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情商:決定個人命運的關鍵
曾經我們總是以智商的高低來評判一個人將來是否是個人才,將來是否會有出息。但是,很多智商很高的人卻讓我們失望了,他們並沒有成長為我們所期望的人才,反而是因為一些小挫折、小困難就無法生存下去,成了大眾的反麵教材。這是為何?因為他們的情商低。情商,原來我們一直忽略了它。
· 高校自殺事件為何頻頻發生
2005年4月23日下午4時,北大中文係大二的一名女生從北大理科2號樓9層跳下,經搶救無效,身亡。後經證實確認這名女同學係自殺,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選擇自殺的。半個月後,數學係一名男博士從同樣地點跳下,當場身亡。死亡原因不明,但可以肯定,一定是由於情緒或者心理問題而導致的輕生。
2005年6月4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一名韓國留學生自該校公寓樓7層跳下身亡。當天下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學係一名大二女生自學生公寓4層跳下。她站上窗台的瞬間,同寢室同學曾經竭力拉她,但最終沒能留住她的生命。
2005年8月20日下午4時多,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在讀博士生孟懿從研究所教學樓7樓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26歲的年輕生命。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孟懿在決定自殺之前並沒有表露出任何征兆,而在遺書中,他坦言自己選擇跳樓來結束生命的原因是“厭世、精神抑鬱”。
2005年9月14日晨,北京中科院高能所28號樓下,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博士後茅廣軍的屍體被人發現。之後,警方排除他殺。36歲的茅廣軍是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博士後、德國洪堡學者和日本STA學者,在32歲時就成為了正高研究員,每個認識他的人對他的評價都是“優秀”。茅廣軍平時比較沉默寡言,很多人難以相信,這個人緣極好、前途光明的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博士後,會選擇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僅2005年一年,北京高校就有15名大學生自殺身亡。2004年,北京自殺死亡的學生為19人。觸目驚心的數字啊!警鍾已經拉響,我們必須要直麵一些不願看到的問題。這些國家培養的學子,他們的智商不應懷疑,知識水平不能否認,為什麼會有這樣令人惋惜的舉動結束自己的生命呢?一本《自殺日記》一度在大中小學校的校園裏悄悄地流行。可見,這本書迎合了這些在校學子的心理需求,為什麼這樣的書會在那個神聖的地方有生存的土壤?
問題出現之後,大家都開始思索大學生這一高智商人群的心理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何在?我們發現了“情緒”這個因素的巨大影響力。
當高智商的學子在情緒上不能自控的時候,往往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不但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相反,會對自身和整個社會產生可怕的後果。然而,作為非正常死亡的自殺,它並非肉體生命發展的自然結局,而是人的自由意誌的斷然抉擇。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在其名著《自殺論》中給自殺下的定義是:“凡由受害者本人積極的或消極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會產生這種後果的死亡。”根據這個定義,迪爾凱姆把自殺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利己主義自殺。即在極端個人主義支配下,個體脫離社會,遠離集體,空虛、孤獨,喪失社會目標而自殺。第二,利他主義自殺。這往往是個人利益服從於某種集體利益所促成,如老人或病人為了不給親屬增加負擔而自殺。第三,反常自殺。它主要發生在社會大變動時期或經濟危機時期,個人喪失對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新舊價值觀念的衝突無法解決,或因社會變動而造成個人沉淪。第四,宿命論自殺。這是集體強加於個人的過多規定與束縛造成的,個人感到前途黯淡,壓抑過大,因此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按照這些類型對當前青少年自殺現象歸類便會發現,它們大部分屬於第一種和第四種,此兩者中又以宿命論自殺為最多。
幾年前,《中國青年》雜誌刊登了一封引人深思的遺書:“那天我看電視,見采訪一個放牛娃。放牛娃說,他的理想是放好牛,然後賣牛掙錢蓋房子,蓋了房子娶媳婦,娶了媳婦生孩子,生了孩子再讓他放牛。事後,我想到了自己——我為什麼讀書?考大學。考上大學又為什麼?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呢?找個好媳婦。然後呢?生孩子,讓他考大學、找工作、娶媳婦……”最後,他得出結論:“這樣的生活沒意義,這樣的生命沒價值。”於是,一位連續3年是校級三好學生、班長的優秀少年服毒自殺了。
少年的自殺說明他有思想,有獨立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可是這樣一位有思想的高智商的少年,卻考慮不到人生並不是這樣一個單維度直線,人生的意義就是在於過程,終極的意義就是死亡。
天才的腦袋想不明白最簡單的道理。高智商的大學生的情商可能比人們想象的還要低。據報載,某大學生少年班的“天才”在情緒調節、心理發育上存在種種隱患,表現為孤僻、閉鎖、交往障礙和智能減弱。某大學生心理谘詢中心的數據表明,近幾年該校休學的學生中,34.3%是由於心理疾病。
對於一個人的成才,必須要考慮更多的因素,一些非智力的因素一定要考慮進來。高智商與成才之間的必然關係已經崩潰,尤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裏。知識的重要性固然不可否認,但是,信仰與精神的力量尤其不可忽視。人才的概念不可專注於智商,正是由於高智商人群的問題令人驚異,當“情商”這一概念出現之後,立刻令人振奮,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心理學、成功學、管理學、教育學,都在講這一概念。我們在這裏要講到的,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力求全麵看看“情商”這一概念的應用。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怎樣成就輝煌的人生,怎樣使人生有意義。
如果要問,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人生?簡單地說,成功人生的意義就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現在更多的大學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從優秀到卓越,而是如何從迷茫到積極、從失敗到成功、從自卑到自信、從惆悵到快樂、從恐懼到樂觀。因為現在,大多數都是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學生。一個極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發生在雲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他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4名同學。但從馬家爵被捕後與親人、心理學家的對話內容看來,他應該不是一個邪惡的人,他說:“姐,現在我對你講一次真心話,我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在這次事情以後,此時此刻我明白了,我錯了。其實人生的意義在於人間有真情。”可惜他是在案發被捕後才悟出的。他隻是一個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閉的大學生,過於迫切地希望知道如何才能獲得成功、自信和快樂。實際上,成功、自信、快樂是一個良性循環:從成功裏可以得到自信和快樂,從自信裏可以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裏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人生隻有一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響力,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以及幫助後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從大學二年級起,李開複就把“影響力”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當初放棄在美國的工作,隻身來到中國創業,就是因為覺得後一項工作有更大的影響力,和他的人生目標更加吻合。
無論是為了真情,為了影響力,還是為了快樂、家人、道德、欲望、求知……一旦確定了人生目標,你就可以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果斷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決定。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是獨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你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要為了追求所謂的“崇高”,或為了模仿他人而隨便確定自己的目標。
另外,嚐試新的領域、發掘你的興趣也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要把興趣和才華分開,做能發揮自己才華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為自己做得好就認為那是你的興趣所在。為了找到真正的興趣和激情,你可以問自己:對於某件事,我是否十分渴望重複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我過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總能很快地學習它?
它是否總能讓我滿足?我的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關?如果你能明確回答上述問題,那你就是幸運的;如果你仍未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隻有一個建議:給自己最多的機會去接觸最多的選擇。唯有接觸你才能嚐試,唯有嚐試你才能找到你的最愛。然後,針對自己的興趣,製定目標,步步邁進。首先,要客觀地評估距離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還差哪些必要的要求,是需要學習一門課、讀一本書、做一個更合群的人、控製自己的脾氣還是別的因素,5年後成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會有什麼差別,或是其他方麵的差距,你應盡力彌補這些差距。
其次,充分發揮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勤奮、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標。在製定具體目標時必須了解自己的能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目標設定過高固然不切實際,但目標也不可定得太低。任何目標都必須是實際的、可衡量的。比如,李開複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的時候這樣講:“我有一個目標是擴大我在公司裏的人際關係網,但‘多認識人’或‘增加影響力’的目標是無法衡量和實施的,我需要找一個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於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響力的人吃飯,在吃飯的過程,要這個人再介紹一個有影響的人給我’。衡量這個目標的標準是‘每周與一人一餐、餐後再認識一人’。當然,我不會滿足於這些基本的‘指標’。擴大人際關係網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還會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我的部門雇用的人有多少是在這樣的人際網中認識的。一年後,我的確從這些衡量標準中看到了自己的關係網有了顯著的擴大。”
目標都是屬於你的,隻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製定最合適的目標,主動提升自己,並在提升過程中客觀地衡量進度,這樣才能獲得成功,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 天才與白癡的一步之遙
在人生道路上,以智取勝的時候當然有很多,但是心理素質在一個人成才的道路上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大家都知道有一個著名的“軟糖試驗”,很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著名的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裏做了一個軟糖試驗。他召集了一群4歲的小孩,在一個大廳裏麵坐下,每個人麵前放了一個軟糖,對他們說:“小朋友們,老師要出去一會兒,你們麵前的軟糖不要吃它,如果誰吃了它,就不能再加一個軟糖;如果你控製住自己不吃這個軟糖,老師回來會再獎勵你一個軟糖。”老師假裝走了,在外麵窺視。
這群4歲的小孩,在老師走了以後,看著軟糖,甜啊。有的小孩過一段時間手伸出去了,縮回來,又伸出去了,又縮回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有的小孩開始吃了。但是有相當多的小孩堅持下來了,老師回來後,就給堅持住沒有吃軟糖的小孩獎勵了一個軟糖。
試驗結束了嗎?沒有,後麵的過程才是重心:專家就開始分析那些沒有吃糖的孩子,他們憑借什麼力量堅持下來了呢?有的小孩就數自己的手指頭,不去看軟糖。有的把腦袋放在手臂上,努力使自己睡覺。對這些孩子,他們繼續觀察,繼續分析,到了這些小孩上小學、上初中,他們就發現,能控製住自己的不去吃軟糖的,上了初中以後,大多數表現比較好,成績也比較好,合作精神也比較好,有毅力;而控製不住自己的,表現不好,不僅僅是讀中學,進入社會之後的表現,也是如此。
這個“軟糖試驗”告訴我們什麼?那就是學會控製自己。這項並不神秘的試驗使人們意識到,不要將智力在人生的作用方麵估計偏高,在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一定還有很多別的因素。
例如,三國時期的周瑜,智商很高,領兵打仗能力可謂是足智多謀,年紀輕輕地就當了將軍。最初,許多老將都不服他,這麼年輕的後生怎能擔當如此大任?後來火燒赤壁,打了一次漂亮的大勝仗,大家這才對他另眼相看。智商這麼高的一個人,後來怎麼死的?說來可笑,是被諸葛亮三氣而死的。《三國演義》第56回就有記載,不管是真是假,它告訴我們有這樣一類人,即使他是成功者,也有軟肋,如果不能克服的話,那就是致命傷。孔明三氣,他竟然馬上昏厥,斷氣了。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年壽隻有36歲,這應該是周瑜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最佳時刻,他本來應該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的,但是他在順利的時候趾高氣揚,遇到逆境的時候,竟然抑鬱成疾。總之,他是一個心胸狹窄容不得人、愛動怒、愛生氣、嫉賢妒能的人,還多次想把諸葛亮幹掉。所以,他不僅沒有取得更大的勝利,還因過度的生氣而早早地撒手人寰,可悲,可歎!可見,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怎樣的,決定了他將來能夠承擔什麼樣的大事,以及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在現代社會有很多這樣的情況,不少神童長大後最後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可以有大出息,為什麼?隻能在性格上找原因。
通常情況下,普通人的智商介於90~110,而智商高於130的人則被稱為“天才”。有統計數據表明,“天才”在同齡人中的比率約為2%。人們常說,“天才與白癡隻有一步的距離”。“高智商”有時候會被認為“低情商”,“高情商”有時也是一種“低智商”的表現。
風靡世界的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公阿甘,就是一個典型。他是天才的運動員、戰士、商人,可是我們知道他從小就是被人嘲笑的白癡。
他真的是白癡嗎?智力的遲鈍固然令人與成功有了距離,但是成功不一定永遠屬於高智商的天才。成功屬於高智商與高情商完美結合的人。我們可以從阿甘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們可以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天才”與“白癡”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執著於一點,竭盡全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但上帝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會令起點不高的人比天生優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活中的真實。從智商隻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
有的人常常會感覺到生活的負擔過重,人生道路上,麵前的困難重重,因而整天垂頭喪氣、鬱鬱寡歡。阿甘呢?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心中都有一個目標在指引著他,他也隻為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鬥,直到這一目標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的出現。
沒有心靈雜念的人,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若輕。正是因為他的信念是這樣的單純,目標又是這樣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麵前有窮山惡水,可愛的阿甘也絕對能夠以一顆平常的心視之,並最終一一跨過。這絕不是僅僅用“傻人有傻福”就可以解釋的。所以,我們寧願相信,隻有保持阿甘這種生活態度和堅強意誌的人,才能夠用信念減輕自己許多關於生命的重負,從而達到生命之巔,獲得最終的輝煌。
《阿甘正傳》獲1995年第6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改編、最佳剪輯、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大獎,導演是羅伯特·澤梅基斯。重要的是這部片子影響了一代人關於人生的思考:在我們的身邊,究竟誰是傻瓜誰是天才?
人們常常認為,智商高的少年與普通少年相比情商往往有缺陷,如愛獨處、易怒、脾氣不好等等。但德國馬堡大學心理學教授德特勒夫·羅斯特教授卻指出,這一偏見並無根據,“天才”少年的情商與普通少年並無明顯差別。這些少年由於智力上的超常而往往被認為在生活等其他方麵也具有較強能力,因此往往需要獨立自主地處理更多的事情,人們對他們的要求也會比普通孩子高一些,從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顯得離群索居。
而普通少年則要輕鬆一些,在生活等方麵受到的優待相對更多。這可能是導致兩者性格表現方麵出現差異的原因。如果一個高智商的“天才”沒有正常的“情商”,這樣的“天才”是站不住腳的,愛因斯坦的例子最明顯。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降生在一個猶太人家庭。小時候的愛因斯坦便對各種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5歲時,父親給他買了一個指南針,那是一個兒童玩具。當阿爾伯特注視著那根指向南方的“魔針”時,他興奮得簡直坐立不安了。他覺得這個小東西是那麼的神奇,當時雖然不懂得什麼是磁場理論,但他卻本能地感覺到,自然界蘊藏著無數的奧秘,自己正站在一個令人著迷的世界的門前,於是,他從小便產生了探索大自然的強烈欲望。憑著自己的高智商,愛因斯坦在科學上提出的理念非常新穎,不可思議。直到今天,他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論——相對論,關於微小粒子的理論——量子論等,仍極大地影響著科學家對原子和宇宙的看法。
世界上沒有多少人能名副其實地被稱為“天才”,但愛因斯坦肯定當之無愧。他的理論幾乎改變了物理學的每一個範疇。如果沒有這些理論,現在的激光、電視、電腦、宇宙航天和其他很多事物根本就不會出現。但是,愛因斯坦在童年的求學時期並不愉快,老師們都認為他並不很聰明,對待他也很不友善。一次,教師送來了他的成績報告單,他的父親看了感到很痛心。老師對他的父親說:“這孩子智力遲鈍,不喜歡同人交往,老是糊裏糊塗地在自己的夢囈中遊蕩。”同學們還給愛因斯坦起了一個綽號——“孤獨小老頭”。但阿爾伯特並沒有察覺到長輩的擔憂,他感到這個世界充滿了奇觀,他的心智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想要奔馳。他覺得自己是孤零零一個人來探索這個世界的,他不需要什麼夥伴。他在花園裏玩耍,或者在街上邊走邊唱自己編的歌曲,他難以置信地過著快樂的日子。
情商的鍛煉與藝術的修養密切相關,愛因斯坦對音樂的迷戀不亞於對自然的癡迷。愛因斯坦的母親是位頗有才華的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和教育下,他從6歲開始學拉小提琴。音樂使他興奮異常,每當他的母親在鋼琴上彈奏一曲莫紮特或貝多芬的奏鳴曲時,他就一動不動地站在旁邊,出神地聽著。雖然他精於音樂,但很多學科的成績都很差。可是,他對數學卻有著濃厚的興趣,在12歲到16歲這段時期,愛因斯坦熟悉了數學的基本原理,並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久,他的數學和理論科學的專長得到了公認。
1896年,他進入聯邦工技學院物理數學係就學,4年後畢業。直到1902年,他在伯爾尼專利局找到了一個“三級技術鑒定員”的職位,他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地伏案計算著數字,而心裏卻夢想著天上的群星。他告訴他的女朋友:“我一直在試圖解決空間和時間的問題。”1905年3月,愛因斯坦發表了《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提出了量子學說,成功地解釋了經典物理學所無法解釋的光電效應,開拓了量子力學領域的研究,這也使他在1921年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論運動物理的電動力學》。這一理論的創立,不但揭示了力學運動和電磁學運動在運動學上的本質統一性,而且也為原子能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20世紀的另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寫信對愛因斯坦說:“您的理論將要帶來的是如同曾經為哥白尼的世界觀所進行的戰鬥。”並推薦愛因斯坦於1908年成為了伯爾尼大學的副教授。但是普朗克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給物理學帶來的深刻變化。愛因斯坦以時空相對觀念取代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念,向束縛人類幾千年的經驗和流傳科學界近300年的權威提出了挑戰。1919年的日全食觀測和愛因斯坦相對論做出的預測吻合。11月10日《紐約時報》以“天上的光全是歪的,愛因斯坦的理論勝利了!”作為醒目的標題發表。對愛因斯坦來說,科學重於一切。科學就是他的生命,他虔誠地為此獻身。直到晚年,探求上帝的微妙、尋求秩序和諧的自然法則的願望仍盤踞在他的心中。
因此,我們對於“天才”的概念不能僅僅局限於智力的高低,“情商”因素的影響絕對不能忽視。愛因斯坦的心境可以說是一種執著與癡迷、平靜而遼遠的,並且在音樂藝術的世界裏,他能找到自己的心靈家園,他不會孤獨、寂寞、絕望、憂鬱成疾。這些所有的“情商”因素對他的成才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情緒掌控術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一名兒童保健專家介紹說,曾有一位10多歲的男孩在媽媽的陪同下來醫院谘詢。這名男孩非常內向,在醫生詢問情況時總是低著頭不說話。
從孩子的媽媽那裏了解到,孩子小時候還是挺活潑的,嘴也非常甜。
為了提高孩子的智力,父母從小給他購買各類益智玩具,此外還幫他報名書法班、圍棋班等。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內向,話越來越少,做什麼事情都顯得沒有信心。
經過醫生的詢問了解,原來孩子的父母非常重視對男孩的“智商”培養,但在平時卻並不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和溝通,對他性格的變化也不甚關注,醫生得出的結論是:孩子的“情商”比較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情感智力》。該書係統而全麵地將情緒智商方麵的內容介紹給了大眾,一時風靡全球。與此同時,“情商”這一概念也在世界範圍內迅速蔓延,廣受關注。在這本書中,戈爾曼教授提到了一些情緒方麵的問題,如人們普遍感到孤單、憂鬱、任性、焦慮、衝動等——這引起了大眾的強烈共鳴。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生活狀態呢?人們雖然找到了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屬情商。
情商的高低對一個人的身心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對其能否取得成功同樣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
戈爾曼教授認為,情感智力方麵的主要技能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 自我意識
擁有它,你就能理解自己的情感,並在它們發生時,認識到這一點。
你的情緒反應把你引導進不同的情景中,當你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時,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能量。
2. 自信
自信建立在對自己的局限性的現實認知的基礎上。自信的人知道,什麼時候應該信任自己的決定,以及什麼時候應該順從他人的意見和觀點。
為了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量,自信的人敢於持續地去麵對新的挑戰,因為這些挑戰可以不斷拓展個人的潛力。
3. 自我調節
這種能力能夠促使你始終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在自己的目標上,在目標完全實現以前,不會因進步過於細微而裹足不前;它還能使你迅速地從挫折中恢複過來,重新看清自己的終極目標。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標,必須排除破壞性情緒的回應。你將通過持續地與自己最重要的需求保持聯係,而不斷地激勵自己。
4. 激勵
這種能力能夠促使你去關注他人的需要、偏好、價值觀、目標和個人實力,並以此激勵他們。
5. 移情作用
具有移情作用,你就能與他人的需要、價值觀、希望及觀點相契合,你可以通過積極地把自己置身於對方的位置上而感知對方的感情和思維。
6. 社交敏感性
快速而又良好地解讀當下的情景,無論是口語的還是非口語的,它能夠讓你了解和適應與你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的意圖。你在團體交往活動中的敏感性,使你能夠確認團體中誰是最有勢力的人,並與他人的文化類型保持一致。
7. 說服力
擁有良好情感智力的人擅長於解讀他人的意圖和希望,並創造出雙方都滿意的結果。他們具有不斷開發雙贏思維的習慣,努力尋求使個人目標與他人目標保持協調的途徑。
8. 衝突管理
具有這種能力,你就能夠在衝突發生以前預防它,並把注意的焦點轉移到更富有成效的行動過程上。如果衝突不斷升級,你可以通過聚焦衝突雙方的意圖來解決它,因為衝突雙方都是出於關心自己最大利益的意圖。
研究表明,僅看智商,基本不能說明人們在工作中能否有所成就或生活是否幸福。如果說智商高低與人們事業成功與否有多大聯係的話,智商高低所起的作用,最高估計也不過25%。有一份較謹慎的分析報告認為,更準確的數字是不超過10%,大概為4%。
但是,在強調認知能力的學科中,也會有情感智商似乎影響不大的現象。出現這種矛盾,是因為這些學科的入門要求極高。進入專業技術領域工作的智商門檻通常為110~120,跨過了高智商這個攔路虎,進去的每個人都是佼佼者,在承擔相對獨立的專業技術工作中,情商也就無競爭可言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取成功,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功,每個領導都希望自己的部下成功。成功的路有千萬條,成功的方法有千萬個,但是看我們周圍,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呢?
尤其是身處當今飛速發展社會的人們,如果不能及時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調整好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最終敗在自己手裏的人絕不在少數。
改變心智,改變情商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通過改變他們心智中內在的態度,就能改變在生活中的外在樣子。”
· 情商是可以改變的
那些在提高情商方麵取得進步最快的人常常是那些提問題最多的人。
問題是好奇心產生的結果,是產生值得探索的興趣點的階梯。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問題太多的人往往被認為是無知,或者調查某個主題時缺乏信心。但是實際上,我們認識到挑戰性的問題往往來自想知道更多的願望。
情商技巧的改變是隨著你的情商實踐程度而變化的。與通常的智力和個性不同,情商是一項可以改進的具有靈活性的技巧。它也能被意義重大的生活環境所影響,你可能看到它隨著失業、離婚、意想不到的鼓勵或者其他重要生活事件的回應而波動起伏。真正的訣竅是理解你的情商技巧,密切注視它們,為你的利益使用這些技巧。你在磨煉你的情商技巧方麵做得越多,你的情商水平提高得越快。
當你努力改進你的情商技巧時,這個過程將會持續好幾個月,然後才能看見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學會在改進期間適當停下來和學會對你周圍的環境作不同的思考是你開始時應該做的所有事情。一些新的行為很容易迅速產生,人們將會立即注意到你的變化。把你的注意力轉移到情商上會給你帶來新的視角,這個視角讓你覺得改變情商不是很難的事情。像學習任何新的技巧一樣,改進你的情商需要實踐。
一個人每次隻能有效地處理少數行為。如果想嚐試通過單一努力就能提高所有情商技巧,最後的結果一定會失敗。你應該每次提高一項情商技巧,這需要你集中精力改變一些關鍵行為來獲得良好的結果。例如,如果你選擇提高自我管理技巧,就應該不要把時間花在思考“我需要自我管理……”上。更為正確的做法是,你需要編製一個計劃,把明確的提高自我管理技巧的行動包含在日常事務中。這些行為中的每一種都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新挑戰,隻有每次掌握一項你才能真正形成新的習慣。
情商技巧相互之間有大量的重疊也很重要。如果你開始改進你的自我管理技巧,你的其他情商技巧也可能會同時改進。例如,為了學會在某些事情困擾你的時候不忽略其他人,你非常清楚的是必須要自我管理。這也將會改進你與他人的關係,提高你的關係管理技巧。所以,即使是最有雄心改進情商技巧的人,也應該相信堅持不懈地提高某種單一技巧將會帶你走得更遠,各種情商技巧將會一起發揮作用,給你帶來好處。
如果你對這樣做感覺到舒適的話,你應該與至少一個你信任的人分享你的目標。即使那個人隻能給你最少的支持,你也會發現在你的努力過程中,他或她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你製定出一個公開的目標時——甚至隻是簡單地告訴某個人,你正在努力做什麼——你抵達那個目標的可能性就會增加10倍以上。把它說出來會在你的內心中創造更高層次上的責任感。當你監督你的進步時,其他人會成為一個重要的信息資源,他們可以描述,他們看到你的努力如何在發揮作用。當然,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總會有一些人你不想告訴,這很正常。對你來說,為了從與另一個人分享你的目標中受益,那個人必須樂於從事自在的和建設性的合作。如果你告訴的這個人不想花時間來理解或者僅僅是打算給你一個難以安排的時間,你最好私下去努力實現你的情商目標。
情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大部分人在他們的一生中自我意識技巧都會提高,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更容易管理他們的情緒和行為。通過測試發現,50歲左右的人比20歲左右的人情商得分要高出25%左右。
· 提高你的情商
能夠建設性地使用一些相關的情商技能,讓你和他人每一天的交往變得更加積極、愉悅和富有成效。在此過程中,每一次的機會都能使你的能力得到更全麵的發展,使自我實現的水平更高。
雷·查爾斯是一位歌星、作詞家、作曲家和音樂家,學會克服最徹底的不舒服,是他的個人能力和職業成功的訣竅。他是一個罕見的天才,能駕馭好幾種音樂風格,他的作品使他在搖滾音樂殿堂、爵士樂以及布魯斯音樂中成為奠基人。所有這些都是來自兒童時代差點被毀掉的人生經曆。
在大蕭條期間,雷與他的母親及弟弟生活在貧窮之中。當他3歲時,他的弟弟淹死在一個特大型洗衣盆中。在那年晚些時候,他開始喪失了視力。7年以後,他的媽媽去世了。他在自傳中描述他媽媽的死是:“在我整個生活中最具毀滅性的事情——什麼都沒有了。從那時候起,我完全置身於另一個世界。我不能吃東西,不能睡覺——我整個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最大的問題是我不能哭,我無法讓痛苦離開我,那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鄰居有一個叫馬貝克的中年婦女,看到雷在他媽媽逝世之後變得非常孤僻,於是在某一天把雷叫到一旁,逐字逐句地告訴他,他的媽媽希望他能運用自己的天分堅持過自己的生活。當他後來作為一個成年人描述這件事情時,他說他第一次在她的家裏哭了起來:“像嬰兒一樣號啕大哭,為積累下來的所有痛苦號啕大哭,為失敗和不幸以及媽媽曾經給予過的甜蜜號啕大哭。”那天他克服了心中的極端痛苦,最後他把這些經曆帶給他的情緒寫進了他的音樂中。他說那些事情“非常奇怪,對我來講格外實在。從那時起我完成的所有作品,真的都是來自於那些事件相關的親身經曆”。痛哭和呼喊成為他對流行音樂貢獻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