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堂課:留有餘地,種下希望好回旋(2 / 3)

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5個瘦得像猴子樣的孩子。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理論,忽然又打住了,隻是伸出了手。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以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隻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

飯後,天氣仍然相當的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在寒流中走了這麼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並不是很容易得到。”

人與物之間是無從比較的,真正的無價必定表現於無形,就像大師的雕刻作品,它的價值不在價格與實體上,而是創作者對作品付出的情感與附在作品身上的生命感悟。故事中的羅吉士,盡管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難得遇見的人情味。這段經曆,更讓他懂得生命中哪些才是無價的。

在一條街上,有兩家酒店。人常說同行是冤家,麵對這樣的情況,很可能為了爭奪顧客而互相拆台。北麵一家的老板就是這樣,他生怕南麵酒店的生意超過自己,搶了自己的客人,所以經常想辦法破壞南麵酒店的名聲。

有一次,北麵的酒店住滿客之後,又來了兩位客人。因為沒有地方住了,兩位客人就打算去南麵那家酒店。北麵這家老板見狀,就告訴他們說:“我們酒店服務和條件都是一流的,比南麵那家強多了。你們看,我們這裏都住滿了,可是南麵那家,卻還空那麼多閑房呢!所以你們下次一定要來我這裏。”

兩位客人聽了之後,沒有吭聲。因為天色太晚,不願意再去找別的酒店,就來到南麵那家住下來。可是住進去之後發現,南麵這家的條件和服務也很好,並不比北麵那家差,於是就說道:“北麵那家的老板可真小氣,為了自己的利益,還詆毀南麵這家。我覺得這家不錯的,下次來再住這家吧。”

但是南麵一家的酒店老板卻很大氣,對於另一家酒店從不惡意詆毀,也不許店員這麼做。

有一次,他家的酒店全都住滿了,又來了兩個客人,沒地方住了。老板一見,讓兩個客人坐下說:“來,兩位,先坐在這裏喝一壺茶。我讓店員去到北麵那家看看,有沒有閑房,如果有的話,你們可以去他家住,那裏的條件和服務也是不錯的。”不一會兒,酒店的店員跑回來說道那家酒店還有剩餘的客房,於是老板走過來說道:“二位客人,請過去吧,北麵那家酒店還剩下幾間客房。歡迎你們下次有機會來我們酒店住,我們非常樂意為你們效勞。”兩位客人見老板能這麼做,對他的人品非常佩服,說道:“你替我們想得太周到了,還願意幫另一家酒店的忙,你這人真是太好了,下次再來住,一定來你們這裏。”就這樣,南麵這家酒店越來越紅火了。

即使北麵的酒家老板對南麵的老板進行了詆毀,可是,南麵的老板並沒有斤斤計較這一點,而是為顧客著想,並且誇讚了自己的對手,贏得了顧客的讚賞!倘若南麵的老板也同北麵的老板一樣,自己的酒店又如何紅紅火火呢?

總而言之,在現代生活中,一個成功的人,從不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他也不會把事情做得太絕,因為他會留下餘地,為自己種下“希望”。

批評下屬留餘地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任何事都是需要講究方法的,就算是批評人也是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尤其是領導,在批評下屬時,要給下屬留有餘地,這樣才能夠讓下屬心悅誠服地接受。

有些領導在批評別人特別是下屬時,往往難以控製自己,情緒激動時還常會說些過頭的話,這種批評方式實不可取。批評在於講理,在於從思想上幫助下屬糾正錯誤,而過激的言詞、過分的話語,不但不利於犯錯誤者接受,弄不好還會使犯錯誤者產生不接受批評的抵觸情緒。如果是居高臨下、大聲嗬斥式的批評,就更不應該。這樣的批評隻能製造隔閡、激化矛盾,把本來一兩句話就能解決的問題複雜化。正確的批評方法是:批評時注意把握分寸,措辭嚴厲但不過頭,給被批評者留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有一家建築公司的安全檢查員,他的職責是督促工地上的工人戴好安全帽。剛開始,當他發現有不戴安全帽的工人時,立即很嚴肅地批評工人,要他馬上戴好安全帽。結果,被批評的工人很不高興,等他一離開,就馬上脫下安全帽表示反感。於是,安全檢查員便改變了方式,當他遇見有工人不戴安全帽時,就問是不是帽子戴起來不舒服,或是帽子的大小不合適。並且用愉快的聲調提醒工人,戴好安全帽是很重要的,最後要求工人在工作時一定戴上安全帽。結果,工人很樂意地戴上了安全帽。

我們常見到畫家畫花時隻畫一枝或幾枝,而不是全部,有時也會在花枝上添上一隻小鳥,讓人品味其中意境。詩人寫詩同樣如此,寥寥數字就能將一幅畫麵展現在我們眼前。同理,作為領導者,要善於讓員工去反省自己,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對員工進行指責。批評員工,要點到為止,讓他自己去思考、想象和反省。

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如果下屬工作中出現失誤,或者一不留神犯了個小錯誤,應理智地對待下屬,不要火冒三丈、張口就罵。殊不知,責罵會傷了和氣、少了士氣。相反,你用一些委婉的語詞給以安慰並糾偏,其效果完全是不同的。

鮑勃·胡佛是個有名的試飛駕駛員,有一次,他準備駕機從聖地亞哥飛回洛杉磯時,有兩個引擎同時出現故障。幸虧他反應靈敏,控製得當,飛機才得以降落。雖然無人傷亡,但是飛機已經麵目全非。他琢磨著問題可能是出在那架飛機的噴射機用油上。結果不出所料,果然如此。

回到機場後,胡佛見到了那位負責保養的機械工。年輕的機械工早已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而痛苦不堪,就等著胡佛的批評呢。然而,胡佛並沒有責備那個機械工人,隻是伸出手臂,拍了拍工人的肩膀說:“為了證明你不會再犯錯,你明天要幫我修複我的F—51飛機。”

那位機械工聽了這番話後,感到很吃驚。相信胡佛的做法已經足以讓年輕的機械工終身記住這一教訓了。

相反,張濤在一家公司做秘書時的遭遇就不同了。一次,經理讓他給客戶發傳真,由於他的一時疏忽將傳真單發錯了,導致客戶埋怨而不再與其公司合作了。事後,經理將他劈頭蓋臉地大罵一番,並毫不留情地將他辭退。

其實,既然錯誤已經犯下了,責備和抱怨又有什麼作用呢?即使你正在氣頭上,也不要口無遮攔、破口大罵。正確的做法就像上述胡佛那樣,給別人一個鼓勵和改正的機會。因此說,一個領導應當盡量去了解和理解下屬,而不是隨意責罵下屬。

有一個領導找下屬談話:“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作一些探討。”“我覺得在這一點上你的做法似乎有些不妥。”這兒強調的是某一局部環節,而不是一覽無餘地推及全部。口氣中帶有商量、勸慰的味道。這樣的批評更容易使人接受,從而起到促使其正視問題,改正錯誤的作用。

但如果這樣說:“我看你這輩子是不會好了!”“你真是屢教不改啊!”說者可能出於無奈,恨鐵不成鋼。但對聽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宣判,是很難讓人從心底裏接受的,自然也起不到批評的作用。因此,領導在批評下屬時,一定要給屬下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了,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一個管理者,在工作中免不了要批評人。但怎樣批評、什麼時候批評、批評時的語氣怎樣,都與批評的效果有著十分必然的聯係。在批評別人時,要多替對方考慮考慮,要學會給對方留下餘地,這樣的領導才會是一個好領導。

留下回旋的餘地

我們可以把人生比作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人生千萬不要裝得太滿,太滿了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人在社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學會留有餘地。樹與樹之間,留有間隔,才能長得茂盛粗壯;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避免雙方之間的摩擦與糾紛。話不可說滿,事不能做絕。留出一定的餘地,才有足夠的回旋空間。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就是說上天都會為每個人留有一定的轉機,留有選擇的餘地。留有餘地,才能萬事做到均衡、對稱與和諧。留有餘地,才能做到進退自如,從容且任意。做事時給他人留下餘地,也就為自己留下了餘地。相反,如果我們做事不給他人留餘地,那麼以後遭災的也許就是我們自己。

一件事情、一項事業,隻能有一個第一。如果總是把爭奪第一當作目標,這樣就容易患得患失,還不如去填充人生其他的空白處。比如:數學成績考不了第一,你可以在一些藝術方麵去挖掘自己所存在著的潛質;自己沒有演員的天賦,也不要總去幻想當什麼國際影星……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其自身的人生舞台都是非常大的,許多地方都存有自己所發展的餘地。

在這個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社會裏,我們的生活、職業、娛樂、思維方式都有著很大的變化。要想在這樣的環境裏很好地生存下去,那麼做事就必須要留有餘地。

清末時期的重臣曾國藩是一位十分善於包容別人的人。他主張為人處世要“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在待人接物的時候多為對方留出一點兒餘地。

人的腳占地不過幾寸大小,然而在咫尺寬的山路上行走時,卻很容易跌落於山崖之下;從碗口粗細的獨木橋上過河時,也常常會墜入河中……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腳的旁邊已經沒有了餘地。人若想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就必須使自己的腳底下寬闊一些。

對於喜歡“仰天大笑出門去”的年輕人來說,謹言慎行,多為對方留下一些餘地,對於為人處世是很重要的。餘地是相互的,留給別人的同時,也留給了自己。

每天上下班交通高峰時,公共汽車站總會出現混亂。車廂中間原本還有很大的空間,但先上車的人站在門口卻沒有為後麵的人留下餘地,不肯向裏挪動一步,後麵的人因為趕時間,緊抓車門,吃力地往裏擠,結果,車門關不上,大家誰也走不了。如果前麵的人多走一步,為後麵的人留點餘地,大家既可以很快地上車,也不會耽誤時間,豈不皆大歡喜?

當然,留有餘地也要講究分寸,餘地留得過多就是保守了。同時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為自己留下一定的餘地,隻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在美麗的大森林裏,居住著許許多多的動物,狼是中間最狡猾的。在山腳下有個洞,各種動物都由此通過。狼非常高興,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獲到各種的獵物。於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單等動物們來送死。第一天,有一隻山羊經過,狼趕忙追上前去,山羊拚命逃竄。突然,山羊找到了一個可以逃生的小洞,從小洞倉皇逃走。狼很生氣地把小洞堵死了,心想,這下就再也不會失敗了!

第二天,有一隻兔子路過,狼連忙起身奮力追捕,結果,兔子找到了更小一點兒的洞,並從洞口逃生。於是,狼又把類似大小的洞都堵上。還心想,這下可就萬無一失了,別說羊,就是與兔子個頭接近的雞、鴨等小動物也都跑不掉。

第三天,跑來了一隻鬆鼠,狼馬上飛奔過去,追得鬆鼠是上躥下跳。最終,鬆鼠還是從洞頂上的一個通道跑掉了。狼為此非常氣憤,於是它一氣之下堵塞了山洞裏的所有窟窿,把整個山洞堵得個水泄不通。幹完之後,還對自己實施的“絕妙”措施非常滿意。

然而,第四天,突然來了一隻老虎,狼嚇壞了,拔腿就跑,老虎窮追不舍。狼在山洞裏麵跑來跑去,可是苦於沒有出口,無法逃脫,最終,這隻狼被老虎吃掉了。

不給別人留有餘地,自己也將沒有了出路。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凡事懂得留有餘地。

任何事做到“適可”才是最好的。如果換一個積極的角度來詮釋這句話,就是一個人在得意的時候,給自己留條退路;一個人在失意的時候,給自己找條出路。這也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凡事都不要做太絕。

有一位老人雖然已年過70,但身體卻十分硬朗,聲如洪鍾,兩目有神,打12圈麻將眉頭也不皺一下。有人便請教這位老人家的養生之道,他就僅送出了一個字:“半。”然而這個“半”字隱藏有什麼深刻的意思呢?

老人家解釋說:“對於‘半’的內在涵義,就是凡事不可做盡。比如,生活當中的吃飯,不要吃得太飽,半飽是最理想;做事情,不要做到非常累了才休息。中午睡一睡,3點半喝杯下午茶,黃昏歡樂時光輕鬆一下,都是好的安排,讓身體的狀況永遠得到調整。正如一輛汽車的汽油,經常保持半滿的狀態。切勿每次亮起紅燈才去添油,這樣就會十分傷車。喝酒也是,最過癮是半醉。半醉的時候,望出去的世界介乎真與虛之間,顯得十分的奇妙;如果全醉,就會失去喝酒的意義。”

“半”還可放到做人處世的哲學高度,“半”就是知足常樂。人生不要強求十全十美,世間事,豈能盡如人意,有一半幸事,也應無憾了。人無完人,凡事留有餘地才好,給人留半條後路,為自身積半點福、半點德,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老人家這“半”字學問,確實是非常有道理的。有些人活得不開心,整天怨天尤人,唉聲歎氣,其中的原因很多都是對人、對事過度執著,一定要最好,一定要完美,一定要十分。半點塵埃亦容不下,如此做人態度,必然事倍功半,還會傷身折壽。

老子曾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說明事物的發展規律是物極必反,事物太過壯大就會衰老,東西太過堅硬就容易折斷。他獨特的思想讓中國人堅信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道理。如今在西方也流行“半杯主義”,它與老子的處世之道可謂是不謀而合。

生活當中的很多不快樂,都並非是源於自身的不夠努力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懂得為自己留餘地造成的。如果自己願意多留給自己一分輕鬆,在追名逐利的空間裏多抽出一點兒時間時不時地抬頭看一看藍天白雲,追憶一下天真童趣,那麼,心態就自然能夠變得更加恬淡與平和。

有這樣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月盈則虧”。品茶以清心,清心以虛懷。給自己的心靈留下想象的空間,盛裝起美好的追憶;給自己的思想留下空間,從而去吸納更高深的智慧;給自己的事業留下空間,從而去擁抱人間更多的機遇。

世上早有“為人處世和說話辦事要講分寸”的勸勉,然而對於“分寸”到底在哪裏,大多數人卻是未必能夠說得清。而能夠說清楚“分寸”這兩個字之人,都是十分聰明、練達與城府極深的人。也正是憑著這些對人事的明達、老成與世故,才使得他們躋身於成功者的隊伍之中。

通往成功的路有千千萬萬,然而每一條路上都布滿了“分寸”。不論是同人說話,還是與人辦事,都深深蘊蓄著分寸的玄機。一個人如果把握不好分寸,自然也就說不好話、辦不成事,更別說愉快地與人交往了。曆數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特別是那些開國創業之君、霸業之主或那些曆朝曆代在仕途上春風得意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列為是知輕重、懂分寸的睿智之士。人世間的人通常提到的“會說話”、 “知禮節” 、“會辦事”,差不多都是講究分寸的報償。

分寸是一種不偏不倚、可進可退的中庸處世之哲學。在孔子看來,人間的所有事情如果做得過了頭,那麼它就違反了世間的中庸之道,也就是遇事不講分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