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教養——追求精神與心靈的完美(2 / 3)

一個人的哲學修養標誌著他的文化品位;一個政黨的哲學思想關係著它的事業成敗;一個民族的哲學理論關係到她的前途命運。作為一個人,就要增加哲學修養,學習哲學的目的是使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學習哲學能讓我們成為人,學習其他知識能讓我們成為某種人。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成為人,再成為某種人。音樂大師貝多芬曾經說:“哲學是帶電本質的結晶,哲學的目標是尋求一個具有基本原理的基礎,頭腦是需要借助於哲學才能達到崇高境界的。”崇高的人就要擺脫平庸。有人問哲學家亞裏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麼不同?”他回答說:“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一個以吃飯為人生目的的人並不需要哲學,一個平庸的人並不需要哲學。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男人,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所謂深刻,就是指你在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時,看得透徹,想得全麵,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追尋到真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困難,有的人需要窮其一生,甚至獻出生命。探索真理的道路並不平坦,到處都布滿荊棘,但這擋不住探求真理的人的腳步。一個頭腦清晰、見解深刻的人的靈魂是快樂的,這種內心的快樂是其他東西無法比擬的。

事業上的成功是需要有智慧的大腦去完成的。哲學的智慧能夠為你提供理解人生的新思路或新視角。倘若沒有哲學的智慧,也就沒有人能夠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哲學的智慧是人們的寓所,在這樣的寓所之中,人們能得到幸福的生活,能享受真正的自由帶來的歡樂。在這樣的寓所中,我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智慧誰都可以擁有,隻要你掌握了哲學,把智慧滲透於哲學的洞察之中。人都具有追求智慧的自然傾向。其實,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確鑿無疑地告訴了我們,如果人類沒有追求智慧或哲學思想的無窮的激情和堅強的毅力,世界就不可能繁衍生息至今,或者說人類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曆史。所以,是曆史告訴了人們,智慧和對智慧的追求使世界發展至今。

“我愛吾師,但更愛真理”。我希望你永遠保持對哲學的濃厚興趣,對真理永遠執著。通過學習哲學,讓自己擁有一個充滿智慧的大腦。

第16封信 在大自然中汲取生命養分

當你被喧囂的城市所圍繞,被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所困擾,當你覺得已被生活所拋棄時,不要忘了還有一樣東西是永遠不會拋棄你的,那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園,它敞開胸懷,把日月星辰,把美麗的山水風景,把迷人的花草樹木和各種神奇的飛禽走獸無私地獻給了我們人類。不管大自然以何種方式出現,它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更為奇妙的世界。而我們在與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中,會使我們自身變得更加充實、更加豐富。

印度著名的哲學家奧修說過:“當你看著一朵花、一朵玫瑰花的時候,你感到快樂——你的快樂是玫瑰花創造的。而當你快樂的時候,玫瑰花也感到快樂。它依賴著你,它等著你來。如果你不來的話,它就像一個愛人似的感到難過……如果你愛玫瑰花叢,它就會長得更快,它就會開出更大的花來,因為有人在關心它,在看它;有人在等著它,它怎麼可能辜負你呢?”我們愛著大自然,大自然也就會愛著我們,為我們呈現出它最美的一麵。生命的整體是互相依存的,每一樣東西都依賴於其他一樣東西。

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你會變得更加健康,也會更加快樂,同時你也會從大自然中學到許多寶貴的知識。法國著名的小說家喬治?桑說:“我有時逃開自我,儼然變成一棵植物,我覺得自己是草木、是飛鳥、是樹頂、是浮雲、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條黃線;覺得自己是這種顏色或那種形體,瞬息萬變,來去無礙。我時而走,時而飛,時而潛,時而露。我向著太陽開花或棲在葉背上安眠;雲雀飛時我也飛翔,蜥蜴跳時我也跳躍,螢火蟲和星光閃耀時我也閃耀。總而言之,我所棲息的天地仿佛是由我自己伸出來的。”這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心胸是何等的空靈,又是何等的舒心。

事實上,人類是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來自於大自然。在人還沒有成為人之前,人就是動物,和其他物種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人有一顆比其他物種聰明一點兒的大腦,人類開始懂得學習。起初,沒有任何已有的經驗或教訓,人一直都是從大自然中學習,在與惡劣的生存環境作鬥爭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可以說,人類的進步是從大自然學習的結果。從大自然身上,人們取得了生命繼續所需的各種養分。人類是永遠不能獨立於大自然之外而存在的,任何人都無法離開大自然。即使科學技術再發達,它還是以大自然為基礎的。

當你疲憊時,當你煩惱時,我親愛的孩子,走出空氣汙濁的房間,走到大自然中去,放鬆心情,體會大自然帶給你的智慧啟迪。幸福與健康屬於那些接近自然的人們,成功屬於那些善於從自然中學習的人們。

第17封信 科學是最高貴的花蕊

孩子,你一定注意到,最近我跟你談了許多關於曆史、哲學等問題,那是因為我覺得,你現在是多學習以提高自己修養的年齡段,同時也是對這些知識領域的強化學習階段,我希望你能夠認真地聽取我的每一個建議,並照著去做,這對你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極為重要。接下來,讓我們開始關於科學的話題。

要知道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幾次革命式的進步都是由於科學發明而發生的。雖然,我們應該對人文科學有足夠的重視,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社會越來越成為一個以自然科學為主導的社會。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於科學技術。我認為這是一種不太正常的狀況。對此,我希望你有自己的見解。但我要強調的一點是: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定要掌握足夠的自然科學知識,因為現在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已經像生活常識一樣是一個人所必須掌握的。

我們要反對“科學至上”、“科學萬能”的科學主義,但絕對要堅持科學精神。科學主義與科學精神是相對立的兩種思想。我無法說出科學精神的全部內容,但我要強調其中兩點:求真精神和批判精神。科學活動的基本特征就是永無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這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純粹的追求真理,強調為知識而知識,即“愛智”精神;另一種是求得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以造福人類。科學在本質上不是一旦建立就不變的知識體係,而是在不斷地探索中完善修正。這就要求人們具有批判精神。批判精神首先源於懷疑的勇氣,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沒有不可以懷疑的對象。

科學精神是一種自由精神,是“唯真理是從”的精神。無論你所掌握的科學知識的程度如何,你一定要有科學精神。敢於懷疑一切,否定一切,並大膽求證。

通常,許多人都隻把科學當成工具。其實,科學同時也是一種價值。科學具有智育價值。這種價值來源於科學中“真”的本質。科學的真理性和在追求真理過程中的一切求真活動,都是與人類追求自由一樣是同樣可貴的人文精神的必然內涵。不僅“真”的知識使人終生受益,更重要的是,為“求真”而必須獲得的科學與邏輯思維能力使人區別於一般動物而展示人的無與倫比的偉大。如果說思維是人的智慧中最美麗的花朵,那麼科學思維就是這朵花裏最高貴的花蕊。

蘇格拉底曾經說:“智慧是唯一的美,無知是唯一的惡,其他東西都無關緊要。”人類文明發展史已經證明,沒有科學認知的“真”,就談不上道德倫理上的“善”。科學有助於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對自然和社會的科學認識有助於人們理性地把握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的人生。

科學當中也含有美的價值。科學當然不是藝術,但科學中卻無疑包含有美的意義。科學研究的對象是美的:自然界的各種植物、動物、天氣現象等,本身就是一幅美妙無比的圖畫;即使是同樣作為研究對象的人類社會,其波瀾壯闊的發展演變也有一種內在的崇高美和悲劇美。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的操作技術之精湛、嫻熟、靈巧,都有美好特性。同樣,科學研究的成果也是美好的,哥白尼的理論就被譽為“天體的音樂”。

現代社會存在著諸多亟須解決的問題,這其中有許多問題就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副產品。掌握科學知識,了解科學原理,同樣有助於這些問題的解決。

第18封信 在文學與藝術中淨化心靈

最近,我看到你經常讀一些哲學、曆史、科學方麵的書籍,而很少見到你讀文學和藝術方麵的書籍。我建議你多讀一讀這方麵的書籍,尤其是那些已經被世界承認的文學作品和藝術品。因為哲學書籍讓你了解到的更多的是抽象邏輯思維和理性的思考,有時不免過於枯燥,而且不恰當的閱讀可能會導致你的思想鑽入牛角尖;而文學與藝術卻彌補了哲學在形象方麵的不足,文學與藝術把形象世界與哲理思考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它們會讓你得到心靈上或感官上的享受之後仍然引發哲理性的思考。每個人對自己置身的社會都或多或少有些不滿的地方,而在文學與藝術的創作和欣賞過程中,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建造一個世界。

狄更斯在談到文學的意義時說到,“語言和我們人的關係是血管和心髒的關係。”(這裏的語言指文學)。狄更斯在談到文學與人類未來的關係時說:“用文學去點燃未來的萬家燈火。”

文學,其實是一種遊戲。文學用快樂的遊戲方法把人從現實生活的沉重壓迫下解放出來,在快樂的遊戲中享受自己的生命。有些朝夕相處的人彼此看不見對方,但由於文學表達了他們的存在,他們才看見了對方。

文學為苦難的人生提供了一個避難所,就像你在社會中受到挫折可以在家庭中尋找到安慰一樣。當你不堪世事的煩擾與喧囂,找到一本好的小說、散文或者詩集,讀一讀,你就會從心裏感到一種平靜,有了一個冷靜的心態去觀察生活。

文學是精神、智慧的結晶。文學要捍衛人的精神——人的精神追求,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世界,而這種精神是人類得以存在到今天的根本,是人類生命的支柱。這種精神是世界曆史發展的動力源泉。人類對物質的追求隻是外在發展,一定不能離開內在精神世界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正是建立在人的精神與自然規律和事物本質的聯係上的。這就好像一棵參天大樹與大地的關係一樣,精神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基礎、根和源泉。這些是早已經被事實所證明了的。沒有培根與牛頓或其他科學家對自然方法和科學原理的探索,就不會有科學技術的繁榮。

閱讀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是,它有助於你的內在心靈的成長與發展。尤其是那些世界名著,它們所展現給你的是一個你完全想象不到的精神世界。一旦你打開這些書,你將完全沉醉於其中。

藝術包括很多種類,比如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文學也是藝術的其中一種。藝術是一種求知的方式。人們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發展著他們理解和欣賞周圍世界的能力,在欣賞舞蹈、音樂、繪畫、戲劇作品時,他們體會到了一種美,一種共鳴,這種共鳴在欣賞者與創作者、欣賞者與欣賞者之間建立了一座精神上的橋梁,人們可以彼此進行精神交流。記得以前在家裏,你非常喜歡聽交響音樂,有時你的情緒會比較激動。我想,雖然那時候你還不能完全理解音樂中的全部精神,但當時你在心中肯定有某種思想被音樂觸動。

在這個越來越物質化、越來越技術化的世界中生存,我希望你能經常多讀一讀文學作品,多欣賞一些藝術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放鬆一下自己的精神,找回心靈的寧靜。

第19封信 生活是智慧的源泉

常常聽到人們感歎: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太匆忙了,有時顧得了走路卻顧不上看路。當有些人看到某些難以判定的事物時,就匆匆走過去,也許就與最珍貴的東西失之交臂了。如果停下來瞧一瞧,或許你就會發現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了。

很多時候,成功並不需要深奧的理論或者精密的實驗室,其實哪怕隻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也能觸動你發明創造的那根神經。比如,發現某種產品的缺陷,注意某種需求等等。就在我們身邊一些熟視無睹的事物中,才蘊含著最多的智慧。

生活中的知識,永遠都學不完,但關鍵是要學習。從生活中學習並不需要什麼學習資料,隻需要你用心去看、去觀察、去體會。有時候,從一件小事中你會得到許多在書本中學不到卻又非常有用的知識。有時候,從小事物的觀察中你會發現無窮的樂趣。你是否凝視過百合花的花蕊?在你吃香蕉的時候是否細看過香蕉籽的排列狀況?或者觀察冰塊中央的星狀迸裂?威廉?布雷克說:“從一顆沙礫裏看世界,從一朵野花中見天國。”他並沒有誇大其詞,而是感受太深。

許多人隻看想看的東西,卻不去注意實際存在著的世界。我們每天站在鏡子前凝視自己,肯定會覺得鏡中的映象與臉盆大小相等。但你若蘸點皂液將鏡中映象的輪廓描摹下來,你會發現這橢圓形隻有你臉的一半大小。你隨意地退幾步再看,鏡中的形象依然與你剛才畫的那個橢圓形相吻合。畫家莫裏斯?司特恩說:“我並不一味教導我的學生畫模特,而是試圖教他們去看。因為觀察力才造就藝術。”同樣的道理,觀察力可以發現別人難以發現的事情。

詹姆斯?巴裏在視察海軍基地時,緊盯住那些用來迷惑敵軍而停泊在港口的假軍艦。突然,他轉頭對自己的侍衛說:“這些假貨有問題,四周沒有一隻海鷗,敵軍馬上就會發現真情的。”於是他下令扔些食物在周圍以吸引海鷗。這就是觀察生活的力量,以個人的獨特方式觀察世界,你便能發現在這個世界上無處不存在著讓人驚喜的東西。同樣一種事物,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形狀卻不同。同樣一種事物,從一個角度看上去是災難,換一個角度看上去可能就是幸福。

從生活中學習,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去觀察生活、體會生活。孩子,不要忘了,生活是人生智慧的源泉。

第20封信 做個善於讀書的人

人生好比一本大書,今天,我所希望的,就是你打開人生這部長卷來認真讀。讀這部長卷之所得,遠勝於讀盡天下書。

每當你正在埋頭讀書時,恰好碰上許多仁人誌士、學者名流聚集一堂。那麼,無論你在讀的書是多麼引人入勝,也要舍得放下,趕緊赴會。因為,你從他們那裏得到的會比你從書本裏得到的要多得多,可能是幾倍,甚至是幾十倍、上百倍。話雖這麼說,做起來卻很難。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生活的壓力逼得你奔波忙碌,聲色犬馬又在誘你上鉤,一天之中,到底還有多少閑暇供你支配?所以,對很多潛心學問的人來說,享有一段讀書時光,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享受嗬。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去看待,怎樣去支配這段寶貴的光陰,使它真正變為自身的財富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提綱挈領說幾點。

首先,最好別讓那些一無用處、雜七雜八的閑書耗掉你寶貴的光陰,那種書大都是些無聊文人專為那些同樣無聊的人而胡編亂造的,你隻要到大小書店去瀏覽瀏覽,就會發現滿書架都是這種無聊的書。盡管這類書無害,但都是垃圾,最聰明的選擇就是敬而遠之。

其次,讀書要專,要咬定目標,不達目的,絕不讀其他的書,尤其是不相幹的書。今後,你可能還會涉獵一些其他方麵的知識,正是考慮到這點,我建議你從現代史中抽出幾個特別重要而且你又對它有興趣的年代作為精讀的重點,認真梳理,深入研究。準備工作就是盡可能把那些跟重大事件相關的書都搜尋過來,除此之外的書就不要去管了,再循序漸進,讀些可信度比較高的史書、文件、回憶錄、文獻等,並且相互參照,分析比較。

在這裏,我隻是提醒你在涉獵這些重大曆史事件時一定要專注,絕沒有硬要你把它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的意思。當然,你要是還有比這更好的學習方法,更能有效地利用你的寶貴時間,那自然更好了。同樣是讀書做學問,與其全麵撒網、遍地開花、多頭並進、八方涉獵,不如選準主題、咬住不放、深入探索、係統梳理,這樣更見成效。

在同時研讀多本書時,常常會碰到這種情況,書中的內容或見解五花八門,觀點甚至意見完全相反之處比比皆是,碰到這種混亂局麵不必擔心,也不必束手無策,擺脫困境的最好辦法就是再找幾本別的書來對照研讀,問題很快就能迎刃而解。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絕不會墜入迷霧,誤入歧途,而且經過這麼一折騰,反而因禍得福,學得更深,記得更牢,理解更透。這是指讀書,如果你想把關於這個主題的印象更豐滿、更生動、更富立體感,那麼除了看相關方麵的書之外,最好還要關注當代政客、專家學者之間的唇槍舌劍,學會征詢和傾聽別人的高論。通過這種途徑獲得的知識不但完整,而且終身難忘。

在你步入社會大門以後,自然還要讀更多的書。這個階段讀什麼書?怎麼讀?我歸納了以下幾點,作為對你的忠告:

(1)在你踏上社會後,不必貪多貪廣而埋頭讀得太多太苦,與其讀死書,不如讀活書,這就是學會在同各式各樣的人交談中長見識。

(2)千萬不讀無聊無益的書。

(3)專注一個主題,閱讀與此相關的書籍。

如果真能實實在在地按照上述幾點來做,那麼一天頂多擠出半個鍾頭來讀書也就足夠了。

第21封信 勇於探索未知領域

我親愛的孩子,你是否注意到:在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十分謹慎的,他們總是呆在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從事自己所熟悉的工作,並且避免一切未知的領域。我相信這都是由人們的早期教育形成的。

我們國家的早期教育往往以犧牲人們的好奇心為代價告誡人們要謹慎,並往往以犧牲人們的冒險精神為代價告誡人們要注意安全,逃避有疑問的事物,呆在熟知的領域,絕不要漫步到未知的領域中去。這種教育方式導致人們不敢輕易地去嚐試未知的事物,從而使人們無法完整地發揮自己固有的潛力。

把自己的整個一生都獻給了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的牛頓曾經說:“我們能體驗到的最美好的事物便是神秘的。神秘的事物是所有藝術、所有科學的真正源泉。”

但是許多人都習慣於把未知的事物等同於充滿危險的事物。人們認為,生活的目標也就是應付確定的事物,也就是使自己總是清楚自己要走向何方。人們認為隻有傻瓜才會冒險去探索生命中的未知領域。

當一個人還是個對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的孩子時,就被教導著要對任何事情都有充分的準備。但是,人們怎麼能為未知的事物做好準備呢?就因為人們對未知事物無法做好準備,所以,人們學會了避開未知的事物,這樣人們就會認為避開了無數的麻煩。注意安全,不要冒險,是從小就一直被灌輸的教條。

然而,人們對所有確定的事實總會感到厭煩的。因為如果人們每一天都會知道第二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人們就會失去感受生活的樂趣;每一件事都知道確切的答案,人們就不可能得到發展;同樣,不去探索未知的領域,人類也就不會進步。

安於現狀,不去涉足未知領域,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以相同的方式去做那些相同的事情,直到我們終老病死時為止,這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然而,這種生活方式往往會使我們厭倦生活,使精神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中。隻有新的刺激才會激發出人的各種潛力,才會使我們發現意想不到的能力。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未知的書,我們每個人都不知道最後的結局是什麼。不要把自己想象得太脆弱,我們同樣能夠經受住各種困難和危險。永遠縮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不敢去探索未知領域的人是一個缺乏生活樂趣的人。當人們探索得越多時,才會發掘出生活的金礦。勇於探索,向未知的領域挑戰,你才會擁有全新的人生,才能夠更加全麵地認識自己的能力。

第22封信 在遊曆中積累知識

正常情況下,你收到我這封信的時候,是不是正準備從威尼斯前往羅馬?抵達羅馬後,你不妨沿著亞得裏亞海,一路到利米尼、羅列多、安可娜等地去遊曆一番。我在給哈特先生的上封信中也曾提過類似的建議。那一帶無論什麼地方,都值得一遊,不過,也不必在那兒逗留得太久,隻要在那兒走走看看也就夠了。那一帶至今還完好保留了許多古羅馬遺址遺跡、聞名遐邇的建築和精美的繪畫雕刻,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可別失之交臂,希望你用心去看。如果時間不允許,在外麵粗略瀏覽一下也好,但這是指一般的文物,至於那些重要文物,那你就非得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裏裏外外看個仔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