南海北,無所不談,甚至一些放肆的話說出來也無傷大雅。但是如果在場的都是交往不深的人,就要板著點自己,不可恣意妄為,辦事情也要公事公辦,不要不分對象亂套近乎。如果在比較隨便的場合,我們可以說諸如“我順便來看看你”這樣的話,可是如果在比較莊重的場合說“我順便來看看你”,就顯得不夠認真。
6.喜慶和悲痛的場合
說話應該和場合中的氣氛相協調,不能在喜慶的場合說些喪氣話,也不能在悲痛的時候說什麼喜慶的事,讓人心裏別扭,甚至惱怒。
某村有個老太太死在家裏,親屬們一起商量後事。老太太生前囑咐要土葬,但是現在土葬已經不合時宜了,於是大家七嘴八舌,發表個人看法。老太太的孫子說:“這樣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燒掉。現在屍體放在家裏,人來人往的,總不是個事,我看燒掉最好,省錢省事!”這番話聽得大家十分惱火,恨不得上去打他一巴掌。
這時候,另外一個孫子上來說:“奶奶走了我很難過。現在遺體放在屋子裏得趕緊料理才行。奶奶生前有土葬的願望,可土葬現在已經不行了,我看還是趕緊火化好。我是晚輩,請大家考慮。大主意還是伯伯嬸嬸拿!”這番話聽得大家舒舒服服,伯伯嬸嬸也趕緊拿了個主意,把老太太火化了。
本來老人去世是一件悲痛的事,可是第一個孫子上來就什麼“死了”、“埋掉”、“燒掉”、“屍體”這種難聽的字眼,最後還來了個“省錢省事”,顯得不合時宜,冷酷無情;而第二個孫子上來則情真意切,在情在理,很有分寸,自然讓人聽了舒服。
7.說多說少也看場合
話該說多還是說少,也得有講究。對方如果很忙,時間很緊張,跟他說話就要簡明扼要。如果不知趣,沒眼色,自顧自地海闊天空,別人已經在頻頻看表了,你還意猶未盡,就讓人尷尬了。
如果在一些發表看法和見解的場合,你卻惜字如金,半天不說一句話,或者隻是草草講幾句就了事,也難免讓人覺得索然無味。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場合來控製自己說話的長短。
會說場麵話,順利拉關係
場麵話是待人處世中經常見的現象之一,而會說場麵話則是與人交際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在人性叢林裏進出久的人都懂得說場麵話。這不是罪惡,也不是欺騙,而是一種“必要”。
一般來說,場麵話有這樣兩種:第一種是當麵稱讚人的話。諸如稱讚你的小孩可愛聰明,稱讚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稱讚你教子有方……這種場麵話所說的有的是實情,有的則與事實有相當的差距,說的雖然略顯虛偽,但隻要不是太離譜,聽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興,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興。第二種是當麵答應人的話。諸如“我全力幫忙”、“有什麼問題盡管來找我”等。說這種話有時是不說不行,因為對方運用人情壓力求你,當麵拒絕,場麵會很難堪,而且會馬上得罪一個人。另外,如果碰上糾纏不休的人,那更是麻煩,所以,用場麵話先打發走,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忙或不願意幫忙再找理由。
總之,在待人處世中,有的時候,場麵話想不說都不行,因為不說,會對你的人際關係多有影響。那麼場麵話要如何說才好呢?
先看一則流傳已久的笑話,說的是一個人請四位客人吃飯。開飯的時間早已過了,可是隻來了三個人。他歎氣說道:“唉,該來的沒有來!”有個人聽了這話覺得很不自在,他想:莫非我是不該來的人?於是這個人悄悄地走了。主人見狀,又歎道:“唉,不該走的走了!”剩下的兩個人聽主人這麼說,誤認為他倆是該走而沒有走的人,於是一氣之下也走了。可見,隻因為說話不妥當,非但飯沒吃成,而且還得罪了人。主人給對方心裏留下的壞印象,恐怕短時間內難以消除。
所以在待人處世中,要說好場麵話,就應該“投其所好”,這樣才能使入聽者耳、順聽者心。
成大事者認為:與智慧型的人說話,憑借的是見聞的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憑借的是辨析的能力;與善辯的人說話,就要簡明扼要;與上司說話,就要用奇妙的事來打動他;與下屬說話,就要用好處來說服他;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對方所喜歡的,就模仿而順從他;對方所討厭的,就避開而不談它。能做到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頭。
漢高祖劉邦殺了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群臣在這個時候,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都無法確定。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卻心中不服,議論紛紛。在封賞勉強確定之後,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起爭議,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9次傷,而且攻城略地,功勞最大,應當排他第一”。劉邦因為在封賞時已經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許多給蕭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堅持,但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經揣摩出劉邦的意圖,於是就不顧眾大臣的反對,挺身上前厚著臉皮說道:“群臣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勞,但這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5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而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是蕭何轉運糧食補給軍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的,這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為什麼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
劉邦聽了,自然是無比高興,連忙說:“好,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第一,可以帶劍入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劉邦本是個大老粗,在分封功臣的時候,將一些一直跟著他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功臣比喻為“功狗”,而將發號施令、出謀劃策的蕭何比喻為“功人”,所以蕭何的封賞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邦寵幸蕭何,因此在安排上朝的席位上,高祖雖然表麵上不再堅持蕭何應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於是順水推舟,專揀好聽的話講,劉邦自然高興。鄂君因此被改封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來多了近一倍。鄂君在關鍵時刻說的幾句話,使他一生享盡榮華富貴。
通常情況下,被點中不願讓人知道的隱私,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件愉快的事。事實上,無論人格多麼高尚、偉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鱗”存在。所謂“逆鱗”就是我們所說的“痛處”,也就是缺點、自卑感。隻要我們不觸及對方的“逆鱗”,就不會惹禍上身,還能平步青雲。這就需要隨時隨地注意應用“投其所好,學會說場麵話”,這是一個交際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