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儲蓄功夫要做得,好女不當“月光族”(1 / 3)

《欲望都市》reference_book_ids\":[6936055991200910349,717213609993280206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很多人認為,把錢放在銀行裏,會侵蝕自己努力的成果。但他們忽略了:儲蓄的目的,不一定隻是為了回報率,而是讓我們養成正確的理財習慣,邁出向財富靠攏的第一步,並積累出第一筆本金。

你的儲蓄習慣是你的財富

越早學會理財,就越早掌握獲取財富的技能。隻有越早樹立投資理財的意識與追求財富的觀念,才能在資源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更易更快更早獲得成功。現代社會是經濟時代,或者叫財富時代,衡量一個人的主流價值標準就是財富。所以,女性朋友們,請馬上開始儲蓄吧!

怎樣才能養成儲蓄的習慣?

1.積攢零錢

很多人從孩子開始,就有很多零錢,但是卻不會想到要儲蓄。結果,當發現沒錢可存時,才會提醒自己平時應該把錢存起來。為此,你可以給自己買一個小儲蓄罐,一有零錢,就立刻放進去,持之以恒,儲蓄罐就會滿滿的。

2.銀行儲蓄

不管你采取哪種儲蓄模式,你一定要鼓勵自己在幹其他的事情之前,先將一部分錢付給自己——即把錢存到銀行裏。有人建議強迫儲蓄,就是一拿到薪水就先抽出25%存起來。長期下來,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當然,方式可以不加限定,但你務必要在規定的日子裏把錢存到銀行,以形成儲蓄的習慣。

3.為儲蓄設定目標

如果你要存錢做什麼事情,建議你寫在紙上,並寫明希望實現的日期。然後把它放到容易看到的地方,使自己能時時看到目標,以起到提醒的作用。

4.不時回顧

不時地看到自己的銀行儲蓄在一點點地增加,會體會到數字逐漸變多的喜悅。時間久了,你便會感受到金錢得來不易。這些錢都是自己辛苦掙來的,一定要珍惜,不能隨意地花。

你每月該留多少“儲備金”

有人說得好,要想使你自己的生活過得安穩無憂,一定要存有幾個固定錢。原因如下:定期存款可以不斷吃息;萬一生病住院需要用錢;孩子每年都要有固定的教育基金;家庭每個月需要固定的生活費。當然了,如果這幾個方麵所需要的資金你都已經有所規劃,除此之外,你還有閑錢,那你就可以做其他方麵的投資了。也就是說,這幾個方麵的資金準備,應是你家庭裏基本的“儲備金”。

丁太太今年30歲,1年前生完孩子以後就沒有再工作了,一直在家照顧孩子,先生今年32歲,在上海一家中型外企工作,經過多年努力,成為公司的中高層,年收入有25萬元。她家現有一套住房,購買時一次付清,因此無負債,房子目前市值為300萬元。丁太太之前的理財較為保守,50萬元資產都做了定期存款,在股票市場投資10萬元,有一定幅度的虧損。

丁太太夫妻倆都有社會保險、大病及醫療商業保險,每年保費7 000元,孩子有醫療及意外商業保險,每年保費1 000元。每月家庭平均支出約為6 000元。閑下來的丁太太思考著,家裏之前沒有定期預留儲備金的計劃,而50萬元的存款又沒有做其他的具體安排,她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一方麵浪費了賺錢的機會,另一方麵家庭保障工作又沒有做到位。其實,丁太太家由於目前生活比較穩定,並已經有10萬元做了有風險的股票投資,因此可以將50萬元定期存款拿出一部分投資風險相對較小的基金,然後,就需要考慮儲備金的問題了。那麼,丁太太到底應該如何考慮她家的儲備金計劃呢?

首先,人身保險方麵的儲備金是讓丁太太安心的基本儲備金,根據最基本的雙十原則,即用年收入的1\/10購買收入十倍的保額的原則,丁先生一家的保費控製在1年繳納2.5萬元比較合適。

其次,關於孩子的教育儲備金,以每年固定存儲的方式來做儲蓄。可以按照小學每年2萬元,初中每年2.5萬元,高中每年3萬元,大學每年4萬元的數額來做出相應的儲備。

最後,是年老退休之後的醫療儲備金。丁太太自己需要額外籌措養老期間的醫療儲備金,此項規劃要求投資波動性極小,建議以債券型的基金儲備為主。以年收益5%來計算,如果60歲時想要籌集50萬元作為家庭醫療專項儲備金,則現在丁太太每個月需要定投620元即可。

當然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也不能完全照搬。可是,我們可以通過丁太太的例子來做一個參考,提醒自己應該好好分析一下目前家裏的資金情況,做進一步合理的規劃。這裏,不妨告訴各位女性朋友們一條做儲備金計劃的黃金準則:“月3(30%)、年3(30%)、3年翻番”,即每月堅持把收入的30%儲蓄起來,做理財投資的原始資本積累;每年實現30%的投資收益率;每3年使自己的金融資產實現倍增。這樣,幾個三年下來,你會驚喜地發現,你家裏的資產已經翻了幾番了。

一般來說,以上述準則來做儲備規劃,也許在剛開始的階段,需要節衣縮食,可能日子會比較清貧,但是,你卻可以過得很安心,因為你家的儲備金充足,不用太害怕各種突來的風險。而堅持下來之後,慢慢日子就會好過起來。等到收入慢慢穩定下來,資金也慢慢積累起來之後,這種習慣仍然不能放棄。而且,那時候就應該尤其要注意給家庭準備好應急儲備金,以防不時之需了。可能又有人要問了,那具體的應急儲備金應該儲備多少呢?一般來說,家庭應急儲備金的數額一般以3~12個月的家庭生活費為宜,以應付收入突然中斷或有其他意外情況時仍能維持生活。正因為如此,儲備家庭應急備用金,首要是保持其較高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然後在此基礎上盡量提高收益。

儲蓄,最具防禦性的理財方式

近年來,女性的理財選擇日益豐富,貨幣市場基金、外彙結構性理財產品、人民幣理財產品等令人應接不暇。在個人理財大行其道的今天,理財似乎成為儲蓄的代名詞。因而有些女性忽視了合理儲蓄在理財中的重要性,錯誤地認為隻要理好財,儲蓄與否並不重要。

然而,每月的儲蓄正是投資資金源源不斷的源泉。隻有持之以恒,才能確保理財規劃逐步順利進行。因此,進行合理的儲蓄,是理好財的第一步。

我們來看看小倩是怎樣儲蓄的:

小倩工作第二個月,媽媽就以小倩的名義,在銀行開了一個零存整取賬戶,每月固定存入1 000元。那時候,小倩的工資全部加起來還不到2 000元。一開始,小倩是滿心的不樂意,看著同時參加工作的女伴,每月發了工資的那幾天,隨心所欲地購買心儀的服裝和化妝品,而自己卻隻能小心翼翼地算計著過日子,小倩沒少向媽媽抱怨。無奈媽媽絲毫不為所動,到了發薪水的那天,總是不忘提醒小倩把錢按時存入賬戶。

後來,小倩意外地發現自己的賬戶裏有很多錢,可以準備投資了。當然,小倩最感謝的就是媽媽,如果不是媽媽一開始就強製她儲蓄,使她養成量入為出、不盲目過度消費的好習慣,也就沒有她後來可以用來理財投資的充足儲備資金。說到這裏,小倩經常不忘提醒她的朋友“平時無論錢多錢少,一定要使自己養成儲蓄的好習慣,實在不行的話,就學我媽媽這樣強製儲蓄”。

平時要養成“先儲蓄再消費”的習慣才是正確的理財法。實行自我約束,每月在領到薪水時,先把一筆儲蓄金存入銀行(如零存整取定存)或購買一些小額國債、基金,“先下手為強”,存了錢再說,這樣一方麵可控製每月預算,以防超支;另一方麵又能逐漸養成節儉的習慣,改變自己的消費觀甚至價值觀,以追求精神的充實,不再為虛榮浮躁的外表所惑。這種“強迫儲蓄”的方式也是積攢理財資金的起步,生活要有保障就要完全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不僅要“瞻前”也要“顧後”。讓“儲蓄”先於“消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