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貧血怎麼回事(1 / 2)

紅細胞

所謂貧血就是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減少到正常數值以下。但由於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的測定技術比較複雜,所以臨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紅蛋白的濃度低於患者同年齡組、同性別和同地區的正常標準。此外,國內的正常標準比國外的標準略低。沿海和平原地區,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如低於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紅蛋白低於11.0g/dl,則可以認為有貧血。12歲以下的兒童要比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約低15%左右,男孩和女孩之間並無明顯差別。海拔高的地區一般要高些。

就貧血患者而言,紅細胞計數的降低與血紅蛋白濃度的降低是成比例的。但是,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的紅細胞計數減少比血紅蛋白的減少相對的較少,以致貧血較輕時紅細胞計數可以不低於正常。相反,大紅細胞型貧血時,血紅蛋白濃度相對地偏高,而紅細胞計數偏低。失水、水滯留或急性大量失血後,由於血液總量還沒有恢複到正常,血紅蛋白的濃度就不能準確反映貧血的真實程度。因此,在判斷貧血時,也要考慮上述因素對貧血的影響。

就正常成年人而言,血紅蛋白量男性為12-16克/100毫升,女性為11-15克/100毫升;紅細胞數男性為400-550萬/立方毫米,女性為350-500萬/立方毫米。凡是低於以上指標的即是貧血。貧血症狀的主要表現為麵色蒼白,常伴有頭昏、乏力、氣急、心悸等。

引起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種,如缺鐵、缺鐵、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等。改善貧血的症狀,一般要給予富於營養和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含豐富無機鹽的飲食,以助於恢複造血功能。但值得關注的是,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貧血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缺鐵性貧血:由於缺乏鐵元素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致。

這種貧血症狀多見於營養不良、大量成長期小量出血和鉤蟲病。對於女性而方,較容易患上缺鐵性貧血,這是因為女性每個月生理期會固定流失血液。所以平均大約有20%的女性、50%的孕婦都會有貧血的情形。如果不是十分嚴重的貧血,沒有必要去吃各類補品,隻需要調整飲食,即可改變此類貧血的症狀。

對於缺鐵性貧血,首先要注意飲食,就能改善此種症狀。改善飲食就是要均衡攝取肝髒、蛋黃、穀類等富含鐵質的食物。如果飲食中攝取的鐵質不足或是缺鐵嚴重,就要馬上補充鐵劑。維他命C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也能幫助製造血紅素,所以,維他命C的攝取量也要充足。其次,應該多吃些各種新鮮的蔬菜。這是因為許多蔬菜中含有非常豐富的鐵質,如黑木耳、薺菜、黑芝麻、蓮藕粉、紫菜、發菜等。

2.出血性貧血:此種出血性貧血是指因急性大量出血所引起的,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或外傷等。

3.溶血性貧血:由於紅細胞受到過度破壞所引起的貧血。但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常伴有黃疸,又稱為“溶血性黃疸”。

4.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由於缺乏紅細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貧血。

此種貧血是由於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所引起的。這種貧血多見於嬰兒和孕婦長期營養不良;巨幼細胞貧血是指骨髓中出現大量巨幼細胞的一類貧血。實際上,巨幼細胞是形態上和功能上都異常的各階段幼稚紅細胞。這種巨幼細胞的形成是DNA合成缺陷的結果,核的發育和成熟落後於含血紅蛋白的胞漿。其實,人體內的多種組織細胞都受DNA合成缺陷的影響,但以造血組織最嚴重,特別是紅係細胞。正是這種原因,嬰兒和孕婦常會出現巨幼細胞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