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堂課:與人為善,行善者必有善報(2 / 3)

不僅如此,蔡萬霖的各項慈善活動,也使他獲得了應有的財富和榮譽。美國紐約聖若望大學鑒於蔡萬霖白手起家,在企業經營與社會福利方麵的重大貢獻,由該校校長希爾親自頒贈名譽博士學位。由於蔡萬霖長期讚助天主教蘭陽舞蹈團,天主教梵蒂岡教廷向其頒贈了“聖思維”爵士勳章,以表彰他對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所作的貢獻,這是全台灣榮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不可否認,商人的善舉,具有塑造形象的目的,也確實能收到這樣的效果。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事都是義利不分的,你可以認為蔡萬霖是出於功利的目的才這樣做的,也可以認為他是做了這些善舉才得到了這些功利。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作為一個有戰略眼光的商人,蔡萬霖巧妙地將兩者結合起來,而不是隻取一端,這就是一位成功商人的智慧!

也正是這種做法,使得蔡萬霖得到了與其他同時期商人不同的回報。由此可見,一個慈善的商人,更容易獲得自己想要的財富!

一個跨國公司的老總曾經說過:“我們可以不做廣告等宣傳活動,但卻不能不做慈善事業。廣告讓大眾覺得我們在想方設法地賺他們的錢,但慈善活動,卻可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之中喪失防備的心理,而接受我們的產品。”

的確,對於商人來說,名譽與聲望都是一種無形的資產,雖然這種資產不能夠具體量化,但是對經營的作用卻不可估量。名聲可以取得消費者的信賴,可以擴大企業或產品的知名度,可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從這個角度來講,善心可以揚名,而名聲則能夠創造財富!

現代社會,人們都迫切需要情感上的支柱,這不是單純的物質所能帶來的,而需要一種人文的關懷。因此,商人對於完善自身的品德,應該像對待財富那樣重視,待人慈善的範圍是廣闊的,不能僅立足於揚名,對合作者和善、對企業員工和善、對消費者和善,都會收到相應的回報。總之,人要存一份慈善之心,而不僅僅把眼球對準“利”這個目標!

樂善好施,長線投資

俗語有雲“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可能帶來,死也不可能帶去。即使我們掙再多的錢,也隻能跟其他人一樣消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絕大部分都隻能積攢在寶庫裏,成為財富永遠的象征罷了,卻並不都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唯有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才能拋開俗世的煩惱,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經曆,便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眾所周知,洛克菲勒是美國著名的石油大王,他不到50歲的時候,便成為了人人驚羨的億萬富翁。然而在他的眼裏,隻認為自己是這些財富的保管人,卻沒有獨享財富的權利。於是,他最常做的事就是捐錢給社會大眾,每當他看見那些貧困的人得到幫助時,心裏比自己花了那些錢還快樂。然而,洛克菲勒的樂善好施,卻讓越來越多的人都來找他捐錢。

有一次,在洛克菲勒捐出了一大筆款項之後,一個月之內,竟然有超過5萬人前來請求他給自己捐助。由於洛克菲勒要求每一筆捐款都必須得到有效的使用,所以,每一件申請案都必須在仔細調查後,才能向外捐贈款項。麵對這些情況,洛克菲勒的助手說:“您的財富像雪球般,愈滾愈大,您必須趕緊散掉它,否則,它不但會毀了您,也會毀了您的子孫!”

當洛克菲勒聽完這句話,便告訴自己的助手:“你說得很對,但請求捐助的人實在太多了,我一定要先弄清楚他們的用途才能捐錢。我既無時間也無精力去處理此事,請你趕快成立一個辦事處,負責調查相關事宜,而我根據你的調查報告,再采取行動。”

於是,1901年,世界上出現了“洛克菲勒醫藥研究所”;1903年,世界上成立了一個“教育普及會”;1913年,世界上又設立了一個“洛克菲勒基金會”;到了1918年,世界上成立了一個“洛克菲勒夫人紀念基金會”。就這樣,洛克菲勒一直都在馬不停蹄地捐款,他一生之中,共捐了5.5億美元,他的捐助,不是為了虛榮,而是出自至誠;不是出於驕傲,而是出自謙卑!

哲學家史威夫特說過:“金錢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財富卻是桎梏”,洛克菲勒便深知這句話蘊含的哲理。也正因為如此,他的一生從不做錢財的奴隸,而是積極地享受生活,除了不斷地捐錢之外,他還喜愛滑冰、騎自行車與打高爾夫球,這也是他為什麼到了90歲,還依舊身心健康、耳聰目明。無需質疑,沒有“葛朗台”那樣的情緒,他的日子過得非常愉快。

洛克菲勒逝世於1937年,享年98歲。他逝世時,隻剩下一張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因為那是第一號,其他的產業都在生前捐掉了或分贈給繼承者了。

不可否認,像洛克菲勒這樣一個心懷眾生、慷慨大方的慈善型富豪,怎能不讓人為他高尚的品德所感動,怎能不去支持他的企業,又怎能不收獲幸福的真諦呢?在現實生活中,從沒有人將社會責任強加給商人,但很多商人卻主動承擔了為社會服務的責任,而他們這種善意,不僅使自己的事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且還延伸到了社會領域,並真正實現了企業的社會價值。

由此可見,樂善好施才是富人的長線投資,具有敏銳“商業嗅覺”的富人,都懂得這種社會效應的商業策略,就其主觀心態而言,他們是人,也會有七情六欲,也會有仁義之心。所以,對於弱勢群體的幫助,他們也會從這種行為本身,感受到一種心理的平衡與內心的愉悅。因此,樂善好施,短線是安人,長線是安前程,最重要的還是安己,讓自己獲得一份心安理得的快樂!

人生在世,活得瀟灑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富人們為了“錢”途日夜奔波、不辭勞作,不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嗎?人的一輩子,真正需要的錢隻有那麼一部分,多出的反而不能給自己帶來額外的幸福。那麼,這些多餘的錢該怎麼處理呢?藏在金庫裏,成色再好的金子也不會發光,金錢不用就是金屬,最好還是將這些錢用到它該用的地方,發揮它該有的效用,這才能對得起它的價值!

善行必能獲得回報

美國哲人愛默生曾經說過:“人生最美好的一項補償就是——凡事誠心誠意幫助別人,最終自己也一定會受益。”而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善良的人,也總能獲得一些意外的收獲,如經常助人為樂者,都能獲得一份屬於自己的快樂;與人為善的人,都能獲得無限的人脈,進而為自己的事業添磚加瓦;寬容競爭對手者,都能獲得一份不可能的友誼。這些都是善有善報最好的證明!

相信,看完這個在猶太商人中世代流傳的故事後,大家自然能明白這一點。

在一個貧窮的漁村裏,有一個窮寡婦,整天靠補漁網謀生。

有段時間的天氣不好,漁民自然不能再出海,而這位寡婦也就沒事可做,時間一長,她已經連麵包都吃不上了。無奈之下,寡婦隻好來到一家工廠的倉庫找點活幹,但工廠卻並不需要人手,就在這時,她發現倉庫的地板上有很多撒落的麵粉,於是,她將那些麵粉帶回家,烤了三個麵包。

當寡婦正要吃第一個麵包時,傳來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

“可憐可憐我,給我點吃的吧!我住的村子被火包圍著,已經有好幾天沒吃飯了!”這個人哀求著寡婦說。寡婦對此深表同情,於是,給了他一個麵包。

正當寡婦準備拿第二個麵包時,門又一次被敲響了。

“好心的人,可憐可憐我吧,我快要餓死了!”善良的寡婦,同情地將自己的第二個麵包,給了這個人。

這時,刮起了大風,寡婦手裏的最後一個麵包,被大風刮往了大海的方向,就這樣,她的最後一個麵包也沒了。此時,寡婦怎麼也想不通,自己將前兩個麵包,都施舍給了最需要幫助的人,為什麼第三個麵包還會被風刮走呢?這也太沒有天理了。於是,寡婦決定向所羅門王狀告風的這種惡行,她來到耶路撒冷所羅門王的宮殿前,將事情的經過講述了一遍。

聽完寡婦的話,所羅門王說:“原來是這樣,你先在這裏住一段時間吧!”

寡婦出去以後,王宮裏又進來了三個外國人。

經過詢問,所羅門王得知他們是阿拉伯的商人,裝了一船的寶石、金銀、香料等貴重物品,前來進行貿易,但不幸的是,在途中卻遇到了暴風雨,船底還破了個大洞,水不斷往裏湧。這時,他們大聲地祈禱:“如果我們得救的話,一定將船上的所有金銀財寶,都獻給以色列的神!”誰知,話音剛落,便從空中飛來一個東西,將船底的漏洞堵上了,最後,他們得救了。

“所以,為了實現我們許下的諾言,我們來到了耶路撒冷,因為我們不知道以色列之神在哪,也不知道將這些金銀財寶,獻到哪兒才是對的。”阿拉伯商人向所羅門王說明了來意,正說著,其中一個商人,從包裏取出了一個小麵包,並接著說,就是這個堵住了我們的船。此時,所羅門王將寡婦叫了出來。

寡婦仔細地看了看這個小麵包,認出了它,這就是那個被風刮走的麵包。有了答案以後,所羅門王當即作了裁決:“這些金銀屬於你了,這是神賞賜給你的,作為對借了你麵包的回報。要知道,風是受了神的派遣才這麼做的,他並不是故意給你製造麻煩。”

與此同時,善良的寡婦,還得到了她那個被風吹走的小麵包。

不可否認,善良是一個美好的詞彙,但凡與這個詞沾邊的人,都能獲得好運:戀人得到了這個詞,便能輕易虜獲對方的芳心;商人得到了這個詞,便能吸引更多的客戶;政治人物得到了這個詞,便能獲得更多人民的支持。由此不難看出,倘若我們能將這個詞放在自己心中,那麼,自然也能夠讓我們好運連連!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善有善報了!

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當我們幫助別人以後,總會有意或是無意的想從別人那裏得到點什麼,尤其是在幫助最親近的人時。如住在同一間寢室的人常說:“既然我打掃了洗手間,那麼,他就應該將廚房清理一下。”或是鄰居之間也會如此:“我上周幫他們家照顧了一下午孩子,這次總該他們幫我了吧?”每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我們都會認為自己的付出,已經遠遠超過了所得到的回報。

其實,當我們悄悄地為別人做好事時,自己的“善行”早已被別人看在了眼裏,而這在無形之中,為自己立下了良好的口碑,並且,這小小的好事,就能讓我們決勝於人際。倘若我們刻意去期待他人的回報,那麼,在他人看來,我們的“小小好事”隻是換取“人情”的籌碼,不但會顯得不夠真誠,還無法實現打造良好人際關係網的初衷。

因此,既然要付出,就單單純純地去付出,而不要圖什麼回報,我們真正得到最有意義的回報,就是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我們的人生之中,應該多試著真心真意地去幫助別人,而不是讓自己總有意無意地去想:“我將會得到怎樣的回報呢?”要知道,唯有當你真心實意地去幫助別人,而不在乎自己所幫的人會給你報答時,才能收獲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快樂!

善意鼓勵,自己也會快樂

良言一句值千金。一個善意的鼓勵,可以幫一個人找回自信和尊嚴,也可以挽救一個失落的靈魂,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無望的一生。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千萬別疏忽了你的言語,讓它們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個喜愛足球的女孩,考了許多年都沒有被足球隊錄取。按照身體條件,她真的不是很優越。但是體校教練總是鼓勵她:“下次肯定能成功。”後來,她終於進入足球隊。多年後,她成為中國女子足球隊隊長。她就是孫雯。

一個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歡上了乒乓球,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是她的父親對她說:“你很優秀,真的。”她後來成為乒乓球國手,她的名字叫鄧亞萍。

也許沒有人會說她們的成功就是那幾句溫馨的話的結果,但是她們卻說,那些話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在他的自傳中說自己的成功也許要歸功於他英格蘭籍的母親。他小時候有口吃的毛病,這是一件糟糕又讓人自卑的事。但是他的母親對他說:“孩子,這是因為你的嘴巴無法跟上你聰明的腦袋之故。”他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他聽到過的最妙的一句話。

一位年輕作曲家參加一個貴族聚會,他遭受到了一位公爵的嘲笑,作曲家對此自卑不已。他的朋友對他說:“這個世界上的公爵有很多,而貝多芬隻有一個。”這個年輕人就叫貝多芬,他後來寫出了很多流芳百世的輝煌的音樂篇章。

請給別人一個微笑、一句鼓勵,不快樂的人便會快樂,快樂的人會更加快樂。請給世界一個微笑,寒冷的地方便會出現陽光,炎熱的地方便會出現涼風。人的一生一定要努力避開一種人——時常向你潑冷水的人。

有個媽媽在廚房洗碗,她聽到小孩在後院蹦蹦跳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道:“你在幹嗎?”小孩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你猜媽媽怎麼說?她沒有潑冷水,罵他“小孩子不要胡說”或“趕快進來洗幹淨”之類的話,而是說:“好,不要忘記回來喔!”這個小孩後來成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鼓勵”就是一種熱情,一種對人的熱情、對事情的熱情、對學習的熱情,還有對生命的熱情。

一次卡耐基在美國開年會時說過,有個人提醒大家,旅館房間的門上都掛了一個牌子,上麵寫著“請勿打擾”。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天天從家裏到辦公室。脖子上仿佛也掛了這麼一個牌子。由於你對一切事物缺乏鼓勵,同事不喜歡跟你合作,顧客也覺得最好離你遠一點。你也把這塊牌子帶回家,小孩不敢跟你玩,太太也小心避開你。你一定想把脖子上的牌子拿掉吧?

請給世界一個微笑!因為笑容是鼓勵表現在外的一個象征。真誠地給他人以認可,自己也會得到快樂。不管何時何地,我想沒有人會去拒絕一句真誠的鼓勵,如同炎熱的6月不會拒絕那杯清涼的水。一句鼓勵,對需要者是雪中送炭,不需要者也能錦上添花,於自己就是張口之勞,或許就能幫別人奮進,改寫一生,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