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7,\"start_container_index\":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3},\"quote_content\":\"《複活》reference_book_ids\":[6867361600144149511,7267077384312982539,6906739557518019597,698730944351597673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start_container_index\":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1732960311]}],\"1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109046350297189383,6838936263853083655,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7236253131019914292,7267077380982705167,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6488865002991127566,7274904035243592758,72570884393575414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做個不生氣的人
如果想珍惜有限的時間,就必須趕走無意義的憤怒情緒。當你覺得快要發怒時,請告訴自己:“生氣就是認輸。”輸給誰?輸給你自己的人生。
· 氣大傷身:生氣有損健康
你是愛生氣、容易暴怒的人嗎?是不是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甚至氣得臉紅脖子粗、全身發抖呢?
當你覺得那些糟糕的事情讓你心情不佳時,會不會覺得生氣才是最佳的發泄方式,而且已經習慣這種方式了呢?可是,動不動生氣會導致一個直接的後果,那就是——它會損害你的健康!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瑪為研究生氣對人健康的影響,進行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把一隻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裏,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結果發現,同一個人,當他心平氣和時,所呼出的氣變成水後,澄清透明,毫無雜色;悲痛時的“氣水”有白色沉澱;悔恨時有淡綠色沉澱;生氣時則有紫色沉澱。愛爾瑪把人生氣時的“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隻過了幾分鍾,大白鼠就死了。他進而分析認為,如果一個人生氣10分鍾,其所耗費的精力不亞於參加一次3 000米的賽跑;人生氣時,很難保持心理平衡,這時體內還會分泌出帶有毒素的物質,對健康不利。
美國心髒協會發行的《循環》雜誌指出,暴躁易怒的人心髒病發作或是突然暴斃的幾率比冷靜、不易生氣的人高兩倍以上。
由馬裏蘭大學的心理學家阿恩沃爾夫·西格曼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對101名男性和95名女性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44名已經確診有心髒病的人和99名沒有得心髒病的人。研究包括測量每個人在運動之後心髒的血流量。
研究結果表明,與沒有統治欲和性情平和的人相比,有統治欲的人得心髒病的風險會增加47%,易怒的人得心髒病的風險會增加27%。
研究還發現,不善於表達自己憤怒的女性,更容易得心髒病。而傾向於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憤怒的男性,也更容易得心髒病。這就說明,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如果他們經常發怒,便容易得心髒病。
研究人員同時表示:這項研究相當重要,因為如果長期處於情緒不佳、易動怒的情形之下,對於身體健康具有絕對的負麵影響。
雖然本研究並沒有明確指出高血壓與心髒病之間的關係,但可以確定的是,血壓正常而容易生氣的人,他們罹患心髒病的幾率比其他人高,相對地也增加了危險性。
中國傳統醫學也認為生氣有損健康。《黃帝內經》明言告誡:“怒傷肝。”肝在生理功能上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僅能分泌膽汁,調節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而且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的作用。
怒傷腦。氣憤之極,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活動,往往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反常行為又形成對大腦中樞的惡劣刺激,氣血上衝,還會導致腦出血。
怒傷神。生氣時由於心情不能平靜,難以入睡,致使神誌恍惚,無精打采。
怒傷膚。經常生悶氣會讓你顏麵憔悴,雙眼水腫,皺紋多生。
怒傷內分泌。生悶氣可致甲狀腺功能亢進。傷心氣憤時心跳加快,出現心慌、胸悶的異常表現,甚至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怒傷肺。生氣時的人呼吸急促,可致氣逆、肺脹、氣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怒傷腎。經常生氣的人,可使腎氣不暢,易致閉尿或尿失禁。
怒傷胃。氣懣之時,不思飲食,久之必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
看來,為一點點小事生氣,代價也太大了吧!
· 氣極傷心:生氣的極端是絕望
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當一個“成功人士”突然間發現自己擁有的一切都不再真實,所有在乎的人和事,隨時都會化為灰燼,這時哪怕一個毫不相關的人漫不經心的一句話,都會刺傷他。他萬念俱灰,自己生命中永遠不可替代、無法複製的那一部分,就會從此消失。留給自己的,隻有無盡的悲傷、悔恨——為什麼當時自己沒有做出另一種選擇:不要讓兒子去參加這次比賽,不要去那個加油站,不要打開自己的遠光燈……隨後,在徹底的絕望中,詛咒這個世界,詛咒信仰的神明,詛咒自己。
翻翻報紙的社會新聞版我們會看到類似的故事:被解雇的職員闖進辦公室,持刀刺傷自己的上司;看上去唯唯諾諾的丈夫,殺害自己的妻子之後自殺身亡;品學兼優的留學生,持槍襲擊同胞,震驚校園……他們的親朋好友總會在事後感歎:“他看起來是個很不錯的人,真不敢相信會做出這樣的事來。”他們沒有看到,那些積壓在人心裏的憤怒,是如何在長期壓抑中逐漸膨脹,最終變得不可收拾的。
內心壓抑的憤怒始於否認、沉默和回避,積壓久了會讓人從心裏麵垮掉。在衝突之後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沒有生氣,隻是挺失望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說這話的人,確確實實是生氣了,隻是他自己不願意承認而已。但是否認並不能讓怒氣消失,他們更願意躲開惹自己生氣的那個人和那種場景,刻意保持距離。
這是被壓抑的憤怒。鬱積的憤怒通常會以一種被稱為“消極攻擊”
的行為表現出來,比如,對別人的要求不理不睬——你讓他幹什麼,他偏不;你指東,他偏要打西。
憤怒是為了讓人們能積極地去麵對那個傷害了自己的人或事,如果人們沒有這麼做,憤怒就會累積。
心理學家稱:“如果多年來我們一再遭遇委屈,我們情感的承受力就會耗盡。”這時就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一,我們會把多年來積壓在心裏的憤怒發泄在身邊的人身上;其二就是變得抑鬱,感情會漸漸枯萎,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變得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第一種情況會產生破壞性的行為,第二種情況就是絕望了。
生活中,憤怒無處不在:夫妻間吵架拌嘴,員工對老板的抱怨指責,孩子頂撞父母或者父母責罵孩子,甚至下班路上的擁堵,也能讓我們坐在車裏,一邊狂按喇叭一邊破口大罵……從小到大我們被一再告知發怒是不好的,那些直接或者間接的生活經驗也讓我們知道,發怒的“破壞力”有多大——失去朋友、得罪親人或者丟掉飯碗。可問題是,當我們“怒從心頭起”的時候,如果沒有適當的渠道發泄的話,我們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絕望。
因此,有了怒氣的時候,不要憋在心裏,而應當想辦法進行疏導。
· 氣易失和:脾氣太大影響人際關係陳、黃兩家鄰居,為10平方米的一塊曬麥場發生爭執,陳將黃家麥子一腳踢開,黃一氣之下撿起磚塊將陳打得頭破血流,因傷勢嚴重,黃被依法判刑1年6個月。當問及他犯罪的動機時,回答卻是驚人的簡單:“我咽不下這口氣!”現實生活中,因“咽不下這口氣”走上犯罪道路的屢見不鮮。如有的街坊鄰居,為一寸地基、一隻雞鴨乃至一句閑話,動輒吵嘴打架,非要爭個山高水低不可。俗話說“小事是大事的根”,小不忍則亂大謀,打架鬥毆無贏家,往往兩敗俱傷,給家庭帶來不幸,給社會增添不安定因素。居家過日子,鄰裏之間,瓜藤瓜蔓連連扯扯,少不了結點疙瘩,低頭不見抬頭見,也難免碰了肩膀踩了腳。這些小事,隻要心胸開闊些,彼此謙讓諒解,自然煙消霧散。但遺憾的是,一些人心胸狹窄,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動怒爭氣,提刀弄杖,打架鬥毆,最後釀成悲劇,後悔晚矣。
與人相處,無論是因公還是因私,都最忌扯著嗓子,怒氣衝衝地大聲爭吵。
有散文家說:“善良的天性比機智更令人愉快,穩重的心態比伶牙俐齒更讓人佩服。”假如你與別人意見有分歧,完全可以討論,但不要爭吵。隻要出於善意,討論時對事不對人,同樣會令雙方有所收獲。相反,那種毫無分寸和理智的爭吵,一方激烈地攻擊另一方,拚命地維護自己,這是有良好教養的人所不為,也不該為的事。
信念與偏見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信念不需要動怒就可以闡述清楚,征服人心;而偏見則往往不得不靠聲音來虛張聲勢。
不是說凡是發怒的人,看法都是錯誤的,而是說他根本不懂得如何表述自己的見解。討論問題的原則是,要從容鎮定地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努力不讓對方厭煩,不迫使對方沉默而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保持冷靜、理智和幽默感。隻要你能夠聽我說,我也願意聽你講;如果我們能讓自己專注於問題的討論而不是引向感情用事或固執己見,那麼討論就不至於上升為爭吵。
如果我們的聲音漸漸提高,說出“我認為這種想法愚蠢透頂”這樣的話,就是一種傷害他人的反駁了。這時,旁觀者焦慮不安,朋友們躲到背後去,也就不足為奇了。為贏得一場爭吵而失去一位朋友,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爭吵使人們分離,而討論卻能使人們結合在一起。爭吵是野蠻的,討論則是文明的。
一位所得稅顧問為了一筆不該收所得稅的款子和稅務稽核整整爭論了1個小時,那位稽核傲慢而又頑固。顧問決定不再同他論理,改變了另一個話題。顧問說:“比起其他要你處理的重要事情來,這件事實在不足掛齒。我也研究過稅務問題,但那是書本上的死知識,你的知識卻是從實踐中來的。有時,我也真想有份像你這樣的工作。”這下,稽核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開始和顧問談起他的工作,態度慢慢地友善起來。3天後,顧問接到了他的電話,說是那筆所得稅決定不征了。
這位稽核要的是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顧問越和他爭論,他越要強調職務上的權威。一旦承認了他的權威,爭論自然偃旗息鼓了,而他也同樣變成了一位態度寬容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林肯有一次斥責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青年軍官。他說:“任何決心有所作為的人,絕不肯在私人爭執上耗費時間。在跟別人爭論正誤參半的問題上,你要多一點讓步;如果你確實是對的,就少一點讓步。總之,不能失去自製。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讓它先走。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認為:“在多數情況下,同事間爭論的結果隻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你贏不了爭論。
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如果你贏了,還是輸了。為什麼?如果你的勝利,使同事的論點被攻擊得千瘡百孔,證明他一無是處,那又怎樣?你會覺得洋洋得意。但他呢?你使他自慚。你傷了他的自尊,他會怨恨你的勝利,即使口服,心裏也不服。最糟糕的是,轉過身來,你們還不得不同在一個屋簷下共事。”
你要衡量一下:你寧願要一種字麵上的、表麵上的勝利,還是別人對你的好感?
正如睿智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的“如果你老是爭辯、反駁,也許偶爾能獲勝,但那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 氣易失足:別動不動就負氣出走有家晚報曾刊登過這樣一個離奇的故事:男子胡某因為一點小矛盾竟然負氣出走15年。胡某家住浙江省臨海市白水洋鎮西村。15年前,正在準備開辦小型加工廠的胡某因和父母吵了幾句便負氣出走,一直不與家人聯係。其家人四處尋找,多次在報刊上登載尋人啟事,仍杳無音信。福建省東峰鎮公安分局在對轄區內所有外來流動人口進行拉網式清理登記時,發現在鎮內一個瓦片廠打工的胡某解釋身份時吞吞吐吐,似有難言之隱。在民警的一再詢問下,胡某不得不說出實情。分局立即向其出生地浙江省臨海市白水洋鎮派出所發出函調信,多次與他們聯係,終於使他的家人得知胡某在東峰鎮。當胡某的哥哥及叔叔專程趕到福建,看著10多年未見麵的親人,聽著公安民警的耐心勸導,胡某終於消除了心中的怨氣,抑製不住多年的思親之情,叔侄三人熱淚盈眶,緊緊相擁。等他回到家裏,他那個沒有親手去辦的加工廠已經在哥哥的手中頗具規模了。
未離家時壯誌滿懷,15年後回鄉時仍是一個打工仔。一股怨氣能生15年,還真是少見!
怨恨之氣多因自認為遭遇不公而生。生怨氣的對象多是自己的上級或其他有權勢者,而受害者往往是自己最親近的人。許多人為了形象,不方便在外人麵前發泄氣憤,隻能帶著一肚子的怨氣回家爆發,使家人成了受氣包,受害最深。靠生怨氣發牢騷,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心中裝滿怨氣,今天怪這個,明天怨那個,讓這種消極情緒經常困擾自己,不但會破壞自身的心理平衡,渙散自己的意誌和進取心,進而還會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的降低或紊亂。仔細觀察一下周圍,不難發現,那些牢騷滿腹、怪話連篇、怨氣衝天的人,幾乎都與事業成功無緣。怨氣,它隻會誤事,有百害而無一益。
在同樣或相似的外界刺激下,為什麼有人很少生怨氣而有人卻怨氣十足呢?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和情感的發生,不僅取決於環境刺激,還取決於人的認知水平,這兩者同樣重要。比如,對待車船票漲價一事,人們的反應相差懸殊。有些人憤憤不平,抱怨國家接連提高運費,增加群眾負擔;有些人則從國家發展經濟的大局出發,認為現在能源不足,運價成本大幅度上升,人員的工資也增長許多,運費理應提價,因此,並無怨氣。
這表明,欲不生或少生怨氣,必須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水平。
如果別人的言行觸犯了你,你首先要看一看對方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假如是無意的,則應該“不知者不怪”;假如是有意的,則要分析其言行是對還是錯。對者,應該欣然領教;錯者,可以采取恰當的方法回敬。凡事沒有必要生氣,否則便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氣易傷情:絕情的“老死不相往來”
生氣對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決於氣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長短。氣憋在心裏,不向外發泄,一般持續時間均較長。這種不良情緒壓在心頭不消散,可導致食不甘味,寢不安席,肌體的抗病力隨之下降,從而有損健康。氣憋在心裏,則是越憋越重,達到難以承受的程度,這時再驟然發泄,如同山洪暴發,即大發雷霆,我們稱之為盛怒,而盛怒則會對身心造成更大的傷害。
但我們更想說的是氣也會傷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最怕的是兩個最親或關係最密切的人相互生氣。如夫妻之間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鬥氣,誰也不服輸,誰也不先開口,久之不僅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而且夫妻關係也會日益緊張,隔閡加深,雙方感情受到傷害,甚至會招致嚴重的後果。
據調查研究,性格內向或孤僻者,以及平時很少與人交際,朋友甚少,不願意與親友同事談心的人,都比較好生氣。因此,這些人應該更加重視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加強自身修養。誠然,改變性格並非易事,但也不是辦不到的。這些人應該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社會活動,走出狹小的天地,多結交一些朋友,培養一兩項業餘愛好,經常參加文娛和體育活動。這些都可以逐步優化自己的性格,開闊自己的心胸。特別是要逐步養成與熟人、朋友、同事談心、聊天的習慣,心裏不痛快就及時向外宣泄。在這方麵,尤其需要得到其親友和同事們的幫助,當發現他們有氣憋著、悶在心裏時,就應該想方設法引導其將心裏話說出來。
人們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盡量做到不生氣。碰上了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消氣”;確實遇到煩心的事,也要“戒”字當先,戒除惱怒。當然,這不是簡單下個決心就能辦到的事情,其中還有道德修養和陶冶情操的問題。古人把“責己嚴,待人寬”以及“溫、良、恭、儉、讓”視為人際交往的準則,這對現代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遇事冷靜、待人寬厚並能適當克製自己的情緒,這實際上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動輒生氣,總是使家庭處於“戰爭狀態”,或者總是和朋友冷言相對,你的生活會快樂,會輕鬆嗎?
養身當以戒悶氣為本。要頤養身心,就要下工夫修煉品行,寬厚待人,謙遜處世。要做到不生氣,少生氣,要心胸開闊,寬宏大量,不要對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退一步”並非“懦弱”,而是化解矛盾的良策,或許還會由此冰釋前嫌,換得海闊天空。要頤養身心,還要學會息怒,善於控製和調理自己的情緒,把“生氣”這種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
· 情緒掌控術咽下怨氣,才能爭氣證嚴法師曾說:“一般人常說,要爭一口氣,其實,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這口氣咽下去。”人隻看得見別人的過錯,看不見自己的缺失,麵對別人的指責,也常不加自省,反倒以惡言相向來掩飾自己的心虛。
不中聽的話是一把銳利的劍,可以刺穿你的心髒,但是你也可以伸手握住它,使它成為你的利器。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一切在於你如何用心來麵對人生的挫折,你可以反駁別人的批評,斥責別人的無知,但這樣並不會使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反而得不償失。隻有痛定思痛、反求諸己的人,才可以化幹戈為玉帛。
麥金萊任美國總統時,因一項人事調動而遭到許多議員政客的強烈指責。在接受代表質詢時,一位國會議員脾氣暴躁、粗聲粗氣地給總統一頓難堪的譏罵。但麥金萊卻若無其事地一聲不吭,聽憑這位議員大放厥詞,然後用極其委婉的口氣說:“你現在怒氣該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責問我的,但現在我仍願意詳細解釋給你聽……”說罷,那位氣勢洶洶的議員隻得羞愧地低下了頭。
遭到別人的指責和抱怨的事常可碰到。遭人指責抱怨,是件極不愉快的事,有時會使人覺得很尷尬,尤其是在大庭廣眾麵前受到指責,更是不堪忍受。但從提高一個人的處世修養角度講,無論你遇到哪種情況的指責,都應該從容不迫,對者有則改之,錯者加以耐心解釋,泰然處之。為擺脫因指責而氣憤的尷尬局麵,不妨采納心理學家提出的以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