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善良是天使給予人類的一對翅膀,有了它,我們就能快樂地飛翔。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能更加和諧,世界就能夠到處充滿歡歌笑語。如果我們摒棄了這份善意,那我們的周圍會布滿猜忌,即便在炎酷的夏季,也感覺不到一份溫暖!
留一分善念,少一分冷漠
不可否認,生活中的人們,都願意擠出時間與精力,投資在那些現在或者將來某個時候,能給他們帶來好處的人身上。雖然,這種功利性的行為模式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認為隻是秉承功利原則,就可以支持我們的生存,那麼這個世界也未免太過於冷酷無情了。想必沒有人會喜歡一個冷漠的人生之旅,因此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應該多保留一分善念,少一分冷漠!
下麵這個發生在英國的真實故事,便證實了“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真理!
19世紀90年代,在蘇格蘭那片熱情的土地上,有一位名叫弗萊明的貧苦農夫,心地善良的他,一直以來都非常樂於助人。這一天,他正在田裏幹活,忽然,聽到附近的沼澤地裏傳來了一陣哭喊求救的聲音,弗萊明聞聲來不及扔下手中的農具,立刻就快速跑了過去。原來,是一個小男孩,因一時大意陷入了泥沼地中,孩子正掙紮著無力自拔,誰知,越是掙紮便愈陷愈深。農夫弗萊明趕緊將鋤頭柄伸了過去,將小男孩拖出了死亡之地。弗萊明覺得這隻是舉手之勞,因此並沒有放在心上。
然而,幾天以後,一輛華麗的馬車,卻停在了弗萊明家的門口,隻見一位彬彬有禮的紳士走下了馬車,紳士來到弗萊明的麵前說,自己就是那個被救小男孩的父親,這一次是專程前來道謝的。紳士知道弗萊明的家境十分貧困,打算給他一大筆錢,以示感激之情。然而,善良的農夫堅持不收,並且他還一再申明:“我不是想要你的錢,才救你孩子的。”
正當他們互相推讓之際,一個小男孩突然從外麵走進了屋裏,紳士看見後問道:“這是您的兒子嗎?”
弗萊明點點頭說:“是的,這是我的小兒子。”
紳士說:“那這樣吧,既然您不願意收錢,我也就不勉強了。但是,您畢竟是救了我的兒子,不如讓我也為你的兒子盡點力。如果您願意的話,我打算資助您兒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孩子也像您一樣善良,那麼,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您感到驕傲的人。”
想想自己這個家徒四壁的環境,再看看這位非常有誠意的紳士,弗萊明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便答應了紳士的提議。而紳士也是說到做到,從小學到大學一直供這個孩子讀書,直到這個孩子從醫學院畢業為止。另一方麵,弗萊明的孩子也很爭氣,憑著自己的勤奮與努力,在1928年首次發明了舉世聞名的青黴素,成為了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亞曆山大·弗萊明教授。
俗語說,無巧不成書。半個世紀以後,被農夫弗萊明救起的紳士的兒子,在一次出國回來時,非常不幸地感染了肺炎,在當時醫術並不發達,肺炎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在幾位醫生都束手無策之時,紳士兒子的病情卻在不停地惡化而生命垂危。正當在生死攸關之際,聽說此事的弗萊明教授趕緊帶上青黴素,來到紳士兒子的身旁。
經過弗萊明教授精湛醫術的治療,紳士兒子的疾病終於痊愈了。其實,那位被農夫弗萊明救起的兒子不是別人,就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二戰時期的首相丘吉爾。時隔不久,丘吉爾為了答謝弗萊明教授,特地親自登門拜訪,並且,還真誠地對他說道:“你們一家人救了我兩次,給了我兩次生命啊!”
弗萊明教授回答:“不,第一次是我父親救了您,而這一次不是我救了你,應該說是您父親救了您!”
也許,誰都不可能料到,一位農夫救起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竟然會對自己的人生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他自己的兒子因此而獲得了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並且,在日後還成為了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舉世聞名的青黴素的發明者。丘吉爾首相在二戰中功勳卓著,弗萊明教授發明的青黴素拯救了無數條鮮活的生命,這兩個人都為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這個完美結局的最後,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農夫那一次的善舉,又怎麼可能有後來這兩位年輕人的輝煌成就呢?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農夫弗萊明行善積德所獲得的報酬,才是最高、最優厚的,甚至還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其實,這個真實故事裏的因果報應,是偶然之中的必然,而農夫這種不求回報的純粹善舉,才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
佛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好事的人並不圖別人報恩,隻是良心使然,感到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也正是因為他們善良,經常做好事,天長日久,必然會獲得回報。而那些善於搞陰謀詭計者的下場,往往都會被人算計;常年偷盜的賊,早晚都會被抓;負有命案並僥幸外逃者,極有可能因其他案件而露出馬腳;詐騙高手,也總有被人識破的時候。
沒有善心,怎能有義舉
人要有義舉,就必須身懷正氣。而人的一身正氣,除了剛正的性格,還要以善良為底蘊。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善之心,就不會為受欺負的人打抱不平,也不會對身處危難中的人仗義出手。所以說,一個人有沒有善心,直接關係到他是否會有義舉。而一件善事,一次不經意的義舉,就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有一天,小提琴演奏家艾德蒙先生剛走進自己的家門,就聽到樓上臥室裏有人擺弄小提琴的聲音,這種聲音對他來說太熟悉了。
“有小偷!”艾德蒙先生急忙衝上樓,果然,一個大約13歲的陌生少年正在那裏擺弄小提琴。他頭發蓬亂,臉龐瘦削,不合身的外套裏麵好像塞了某些東西,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小偷。艾德蒙先生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門口。
這時,艾德蒙先生看見少年的眼裏充滿了惶恐、膽怯和絕望。刹那間,艾德蒙先生憤怒的表情被微笑所代替,他問道:“你是丹尼斯先生的外甥瓊嗎?我是他的管家。前兩天,丹尼斯先生說你要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那個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應說:“我舅舅出門了嗎?我想先出去轉轉,待會兒再回來。”
艾德蒙先生點點頭,然後問那位正準備將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也喜歡拉小提琴嗎?”
“是的,但拉得不好。”少年回答。
“那為什麼不拿著它去練習一下?我想丹尼斯先生一定很高興聽到你的琴聲。”他語氣平緩地說。
少年疑惑地望了他一眼,但還是拿起了小提琴。
臨出客廳時,少年突然看見牆上掛著一張艾德蒙先生在歌德大劇院演出的巨幅彩照,身體猛然抖了一下,然後頭也不回地跑了。
艾德蒙先生確信那位少年已經明白是怎麼回事,因為沒有哪一位主人會用管家的照片來裝飾客廳。
那天黃昏,回到家的艾德蒙太太察覺到異常,忍不住問道:“親愛的,你心愛的小提琴壞了嗎?”
“哦,沒有,我把它送人了。”艾德蒙先生緩緩地說道。
“送人?怎麼可能!你把它當成了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艾德蒙太太有些不相信。
“親愛的,你說的沒錯。但如果它能夠拯救一個迷途的靈魂,我情願這樣做。”見妻子並不明白他說的話,他就將經過告訴了她,然後問道:“你覺得這麼做有什麼不對嗎?”
“你是對的,希望你的行為真的能對這個孩子有所幫助。”妻子說。
三年後,在一次音樂大賽中,艾德蒙先生應邀擔任決賽評委。最後,一位叫裏奇的小提琴選手憑借雄厚的實力奪得了第一名!評判時,他一直覺得裏奇似曾相識,但又想不起在哪裏見過。
頒獎大會結束後,裏奇拿著一隻小提琴匣子跑到艾德蒙先生的麵前,臉色緋紅地問:“艾德蒙先生,您還認識我嗎?”艾德蒙先生搖搖頭。
“您曾經送過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著,一直到了今天!”裏奇熱淚盈眶地說,“那時候,幾乎每一個人都把我當成垃圾,我也以為自己徹底完了,但是您讓我在貧窮和苦難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變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無愧地將這把小提琴還給您了……”
裏奇含淚打開琴匣,艾德蒙先生看見自己那把心愛的小提琴正靜靜地躺在裏麵。他走上前緊緊地摟住了裏奇,三年前的那一幕頓時重現在艾德蒙先生的眼前,原來他就是“丹尼斯先生的外甥瓊”!艾德蒙先生眼睛濕潤了,少年果真沒有讓他失望。
艾德蒙先生的義氣和善舉,讓一個因為貧困而掙紮在犯罪邊緣的小男孩感受到平等和尊重,最後迷途知返,創造出非凡的成功。仁愛和善良可以拯救一個迷途的靈魂,可以喚醒一個人內心全部的希望和力量。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一聲問候、一句話,甚至一個同情的眼神,都可以帶給別人力量和勇氣!
程嬰救孤的故事流傳已久,想必大家都聽過。
晉景公年間,奸臣屠岸賈欲除忠烈名門趙氏。他率兵將趙家團團圍住,殺掉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全家老小。唯一幸免的,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姐姐,肚子懷著孩子,躲在宮中藏起來。
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一個好友叫程嬰。趙朔死後,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什麼偷生?”程嬰說:“趙朔之妻正在懷孕,若生下來的是個男孩,就把他撫養成人,報仇雪恨;若是個女孩,我就徹底失望了,隻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
不久,趙妻分娩了,在宮中生下個男孩。屠岸賈聽說了,立刻帶人到宮中來搜索,卻沒有找到趙氏母子的藏身之處。母子倆逃脫這次劫難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麼辦?”公孫杵臼一腔血氣地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公孫杵臼說:“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吧!”
於是,公孫杵臼假扮醫者入宮看病,用藥箱把孤兒從宮中偷運出來,交給程嬰。程嬰含淚將自己尚在繈褓中的孩子抱上,與公孫杵臼一齊逃到了永濟境內的首陽山中。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屠岸賈聞之,率師來追。程嬰無奈隻好從山中出來說:“程嬰不肖,無法保護趙氏孤兒。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將軍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孩子的藏身之處。”屠岸賈答應了。程嬰領路,終於找到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
杵臼當著眾人的麵,大罵程嬰,他一邊罵一邊佯裝乞求:“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下他一條活命吧!”屠岸賈當然不允。程嬰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
程嬰帶著趙氏孤兒來到了山高穀深、僻靜荒蕪的盂山隱居起來。15年後,知情人韓厥利用機會,勸說晉景公勿絕趙氏宗祀。景公問趙氏是否還有後人,韓厥提起程嬰保護的趙氏孤兒。於是孤兒被召入宮中。此時,孤兒已成少年,名叫趙武,景公命趙武見群臣,宣布為趙氏之後,並使複位,重為晉國大族,列為卿士。程嬰、趙武帶人攻殺屠岸賈,誅其全族。
趙武20歲那年,舉行冠禮,標誌著進入成年。程嬰覺得自己已經完成夙願,就與趙武等人告別,要實現他殉難的初衷,以及了卻對公孫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他其實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跡,證明自己苟活於世,絕沒有絲毫為個人考慮的意思。趙武啼泣頓首勸阻,終不濟事,程嬰還是自殺了。
聽過這個故事的人,無不為程嬰的“義氣”所感動。其實在他這個驚天地泣鬼神的義舉背後,更散發著人性良善的光輝。試想一下,如果程嬰不是一個善良的人,就不會念朋友之誼,想要撫養趙朔的孩子;如果程嬰不是一個善良的人,在使用調包計的時候,完全可以找別人的孩子當替死鬼。但是善良的他沒有這麼做,在他的心裏,除了責任,就隻剩下了對朋友的義。
善良是一切美好德行的前提。人沒有善心,就不可能有義舉。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保有一顆良善之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講義氣的人。
慈能致富,善亦是財富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希望能過得幸福,隻不過各人對幸福的定義不盡相同。商人以利為命,不斷地追求財富,而追求財富,歸根到底也是為了生活得幸福。那麼,如何才能獲得自己所追求的幸福呢?古人勸誡我們:在處世時應存一顆慈善之心,多做揚善之事,因為“慈能致富”。在現實生活中,明白“慈能致富”的商人不在少數,而蔡萬霖就是其中的一個。
台灣霖園關係企業集團董事長蔡萬霖,是一個非常熱心於慈善事業的商人,他對自己的期許就是“成為台灣第一流的慈善家”。從他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想做慈善家,而不是大企業家。然而,就是這一顆從善之心,讓他成為了富人。蔡萬霖的一生充滿傳奇,他由一個街頭賣菜的小童,到台灣的大事業家,這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幼年生活的貧苦,使他在成功之後更熱衷於幫助人。
在早年追隨自己的兄長蔡萬春時,蔡氏兄弟二人對慈善事業,以及對社會公益的熱心不甘居人後,他們在台北市設立了福安孤兒院,將街頭流浪的孤兒撫養成人,回報社會。而在他們故鄉的竹南地區,又捐建了一座大型的圖書館,除此之外,他們還在那裏創辦了工廠,以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不僅如此,為了發展教育,他們還成立了商工職業學校,為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社會,蔡氏兄弟還專門成立了國泰企業社會福利基金會,這個基金會專門從事社會救濟的工作。就這樣,蔡氏兄弟十年如一日地去做慈善工作,他們的成就,不但使他們自己得到了滿足,也造福了社會大眾,而廣大民眾也以支持蔡氏企業,來作為自己的回報。
國泰集團成立後,蔡萬霖依然在“慈能致富”理念的指導下,更加熱衷於自己的慈善事業,他先後成立了人壽慈善與文化教育基金會。與此同時,他也捐贈了為大眾服務的救護車與清潔車,他還巡回為貧苦的民眾們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等等,他的善良,受到了台灣社會的普遍稱頌。
蔡萬霖還將慈善之心融入了工作與事業之中,在大力推廣各項慈善活動的同時,他也強調做好本職工作。例如,他經常說:“壽險是人之產業,更注重保戶的福利,以服務保戶為要務。我們隻有將客戶資金營運所得的利益,從事於對保戶及社會的服務,以肩負起社會的責任,才能使壽險經營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