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是一個人身龍尾的女神。盤古開天辟地以後,她就在天地間到處遊曆。她神通廣大,能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女媧滑行在大地上,在正月初一造出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出羊,初四造出豬,初五造出牛,初六造出馬。她熱愛樹木花草,然而她更加陶醉於這些她所創造出來的更活潑、更富有朝氣的鳥獸蟲魚。但女媧認為這些創造還算不上完整,鳥獸蟲魚的智力遠遠不能使她滿足。她要創造出比任何有生命之物都要卓越的生靈。這樣,世上就會有能主宰和管理萬物的生命,野獸成群,飛禽成幫,世界也就不會寂寞和荒涼了。
初七這一天,女媧沿著黃河滑行,低頭看見了自己美麗的影子,不禁高興起來。她決定用河床上的泥按照自己的形貌來捏泥人。女媧心靈手巧,不一會兒就捏好了好多的泥人。這些泥人幾乎和她一樣,隻不過她給他們做了與兩手相配的雙腿,來代替龍尾巴。女媧朝著那些小泥人吹口氣,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來,變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會語、聰明靈巧的小東西,女媧稱他們為“人”。女媧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陽氣——自然界一種好鬥的雄性要素,於是他們就成了男人;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了陰氣——自然界一種柔順的雌性素,於是她們便成了女人。這些男男女女的人們圍著女媧跳躍、歡呼,給大地帶來了生機。
女媧想讓人們遍布廣闊的大地,但她累了,做得也太慢了。於是,她想出一條捷徑。她把一根繩子放進河底的淤泥裏轉動著,直到繩的下端整個兒裹上一層土。接著,她提起繩子向地麵上一揮,落在地上的泥點就變成了一個個小人。女媧看看已經造得差不多了,就把造出來的人分成二等。用手捏出來的數量少,個子大,叫他們當大人物,用繩子拉出來的數量多、個子小,就叫他們做小人物。女媧就這樣造出了人。
男人土和得多一點,所以可以在身上揉出泥條條來;女人水和得多一點,所以眼淚流得特別多。人的身上,仍舊帶有五種顏色,黃的是皮膚,紅的是血,藍的是須眉,黑的是眼珠,白的是牙齒。
為了使人類綿延不絕,女媧為人類建立了婚姻製度,讓男女互相配合,生兒育女,使人類能繁衍至今。
女媧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因而被人們稱為人類的始祖——“女媧娘娘”;她為自己創造的人們的幸福不懈地付出、努力著,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因此,她的名字被後人銘刻在心。
善於尋找解決問題的捷徑是許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女媧在最開始造人的時候,並沒有想到可以有更快的方法,所以“捏泥人”捏得很慢,直到她終於累了,才想到有更好的更簡捷的方法,因此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麵對許多的問題。有些問題看上去很難解決,其實往往並不像看上去那麼難,隻要我們開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捷徑,就可以省時省力,節約更多時間幹其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