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教養——追求精神與心靈的完美(1 / 3)

教養本身就是一筆財富。文明的舉止,足以替代金錢的作用,有了它就像有了通行證一樣,可以暢通無阻。所有的大門都向他們敞開,他們即使不是什麼達官貴人,也隨時隨地會受到人們熱情周到的接待。

他們在哪裏都能受到人們的歡迎。因為他們帶來的是光明、是太陽、是歡樂。一切妒忌,一切卑劣的心思,遇到他們自然就會舉手投降,因為他們肯定也會受到那種與人為善的態度的感染。

一個人隻要自身有教養,不管別人舉止怎麼不適當,都不能傷他一根頭發。他自然就給人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沒有教養的人,容易讓人生出鄙視的心理。

第12封信 培養獨立思考的頭腦

孩子,你現在已經到了具備了對事物深思熟慮的階段。雖然在你的同齡人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少之又少,但我還是希望你能養成對是非、對事物都能深入探究的良好習慣。在具備了這樣的頭腦以後,再去探索真理,才能學習吸取沒被歪曲的真知,慢慢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教養的博學之人。

不過,說實話,這樣對你確實近乎苛求,這是因為我自己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還沒有達到我現在要求你去做的程度。我之所以不怕你笑話,主動揭自己年輕時的短,完全是為了你的健康成長著想。

說實話,我那時還不曉得什麼叫獨立自主思考。稍後,略懂一二,但思考的都是些雞零狗碎的事,熱衷於把所讀書裏的東西不分青紅皂白一個勁兒往腦子裏塞,就連同伴們的話也句句視為真理,不辨對錯,全盤接受。與其皓首窮經,探求真知,真不如人雲亦雲隨大流省事兒,這就是我當時的真實想法。當時少不更事,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之所以采取如此草率的態度,有兩大原因,一是覺得對什麼事一本正經,太麻煩、太累;二是那時候玩心太重,整天沉醉於遊樂而不能自拔,那時,年輕氣盛的我對所謂上流社會並無好感,甚至多少還有點逆反心理。

長此以往,偏見已經大大扭曲了自己的判斷力。雖然對此我自己渾然不覺,但壞毛病已經形成,腦子裏形形色色的錯誤念頭已取代了對真理的追求。不過,當我一旦醒悟過來,決心從此要獨立思考,並開始從頭做起時,我終於發現,同過去比,自己對事物看法的改變之大,連我自己都覺得吃驚。

以前,是他人教我想,他人教我看,誤把幻覺當做真實,跟那時比,此時此刻我看任何事物都感到有條不紊、井然有序了。回首當年,偏執的最初形成源自兩個方麵,一是少年時代對鬼神、幽靈、噩夢等的無知,二是對古典的盲目崇拜。這是由於我食古不化,並盲目接受老師灌輸的結果,其信奉程度之深,可說歎為觀止。那時我固執地認為,盡管曆史長河流淌了千百年,所謂良知與真誠在這個世界已不複存在,它們已隨古希臘、古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泯滅。你怎麼也不會相信,當時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何等極端,我甚至堅信,荷馬與巴吉爾因為是古人,所以是正確的;而彌爾頓與塔索是現代人,所以他們的著作不屑一顧。自然,今天我不會再持這種觀點了。

今天我已深刻認識到,無論是300年前的古人,還是生活在當代的今人,都沒有兩樣,都是塵世凡人。要說變化,也隻是隨著光陰的流逝,人的外貌或習慣或許有所改變而已。至於人的本質,則無論古今,千古不移。跟動物或植物一樣,與1500年前、300年前的同類相比,今天的動物或植物也看不出來有多少明顯的改變。如果硬說1500年前或300年前的人就比今天的人忠誠、勇敢或更加聰明,那是一點根據也沒有的臆斷。

有些知識分子好以學者自居,往往信而好古,另有些人則是對曆史一無所知,是沉迷眼前事物的現代狂。這兩類人都不可取,道理很簡單,因為不論今人古人,都有所長,也有所短,會行善,也會作惡。我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雖說晚了點兒,但總算明白過來了。如果一個人一味執著於古典,那麼可以斷定,這個人必然會有很深的宗教偏見。有段時間,我曾虔誠地相信,這個世界如果沒有新教作為根基,那麼芸芸眾生真的是毫無希望了。當時我並不明白,人一旦形成了定勢,是很難改變的。自己的意見會和別人的不一致,同樣的,別人的意見又會和自己的相左,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必大驚小怪,也不是什麼難以容忍的事,說到底,天塌不下來,因此,即便意見相左,隻要彼此都無惡意,彼此就多多包容吧。

至於第二個觀點,正如前麵說到的,時下社交圈內流行著一個愚昧想法,誰要想在社交界出人頭地,就必須以一個十足的“玩世不恭”者的麵目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有些人這麼做並非出於真心,隻是風氣如此,不得不這樣,擔心不這樣會被那些真正追風的人嘲笑。

自然,到了這把年紀,我再也不擔心被人嘲笑了。對那些以“玩世不恭”自居的當事者來說,無論自以為是多麼博學或是多麼高尚,“玩世不恭”對他們來說,絕不是什麼光彩,而是十足的汙點。如果你一旦這麼想這麼做,那些你希望得到他們的首肯的人,不但不會對你讚許,反會做出貶低你的評價。

要使自己的大腦傑出優秀,我首先要提醒你的是,千萬不要被“看上去應該是這樣的事”迷住了眼睛,還有對一些看上去雖然有些毛病卻又並不過分的事情更要小心提防,因為那些錯誤都出自那些理解分析能力特強、思維縝密的智者,這都是他們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由於一時懈怠,偶爾走神兒,以至看走了眼所產生的。

曆史上這類偶然失誤的例子很多很多,從古到今,人們甚至一直深信不疑。比如,有種觀點認為,“獨裁專製政體下,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科學和藝術”,我覺得,這種觀點就很有商榷的餘地,難道說,因為自由受到限製,人的藝術細胞也一定會在封閉中枯萎嗎?這種觀點聽起來仿佛是有些道理,然而,我卻不這麼認為。類似農業那樣的產業和技術,當農民的權益在專製政體下得不到確實保障的情況下,要取得進步或許的確很難,至於專製政體對數學家、天文學家,甚或縱橫家等的才能所起的壓製作用,我看就不都是那麼回事兒了。至少,以我的見聞,還找不到這類實例。

的確,專製政體也許剝奪了詩人或縱橫家隨心所欲,率性而為的表達自由,然而,他們自己所要謳歌的對象,所傾注的滿腔熱情卻是任何專製獨裁也奪不走的。假如他真的才高八鬥,就更不必害怕連這點兒也會被剝奪。不少法國作家的成就足以證明,譬如拉辛、莫裏哀、拉?封丹等,是他們在路易十四的高壓下,將自己的創作才華發揮到了極致。

這也許能讓你記起來,奧古斯都專製時代的那些優秀作家就是在那個既殘忍又一無是處的皇帝統治下反而文思泉湧。此外,書信也不是借了自由的風潮才風靡一時的,它備受人們青睞的時代,恰恰是在手握絕對權力的教皇利奧十世時代,是在實行前所未有獨裁專製的法西斯時代。

在這裏,請你不要誤解了我的意思,我絕不是在袒護專製政體。其實,要說我最痛恨的,就是專製獨裁。我認為,壓製是一種不可輕恕的罪行,它肆意侵害的是人類的基本權利。我對你的第二點提示就是,對於頭腦裏突然閃現的見解,首先要把它重新琢磨一下,這見解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原創”。雖然這要耗費不少時間,但我還是希望你能養成這種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的習慣。先把目前的想法一一做個梳理,仔細品味品味,是自己這麼想的,還是在他人的誘導下你才這麼想的?這種理念會不會是偏見或謬誤?你就從思考這些問題開始入門吧。如果不是偏見,希望你還是用自己的頭腦,聽聽各種人的見解,判別一下對錯,對在哪裏,錯在何處,然後綜合各種見解,歸納成自己的意見。

“當初要是我能自己獨立思考判斷就好了!”這是很多人上了年紀後常發的感歎。為了避免將來少吃或不吃後悔藥,獨立判斷的習慣養成越早越好。當然,人的判斷力是不可能永遠靠得住的,也會有失誤的時候,不過,盡量不失誤或少失誤應該成為我們永遠不變的準則。彌補失誤的途徑就是讀書和交友,但是,讀書交友都不能生吞活剝,因為,對於上天所賜予我們的判斷力而言,讀書交友畢竟隻是補助劑而已。人的一生,麻煩事會遇到很多,“思考”就是多數人眼中的麻煩,都想甩掉它。但是,我從內心深處期盼你絕對不可放棄思考。

第13封信 對曆史應持懷疑態度

孩子,我注意到,你周遊各國,有了一定的閱曆,對一些事情也多少有些見解,有些見解也不錯。更讓我高興的是,你能夠在讀書時,除了掌握內容,還自覺地深入下去,研究問題。在這個世界上,隻看書,卻又不用腦瓜子去想,一個勁兒把書裏的東西統統往腦子裏搬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這樣子讀書,嚴格來說,不是讀書,而是在不分青紅皂白地收集信息,時間一長,腦子也就成了堆滿了各種各樣破爛的垃圾場。

一旦掌握了過硬的讀書方法,你腦子裏積累的知識也就自然而然有條有理了。這就好比一間屋子被你收拾得整整齊齊,你想什麼時候找什麼東西隨手拿來就是了,根本用不著東翻西找。

讀書時,除了作者的姓名,對書中的內容千萬不要生吞活剝,尤其是對作者所闡述的觀點更要當心。到底是對是錯,對多少錯多少,都要通過你的腦子認真仔細思考分鑒。一旦牽涉到一件重大的曆史事件,更不能馬虎,一定要多參考幾本書,綜合各家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判斷,這樣的見解發表出來會少出錯。

我認為,學習曆史知識時,有一點十分重要,必須要把握好,這就是我們無論如何是沒有辦法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曆史麵貌的。所有曆史都是寫曆史的人根據他們的喜好為標準描繪出來的,每部曆史都會留下書寫者的麵孔和印記,因而,對同一曆史事件,博采眾家之言,絕對不是什麼壞事。

就以古羅馬愷撒大帝到底是什麼原因被殺這件著名的曆史事件來說吧,描繪這件大事的曆史書籍,古往今來,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對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都說得頭頭是道,分析得入情入理。但是我們千萬不能照單全收,不折不扣地相信。這一事件的成因絕不是單純的,跟這件事有關聯的人也很多,這樣我們就必須先把這些人當時的想法,他們跟這件事有什麼牽扯和利害做一綜合考量,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回過頭來看看寫曆史的人觀點是對是錯,在分析判斷過程中,甚至會有新的發現,說不定會發現更重大的曆史動因。這是非常重要的讀史方法。

在追尋這些人的寫史初衷的過程中,千萬記住不要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因為人類是在一種極端複雜的矛盾中生存的物種,感情脆弱,情緒波動,意誌脆弱,不是人類自己所想象的那麼偉大堅強。說起來也許很可笑,一個人身體狀態的一點點細小變化都會大大影響情緒。換句話說,人不是石像,每個人每天都有一個新麵孔。再偉大的人物,也不是事事處處偉大,難免也有不偉大甚至羞於啟齒之處;同樣道理,再卑微下賤的人,在他身上也找得到些許優點。這就是人們所常說的世界好比萬花筒。

我們在追尋一個曆史事件的動因時,總是從一些冠冕堂皇的動因切入,結果反而錯過了真正的動因。研究曆史就怕走上這樣的迷路。就拿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來說吧,大多數史書上記載,都是路德如何如何崇高,如何如何偉大,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兒,真正的原因就是路德想撈錢又沒撈著,這才走上了這條道。但是,那些滿腦子政治概念的專家學者,對所有的曆史事件,事無巨細,一概都要往政治概念的條條框框裏套,好像曆史事件除了政治動因就沒有了任何其他動因。我最害怕的就是這點。

人簡單地說就是個矛盾的混合體。人的一言一行並不都會遵循聖人的教誨。再聰明的人也難免做蠢事,傻瓜也有可能做明白事。擁有喜怒哀樂,變化莫定,這是人的本性。假如一個人這天身體不舒服,情緒也不佳,那麼他的舉止也會反常,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就是平常一個吃得飽,睡得著,精神飽滿,敢作敢為的男子漢大丈夫,也說不定哪天他會吃不好,睡不著,情緒低落,即便碰上小事也顯得畏首畏尾,膽小如鼠,完全成了另外一個人。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誤以為最正確的曆史動因都是那些最冠冕堂皇的動因,這樣簡單推斷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裏”了。

當然在考究人在曆史事件中的真正動因時,不管我們怎麼苦思冥想,上下求索,都很難自圓其說。比如說吧,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一個23人的大團夥暗算了愷撒,這是一個明明白白擺在那兒的曆史事實。有人說,這23人都是英雄好漢,他們憤然除掉愷撒,是他們太愛自由,太愛羅馬,除掉愷撒,完全是為民除害。對這一說法,我們是不能簡單接受的,難道除了這個動因,就沒有了其他的動因?而且這就是這個團夥殺害愷撒的最主要的動因嗎?

如果我們一旦有能力撥開曆史迷霧,也許會大吃一驚,發現愷撒之死,完全是由於這個團夥的主謀布魯特斯對愷撒因忌妒而生怨恨,在偉大的愷撒麵前,他顯得太卑微,太渺小,太沒自尊,太沒麵子,太讓自己失望,所有這些見不得人的私欲加在一起,促成了愷撒之死。也許這樣判斷有些武斷,但不能排除個人私欲是釀成愷撒之死的一個主要動因……

不管如何,我始終堅信,研究曆史是鍛煉一個人觀察力和判斷力的最好途徑。人的天性是喜歡懷疑的,尤其是對曆史上發生的人和事常常無緣無故地生疑。這也難怪,麵對同一事件的曆史背景,眾說紛紜,這本身就足以叫人生疑。別說是曆史事件,就是我們平常的所見所聞,對同一件事,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的說法甚至跟事情真相相差十萬八千裏。近在眼前的都會出現這種偏差甚至謬誤,何況是年代久遠的陳年老賬呢?可見曆史事實的可靠程度是多麼的成問題。

我對你嗦這麼多,就是想讓你理解,不要盲目輕信書本上的知識,對史書中的記載,我們是很難一眼看穿作者的用心的。很可能他是在借題發揮,嘩眾取寵,大做題外文章;還有可能當時他正不耐煩,想草草結束手頭上的苦差,信筆塗鴉,胡亂結論。所以我說,最好不要相信書上的一切都對,就是對那些名氣很大的學者的著作也一樣,不要輕信,要獨立思考,自做判斷。

不管曆史真相究竟如何,對所有曆史事件都采取懷疑的態度,並讓這種態度成為習慣,這就是你必須努力要達到的目標。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於一個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來說,學習曆史比學習其他任何科學知識都重要得多。

第14封信 掌握學習曆史的方法

在上封信中,我對你零碎地談了不少關於學習曆史的問題,照理,對像你這樣一個有自己思想的年輕人,我無須說得過多,其實我的意圖你已經很清楚了,無非是想告訴你,對一個人來說,曆史知識實在是太重要了,它是一個人教養的深刻體現,更何況你現在正在遊曆期間,正是近距離接觸曆史、學習曆史的最佳時刻。

如何通過曆史上一些大家都熟知的事件中獲得真知灼見?唯一的途徑就是閱讀,而且要下工夫閱讀那些學問嚴謹、可信性高的史學家的書。腦子裏首先要樹立一種信念,這種閱讀是有益的,是在豐富自己的曆史知識。

至於如何入門?你打算怎麼入門?有的人為了省時省力,選擇了偷懶的辦法,隻抽出一些大事件來讀,其餘的隻走馬觀花地涉獵一下,或者幹脆跳過去不讀。另有一類人,恰恰相反,事無巨細,統統都要精研細讀,死記硬背,把曆史上的大小事件背得滾瓜爛熟。一個過分取巧,一個過於呆笨,兩者都不可取。我要求你另辟蹊徑,不要走這兩種人的老路。下麵我要著重同你談的就是這點。

入門之先,先不必貪大求全,應該由小到大,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先分別讀各國簡史,這隻要吃準梗概就可以了;接下來,從各國簡史中提煉出要點,譬如疆土變更,朝代更迭,帝王起落等等這些你覺得最要緊的東西,然後再把這些你提煉出來的核心問題做一番梳理,根據這些核心問題,有目的性地參考與此相關的論文或書籍,盡可能把相關資料一網打盡,在反複咀嚼這些資料的過程中,力求有你自己的發現,這一點非常重要。

要透過曆史的表象看隱蔽在深層的前因後果。拿法國曆史來說,魯羌特爾寫的那本法國簡史就是非常好的入門讀物。這本書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不少下筆千言,離題萬裏的大作都是不能跟這本書比的。如果你能把這本書讀通讀透,法國曆史的概貌自然而然就在你腦子裏了。

如果對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你還要進一步地了解,那麼接下來,對你幫助更大的就數梅傑列寫的史書了。除了這些,還有幾本書和數篇論文也很有益,它們中有的對各個時代各種事件記述詳盡,有的則以獨到的眼光觀察分析曆史事件,資料和觀點都有可取之處,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如果要讀有關近代史方麵的書,不妨從讀法王菲利普二世的回憶錄起步,從菲利普二世到路易十四,記載這段曆史空間的史書可以說俯拾即是,如果選擇得當,那麼對某個時代或某個曆史事件的通盤把握應該不是什麼問題。

另外必須提醒你是:學習曆史時千萬不要“以古度今”。不要以為過去是那個樣子,今天就必定也是這個樣子,這萬萬要不得。當然,我們可以以史為鑒,用曆史這麵鏡子來對照今天的問題。就算是這樣做,也一定要小心謹慎,不管多麼重大的事件,不管它引起了多大的轟動效應,隻要它發生過了,我們就無法百分之百地破解它的真相,對它的真相,我們能說的,頂多就是“推測”而已。因為,現在的證言都會這樣模糊不清,有時讓人一頭霧水,更何況是年代久遠的事件呢?而且年代越是久遠,可信度就越要打折扣。有些人不分青紅皂白,隻要抓著一點點與曆史相類似的地方,就任意以古度今,發揮創造,洋洋灑灑,說得天花亂墜,而且這些人中還不乏“知名學者”,實在是誤人子弟。他們這樣做其實也夠愚蠢的,偏偏有可能連自己也覺察不出來。要知道,自從耶和華上帝一手創造了世界以來,從來就沒發生過一個同樣的事件。所以說,一個曆史學家不管他如何傑出、多麼偉大,都無法為今人後人描繪完整的曆史真麵目,甚至可以說,就是連完全了解整個事件的人也找不到。如果我們隻是根據書本上的一些東西就說三道四,哇啦哇啦地高談闊論,這種議論可以說是一文不值。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認為前輩學者寫的,前代詩人吟的,都是顛撲不破、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而奉為金科玉律、行動指南。各人有各人的麵貌,各事有各事的特點,對人對事都應做個案處理。當然,在討論個案的時候,應該而且也有必要把一些相似的事例拿來做綜合考評,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牢牢記住,這類材料隻配做參照,不能做依據。

如果你還想了解得更多,那麼隻要留心,處處有先生,處處都有學問。比如你在法國有機會同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同他們的閑聊中,你可以不露聲色,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那些枯燥乏味的曆史話題當做你們的談資,誘導他們不由自主地發表出自己的見解。這是因為,即便是個十足的門外漢,對自己祖國的曆史也不會一無所知,或多或少都會知道一點兒,即使他隻有這一點兒曆史知識,但他還是會以此為榮,並且還會進而把他的見解毫無保留地對你和盤托出。這些在曆史事件發生地得到的感性知識,都是你在書裏找不到的,足以彌補書上的不足。

第15封信 哲學修養是品位的標誌

孩子,有許多次你來信都要跟我探討一些哲學上的問題,這說明你對哲學問題引起了足夠的重視。要探討哲學,首先必須明白哲學是什麼吧!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能僅滿足於知道眼前的各種事物“是什麼”,還要有一種想知道“為什麼”的強烈願望。哲學能讓人想得深一點兒,看得遠一點兒。對困擾人們的一些問題進行終極思考,如:世界是什麼?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物質和精神的關係究竟是誰決定誰?人的本質是什麼?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成就了許多哲學家、思想家。

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的“普遍規律”。在現實生活當中,任何一件事情裏都有哲學的影子。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文明成熟的標誌。哲學是文明人類對自身命運的思考,這種思考能指引人類理智地選擇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