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放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1 / 1)

每個人總會有恍然大悟或者醍醐灌頂的時候,這源自我們內心複雜的功能。然而,在麵臨A、B選項時,雖然我們知道該選擇A或者是B,但是,心裏還在默默嘀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結果,手卻不自覺地替自己的心作了錯誤的選擇。

確切的說,這是因為我們難以割舍,難做放棄所致。放棄難,是因為會有痛苦相伴,這似在情理之中,但人生有時真的不得不學會放棄。正如一句話所說,經曆過痛苦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放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得到。在放棄後進行下一輪選擇,你會發現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可貴。正如卡貝定理告訴我們,放棄是創新的鑰匙。這個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前總經理卡貝。

在這裏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放棄,二是創新。學會了放棄,你也就學會了爭取,也就有了創新之路。就像精工手表一樣,如果不是最初果斷地放棄與瑞士表競爭機械表市場,他們就不會開拓出石英表市場,更不會在石英表市場成功後又繼而重新征戰機械表市場。這時候,我們應該明白,有時候成功其實拐個彎就到了,我們隻有騰出拿芝麻的手,才能拿更大的西瓜。

因此,我們有必要停下忙碌的腳步,重新審視一下這個詞語——放棄。我們一味在追求單項選擇與索取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放棄?當然,這個放棄並不是單指放棄那種殘次品,那種本來就對我們毫無益處的東西。而是那種在我們的利益價值觀裏扮演著一種角色的東西。

放棄,我們心裏會有許多的不甘,不論從情感上還是從經濟利益上。這時候我們就會猶豫了,一朵蔫了的鮮花丟棄也就丟棄了,但是心愛的人剛剛送給你的一朵鮮紅的玫瑰花,你還舍得丟棄嗎?很難,任何一個正常人都很難做到。從反麵來說,我們又恰恰看到了放棄在這時候的重要性。

你丟掉一朵鮮紅的玫瑰花,或許換得心上人的生命,那時候你應該不會猶豫。一個企業放棄一塊自己經營多年的領域,才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新的科研領域。這種放棄有一定的未知性。

如果我們知道放棄一粒沙可以換取整個世界的話,我們就不會猶疑,因為答案是明確的。其實放棄並不一定能夠獲得,它有時意味著給了我們一個更好的選擇的機會,一個更新更廣闊的領域。

有一道腦筋急轉彎題。飛機在空中盤旋,緊緊咬住裝載緊急救援物資的卡車準備開火。就在這危急時刻,前麵出現一個橋洞,且洞口低於車高幾厘米,問卡車如何才能穿過橋洞?

這道題的答案並不難,把車輪胎放掉一部分氣即可。這卻蘊含著一個重要的人生法則,放棄一點兒車胎裏的氣,就能保證自己平安無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也會遇到類似的情形,你硬往前撞了還是給車胎放一點兒氣——低一低頭了呢?

著名台灣作家劉墉在關於取與舍時,說過這麼一句經典的話:“少年時取其豐;壯年時取其實;老年時取其精;少年時舍其不能有,壯年時舍其不當有,老年時舍其不必有。”

當你回首自己的人生之路,你會發現,這條路上的風景並不是隻有我們的創造。如果我們善於欣賞,就會發現在我們的人生路上,隨處可見綠洲湖泊而不是漫漫黃沙;如果我們善於放棄,就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而是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既然退一步海闊天空,為什麼我們還要去選擇懸崖峭壁?機會是躲在放棄背後的孩子,你推開放棄才會看到那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放棄是為了更好的機會。

電影《臥虎藏龍》裏有句很經典的台詞:“當你進我雙手,裏麵什麼都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