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那些傷,為什麼還放不下(2 / 3)

1. 保持冷靜

被人指責總是不愉快的,麵對使你十分難堪的指責時,要保持冷靜,最好暫時能忍耐住,並做出樂於傾聽的表示,不管你是否讚同,都要待聽完後再作分辯。因對方的一兩句刺耳的話,就按捺不住,激動起來,硬碰硬,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易將問題搞僵,將主動變為被動。

2. 讓對方亮明觀點

有些指責者在指責別人時,往往似是而非,含糊其詞,結果使人不知所雲。這時,你可向對方提出講清問題的要求,態度要和氣,如“你說我蠢,我究竟蠢在哪裏?”或者“我到底幹了什麼傻事?”以便搞清對方究竟指責和抱怨你什麼,讓對方及時亮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一策略往往能有效地製止指責者對你的攻擊,並能將原來的攻防關係轉變為彼此合作、互相尊重的關係,使雙方把注意力轉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3. 消除對方的怒氣

受到指責,特別是在你確實有責任時,你不妨認真傾聽或表示同意對方對你的看法,不要計較對方的態度好壞,這樣,指責完畢,氣也消了一半。即使當你確信對方的指責純屬無稽之談時,也要對其表示讚同,或者暫時認為對方的指責是可以理解的。這會使對方無力再對你進行攻擊;相反,你卻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時間進行解釋,從而消釋對方的怒氣,使隔膜、猜疑、埋怨和互不信任的堅冰得以化解。

4. 平靜地給惡意中傷者以回擊

也許,大多數指責者並不是出於惡意而指責別人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確有極少數人為了其個人目的而對他人進行惡意中傷的。對於這樣的尋釁挑戰者,應該堅定地表示自己的態度,不能遷就忍耐,更不能寬容而不予回擊,但應注意態度,以柔克剛。這樣,會使你顯得更有氣魄,更有力量。

忍得住世界就是你的

對某些不公平的事不理會、不計較,並不是窩囊,而是一種寬宏大量。懂得遇事先忍一忍的人,無疑是成熟和明智的人。

· 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

公元676年,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禪師慧能大師決定出山弘法,他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裏,他看到兩個和尚在飄動著旗子的旗杆下麵爭論不休。一個和尚大聲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動嘛。這還有什麼好爭論的。”另一個和尚反駁說:“沒有風,旗子怎麼會動?明明就是風在動嘛。”

兩人誰也不服誰,周圍很快聚了一堆看熱鬧的人,大家都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大師搖了搖頭,又歎了口氣,走上前去對人們說道:“既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子動,而是你們大家的心在動啊。”

人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動物,都希望能過得平靜、幸福,可日子真過得平平靜靜的話,又會不甘寂寞,就像那兩個和尚,對外麵的花花世界“心動”。

過去,這個風動還是幡動的故事,常常被當作批判唯心主義的靶子,但這其實是禪宗裏麵一個著名的公案。它是告誡佛家僧眾,麵對外麵世界的精彩,要能做到熟視無睹甚至是物我兩忘,這樣才能潛心向佛,早成正果。

做人也大抵如此。人要在滾滾紅塵裏、橫流物欲中、功名利祿下、美色誘惑前,保有不生氣的心態、超然的情懷,視若無物,才能靜下心來做事。一般的人耐不住寂寞,耐得住寂寞的則不是一般的人。古往今來的智者賢者、成功者,都是耐得住寂寞、安於平靜的。

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耐得27年的寂寞,寫下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司馬遷在屈辱中耐得住寂寞,終有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史記》問世;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為了能靜心完成巨著《複活》,吩咐仆人對外宣布他已死亡;作家蘇童成名之後,上門的采訪者、崇拜者絡繹不絕,各種筆會、研討會的邀請如同雪花般飛來,蘇童卻很冷靜地表示門外的繁華與自己無關;200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一向拒絕采訪,不出席各種會議,以致幾種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辭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

在喧囂而躁動的世界裏,一般人是很難耐得住寂寞的,因為滾滾紅塵中有太多的誘惑,殘酷現實中又有太多的羈絆,因此使得人們的心飽受世事的碾壓。但是,成就一番事業又必須能耐得住寂寞,十年寒窗、十年麵壁、十年磨一劍……寂寞是鍛煉人意誌的一種方法,也是孕育成功的一個環境。

軟件業的民族英雄求伯君當初為了編寫WPS,從1988年5月至1989年9月,把自己關在深圳某旅館的一個房間裏,夜以繼日地工作。兩耳不聞窗外事,隻要是醒著,就不停地寫。什麼時候困了,就睡一會兒,餓了就吃方便麵。在這16個月中,求伯君始終是孤獨的。有了難題,不知道問誰,解決了難題,也沒人分享喜悅。但他還是耐住了寂寞,完成了後來一舉成功的WPS。

著名作家王蒙說:“我們有許多研究學術的,搞創作的,吃虧在不能耐得寂寞,總是怕別人忘記了他。由於耐不得寂寞,就不能深入地做學問,就難有所成。”“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俗話從一個側麵表現了寂寞與成功的關係。名人之所以出名,那是因為他們能夠在無人問津的寂寞中堅持做事情。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篇》是一部體大思精、必然傳世的學術力作,但這部著作卻是他在“文革”時被下放到幹校期間完成的。從1969—1972年,整整3年的時間裏,錢錘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默默無聞的狀態下,一字一句地寫成了《管錐篇》。

“聖人韜光,賢人遁世”,要想成才、成功、成大氣候,除本身的天資、才能、毅力、見識等因素外,甘於淡泊,耐得寂寞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因為人生短暫,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不甘於寂寞,沉溺於花花世界之中,就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作保證,就難以在學業或事業上有所成就。

明朝的文征明自小並不聰明,字也寫得不好,但因為耐得寂寞、學習刻苦,最終躋身江南四大才子之列。當別人或飲酒閑聊、嘯歌相樂,或品茗對弈、消磨時光的時候,隻有文征明不湊熱鬧,獨自在一旁讀書寫字。

他每天臨寫《千字文》,要足足完成十大本才罷休。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後,文征明的書法就遠近聞名,購求他書畫的人踏破門坎。

我們每個人都是凡夫俗子,都要食人間煙火,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我們應該在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有了這種平衡點,我們就會少一些浮躁,多一分安靜,就不會被宴請、聚會、考察、報告、旅遊這些熱鬧的場麵所包圍了,就不會被撲克、麻將、彩票這些誘惑迷了心竅。麵對功利、奢華、喧囂,保持平和與淡然的心境,這才是做事應有的心態。

傅雷先生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著名的翻譯大師,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學術修養,被學術界稱為一兩個世紀也難得出現一位的巨匠。傅雷不僅在翻譯方麵,而且在文學、繪畫、音樂等各個藝術領域,都有極淵博的知識。他自己沒有彈過鋼琴,卻能培養出傅聰這樣一位世界知名的鋼琴家。他沒有學過專業美術繪畫,卻能夠賞識當時並不出名的著名國畫家黃賓虹,顯示出其獨特高超的藝術鑒賞力。

傅雷為什麼能有如此“天才”呢?他的成功就是來源於他的寂寞。

傅雷的兒子傅聰曾經這樣評價他的父親:“我父親是一個文藝複興式的人物,一個寂寞的先知;一頭孤獨的獅子,憤慨、高傲、遺世獨立……”至於傅雷本人,也曾一再告誡兒子傅聰“要耐得住寂寞”。

隻要能耐得住寂寞,全身心地專注於某行事業,就能取得驕人的成績。齊白石成名之後,有人就問他是如何從一個鄉下木匠成為一代國畫名師的,齊白石的回答是:“作畫是寂寞之道。耐得寂寞,百事可做。”要成就一番事業,實現人生追求,需要獨善其身,耐得寂寞,遠離誘惑,敬謝浮名,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這就是齊白石以及所有大師的成功之道。

· 忍一時者謀全局

西漢名將韓信年輕的時候,有兩種愛好,一是釣魚,一是劍。有一天,韓信帶著一把長劍走在街上,忽然,一群無賴擋在了他的麵前,其中一個對他說:“別看你帶著劍,其實是膽小鬼一個,如果你有能耐的話,就把我殺了,如果你沒有能耐,就從我褲襠下鑽過去。”說罷,叉開雙腿等韓信來鑽,這群無賴哈哈大笑。韓信頓時火冒三丈,真想一劍刺死這個家夥,但他咬了咬牙,冷靜下來,想了想,還是從無賴的褲襠下鑽了過去。

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韓信為什麼能忍受這樣的奇恥大辱呢?對此,韓信後來說:“我當時並不是怕他,而是沒有道理殺他,如果殺了他,也就不會有我的今天了。”作為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韓信的確不是膽小鬼,試想一下,如果韓信一劍刺死無賴,就難逃一死,哪有日後百戰百勝的韓大將軍呢?因此忍讓不是窩囊,我們要像韓信那樣“忍小忿而就大謀”,這才是大智大勇的表現。

忍耐不是麻木不仁,不是懦弱窩囊,相反,它更需要自信和堅韌的品格。能以犧牲自己的小利而保全大局,善於從容退讓,這不是窩囊,而是大公無私;對他人的小過失不理會、不計較,這不是窩囊,而是寬宏大量;失敗後,能忍受暫時的屈辱,在暗地裏默默積蓄力量,這更不是窩囊,而是忍辱負重。能做到這些,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將軍額上可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古往今來,那些最終成就大事的帝王將相,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忍讓的經曆。

唐朝的婁師德為人深沉,氣度宏闊,有極強的忍耐力。他的弟弟做州守被罷官免職後非常惱火,婁師德勸他弟弟說:“你要學會忍讓,不要因自己被罷官,就大發雷霆。”他弟弟說:“別人把唾沫吐到我臉上,我自己擦幹總算行了吧?”婁師德說:“不可以,你自己把別人吐到你臉上的唾沫擦幹了,會更加引起吐你人的氣憤,你要讓他自己幹了。”婁師德靠這種忍讓,得到了武則天的欣賞,官居宰相之位。

能包容一切、忍耐一切,必能改變一切、克服一切。當環境所迫或者與人發生矛盾和衝突時,有理智的人總會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自己有克製,忍讓忍讓再忍讓,一直忍到苦盡甘來的時候。

諸葛亮對孟獲一忍再忍,七擒七縱,終於以自己的忍讓征服了人心,保住了蜀國大後方的安寧與和平。但在六出祁山時,諸葛亮卻遇到了一個更能忍的司馬懿。當時,司馬懿深知自己的韜略不如諸葛亮,就采取拖延戰術,不出兵與諸葛亮決戰。無奈之下,諸葛亮派人向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裝,並遞信說:“如果你羞恥之心還沒有泯滅,還有點男子氣概的話,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戰。”司馬懿的左右看後,非常氣憤,紛紛請戰,但司馬懿卻堅守不戰。不久諸葛亮因積勞成疾而死,司馬懿沒傷一兵一將,不戰而勝。

古人說:“必須能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觸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別人難及的事業功名。”對於做大事者來說,忍讓是成就事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能在各種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種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負重拚搏更是一種本領。

越王勾踐在戰敗後,為了實現雪恥的宏圖大誌,他忍氣吞聲給吳王喂馬,當低三下四的馬夫。他的妻子為吳王獻歌跳舞。為了博得吳王的信任,勾踐甚至嚐過吳王的糞便,因此被吳王放回越國。回國後,勾踐臥薪嚐膽,重整旗鼓,最終一舉滅吳,殺死夫差,實現了複國雪恥的抱負。

有人認定,忍受委屈就是窩囊,承擔屈辱就是沒有骨氣,這是不對的。蘇軾就批評了這種觀點:“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準確地說,忍讓不僅是人在困難時的必然選擇,也是走出困境的一種智慧,更能彰顯一個人的美德。人都會遇到許多不愉快的、難堪的事情,因此會感到很氣憤,很窩火,但恰恰此時此刻的所作所為,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和風度。

廉頗和藺相如同是戰國時的趙國大臣,由於藺相如幾次為趙國立了功,趙王便封他做上卿,位置一下處於廉頗之上。廉頗因此很不服氣,揚言說:“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而藺相如聽到這話,就一直刻意回避他。在街上遇見他的車子,也都躲避,甚至假裝生病不上朝以免與廉頗同列。藺相如手下的人很不理解,藺相如解釋說:“我連秦王也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秦國之所以忌憚我們趙國,就是因武有廉將軍,而文有我啊。如果我們之間起了爭鬥,秦國就會乘虛而入,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趙國的利益。”廉頗聽說了這件事以後,十分羞愧,就主動到藺相如府上請罪。藺相如的忍讓使得趙國出現了將相和睦的大好局麵。

“人在屋簷下,哪能不低頭”,人在社會上,誰能不吃點虧,誰能不受點氣,忍讓一下並不是丟臉的事情。不過,忍讓也要有限度和原則。

對於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我們應該奮起反擊。因為無原則的忍讓,就是在縱容壞人或者壞習慣,這樣會讓好人受氣、壞人當道,如此的忍讓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忍讓也應掌握好原則,把握好尺度。忍無可忍之時,就無需再忍。

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一些無奈:親人、朋友、同事的誤解,甚至是欺淩,麵對這些“人民內部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忍耐。不生氣,其實就是一顆理解、寬容的心,意味著善解人意、通情達理。老話說的“將心比心”,現在提倡的“換位思考”,就是說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遇事多為別人著想,善於體諒他人的難處,理解對方那些一時衝動的言行,這樣自然就能平和地看待問題,也不會覺得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有了這種大度的胸襟與氣度,自然就能忍耐了。

牆上草生於寸土之上,瓦礫之間,勢單力薄的它們為什麼還能生存?

那是因為它們能逆來順受,能隨風搖擺。我們很多人的生存環境與牆上草差不多,沒有背景,沒有資源,完全是靠自己在打拚未來。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要忍耐忍耐再忍耐,如果為一些小事情而針鋒相對、以牙還牙,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如此一來,哪來的機會實現遠大的誌向與宏圖大業呢?

宋代蘇洵說:“一忍可以製百辱,一靜可以製百動。”這就是忍讓的巨大作用。如果我們對待非原則性的問題,能忍則忍,能讓則讓,肯定會讓我們心態更平和,生活更美好。

· 看透得失才能不生氣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裏,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法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裏麵,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常常能用這種方法捉到猴子,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

人們總會嘲笑猴子的愚蠢:為什麼不鬆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呢?但我們有時候也和猴子一樣,為了得到一些而失去了更多:為了得到職務而奴顏媚骨,失去了尊嚴;為了得到金錢而勞神傷身,失去了健康;為了成就事業而無暇顧家,失去了親情……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得與失是人生不能回避的輪回定律。

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沒有結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獻給了自己所熱愛的童話創作。當安徒生到了暮年,回憶自己人生得失的時候,他說:“我為童話付出了一筆巨大的、無法估量的代價,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幸福。”

是的,安徒生為了得到事業上的輝煌成就,失去了本可擁有的愛情,失去了家庭的溫馨,失去了享受天倫之樂的機會。不可否認,他的人生有太多的缺憾,但他卻獲得了創作的快樂。

得與失,是一種心態。得到了,不可小富即安,也不可貪得無厭;失去了,不必痛心惋惜,更不可一蹶不振。得到的不一定是好事,失去的也不一定是壞事,“塞翁失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得與失的轉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在對待得與失的時候,人們有這樣幾種態度。一種是得到了高興,失去了生氣,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態度。一種是失去了生氣,得到了也不安心。這種人活得最累,因為他們沒得到時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嫌所得不多,更怕得到的會失去。如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人生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有一位商業上的成功人士常常感歎:5年前,我窮得要命。吃的是粗茶淡飯,但胃口卻很好;穿的是很不結實的劣質衣服,但衣服裏麵的身子卻很結實;喝的是淡而無味的白水,但卻喝得有滋有味;住的是簡陋的房屋,但住得很安心;睡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木板床,但睡得香甜……那時雖然窮得要命,但我也快樂得要命。當時我就想,如果再有很多錢的話,那我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了。於是我就拚命地掙錢,終於掙到了很多很多的錢。結果呢?我現在是富了,吃的是最好的飯菜,但卻沒有一點食欲;穿的是光鮮的名牌衣服,但衣服裏麵的身子卻很虛弱;喝的是高檔飲料,但卻寡然無味;住的是豪華別墅,心裏卻很不放心;睡的是軟綿綿的席夢思床,但卻夜不能寐。得到了財富卻失去了快樂,真是得不償失啊!

還有一種態度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就是以不生氣的態度對待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對於別人之得,不攀比、不眼紅、不妒忌,借別人之得,找差距,明方向,添動力;對於別人之失,不旁觀、不譏諷、不消極,借別人之失,取教訓,振精神,創未來。這才是對待得失的正確態度。

· 獨木橋邊退一步

有一條大河,河水波浪翻滾。河上有一座獨木橋,橋很窄,僅用一根圓木搭成。有一天,兩隻山羊分別從河兩岸走上橋,到了橋中間相遇了。

但因橋麵太窄,誰也無法通過,這兩隻山羊誰也不肯退讓,在橋上用角頂撞起來,而且互不示弱,抵死相拚,最終雙雙跌落橋下被河水吞沒了。

《菜根譚》中說:“途經路窄處,要留一步讓別人先行,這才是涉世的安樂法。”上麵這則寓言也正蘊含了“經路窄處,留一步讓別人先行”

的道理。在狹窄的路口處,不妨讓別人先行,自己退讓一步。表麵看,好像自己吃虧,但實際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讓,勢必兩敗俱傷,倒不如互相寬容,對大家都好。

凡事都應該學會讓一步,給別人留有餘地,不要將其逼至絕處,否則也許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咬人”之類的俗語,大家肯定都是知道的,那何不對人對事都退讓一步呢?

以養魚作為比喻,做人退一步有三種境界:初級境界是玻璃缸裏賞魚,隻讓它在一定的範圍存在和活動;中等境界是池塘養魚,水肥魚躍;最高境界是讓魚歸江海,任其自由自在地遊弋。

為什麼有的人做不到退一步呢?那是因為他沒有做到不生氣,要麼自私狹隘,要麼斤斤計較,要麼得理不饒人。如果人人都能做事退一步,生活中的許多糾葛、怨恨、偏見和不快,都會煙消雲散,惡語中傷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反之,如果以情緒代替理智,讓憤怒主導行為,以牙還牙,睚眥必報,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現實中,因為一句話、一元錢的小矛盾而導致一場官司、一條人命的事不是經常發生嗎?

明代學者薛暄說:“讓步是一種喜悅,被別人寬容是一種幸福。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退一步其實就是凡事不生氣,不苛求,不極端,不任性,它有助於人際關係的融洽,有助於保持身體的健康,更能增加自身的道德修養。所以,當對人對事可以退讓時,我們就應該盡量多一些寬容,學會獨木橋邊退一步。

· 遇事衝動是“發狂的野馬”

在非洲草原上,吸血蝙蝠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其迅速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麼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事實上,害死野馬的不是吸血蝙蝠,而是他們自己。動物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會讓野馬死去,導致野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它暴怒的性格。

俗話說:“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如果我們遇事也如同發狂的野馬那樣,不能控製心態,不能理智、冷靜地麵對一切,就很有可能自取滅亡。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同生共死,齊心協力,從寄人籬下到打下了一大片江山,事業蒸蒸日上。可是,這一份偉業從關羽敗走麥城開始,就由盛轉衰——先是關羽大意失了荊州,被吳國生擒斬首;然後,張飛被部下暗殺;最後,劉備70萬大軍被東吳的一把火燒盡。這一連串的“倒黴事”,都是因為三兄弟的衝動。關羽的狂妄自大,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張飛為關羽報仇心切,情緒失控,以鞭打部下來發泄,導致被害;最後穩重的劉備也失去了理智,不顧孔明等人的苦苦規勸,執意伐吳,結果導致慘敗。

衝動是會受到懲罰的,西方有句民諺說:“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情緒一旦失控,心態一旦浮躁,那就好比推倒了命運的多米諾骨牌,會壞事連著壞事,黴運接著黴運。

悲歡離合本是常理,我們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沒有遇到過讓人生氣、令人氣憤的事呢?然而,無論從生理健康還是心理健康上講,遇到不順心的事動輒勃然大怒是有百弊而無一利的。因為怒氣猶如人體中的一枚定時炸彈,不僅會毀滅他人,還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