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思路決定女人的貧富(1 / 3)

創新是永無止境的,女人們想在激烈的商戰中立足,就要學會創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這樣在創富的道路上走起路來,你比別人才更輕鬆。

1.做別人沒做過的生意

創新力是最珍貴的財富,如果女人有這種能力,就能把握商場的最佳時機,從而締造偉大的奇跡。

在夾縫中求生存,你必須善於創新,勇於創新,占據市場。用這種手腕去做事,成功的一定就是你。世界上因創新而獲成功的人簡直是不勝枚舉。

法國美容品製造師伊芙·洛列是靠經營花卉發家的。

伊芙·洛列開始生產美容品,短短的二十年來,她已擁有960家分店,她的企業在全世界星羅棋布。

伊芙·洛列生意興旺,財源廣進,摘取了美容品和護膚品的桂冠。她的企業是惟一一家使法國最大的化妝品公司“勞雷阿爾”惶惶不可終日的競爭對手。

這一切成就,伊芙·洛列是悄無聲息地取得的,在發展階段幾乎未曾引起競爭者的警覺。她的成功有賴於她的創新精神。

最初,伊芙·洛列從一位年邁女醫師那裏得到了一種專治痔瘡的特效藥膏秘方。這個秘方令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她根據這個藥方,研製出一種植物香脂,並開始挨門挨戶地去推銷這種產品。

有一天,洛列靈機一動,何不在《這兒是巴黎》雜誌上刊登一則商品廣告呢?如果在廣告上附上郵購優惠單,說不定會有效地促銷產品。

這一大膽嚐試讓洛列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當她的朋友還在為巨額廣告投資惴惴不安時,她的產品卻開始在巴黎暢銷起來,廣告費用與其獲得的豐厚利潤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當時,人們認為用植物和花卉製造的美容品毫無前途,幾乎沒有人願意在這方麵投入資金,而洛列卻反其道而行之,對此產生了一種奇特的迷戀之情。

洛列開始小批量地生產美容霜,她獨創的郵購銷售方式又讓她獲得巨大成功。在極短的時間內,洛列通過這種銷售方式,順利地推銷了70多萬瓶美容品。

如果說用植物製造美容品是洛列的一種嚐試,那麼,采用郵購的銷售方式,則是她的另一種創舉。

時至今日,郵購商品已不足為奇了,但在當時,這卻是前無古人的。

後來,洛列創辦了她的第一家工廠,並在巴黎約奧斯曼大街開設了她的第一家商店,開始大量生產和銷售美容品。

伊芙·洛列對她的職員說:“我們的每一位女顧客都是王後,她們應該獲得像王後那樣的服務。”

為了達到這個宗旨,她打破銷售學的一切常規,采用了郵售化妝品的方式。

公司收到郵購單後,幾天之內即把商品郵給買主,同時贈送一件禮品和一封建議信,並附帶製造商和藹可親的笑容。

郵購幾乎占了洛列全部營業額的50%。

洛列郵購手續簡單,顧客隻需寄上地址便可加入“洛列美容俱樂部”,並很快收到樣品、價格表和使用說明書。

這種經營方式對那些工作繁忙或離商業區較遠的婦女來說無疑是非常理想的。如今,通過郵購方式從洛列俱樂部獲取口紅、描眉膏、唇膏、洗澡香波和美容護膚霜的婦女已達6億人次。

這種優質服務給公司帶來了豐碩成果。公司每年寄出郵包達99萬件,相當於每天3到5萬件。後來,隨著公司發展,銷售額和利潤增長了30%,營業額超過了25億,國外的銷售額超過了法國境內的銷售額。

如今,伊芙·洛列已經擁有400餘種美容係列產品和800萬名忠實的女顧客。

洛列的經曆正好證實了金克拉的話:“如果你想迅速致富,那麼你最好去找一條捷徑,不要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去擁擠。”

創新的高手不愛跟隨在別人的屁股後邊走,而是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另辟蹊徑走出自己的路,因而他們的成功往往令人叫絕,自己也很快在庸人之堆裏脫穎而出。

現代女性的創新意識,意味著現代女性的一種永不滿足的追求。不具備創新意識這一心理素質的女性,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現代女性。

何燕靠IC卡起家。當時,中國市場上所有的IC卡電話幾乎全部是進口產品,市場份額最大者為西門子。人們以為IC卡市場沒有中國的地盤,麵對外麵群狼的進攻,隻能舉手投降。

幾位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電子技術研究人員卻不甘認輸,他們捕捉到IC卡技術的美好前景之後,這群窮書生想在完全沒有資金,同時又非常缺乏市場營銷戰略人才的情況下將它產業化。

這時,畢業於南京郵電學院、深知這一科研成果巨大市場價值的何燕現身了。當時很多人阻止她,要她投資其他項目,認為這個項目沒有發展前景,何燕不為所動,投資了50萬元做啟動資金,電子科大的科研小組負責全部技術問題,在電子科大租來的一間破舊教室裏開始了研製工作,完成了資本與技術的結合。

他們經過創新研發出了國內第一台技術領先的IC卡電話機,並通過了有關部門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何燕帶著這部IC卡電話機來到郵電部,憑著過硬的質量和自信,一舉獲得了郵電部的認可。成都國騰通訊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何燕擔任總經理,獨立承擔了郵電部9528號重點科研項目,成功地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台IC卡公用付費電話機,填補了國產IC卡電話機的空白。經過兩年的奮鬥,國騰公司獲得了郵電部的入網許可證,並成為了國內同行業中獲得郵電部入網許可證最多的企業。

在何燕的有效領導下,國騰公司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裏,IC卡話機累計銷售量達20萬台,銷售收入10億元。在全國,IC卡公話市場覆蓋地區已達到12個省市,包括北京、山東、遼寧、吉林、重慶、河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陝西、青海等地。其中 2000年在上述地區銷售量達7萬台左右,國騰公司已占有國內IC卡電話30%的市場。產品還進入多個發展中國家,並積極準備向美國等發達國家進軍。

按常理說,外國的IC卡電話機已經優先占領了市場,從科技開發來說,何燕的電話機晚了一步,但是她從逆向著手,成功地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台IC卡公用付費電話機,填補了國內空白。不怕外國產品的攻擊,相反,還利用科技優勢,積極準備殺個回馬槍,向外國發達國家進軍。

國騰公司隨IC卡電話的普及而為人熟知,其跳躍式的發展引起 各界關注,目前已躋身全國103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之列,並成為國家909集成電路設計中心之一。

《草廬經略》上說:“虛實在我,貴我能誤敵。”兵法上有“實則虛之”的謀略,然而,這都沒有一定之規,關鍵要看個人的膽識和悟性。兵者,“詭道”也,所謂“詭”和“譎”之類的詞語,在兵家那裏是沒有褒義和貶義之分的,這些詞的意思無非就是一個,那就是變化。誰能變化得宜,誰就會取得勝利。在軍事上,與其說是鬥勇,不如說是鬥智。而智,就是變化。所以我們要善變,不可拘泥於一格,否則就無法有所創新。

總之,要取勝,就必須懂得變化,這就要采取反“常”的策略,你才能在任何環境中都立於不敗之地。

有人說:“凡事第一個去做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去做的人是庸才,第三個去做的人是蠢才。”但是,我們偏偏看到,有的人即使編號第一千萬個,即使擠破頭也改不了一窩蜂的本性。其實,想成功就應該出奇製勝,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去發現別人未做過的事業,這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2.無中生有,財源滾滾

眼光代表閱曆,代表經驗,代表能力,代表智慧。有著與眾不同的眼光,因而有著與眾不同的成功。

無中生有,是指“無風起浪,惹是生非”或“造謠生事,興風作浪”,說的是—種唯恐天下不亂的心理。但是從計謀或計策的觀點看,“無中生有”則是所謂“創造力的發揮”,它的意義是積極的、正麵的,它的用途是至多的、無限的。

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

“滾開!”仆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窮人說:“隻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邊烤幹衣服就行了。”仆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

這個可憐人,這時請求廚娘給他一口小鍋,以便他煮點兒“石頭湯”喝。

“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用石頭做成湯。”於是她就答應了。窮人便從口袋裏掏出路上找來的石頭,把它洗淨後放在鍋裏煮。

“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給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夠收拾到的碎肉末也放在湯裏。

當然,您也許能猜到,這個可憐人後來把石頭撈出來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頓肉湯。

如果這個窮人對仆人說:“行行好吧!請給我一碗肉湯。”會得到什麼結果呢?

所以,堅持下去,方法正確,你就能成功。

創意,要求你獨具匠心地“悟”,別出心裁地“悟”,獨樹一幟地“悟”,推陳出新地“悟”。 “悟”出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的東西,“悟”出自己沒有、他人也沒有的東西。

現代的企業經營,事實上就是創造力的競賽和戰爭。企業的經營者如果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創造力做恰當的運用,就可能從“無”中生出“有”來,產生意料不到的效果,給自己帶來滾滾財源。

十多年前廣州食肆如林,但激烈的競爭又使不少素質不高的街邊仔被淘汰出局,留下的則是曆盡千辛萬苦的佼佼者,有的已登入大雅之堂。譚小霞一家靠不斷創新經營的廣州市“九記”魚翅海鮮酒家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廣州人“無雞不成宴”。譚小霞一家兩代人就是靠賣雞發達的,從擺大排檔到開魚翅酒家,就是靠一隻雞!

做大排檔並不輕鬆。因為本錢少競爭又激烈——廣州就有清平雞、鹽雞、洪壽雞、百歲雞、糯米雞、雲英雞、思鄉雞、清遠白切雞、大爺雞、五柳手撕雞、富貴雞、貴妃雞等數十種,任君選擇。所以“九記”對手如雲,要保住品牌沒有創新意識是不行的。

如何創新使老牌子更上一層樓,更符合食客口味?他們一家人齊心協力、起早摸黑地幹。

要泡製靚雞,第一關是嚴格選料。當年的譚瑞堅騎輛舊單車去三元裏市場,仔細精選各地產的約兩斤三兩重的母雞。不管冬寒夏暑,不管雨淋日曬,每天都要跑幾個鍾頭,有時雞種不靚還要多跑幾個市場。妻子李柳坤清早起來便手不停腳不停。先煲下一大鍋粥,又忙著煮開水宰雞。長女譚小霞除了招呼食客外,還整天花心思嚐試用多種方法浸雞,試了這種又試那種,費了不少腦筋,熬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終於發現了關鍵問題是要掌握好浸雞水的溫度;雞要皮滑、肉嫩,必須要用“蝦眼水”。但“蝦眼水”又要視當日不同的氣溫而定,這就要掌握好爐火溫度。工夫不負苦心人,她終於摸出了一條分批浸製和定量下配料的經驗,使每天浸出來的雞,味道一致,雞髓內留下一條紅色線條,形成自己的獨特風味:肥嫩鮮美、雞身油亮、皮爽肉滑、香味濃鬱。

總之,“九記”從選料到上碟,雖然經過多個工序,但一環扣一環,環環抓質量,形成自己的特色風味;“九記”雞在1984年被評為廣州個體戶優質名菜,在羊城食壇遠近馳名,經久不衰。“九記”除了在“雞”上大做文章外,還銳意創新,烹鱔就是他們的拿手好菜,如炒馬鞍鱔和煎金錢鱔片,就頗具特色。前者在鱔肉上刻上斜花紋,配有鮮筍片、辣椒片,經拉油後燴炒而成,菜色明快、爽脆可口、鮮甜醒胃,食客吃後交口稱讚。煎金錢鱔片更是“九記”創新之舉。將白鱔切成金錢片,經醃製後拍入生粉,用油將兩麵煎至金黃色上碟。以辣椒、梅子、醬、糖、醋煮成的芡汁佐食。經醃製後吃起來甘香酥脆,鱔肉鮮美,微有酸甜。在熱不思食的炎夏來品嚐,更感滋味無窮。

早在1990年“九記”在海珠廣場分店便增設即點即烹海鮮菜式業務。諸如白灼基圍蝦、白灼竹節蝦、蒜茸開邊蒸蝦、清蒸海(河)鮮、薑蔥爆肉蟹、豉汁蒸帶子、五彩炒鱔片等數十款之多。食客可在海(河)鮮飼養點任意挑選,過秤後便可回席安坐。不一會兒,熱辣辣、香噴噴的海(河)鮮菜式便端到食客麵前。

在經營手法上“九記”真正把食客當上帝。他們求變求新的經營手法,把美色真正做到了食客的胃裏,財源也源源不斷地流入了他們的口袋裏。

3.財富是“變”出來的

“創新者生,墨守者死。”社會是發展變化的,隻有變化才能生存,也隻有跟上時代的變化才能求得發展。要有變化就需創新。

很多缺乏變化的女人,她們在生活中總是過著墨守成規的日子,幾十年來不變,這種女人一輩子也不可能有所改變、有所創意,隻有善於改變思維的女人,才能夠受到財富的青睞。

當大家對一件事都持有一種相同的觀點時,精明的女人卻能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得出與眾不同的結論,從而先人一步贏得財富的先機。

有這樣一個女人,她改變了法國直至歐洲乃至美洲婦女的穿著習慣,開創了現代服裝的新潮流,塑造了20世紀婦女的新形象。她就是法國服裝設計大師、被譽為服裝界“女皇”的卡布裏埃·莎涅爾。

莎涅爾並非出身名門望族,也沒受過正統的高等教育。1883年她出生在奧弗省的小鎮索米爾。她父親是個小批發商,母親生下她不久,父親就遺棄了母女倆,不久,母親也棄她而去,莎涅爾成了一個孤兒,進入當地教會辦的孤兒院。

莎涅爾在孤兒院一直待到16歲,她耐不住孤兒院寂寞孤苦的生活,翻出院牆偷偷地跑到了離家鄉較遠的穆蘭鎮。冷清的小鎮上多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姑娘,她有著清麗、灑脫的高貴氣質,卻無依無靠、謀生乏術。

起初,她在鎮上當歌手,給鎮上的市民、駐防當地的士兵唱些民歌,但唱得蹩腳,充其量不過是個三流歌手。

後來,她轉到一家縫紉用品商店當售貨員。能剪會裁的莎涅爾,常常在自己的服飾上搞些別出心裁的小革新——或是在袖口鑲上點花邊,或是把裙子上繁複的褶皺減省幾條,她成為小鎮上最時髦的姑娘。

她喜歡上男孩服裝專櫃,給自己添些男孩子的衣物,穿上後更顯得活潑而機靈。她還為自己製作一頂扁平的圓形小帽,大膽地省去了女帽上世代相襲的羽毛飾物。在穆蘭小鎮,莎涅爾的這些設計如同在鄉間土壤上綻開了幾朵散發著幽香的野花。

與此同時,莎涅爾經曆了初戀。他是當地的富家子弟,名叫艾蒂安·巴爾桑。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情網。巴爾桑稱莎涅爾為可可,這是莎涅爾的小名。

巴爾桑對她說:“這個名字非常適合你,能顯示你活潑、隨和的性格。”

“可可·莎涅爾”從此就叫開了,以致她成名之後,知道她本名的人反而不多。

20世紀初,莎涅爾和巴爾桑一同來到巴黎,住在瑪德琳娜區康蓬大街31號夾層樓的一個小房間裏。莎涅爾的一生都在這裏度過,她的事業也在這條大街上發展。莎涅爾晚年稱康蓬大街是一條給她“帶來運氣”的街。

巴黎的一切都令這位來自小鄉鎮的姑娘興奮、激動。她特別感興趣的是巴黎婦女的穿戴裝束。她打量著、琢磨著,漸漸對巴黎女性的服飾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看法。

她在想:20世紀的法國婦女,為什麼還要守著上個世紀沿襲下來的服裝呢?那厚厚的裙子多麼沉重拖遝;那裹得緊緊的胸襯令人窒息,活像一副枷鎖;那珠光寶氣的頭飾又太煩瑣俗氣。如此穿戴,體現不了婦女解放的時代精神。她看準了巴黎的服裝業,是一個可以任她馳騁想象力、發揮才華的荒野,她完全可以當一名勇敢的拓荒者。

但是,在舉目無親的繁華巴黎,她,一個弱女子,要開拓事業談何容易。設備、資金都沒有著落,而且,巴爾桑已經和她分手了。不久,另一個青年男子闖入她的生活,這是個美國人,名叫亞瑟·卡佩爾。他生性隨和,不拘小節,家境富裕。

正是這個表麵上漫不經心的異邦人,理解和支持莎涅爾開拓服裝業的雄心。1912年,他出資幫助莎涅爾開設了一個小店——不是服裝店,而是帽子店。

為什麼先開帽子店呢?莎涅爾說,萬事開頭難,開始規模小點,萬一失敗了,損失也不至於太慘重。其實,她經營帽子店走了一條捷徑:從豪華的拉菲特商店購買一批難看的、滯銷的女帽,把帽子上的飾物統統撤掉,改製成線條簡潔明快的新式帽子。它透著新時代的氣息,適應了社會生活大眾化的趨勢,很快被巴黎婦女所接受,人們稱之為“莎涅爾帽”。

莎涅爾戴這種帽子時,總把帽子壓得低低的,直到眼角,這種戴法,竟成為巴黎的風尚。

莎涅爾以帽子起家,卻不滿足於當個“製帽商”。在服裝設計領域,她初試鋒芒,設計出一批和巴黎婦女服飾傳統風格大異其趣的服裝。

她推出的新產品有:純海軍藍的套裝,純白色的寬鬆的女式長袖襯衫,線條簡潔流暢的緊身連衣裙,她把男式短袖襯衣的袖子加上一條寬寬的花邊,使袖子延長到肘部。這些服裝,今天看來是十分尋常的,但在當時和那些疊床架屋式的裏三層、外三層的繁複的穿戴習慣相比,是一場了不起的革命。莎涅爾找到了一種屬於她自己的設計風格,她帶著這種格調清新的服裝,去叩擊還彌漫著貴族氣的巴黎社交界。

莎涅爾在事業上剛剛起步,生活中卻遇上了意外的打擊。卡佩爾,她事業的支持人,她唯一對之“產生過真正愛情”的人,1919年在地中海邊的“藍色海岸”因車禍而身亡,莎涅爾悲痛萬分,要不是這次事故,莎涅爾也許會和他結為終生伴侶。後來,莎涅爾的生活中也曾有過幾個男子,但她都沒有正式結婚,直到她死,人們還是稱她“小姐”,恐怕和這次打擊不無關係。但是,卡佩爾之死並不能把莎涅爾擊垮。此時的莎涅爾,已經打下了事業的基礎,做好了大發展的準備,就像揚起了風帆的船隻,要向大海挺進。

一位記者寫道:“離開了男人的莎涅爾,完全可以獨創一個‘帝國’,成為‘帝國’的‘女皇’。”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即1919年到1939年的20年間,是莎涅爾事業的鼎盛時期。她在康蓬大街買下了五幢房子,開設了“莎涅爾服裝店”,那是巴黎最令人向往的時裝店。

莎涅爾以喬賽織物為基本麵料,不斷推出服裝佳作:有寬大的女套衫,有短短的風雨衣,有闊條法蘭絨運動服,有漂亮實用的筒式禮服,卡迪甘絨衫,以及後來投入正業化生產的針織硬挺的外衣。

服裝的色調,不是那豔麗的大紅大綠色,而是明快的、雅致的黑色和米色。此外,莎涅爾還創造了仿寶石紐扣和大框架太陽鏡。

這些服飾,整個地改變了巴黎婦女的形象,使她們顯得高雅而又富有活力,有一種現代的美感,質樸、理性而又瀟灑大方。服裝評論家指出,莎涅爾使婦女獲得解放和自由的程度比之那些空頭的社會學家、哲學家要深廣得多。

莎涅爾的服裝風靡巴黎。大街上,到處可見“莎涅爾式”的婦女,她們穿著黑色或米色衣服,寬鬆長褲,有點男子氣,還戴著“莎涅爾帽”。崇拜莎涅爾的婦女見麵時總是互相打量著,想從對方身上找到點新奇之處。

莎涅爾開現代婦女服裝之先河,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她說,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因為她“具有現代婦女的意識”,“我創造了時髦,是因為我懂得我們的時代”,“我不像從前的那些裁縫師傅,躲在店鋪後麵悶頭縫製,和社會生活隔絕。我喜歡外出,我喜歡運動,我要過一種現代生活,因而我對我所穿、所戴的都有自己的興趣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