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教養——追求精神與心靈的完美(3 / 3)

一般年輕人往往都容易染上輕浮淺薄、心不在焉、對任何事都無所謂的毛病,即人們所常說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果有眼隻看外表,有耳卻不認真傾聽,倒不如幹脆不看不聽。

我看了你寄來的遊記文字,十分欣慰。看來對每個景點你都看得很細,而且自始至終都自己問個為什麼,看來旅行的真正目的你已經達到了。

要是把旅行僅僅當做頻繁更換目的地的無謂活動,滿腦子裏都是去下一個目的地還有多遠啦,在哪兒吃住等繁瑣雜亂的事,那麼可以這麼說,這個人出發時是一個傻瓜,轉了一圈回來還是傻瓜一個。要是每到一處名勝,眼中隻有高聳入雲的教堂鍾樓、金碧輝煌的大廈,而且流連忘返,喜不自禁,如此旅遊也等於一無所獲。與其那樣遊曆,倒不如老老實實待在家中,哪兒也不去。

與此相反,有的人每到一地,都要對當地的風土民情詳加體察,廣交朋友,通過這種途徑對該地的自然資源、經貿規模、土特產品、意識形態、法律法規等等,有個透徹的了解;有的人每到一地,則熱衷於結交當地的名流,通過同他們的親密交往,了解當地獨特的禮儀或民風。往往就是這類有心人能從旅行中獲益最多。所以,這類人出門歸來會比出門之前更聰明。

把你要去遊曆的地方當做你“好奇心的薈萃點”吧,這就是有關遊曆方麵我對你的唯一忠告。就拿你馬上要去遊曆的羅馬來說吧。這個偉大都市最明顯的特色就是它能巧妙地把人類變幻莫測的情感物化為各種精美藝術,展現在世人麵前,其藝術之精湛,舉世無雙。希望你在羅馬遊曆期間,不要僅僅滿足於觀看古羅馬神殿、梵蒂岡宮殿或萬神殿,真能做到隻花一分鍾去參觀,卻得到了平常要花10天時間才能得到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最大願望。

像羅馬帝國的核心,教皇與俗世權力之間的消長,教廷的典章製度,曆代主教的謀略,教皇產生的秘聞,等等,有關這個強大的萬乘之國的所有內幕和秘聞,隨便哪一件都值得你去深入探究。

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有該地曆史簡介或現狀的導遊手冊,你不妨先翻閱一下,可能不足之處多多,但不妨作為旅遊指南來用。如果看了手冊之後,你還想進一步了解,不妨請教當地的人。如果還有鬧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最好去請教那些熟悉此地,又對這地有過深入研究的有關專家了。書上不管寫得如何條理清晰,麵麵俱到,也難從中得到完整的資料,因為那些書基本上都是一些對本國情況一知半解的“半擔水”照搬另一些“半擔水”的贗品。

當然話又說回來,那些書也不是都一文不值,它們還是有可讀之處的,讀了和沒讀不一樣,讀了,可以解惑;不讀,你對那個地方就會毫無印象。原來沒有印象的地方一旦有了印象,就不妨去向那些熟悉當地典故的人請教了。比方說,你想打聽有關軍旅的事,不妨請教軍人,因為一般來說,人都有一種敬業的天性,同時也挺喜歡在人前賣弄自己的職業知識,所以一旦打開話題,人家不但不討厭,反而會對你如數家珍,娓娓而談。所以,隻要你在某個場合有幸與某個軍人邂逅,不妨大膽向他請教各類軍旅問題。諸如訓練方法、宿營方式、軍需配給,或是薪餉、檢閱、駐地等等,你想知道什麼就隻管問什麼。

第23封信 做一個有教養的紳士

親愛的孩子,請你想一想我們對你傾注的心血。我最大的心願並不是希望你成就什麼大事業,而是希望你成為一個有教養的紳士。所以在生活中,我一直試圖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讓你涉獵各種各樣的書籍,為你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作鋪墊。你非常爭氣,無論是生活、學習、交友等各方麵表現出的優雅的舉止與渾身透出的書卷氣,博得了不少朋友的讚賞,這令我這個做父親的感到很欣慰。

良好的教養可以代替財富。對於有教養的人,所有的大門都向他敞開。他即使身無分文,也隨時會受到人們熱情地款待。良好的舉止足以彌補一切自然的缺陷。通常一個人最吸引我們的不是容貌的美麗,而是舉止儀態讓人心悅誠服。

古時候,希臘人認為美貌是上帝的一種特殊恩寵,但同時,如果一個美貌的人表現出某種不好的內在品質,就不再值得人們膜拜。在古希臘人的理想中,外在的美貌其實是某種內在美好氣質的反映,這些氣質包括快樂、和善、自足、寬厚和友愛等等。政治家米拉波是法國一個出名的醜男,據說他長了一張麻子臉,但卻沒有人不被他的風度所折服。

教養本身就是一筆財富。文明的舉止足以替代金錢的作用,有了它就像有了通行證一樣,可以暢通無阻。所有的大門都向他們敞開,他們即使不是什麼達官貴人,也隨時隨地會受到人們熱情周到的接待。

他們在哪裏都能受到人們的歡迎。因為他們帶來的是光明、是太陽、是歡樂。一切妒忌,一切卑劣的心思,遇到他們自然就會舉手投降,因為他們肯定也會受到那種與人為善的態度的感染。

一個人隻要自身有教養,不管別人舉止怎麼不適當,都不能傷他一根頭發。他自然就給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沒有教養的人,容易讓人生出鄙視的心理。

一個舉止文明的人應該注意觀察、研究他所接觸的各種人,擇其善者而從之,這樣才能使自己擁有真正的教養。此外,有教養的人也應剔除報複、憎惡、怨恨、嫉妒這一類的心理,這些心理都是敗壞精神生活的毒藥,是傷害靈魂的凶手。所以,一個人如果要讓自己真正變得有教養,那麼他就應該把自己的慷慨無私、溫和善良給予每一個人。

一個有教養的人應該像瓷器一樣,上彩釉之前就把圖案畫好,再經過煆燒也不會發生任何改變,以後即使沾染了什麼,也容易擦去。一個有教養的人可能會失去很多,但不會丟掉他的勇氣、樂觀、希望、德行和自尊。這樣,即使他失去了很多,但他實際上仍然是很富有的。

第24封信 堅忍不拔比教養更重要

前幾天,我見到了一個剛從羅馬回國的朋友。從他那兒得知,你在羅馬非常受歡迎,這真讓我感到高興。相信你到了巴黎,也一定會像在羅馬那樣,處處受到別人的歡迎,得到殷情的款待。我曾在巴黎生活過,我知道巴黎人對於那些異鄉人,尤其是那些品行端正、溫良謙恭的遊子,非常關切。如果你僅僅滿足於現狀,那還不夠。如果你能讓他們真切感受到你不僅喜愛他們,更尊重並喜愛他們為你做的一切,那就再好不過了。

雖然時常向那些幫助過自己的友人表達感激之情並非壞事,但感激的話也不用刻意地掛在嘴邊。隻要能真誠地將自己的感謝充分地表達出來就可以了。在可能的情況下,你有機會回報對方,不是比總掛在嘴邊說感謝的話強百倍嗎?即便是去了非洲,如果別人客客氣氣地善待我,不管對方是什麼人,我也一定要充分表達自己的誠摯謝意。

雖然你已做得很不錯了,可我還是有必要提醒你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項。其中有些可能是我已反複提過的,但我希望你不要嫌我嗦。因為有些事再怎麼強調都是不過分的。

首先,開朗自信、堅忍不拔比教養更重要。巴黎方麵有關手續都辦好了,公寓你也可以隨時搬進去。這件事我是費了不少心思的。我建議,不管怎樣你最好能住半年以上。你知道為什麼嗎?你想想,如果住在飯店,一遇上個刮風下雨,天氣變化,你的惰性一上來,就一定不會去學校了。這於你的學習時間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當然問題還不僅於此。

住校的話,則有更多機會接觸巴黎上層社會的年輕人,你也能盡快地融入到他們的圈子中去。到目前為止,據我所知,在進入巴黎學校學習前,能獲得如此前期準備的英國學生,你可是頭一個呀。當然,要做好這些前期工作,花費是免不了的。其實花銷並不大,我都不覺得心痛,你就更不必擔心了。

前期準備工作做得最多的還是你自己。你的法語現在已經非常流利,這點很重要,這意味著你可以快速地融入到巴黎的社交圈中。這可是個巨大優勢,克服了語言障礙,你要比其他生活在巴黎的外國人更容易、也能更多地獲得當地的社交生活。關於這一點,我沒什麼好擔心的。我感到遺憾的是,前往法國學習的英國年輕人大都無法講流利的法語。如果僅僅是不會講當地的語言,也就算了,可是由於他們對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一無所知,結果不僅不能很好地展現自己,更糟糕的是,他們給巴黎的社交圈留下極其不好的印象,也讓自己變得越發心虛膽怯。

畏首畏尾、畏縮不前是絕對不可以的。無論交往的對象是男是女,如果自己顯得猶猶豫豫,自信不足,那必然會被對方視為不宜結交。無論做什麼,如果自己一開始就認為做不到,那也不會有成功的機會。如果從開始就抱著“試著做,或許能成功”,在做的過程中,想方設法地達到目標,同時不忘提醒自己,自己一定能成功。這樣,肯定又是另一種情況了。

以你現在的閱曆,算得上是豐富的了。有的人並沒有特殊的才能,教養也談不上很好,可是他卻能憑借自己的開朗自信與堅忍不拔,努力進取。無論男女,這樣的人都很難被人拒絕。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他們也絕不會輕言放棄,更不會灰心喪氣。縱使一次次跌倒,他們也能一次次爬起,勇往直前。這樣的人最終十有八九都能獲得成功,他們也稱得上是傑出的人物。

你也可以擁有這樣的心態。以你的人品與教養,你肯定能比他們更能取得成功,達到人生的目標。你完全可以樂觀地麵對自己的人生,你比別人更有資質,更有可發掘的潛力。

不到最後,絕不放棄。在現實生活中,這才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但是如果你還有不屈不撓的意誌,舍我其誰的自信,就更能應對種種挑戰。這麼說,並不是要你刻意去挑戰一些不現實的困難,而是說當你一旦麵對問題,就應該想法來解決問題,絕不能輕言放棄。方法總會有的,如果自己解決不了,還可以尋求朋友們的幫助。

回顧人類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有一些人為發揮自己的韌性,故意策劃一些驚人事件,然後讓事件朝自己的意願方麵發展。唐?路意?愛倫首相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曾憑借自己的韌性,一再與馬莎蘭主教交涉,最終訂下了庇爾尼斯條約。愛倫首相有著超人的冷靜以及頑強的韌性。在談判桌上他運籌帷幄,為了使國家獲取最大利益,他緊抓幾個重點不放,直至達成合意的條款。對比之下有趣的是,馬莎蘭主教有一副典型的英國式臭脾氣,他剛愎自用、心胸狹隘、固執己見,而唐?路意則具有西班牙人的沉著冷靜與忍耐力。談判桌上,馬莎蘭最關心的事是如何阻止巴黎的唐迪公爵再度引發叛亂。因而,他滿腦子想的是盡快簽訂條約,以便盡早趕回巴黎,以免巴黎再遭不測。唐?路意對他的心思了如指掌,於是就在談判過程中故意不斷提及唐迪公爵的事,以此來擾亂對方的心神。為此,馬莎蘭曾一度翻臉,拒絕談判。可到最後始終不改其冷靜的唐?路意,終於成功地阻擊了馬莎藍及其代表的法國王朝意願,為自己的國家爭取到了最大利益,順利簽署了有利於己方的合約。

在一些非常重要的特殊場合,一個人必須要善於判斷能與不能之間的區別。如果遇到的問題難度極大,那你就更需要聚精會神、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突破。當然,事前的精心部署與處事的嚴謹態度也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兩大因素。

第25封信 以開闊之心麵對世界

哈特先生的來信,對你總是誇獎有加。而這次的來信,有件事尤其讓我高興,他告訴我,你在羅馬逗留期間,始終努力融入意大利人的社交圈子,樂於同當地人打交道,而對英國貴婦發起組織的英國社交團體卻不屑一顧。這表明你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判斷能力,同時也表明你已經充分理解了我把你送到國外去的良苦用心。看到這些,我真是高興極了!

以同胞之情看待他國人民,永遠不能以僅了解一國人民而滿足。希望你今後無論走到任何國家,都能以這種態度來規範你的行動。

巴黎的情景尤為明顯,英國人在巴黎有很多團體,這些團體無論是30個人的,還是300個人以上的,都沒有和法國人打交道的習慣,隻熱衷囿於各自的圈子裏。你看那些旅居巴黎的英國貴族們,他們的生活起居大都千人一麵、千篇一律。通常,他們要在床上賴到很晚才起來,接著就是一家人共進早餐,僅這一頓早餐,就要花上兩個小時之久,早上這段大好時光就這樣白白耗掉了。餐後,他們乘馬車出門,或去宮廷,或去安巴利德紀念大廈,或去聖母院遊覽,乘著餘興,再到咖啡廳泡段時光,接著去一家小酒館開個附帶晚餐的酒會。酒足飯飽之後,便又成群結隊地趕往劇場。劇場裏,占滿前排座位的大都是這些穿著料子高檔、做工粗劣服裝的英國闊佬。看完戲,又相邀一起回到原來用餐的小酒館,開懷暢飲,一醉方休,有時還在耍點小酒瘋,有時甚至在大街之上大打出手,胡鬧的結果,往往落到由警察來收拾局麵,把各位請進臨時收容所。

這樣的生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如此活法,先前不會法語,離開時還是不會,就是回到英國,原來的浮躁偏激的老毛病不但沒改,甚至還變本加厲,更加嚴重。至於以前極其匱乏的知識素養,也是毫無長進。盡管如此,他們卻沒忘記以歸國學者的身份炫耀唬人,在人前時不時胡吐幾句蹩腳的法語,穿著打扮也刻意追求法國風情。然而,無論是言談還是穿著,兩者都顯得那樣不倫不類,謬誤百出,令人捧腹。對於這些人來說,千載難逢的海外生活也成了光陰虛擲。

希望你千萬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好好利用在法國逗留的機會,多同法國人交朋友,尤其要以德高望重的老者為師,同時也要多和同齡人交往。

我的體驗是,一旦剝除“外國人”這件外衣,所到之處展示在你眼前的都是你所想見到的“真貌”。就拿你這次的遊曆來說吧,如果你隻能逗留個七八天,就像遷徙中的候鳥,隻是暫時落落腳,如此短的時間連自娛自樂的時間都不夠,哪裏還談得上去親近什麼人,要在這點兒時間裏結交知己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要求與人深交,未免強人所難,但是,假如你能待上幾個月,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你擁有了和當地的人打成一片的足夠時間。一旦做到了這點,那種“外國人”的感覺也就自然而然煙消雲散了。

這種體驗也許就是遊曆的真正樂趣吧!走遍天涯海角,都能入鄉隨俗,融入到當地的人群之中,成為他們社會中的一員,連穿著打扮也難分彼此,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我認為,這正是考察當地風土民情和特色的唯一途徑。你拿30分鍾時間來做一次正式的訪問,是無論如何也收獲不到這麼豐厚的成果的。走遍天涯海角,人類都是“性相近”,不同的隻是“習相遠”而已,正是因為“習相遠”,不同地域的人都有各自看世界的獨特角度和眼光,對此,都有必要一一弄個明白。例如,“征服之欲,人皆有之”,但是滿足的手段卻因人而異,這是由於人的教育背景或所受的風俗熏染不同。又比如,想盡到應盡的禮節,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個舉止儒雅、彬彬有禮、風度翩翩的謙謙君子,然而,真要做到不亢不卑、舉止有度,也會因地而異。在英國,對國王鞠躬是表示敬意;然而在法國,對國王鞠躬卻是失禮行為。不過,在有的專製國家,拜見君主,必得五體投地,叩頭跪拜。這種禮儀差異,也是因地、因時、因對象而有所區別的。

那麼,這些各有千秋的禮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看誰也說不清楚,也許就是我們的先民一次無意識的舉止使情緒得到了某種宣泄,於是就固定下來,代代相傳,相沿成習。再高明、再練達世故的人物,我看都做不到讀幾本有關禮儀的書或聽聽別人的描述,便能準確無誤地演練出該地獨特的禮儀來,這隻有實地考察一番,親眼目睹,親身體驗,並且對該地的風俗民情有個具體了解,才能做到。

毋庸置疑,禮儀這玩意兒你是沒法用人類理性或辨別力來說得清楚的,它完全是一種非理性的、在偶然中形成的習俗而已。所以,既然它那樣的莊嚴肅穆,那樣令人生畏,我們最好還是應該遵從為妙。這裏所說的並不單單是指對帝王公侯的禮節。

在任何地方,任何社會群體中,這類情景想必比比皆是。凡是這類習俗,我們都要尊重。比如說,人們為健康而舉杯祝福,看起來很滑稽,也很愚蠢,但這習俗卻風靡全球。我實在搞不懂,喝這麼一杯酒,這和人的健康扯得上嗎?這都是常識無法破解的事。不過,正巧又是這個常識告誡我們最好還是老老實實遵守這個習俗,要處處想著他人。然而,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人,究竟應該采用何種禮節,則隻有在親眼目睹、親身體驗之後才能把握,就像前麵說的那樣。掌握了這一條,才算是真正把握了正確的遊曆態度。

我的第二個體驗是,遊曆還可以享受到另一種樂趣,不隻看到表麵,還有鞭辟入裏的樂趣。任何一個練達世情的人,無論走到何處,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境問俗”,不但要“問俗”,而且要“隨俗”。我的看法是,無論走到天涯海角,“入境問俗”和“入鄉隨俗”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必要的。當然,那種醜惡的、不道德的陳規陋習自然應當排除在外。在這種場合,一個人的應變力最能派上用場了,也就是在稍縱即逝的瞬間,根據當時的情勢做出決定,調整言行舉止,這的確是種非凡的能力。麵對不苟言笑、舉止嚴謹的人,要擺出一本正經的麵孔;麵對活潑開朗的人,就同他一樣輕鬆大方;而麵對嬉皮笑臉、玩世不恭的人,不妨虛與委蛇。希望你能努力去磨煉這種能力。遊遍各地,真心和當地人交友,把自己真正變成“土著”,這時的你就再也不是英國人,也不是法國人,更不是意大利人,而演化成歐洲人或地球人。如果你虛懷若穀,又善消化吸收,把各地的美好風俗融於一身,那麼,在巴黎,你便化為法國人;在羅馬,則成為意大利人;而在倫敦,就是正宗的英國人了。

看得出來,在你的感覺裏,好像對意大利語有些信心不足,在這點上,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法國貴族的言談,往往在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幾乎是出口成章,而且聽起來就是一篇優美雋永的散文。同樣,也許你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在意大利語造詣方麵,其實你已經達到相當的水準了,這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你既通曉法語,又諳熟拉丁語,這就等於你已經懂了意大利語的大多半。你真的沒有察覺到你差不多沒有必要再去翻查字典了嗎?

隻是掌握恰當運用成語或慣用語的技巧,則是另一回事,這必須借助實地會話,逐漸積累經驗。隻要能仔細傾聽對方如何遣詞造句,很快也能掌握。因此,先不管開口說得對不對,隻要用簡單的單詞提問和回答就夠了,慢慢說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和人交談,由簡入繁,循序漸進。比如先試用意大利語的“你好”來代替法語的“你好!”這樣一來,對方必然也會用意大利語來作答,你隻要把聽到的話記牢了就行。經過如此這般地反複練習,你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意大利語能力不知不覺中大有長進了。相對而言,意大利語比想象的簡單易學。

總而言之,我送你出國,就是想要讓你掌握這些技能並通過與上流社會接觸,為自己將來的成功打下基礎;希望你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不要滿足於走馬觀花似的純遊覽觀光,而能認真地對當地的社會有所探討;能同當地人不分地域地打成一片,並熟悉和尊重他們的習俗禮儀;希望你能掌握當地的語言。隻要你把這些都能做到了,就算是對我一番良苦用心的最大回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