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當中所碰到最多的就是“將事情做到何種程度”的問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因此,在為人處事時我們要懂得以自己所長去補自己所短,做事留有餘地,把握分寸,給自己一種快樂,給別人一份滿意。
做人做事不要太絕對
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顆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刀,會割傷使用它的人。”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絕對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幣一樣具有它的兩麵性。這就告誡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太絕對,要給自己和他人留有餘地。
民間俗話說得好:“內距宜小不宜大,切忌雕刻是減法”、“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瘠薄難厚加”。雕刻如此,做衣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不把事情做絕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智慧,是一份情懷。
鋪築路麵,每到一定的距離,便要留下“餘地”,以免路麵發生膨脹;建築樓群,要留有一些空地給綠樹,給陽光、給花草、給空氣;書麵的“留白”,是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含蓄表揚,是給人留下繼續進取的餘地;保護隱私,是給心靈留一份隱秘的角落;保守批評,是給人留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如何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使之有空間有時間讓人去領悟、去思索、去創新,這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美德。
三國時期,蜀軍大舉南征,孔明問馬謖怎樣才能平定南蠻造反。馬謖說蠻人反複無常,必須令其心服才行。孔明覺得這話很有道理。諸葛亮7次生擒孟獲,最後卻又放了他。有人會說,他傻!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才抓到了他,最後卻“放虎歸山”!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就會覺得他並不傻。諸葛亮不僅給自己留下了餘地,同時也給了孟獲一條退路。深諳用人之道的孔明知道,要想讓一個人才心甘情願地為國效力,就要讓他心悅誠服地降服。果然,在第8次擒住孟獲之後,他終於甘心歸降,當最後一次諸葛亮要放孟獲回去時,孟獲便不肯走了,說:“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這樣一來,不但南中叛亂被很快平定,而且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南中社會仍能保持安定。更有意思的是,孟獲其人在後來也擔任了蜀漢的禦史中丞,孟獲手下的一些將領還參加了諸葛亮領導的北伐。
對此,著名作家劉墉曾在他的書中寫道:“人們往往驚異於太陽的熱力,而腳下的大地卻有著更令人驚奇的熱量。天沒暖,大地先暖,所以許多花才能破冰雪綻放;人情不暖,內心先暖,所以我們能夠在塵世做一劑清流。”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往往能替別人考慮,因此也時常為他人留下餘地,也許他會因為這樣而失去一些名利或財物,但他卻獲得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對方的感恩!
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太過理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生存於這個世界,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人生的價值、巨大的財富和美麗的容貌,還有更重要的家人、朋友和愛人。如果一個人總是過於理智地去處理他身邊的每一件事,縱使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同時他也會失去更為重要的。後者的價值顯然是無法與前者相提並論的。試著用感性一點的辦法去對待身邊的問題吧!這不會讓你損失掉什麼,相反的,你甚至有可能會收獲一份巨大的幸福!
留有餘地隻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往往能決定成敗。汪中求在《細節的魅力》中寫道:“一心渴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跡了,而甘於平淡,認真地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就是細節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後的驚喜!”給自己和別人留有一分餘地吧,不要總把事情做得太絕。
人生在世,不要試圖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該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冷靜地去判斷可能要發生的一些事情,以便能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餘地采取必要的應急措施。
世界是複雜多變的,不論誰都不應該僅憑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見,自以為是地為某件事作出決定。即便是某些自以為擁有科學頭腦的人,也應該為自己留下一片餘地,以供自己有回旋的可能。如若不然,就非常容易使別人抓住自己的把柄。
18世紀90年代的一天,在法國的一個小城儒裏亞克,一塊巨石從天而降,巨大的響聲把居住在這裏的加斯可尼人嚇了一大跳。尤其令人驚異的是,這塊石頭把加斯可尼人教堂旁邊的屋子砸了一個大窟窿。市民們都認為這塊來曆不明的怪石破壞了他們的寧靜。他們以為這塊石頭可能還會飛上天去,為了防止它“逃走”,於是就給巨石鑿了個洞,用鐵鏈鎖起來,然後把鐵鏈鎖在教堂門口的大圓柱上。最後市民們又通過決議,要寫一封信給法國科學院,請求派科學家來研究這塊怪石。儒裏亞克市市長證實了市民們在信上所寫的事實,並且還在上麵簽了自己的名字,同時還派專人把這封信送往巴黎。
當在巴黎的法國科學院裏宣讀儒裏亞克的這封來信的時候,突然在人群當中爆發出了一陣哄笑聲,有的人甚至笑得前仰後合,還有人連眼淚都笑出來了,有些科學家帶著嘲笑的口氣說:“哈哈,加斯可尼人是最愛吹牛皮的,今天他們向我們報告天上落下巨石,過幾天他們還會來報告天上又掉下5噸牛奶,外加1000塊美味的帶血的牛排……”在笑夠了之後,他們以科學院的名義作出了決定,對加斯可尼人的撒謊和儒裏亞克市市長的愚蠢表示遺憾,同時號召所有有頭腦的人,千萬不要被這樣荒誕不經的報告所迷惑。
後來,經過一些科學家們的認真而又謹慎的實地調查,最終確認那的確是一塊從太空中掉下來的隕石碎塊。
對於這樣的事情,到底誰更有科學頭腦,誰更愚蠢、可笑呢?曆史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公正的答案。
那些不給自己留有餘地的人,在嘲笑夠了別人之後,豈知也把自己的短見暴露給了別人——在伸手打了別人耳光的同時,也打了自己的耳光。
世上的事情總會有那麼一點意外,要學會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去容納這些所謂的“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加進去液體而溢流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爆炸;人說話、做事留有餘地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這樣就能夠使自己有回旋的機會。
總的來說,我們不論是說話還是辦事都要做到留有餘地,千萬不要把事情做絕,這樣自己才會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收放自如,以便日後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同時也要懂得給別人留有餘地,不論我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要把別人往絕路上推。
在一個春天的早晨,米妮太太發現有3個人在後院裏東張西望,她便毫不猶豫地撥通了報警電話,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車的一瞬間,米妮太太發現他們都還是孩子,最小的僅有14歲!他們本應該被判半年監禁,但米妮太太認為不該將他們關進監獄,之後便向法官求情:“法官大人,我請求您,讓他們為我做半年的勞動作為對他們的懲罰吧。”
經過米妮太太的再三請求,法官最後終於答應了她。米妮太太把他們領到了自己家裏,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熱情地對待他們,和他們一起勞動,一起生活,還給他們講做人的道理。半年後,3個孩子不僅學會了各種技能,而且個個身強體壯,他們已經不願離開米妮太太了。米妮太太說:“你們應該有更大的作為,而不是待在這兒。記住,孩子們,任何時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吃飯!”
許多年後,3個孩子中一個成了一家工廠的主人,一個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個則成了大學教授。每年的春天,他們都會從不同的地方趕來,與米妮太太相聚在一起。
《菜根譚》裏說“路留一步,味讓三分”,就是告訴我們: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要給人留有餘地,為他人多想想,這是一種美德,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一種美德。
承諾他人也要留餘地
一個人的誠實與信譽是他獲得良好人際關係、走向成功的基礎,而能否兌現其承諾便是一個人是否講信用的主要標誌。因此,要想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要輕易承諾別人,要給自己留些餘地。
我國古代就有這一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時至今日,“言必信,行必果”,依舊被國人視為做人所應具備的美德之一。國人的這一見解,在國際社會中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的知音。因為在西方國家中,現代人早已把“遵時守約”視為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之一。
特別是在與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時,一個人是否信守自己的承諾,關係到個人的信譽。一個人如果信守承諾,言而有信,就等於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言行一致,尊重交往對象,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尊重。也隻有這樣的人,才會在社會上獲得良好的口碑,才能真正地立足於社會,贏得人們的尊重。
與此相反,如果視個人承諾為兒戲,出爾反爾,言而無信,有約不守,守約不嚴,或者有約不認,甚至隨意撕毀自己的莊嚴承諾,不僅僅是失信於人,不尊重人際交往的有關規則,而且也是不講禮儀規則、不重視個人信譽、不尊重自己的表現。在現代社會裏,信譽就是生命,信譽就是形象,信譽就是社會關係,信譽就是工作效率。不講信譽,在社會上就會難以立足,在工作中就會難以有所進展。
與別人打交道時,不論雙方關係如何,如需要許諾對方時,就要三思而行,慎之又慎。不管是答應對方所提出的要求,還是自己主動向對方提出建議,或者是自己誠心誠意地許諾於對方,都一定要經過事先的深思熟慮,反複斟酌。在有必要承諾時,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務必要量力而行,一切從自己的實際能力以及客觀可能性出發。切忌好大喜功、草率行事,致使承諾“滿天飛”。須知,如果濫用承諾,個人信譽便會貶值。因為當對方沒有得到你的承諾時,他就不會心存希望,更不會毫無價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就不會有失望的慘痛。相反,你若承諾,無疑在他心裏播種下希望,此時,他可能拒絕外界的其他誘惑,一心指望你的承諾能得以兌現,結果你很可能毀滅他已經製定的美好計劃,或者使他延誤尋求其他外援的時機,一旦你給他的希望落空,那將是扼殺了他的希望。
如此一來,你的形象就會大跌,別人會因你不能信守承諾而不相信你了,也不再願與你共事,不願再與你打交道,那麼,你隻能去孤軍奮戰。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經常不負責,許下各種承諾,而不能兌現承諾,結果給別人留下惡劣印象。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度,在承諾別人時,也要為自己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了。如果承諾某種事,就必須辦到;如果你辦不到或不願去辦,就不要答應別人。
拿破侖說過:“我從不輕易承諾,因為承諾會變成不能自拔的錯誤。”成功的人很會注意承諾這個細節,他不會輕易地去承諾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會輕易承諾。而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諾的分寸,他們的承諾很輕率,不給自己留下絲毫的餘地,結果使許下的諾言不能實現。有道是:“輕諾必寡信。”有的人動輒便大包大攬地一口承諾,什麼“沒問題”、“包在我身上”等等。而實際上,或是不盡力去辦,或是根本就辦不到。輕率許諾做兒戲,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或是根本帶有欺騙的意味了。長此下去,必然遭到人們的鄙視和譴責,丟掉起碼的人格。
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不要輕率許諾,許諾時不要斬釘截鐵地拍胸脯,應留有一定的餘地。當然,這種留有餘地不是給自己尋找理由。承諾後,自己必須竭盡全力去實現諾言。
做人不可以失信於人,更不要指望人們受騙後還會再信任你。要記住,可信度就像一艘船的船底,如果船底有漏洞,那個洞是大是小都是一樣的——都會致命。所以,凡是自己說過要做的事,就必須全神貫注,付諸行動。要想樹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要輕易地去承諾別人。
少一個敵人多一個朋友
常言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仇人少堵牆。”得罪一個人,就為自己堵住了一條去路,而多了一個冤家,可能就為自己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國君設宴款待國內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叫司馬子期的人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國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戈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是他的兒子。臣的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如果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矣。”
給予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中山國君因為一杯羊肉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這段話道出人際關係的微妙。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少許金錢,尚不至於發此大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損害卻非輕易就可彌補的。有時候,本來並無存心傷人之意,可是卻會因為一句無意的話傷害別人,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甚至可能為自己樹立一個敵人。中山國王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的故事,對我們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反觀現在,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誰都難免會與人產生一些摩擦和碰撞,引起衝突。如果處置不當,就會加深彼此的鴻溝,陷入困境,甚至導致雙方關係的徹底破裂。特別是與上司發生衝突,問題就更複雜了。善於給自己留後路的人都懂得“冤家宜解不宜結”的道理。他們首先從自身找原因,即使是上司錯了也靈活處理,求和解。記住,敵意是一點一點增加的,也可以一點一點削減。
你可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本來與你關係最密切的搭檔,不知為何突然變得對你十分的不滿,他不但對你冷漠得嚇人,有時甚至你主動跟他說話,他也不理不睬。有些關心你的同事,曾私下探問過,為什麼你的搭檔對你如此不滿?
可是,你究竟在什麼時候得罪了對方?連你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直到有一天,你實在按捺不住了,索性拉著對方問:“究竟有什麼不對呢?”但對方隻冷冷地回答:“沒有什麼不妥。”雙方的關係僵到了這個地步,如何是好?別急,既然他說沒有不妥,那你就乘機說:“真高興你親口告訴我沒事,因為萬一我有不對的地方,我樂意改正,我很珍惜咱倆的合作關係。怎麼樣,一起吃午飯好嗎?”
這樣,就可逼他也麵對現實和表態。要是一切如他所言真的沒有事情,共進午餐是很禮貌的行為,或者,邀他與你一起喝下午茶。在你離開辦公室時碰上他,開心地跟他天南地北神聊一番。總之,充分發揮神侃的威力,盡量增加與他聯絡的機會,友善的對待,對方怎樣也拒絕不得!另外,假如你另謀高就,準備遞交辭呈,肯定心裏會想:那幾個平時視我的痛苦為快樂的同事,一定很開心,如果趁此時,乘機向老板告他們一狀,豈不是很好?奉勸你要三思而後行!
畢竟世界很小,說不定今天被你告狀的同事,明天也會成為你新公司的同事,你將如何麵對他?這豈非陷自己於危險境地?要是對方的職位比你高那就更加不妙,所以何必自設絆腳石呢?此外,同行雖然是冤家,但同行間的往來還是不少的,你原來公司的上司沒準正跟你新公司的上司是好朋友,一旦將你背後打小報告的情況相告,你以為你在新公司的前途會怎樣?因為所有上司都不會喜歡亂打小報告的下屬。他們會想,整天忙於偵察人家缺點的人,還有多少時間花在工作上呢?最好的辦法就是留下一個良好的形象,不要做“小人”,所謂“少一個敵人就等於多一個朋友”,開開心心地去履行新職,又與舊公司保持良好關係,才是上上之策。
之所以強調“不輕易”得罪人,當然也是有道理的。當事有不可忍時,當正義公理不能伸張時,還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則就是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