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還在傷心呢。這最大的蘋果,曆來是虛晃一槍,最終要回到他的嘴裏去的,他這次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再說也從沒遇到過這種事,於是跟客人急眼了。丁丁的父母自然是尷尬萬分,也驚恐萬分,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會發生這一切,於是趕緊向上司解釋,說這大的蘋果向來是謙讓一番,最後必定是要還給丁丁的。那位上司深深地“哦”了一聲,說我還有事就先走一步了,竟然是踉踉蹌蹌出的門。那位上司回到家,觸景生情,見了蘋果就傷感,不住地自言自語:“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
再看下麵這個故事。
一對農村夫妻四十得子,因而寵愛有加,在蜜罐中長大的兒子養成了一意孤行的脾性,做事毛毛糙糙,就連走路也走不好,時常掉進水田裏,很是讓望子成龍的父母焦心。
兒子7歲那年,順理成章上了小學。頑皮的他走路喜歡東張西望,不是弄濕了鞋子,就是弄髒了褲子,哭鼻子成了家常便飯。做母親的整日跟在他後麵洗,也無法讓他能穿得幹淨。
一天,孩子的父親帶一把鐵鍬去兒子上學必經的田埂上,在上麵斷斷續續地挖了十幾道缺口,然後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橋,隻有小心走上去才能通過。那天放學,兒子走在田埂上,看麵前一下子多出了這麼多的小橋,很是詫異。是走過去,還是停下來哭泣?四顧無人,哭也沒有觀眾啊。最終他選擇了走過去。當背著書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過小橋時,驚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沒有哭鼻子。
吃飯的時候,兒子跟爸爸講了今天走過一座座小橋的經曆,臉上滿是神氣。做父親的坐在一旁,誇他勇敢。以後,他上學的路上再也沒惹過麻煩。
妻子對丈夫的舉措有些不解,丈夫解釋道:“平坦的道上,他左顧右盼,當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途,他的雙眼必須緊盯著路,因而走得平穩。”
養兒為防老,要依靠兒女,必須從小正確培養,使其成材。
點評:
可憐天下父母心!。盡管現在人們對於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卻往往發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願難以實現。養兒防老的依靠落空。這是為什麼呢?這主要是教子無方!大人們應當經常地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興趣與愛好,以便因勢利導,撫育好下一代。
40、靠父母也
要讓父母成為你的靠山,你必須從內心孝敬父母,付出實際行動。
有一位公司老板,他非常推崇孝道,在用人時,他也把這個思想滲透了進去。
有一次,公司招聘人,老板親自主持麵試。他沒有提什麼問題,倒先講起了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他勤於政務,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有一天他不可避免的老了,便想到傳位的問題。他有三個兒子,他也都愛他們,所以一時不知該傳位給誰,於是問三個兒子,如何表達出他們對他的愛。大兒子說:“我將讓全國最好的畫師給父王畫肖像,好讓天下百姓知道是誰給了他們的幸福的生活,把您虔誠地供起來。”二兒子說:“我將召集普天下的才子為父王寫一部巨著,記述您的功德,讓天下的百姓都傳揚您的事跡。”三兒子說:“我隻希望天下太平,父王能少操一點心。”
故事講到這裏,老板問三個應聘者:“國王會選哪個兒子做王位繼承人呢?”
甲說選大兒子,乙說選二兒子,丙說選三兒子。
老板說:“三兒子是真的把國王當作自己的父親放在心裏的,所以,國王選了三兒子。”接著他又問:“你們記得父母的生日嗎?”
三個人中,隻有丙應聲說“記得”。
老板點頭笑笑,再問:“你們誰給父母洗過腳?”
甲、乙都無奈地搖搖頭。老板的目光注視著丙,丙也黯然地搖頭。
老板有些失望,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能夠為父母洗腳,說明他真正有一顆愛心,有愛心的人對工作肯定具有高度的責任感。”
丙低聲地說:“我十幾歲的時候,父母就相繼去世了,我還來不及為他們做什麼……但是孤寡一人的伯母經常接濟我,我便把她當做我的母親,現在她老邁,我就經常幫她梳梳頭、拉拉家常,或者買菜做飯。”
所有的人都沉默了。
點評:
父母的靠山不用製造,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說說話,刷刷筷子洗洗碗……
41、文人是靠山,仕途美女歸
為愛情私奔在封建社會,是需要超人的勇氣。
卓文君就是為愛情而叛逆的第一人,她大膽藐視倫理綱常,與心上人司馬相如“私奔”,給後人留下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話。
談到對愛情的大膽追求,人們首推卓文君,她是為愛情而摒棄封建世俗觀念,背叛封建禮教,追求愛情的第一人。千百年來,“文君私奔”的故事被人爭相傳頌。
毫無疑問,卓文君肯定是個大美人,不然,名冠天下的大才子司馬相如也不會對其癡情迷戀。
卓文君在愛情和世俗上的叛逆有一定的原因,那就是美貌與才華,這兩者越是突出,文君小姐越不甘心自己的美貌和才華被流於市井,一定要找一個相知相愛的知音。這可能是卓文君對愛情與家庭的理想。
卓文君出身富家,又是貌美的才女,自然被卓王孫視為掌上明珠。無奈命蹇,初嫁不久就死去丈夫。17歲正當青春年華,而每日隻能獨守空房,鬱鬱寡歡,隻做些看書彈琴之娛以消遣悲懷。入夜,文君小姐臨池撫琴,對月譜曲。文君顧影自憐,感月傷懷,琴聲中也似乎夾著少許幽怨:知音如此之少,縱使弦斷亦無人聽賞,罷了!罷了!……
17歲的懷春少女,迸發出了對愛情自由的向往,流露出對心目中家庭的追求,在那個時代,這就是最大的叛逆,不守禮教。文君生來就是一副叛逆性格,對於殺人的封建禮教不屑一顧,不但敢想,而且敢做,也隻有文君這種性格的懷春少女才能做出來。
似乎蒼天垂憐卓文君,在她失意孤苦之時,把年貌相當、才華橫溢的司馬相如推到了她眼前。
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辭賦創作的代表作家,是四川文化史上第一個著名文學家,大才子。人有旦夕禍福,誰也難於預料。司馬相如效命梁孝王,正是春風得意之際,孰料梁孝王突然患病而卒,司馬相如隻得回到成都。司馬相如無官無業,家貧難以自持,遂接受了老朋友,臨邛縣令王吉的邀請來到臨邛。
王吉既為一縣之長,常與縣中豪紳交際應酬。一日,適逢卓王孫家宴。王吉自在被邀之列。宴會集中了臨邛縣幾乎所有的頭麵人物,早就聽說大名鼎鼎的司馬相如正客居在王吉府中,於是卓王孫便派人去請相如,相如是聽說卓王孫以冶鐵起家,富可敵國,心想若能與其攀上點關係,說不定對自己的仕途也有幫助,於是欣然前往。
人們常說:有緣千裏來相會。司馬相如正是被某種機緣,將他一步步地推到臨邛,又推到了卓王孫家,推到文君小姐的眼前。
在卓王孫的家宴上,百餘名客人見司馬相如果然儀表不俗,風度雅致,不禁為之讚歎。
“司馬相如果然風流儒雅呀!”
相如此時已有幾分酒意,見珠簾之內,好像有一佳人偷窺,他心中明白如鏡:他來臨邛已多日,也曾聽聞卓王孫有一女對文學和音樂極有造詣,新寡在家;自己的琴技天下有名,為了答謝主人好客,對文君小姐的不幸遭遇,也隻可用琴聲表示其同情與愛慕。於是欣然領命,略整衣冠,盤腿坐於琴前,滿座為之寂然。
相如調定官商,彈將起來。
但聞相如啟齒作歌,歌曰:
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邀四海求其凰。
有一豔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由交接為鴛鴦?
凰兮凰兮從鳳棲,得托子屋永為妃。
交情通體必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珠簾之內,屏風之側,文君小姐已聽得如癡如醉。對司馬相如,文君小姐早已慕名,當相如的那篇《子虛賦》傳抄到臨邛時,她非要父親買來一閱。讀過之後覺得此人文采斐揚,名不虛傳,但不知他長相俊醜?及至相如客居臨邛,文君就更想親眼一睹,而此際雖有珠簾相隔,猶可見相如風度神采,果然是一表人才!卓文君早就對司馬相如傾慕已久,依照她的性格,焉能錯過這次機會。她要打破這種封建的婚姻製度的桎梏,擇夫成家。
封建社會講的是男女授受不親,無婚姻或血緣關係更不可私下謀麵,至於文君小姐偷看才子相如,更是背叛了倫理綱常。以文君小姐之才早已揣測出司馬相如的弦外之音了:
“鳳兮鳳兮歸故鄉”——這個“鳳”不就是指相如自己麼?
“遊遨四海求其凰”——“凰”是雌鳥,一定是指配得上他的佳人。文君小姐想到這裏,確信自己能“聞弦歌而知雅意”,不由得會心地笑了。
“有一豔女在此堂”——豔女?在此堂?莫非,莫非是指我?想到這裏,文君小姐不由得臉紅耳熱,一顆芳心跳動不已,並不是她對自己的容貌沒有自信,而是被這突如其來的褒揚所感動;同時,被一個陌生的男子如此當眾稱讚,她又不免有女兒家的羞澀。
“室邇人遐毒我腸”——啊!與他隻有一牆之隔,雖近在咫尺,卻如遠隔天涯。不會他已覺察我在簾內聽他彈琴唱歌嗎?
“何由交接為鴛鴦”——這不暗示要同我結為夫妻嗎?
文君聽到這裏,想到這裏,不由得甜蜜地笑了。
下半闋歌完全是相如在以“凰”的口氣相和了:“得托子屋永為妃。”文君知曉《春秋左氏傳》說:佳偶曰妃,怨偶曰仇——他不但要與我結為夫妻,還要成為恩愛白頭的“佳偶”。隻是,最後這一句:“中夜相從知者誰?”“中夜”,不就是半夜嗎?“相從”,莫非讓我與他“私奔”“知者誰”,就是這件事不能讓旁人知曉。
文君確信自己對曲子的理解準確無誤,她感到既興奮,又緊張。知音,這不就是千載難逢的知音嗎?今日,我理解他琴弦外音;異日,我之心他又何嚐不知?
對文君小姐來說,能得到這位海內知名才子之愛正是她所渴望的“幸福”。但是,司馬相如這一倉促突然的大膽要求,又使她備感為難。
這也不足為怪,雖然文君個性叛逆,思想開闊,但在那個時代弄不好是要給人戳穿脊梁的,況且這種結合方式,在此之前亙古未有。
文君小姐的內心在激烈地鬥爭著,她知道,司馬相如正在等著自己,——是等父親將自己許配給程鄭家的花花公子呢?還是今夜就到相如那裏去呢?她反複地思量,一時間,她又反複地吟詠起那曲《鳳求凰》來。
天快亮了,沒有什麼可猶豫的了,文君毅然站立起來,收拾了隨身行裝,悄悄跑出卓府大院——父親的責備、旁人的非議,算得了什麼?佳偶難求,卓文君的做法石破天驚!
人們都用心有靈犀一點通來形容有情男女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此話一點也不過分。此刻司馬相如猜想,文君小姐一定會排除萬難而來……
有人叩門,相如斷定是“她”來了!果然,門啟處,亭亭玉立著的正是文君小姐。相如喜出望外,“小姐,莫非是一人前來?”
“中夜相從知者準?”文君狡黠地一笑,“時候不早了,公子如何打算?”
“小姐與我一起奔往成都,如何?”
艾君羞澀地低下了頭,算是默許了……
天明,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正在臨邛通往成都的大道上。而昨日酣醉的卓王孫,忽然聽家人言說不見了小姐,他回想起司馬相如在酒席宴間的《風求凰》之曲,一下子就明白了,不由大怒:“這不肖女,我雖不忍殺之,但她休想從我這裏得到一文錢!”卓王孫怒氣未消之際,順手操起昨日相如所用之琴朝院中摔去。
後來,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在成都因生活所迫,“文君當壚”,卓王孫是好麵子的人,不忍女兒拋頭露麵,不得不贈予錢財接濟,相如既有佳偶,又獲丈人靠山,仕途可想而知。
點評:
我們除了看到這才子佳人千古典範的絢麗,也應該意識到愛情的滋潤,家庭的美滿也離不開生活的現實,“貧賤夫妻百事衰”,如果相如不得誌,僅開個“夫妻店”,那麼他會鬱鬱而終,想來文君也未必春風滿麵,看來,激情是不持長的,而愛情的鮮花,是離不開“牛糞”的。——老泰山卓王孫,或許是老靠山,還是功不可沒。
42、讓母親為你功德的依靠
有人說,男人在一定意義上是女人造就的。那麼,長孫皇後可謂是這方麵的典範。“玄武之變”時,她幫助李世民精心籌劃,事後規勸李世民以撫為主,以德報身為後宮之主,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對待皇子、公主,諄諄教誨,愛而不溺;每當太宗有過之時,細心規勸,做到“忠言悅耳”。正因為她具備了上述性格,所以她能功助貞觀,使太宗皇帝的事業前無古人。
女人,在封建社會,她們似乎是男人的附屬品,曆史並沒有她們的舞台,長孫皇後則以其優秀的品質,溫柔、克己、大公無私的品德塑造了一個母儀天下的形象。
長孫皇後是一個美貌、才華出眾的女人,然她的更可貴之處是她的品德,她是中國傳統性格中的佼佼者。佐夫成事、教子成才、勤儉持家、待人接物謙恭有禮,居高位而克己正身……正因為如此,她的品德,讓後人敬仰。
自古皇宮佳麗無數,皇帝都好色風流,嬪妃帝後的生死、更迭在他們眼中是平常的事,然而長孫皇後絕非一般嬪妃帝後可比,她在李世民豐功偉績的一生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李世民對她念念不忘。
在“玄武之變”中,長孫皇後自始至終都在發揮著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整裝待發,到玄武門伏擊要經過那裏去早朝的太子李建成。隻見長孫氏身著禮服,頭綰珠髻,手握酒杯,緩步而來,她的臉上帶著一種持重的笑容,柔和安詳的目光徐徐地從每一位將士身上掠過,宛如情人的鼓勵,又如母親的囑咐。
“諸位將士,”長孫氏一字一頓地說,“今天的行動關係重大,我在這裏給大家餞行,誓為秦王效忠。”眾將士聽罷,無不熱淚盈眶,把手中的酒杯高舉起,仰頭把杯中的酒一飲而盡……
李世民率領精兵猛將成功的發動了這次政變,一舉登上了王位。長孫皇後沉穩、冷靜的個性在這次政變事件中初露崢嶸,一般人看來這似乎是有些“過分”,殊不知,自古爭權奪勢不是魚死就是網破,何況,李世民繼承皇位後把那個時代的中國推向了世界的頂峰。
一個人的個性還能從一些生活瑣事中體現出來,下麵我們再看看長孫皇後性格中節儉的一麵。
玄武門政變,李世民除掉了太子李建成,李淵就順水推舟地把皇位讓給了李世民。功垂千秋的唐太宗便登基了,長孫氏也由秦王妃改封為皇後。
此時,百廢待興,長孫皇後雖身處皇宮,但她深知民生艱辛,便率先在宮中提倡節儉,平日的穿著打扮從不華麗,日常的用品也是僅僅夠用就行,不鋪張浪費,不講排場。而且,她的這種節儉行為,並沒有隨著國家經濟狀況的好轉而改變,一直到死,她仍注意節儉。
長孫皇後自己以身作則平日訓導諸皇子,也常常是以節儉為先。一日,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告訴長孫皇後,說東宮器具用品實在太少,要再添置一些。長孫皇後一口回絕,對乳母什麼也不敢多說,回去連忙稟告了太子。自此東宮的器具始終如一。
還有一次,一個嬪妃生下一個小公主後不久,便身染重病而去。嬪妃死後,長孫皇後對其小公主倍加疼愛,其程度甚至超過了親生的子女。這小公主便是豫章公主。這件事,一直成為宮中的佳話。
我們再說說長孫皇後的明禮聰慧。她非常尊重自己的夫君,但每當太宗有過時,她總會巧妙的進行勸諫。而不像時下的“枕頭風”,丈夫犯錯誤往往從女人收禮開始。
長孫皇後的女兒長樂公主深得唐太宗的寵愛。貞觀六年,長樂公主出嫁時,唐太宗命令有關司署機關給長樂公主的嫁妝的數目竟是當年長公主永喜公主的一倍。大臣魏徵覺得不妥,便規勸太宗說:“長公主是公主的長輩,雖然她們和皇上的關係不同,因此感情上有差異,但禮法本身並沒有差別。如果給公主的禮品超過長公主,這在禮法上講不通,隻會讓人看出皇上感情方麵的親疏。請皇上還三思。”太宗聽後覺得有理,但不好改變主意,便到後宮把魏徵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後,意思是讓皇後出麵處理。長孫皇後感慨地說:“妾常聽陛下稱魏徵忠直,並不知為什麼,現在知道了他能用禮法製約人主,防止發生越禮之事,真是難得的社稷忠臣。想想妾與陛下幾十年的結發夫妻,又蒙陛下恩寵,言語之間還得先看陛下的臉色,不敢輕易冒犯龍顏神威。難得他以臣子對君王,尚能直言不諱。這件事照他說的去做就是了。”
事後長孫皇後派內侍帶上錢400緡、絹400匹送到魏徵家,並說:“早就知道您正直不阿,今天我才真正看到,這些東西賞賜給您,希望常秉此心,忠正為國、永無改移。”
如果說長孫皇後在主持後宮中表現出了克己奉公、陰柔明哲的個性的話,那麼她的這種品德更多的是表現在對唐太宗的忠心和唐朝的長治久安上。
唐初重臣房玄齡因一件小事被李世民免了官,這件事給當時正在生病中的長孫皇後知曉。她用極其微弱,但卻清晰的聲音規勸李世民道:“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忠心耿耿,當年的許多機密謀劃,都是他的功勞,並且從未向外人泄露過半句,”長孫皇後喘了一口氣,接著說:“像這樣的人,非因十惡不赦之罪,願陛下千萬不要輕易棄逐,不然數十年來追隨你的大臣都會寒心的。請陛下三思?”望著她期待的目光,太宗重重地點了點頭。“妾很不放心我的本家兄弟。為了保全他們的子孫,千萬不要讓他們處權要之位,隻要讓他們以外戚的身份常常奉朝參駕,瞻仰龍顏就是大幸了。陛下請務必不要忘了妾的這席話啊了。”
“自古聖賢都崇節儉,隻有無道之君才大興土木、勞費百姓。妾這一生無益於人,死後也不必留害於世,但求入土為安。請陛下依山而葬,不必起墳,也無須棺槨,所需之物,都用木瓦,儉薄送終,就是陛下對妾的一片心意。陛下會時常看見妾的。至於女兒們,也不必讓她們前來奔喪,免得她們悲傷,人心裏不舒坦。”這便是一個皇後的遺言。
長孫皇後陰柔明哲,克己奉公的性格寫在“玄武之變”中,寫在“貞觀盛世”上,寫在大唐江山上,更刻在盛唐老百姓心中。
長孫皇後身為一國之後按理說她富可敵國,根本用不著如此的操勞和節儉。寫到這裏,使人想起一句古訓“家有賢妻,男人不做壞事,換句話來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一位賢惠的妻子”。
點評:
“家貧思賢妻”,長孫皇後難能可貴的是身為皇後,助夫,教子,母儀天下,其實不論時代如何變換,在中國男人的心目中,在他們的骨子裏長孫皇後都是“中國妻子”的楷模。
43、馬皇後:天生旺夫相
馬皇後經曆了朱元璋出身卑賤、落難赴危、兵危勢弱、一統天下的全過程,並自始至終在堅定的支持、幫助著朱元璋,有如此賢妻,真是天生旺夫相!
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賢惠的女人,這句話特別適用於當男人未成功時。明代開國皇後馬皇後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她天生一副旺夫相。從和尚到皇帝的過程中,對朱元璋的“幫助”最大的應該數夫人馬皇後。她不僅品行高尚,而且一生中做了許多好事,極其賢明,多次幫助朱元璋脫險。甚至可以說,若無馬氏的協助,朱元璋不僅成不了大明的開國天子,早就嗚乎哀哉了!
朱元璋早年做和尚,窮困潦倒。後見郭子興起兵反元,就投到郭子興的軍中。郭子興見朱元璋氣宇不凡,相貌出眾,對他十分看重。朱元璋作戰勇敢,智勇兼備,打了不少勝仗,郭子興就對他更加器重。馬氏就是這個時候嫁給朱元璋的。
馬氏不是郭子興的親生女兒,而是他收養的義女。但不管怎麼說,這時馬氏的身份、地位是比朱元璋高許多的。馬氏早就聽說朱元璋之名,朱元璋也知馬氏是郭子興的義女,二人相互傾慕,結婚後十分和睦。朱元璋做了郭子興的乘龍快婿,不久就被提升為鎮撫,再加上他戰功赫赫,大家都尊稱他為朱公子。郭子興見朱元璋威勢日重,倒還沒有多想,他的兩個兒子看了卻心懷嫉妒,再加上朱元璋同他們稱兄道弟,他倆更覺不滿,想除掉朱元璋。兄弟編造謊言,屢屢在郭子興麵前讒毀朱元璋。起初郭子興不聽,但說得多了,郭子興不免起疑,尤其是郭子興的性格不夠大度,偏懷苛刻,遇事不能明辨,易聽人言,所以,郭子興害怕朱元璋真的擅權自專,將來會危及自己。而這時朱元璋並不知道郭子興對他已起疑心,在軍事會議上還是率先發言,不免有頂撞郭子興的地方。郭子興大怒,找了個借口,把他關了起來。郭子興的兩個兒子聽說了,覺得害死朱元璋的時機已經到來,便偷偷囑咐膳夫,不要給朱元璋送飯,把他活活餓死。
馬氏便探知了此事。她偷偷地跑進廚房,拿了一塊剛剛下鍋的熱餅,準備送給朱元璋吃,誰知剛出門就撞見了義母,她怕被義母看破,連忙把熱餅塞進懷中,熱餅燙在皮膚上,疼痛難忍。馬氏一麵向義母請安,一麵眼睛瞅著別處,臉上也顯出很不自然的神情。義母見她神情有異,卻偏偏叫住她尋根問底,後來實在燙痛難忍,就伏地大哭,說明了原委。等取出餅來一看,胸乳都被燙爛了。義母了解到這一情況,連忙勸告郭子興,郭子興也覺得關禁朱元璋太過分,再加兩個兒子暗害於人更是情理不容,於是放出了朱元璋,對兩個兒子大加訓誡。朱元璋知道了馬氏揣餅爛胸的事以後,大為感動,尤其是馬氏以此打動義母,再由義母說動郭子興,救出了朱元璋的性命,還能使他恢複原職,朱元璋更覺得馬氏德才俱佳。
有一天,一隊賊兵來到滁陽城邊,郭子興得知報告,立即把朱元璋召來,命令他把賊兵消滅掉。朱元璋接受命令剛要離去,郭子興又命令自己手下的一員將領與朱元璋一起出戰。朱元璋見郭子興這樣安排,知道郭子興對自己懷有戒心,也不計較。二人並馬出城,戰鬥剛剛開始,該將就被箭射中身體,調轉馬頭,奪路向城中逃去,將朱元璋的陣勢也衝亂了。賊兵乘機殺來。幸虧朱元璋神勇,擋住了賊兵的衝殺。等到眾兵衝過來,朱元璋反守為攻,衝殺在最前麵,殺得賊兵四處亂竄,爭相逃命而去。
朱元璋勝利回城,向郭子興報功,但郭子興隻是冷淡地敷衍了幾句。朱元璋非常懊喪,回到自己家中,長籲短歎。朱元璋的妻子見了,就關切地問:“聽說夫君打了勝仗,我正為你高興,為什麼夫君卻悶悶不樂?難道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嗎?”朱元璋說:“你怎會知道我的心事?”馬氏說:“莫非是我義父薄待了你?”朱元璋被妻子猜到心事,更加煩悶,說:“你知道了,又有什麼用呢?”馬氏說:“你可知道義父為什麼這樣對待你嗎?”朱元璋說:“以前怕我專權,已削了我兵權。現在懷疑我不肯盡力,我卻爭先殺敵。雖然打了勝仗,你義父仍然對我冷淡。我不知道什麼地方得罪了他,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才好。”
馬氏想了一會兒,問:“你每次出征回來,有沒有給義父禮物?”朱元璋聽了一愣,說:“沒有。”馬氏說:“我知道其他將帥,回來時都有禮物獻給義父,夫君為什麼與別人不一樣?”朱元璋忿然說:“他們是擄掠來的,我出兵時秋毫未犯,哪裏會有禮物!就是有從敵人那裏奪來的財物,也應該分給部下,為什麼要獻給主帥?”馬氏說:“體恤民生,慰勞將士,理應如此。但義父不知道這些,見別人都有禮物,隻有夫君沒有任何表示,反而懷疑你私吞金帛,因此心中不高興,這才薄待了夫君。我有一個辦法,可以使你與我的義父盡釋前嫌。”朱元璋問:“你能有什麼辦法?”馬氏說:“我這裏還有一些積蓄,把它們獻給義母,請義母向義父說明情況,義父一定很高興,不會再難為於你。”朱元璋覺得十分過意不去,說:“就按你說的辦吧,隻是這樣做太委屈你了。”
第二天,馬氏將自己積蓄的貴重首飾等物品一一送給義母張氏,並且說是元璋孝敬義父、義母的一點兒心意。張氏滿心歡喜地告訴郭子興,郭子興神色怡然地說:“元璋這麼有孝心,以前倒是我錯疑了他。”自此以後,郭子興對朱元璋疑慮漸釋,遇到戰事,都和朱元璋商議。翁婿和好,滁陽城從此鞏固。
一方是自己的丈夫,一方是自己的義父,要想解除二人的隔隙,談何容易?個性機警周密的馬氏努力找到症結所在,積極想辦法消除誤會,讓義父高興,保住丈夫的前程。有此賢妻何愁事業不成?
不久,郭子興的兩個兒子邀請朱元璋出去飲酒,馬氏囑咐朱元璋說:“這兩個人幾次三番想害你,這次一定沒安好心,你一定不要喝他的酒。”經馬氏提醒,朱元璋就想了一個計策。等他和郭氏兄弟一起走到半路,朱元璋忽然從馬上一躍而下,對天喃喃而語,若有所見,過了一會,翻身上馬,馳騁返回。郭氏兄弟在後麵追喊,朱元璋回喊說:“我不負你,你何故設計害我,如今天神告訴我,說你們二人在酒中下毒,天神下令讓我回去!”郭氏兄弟聽了,直嚇得汗流浹背,私語道:“置毒酒中,我倆未對任何外人說過,他怎麼知道,難道真有天神助他?”從此,兩人再也不敢陷害朱元璋了,就是在郭子興的麵前,也不談及朱元璋的功過。
在這件事上,馬氏又立了大功,如果不是馬氏提醒,不知後果會怎樣,說不定朱元璋早就成了孤魂野鬼了,這樣的賢妻,何止是教導男兒不做壞事?
個性謹慎多謀的馬氏在郭子興病死之後,越發顯示出了其睿智和寬厚,在朱元璋身邊起決定性作用。朱元璋每次出兵打仗,軍中的文書多交給馬氏辦理。
馬皇後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曆盡艱險,不僅常常參與軍事,在空閑時間,還帶領婦女趕製軍衣,可謂竭心盡智,勞苦功高,應算得上“開國皇後”。
對於子孫,馬皇後的教訓也非常嚴格,她生怕後人會變成紈絝子弟,就教育他們不忘艱苦。幼子朱施很受馬皇後和朱元璋的疼愛,長成後被封為周王。馬皇後怕他離開了自己會變壞,就特派江貴妃跟隨監視,並送給江貴妃一件紕衣和一根拐杖,告訴江貴妃說:“如果周王有了過失,就讓他披紕衣而受杖,紕衣是讓他不忘太祖起自窮苦,拐杖是讓他不忘刑律。他如果不能及時改正,那就回來報告我。”果然,周王到了封地以後,曾想放縱自己,但江貴妃嚴加督責,周王終未有大惡。
馬皇後起自寒微,一直不忘本色,雖貴為皇後,卻過著較為儉樸的生活。平時,她衣不重彩,多穿絲麻織成的粗布,過去的破爛衣服什物也總是修補再用。但她並非吝嗇,在許多地方,她十分大方。一次,朱元璋視察太學,馬皇後聽說太學生有幾千人之多,便問他們的生活是怎樣安排的。當她得知太學生是由國家供應飯食時,便說:“太學生雖免去了饑寒之虞,但他們的家屬卻不一定有生活保障,希望能給那些家境貧寒的太學生以補助,讓他們的妻子老小不至挨餓受凍。”還特別建議設立了紅板倉,積聚財物贈送生員的家屬,以保證太學生無後顧之憂,安心讀書。
家有賢妻,男兒不做壞事,然而馬皇後在朱元璋的千古帝業中扮演的何止是賢妻的角色。她輔佐朱元璋打天下,又輔佑朱元璋治理天下,況且能贏得暴君朱元璋的敬重。不知今天的女性能從馬皇後的命運中受到何種啟發?
點評:
大腳馬皇後,是個平民皇後,不淪貧賤富貴,始終如一,朱元璋的經曆告訴人們,男人畢竟是男人,而女人的作用,品德是千軍萬馬代替不了的。大明的江山有馬皇後的一半功勞!
44、匈奴單於的大靠山——王昭君
昭君出塞已經過去2000多年了,但人們仍然沒有忘記王昭君,她深明大義品行一直為後人競相傳頌。為了各兄弟民族世代友好往來奉獻了一生。
王昭君出生在西漢衰微的時候。同是漢朝,漢武帝的鐵蹄踏出過中國的疆域,以武力征服了匈奴,而漢元帝自然沒有漢武帝的能力,對匈奴以安撫為主。王昭君就是這個時候入宮的。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向漢求婚,漢元帝正愁沒有辦法安撫匈奴呢?一聽匈奴向漢求婚,正巴不得呢,所以十分高興的答應了他的這個請求,挑選一位後宮的宮女封為公主再賜給他為妻,並立刻命後宮的總管去挑選。
這時王昭君以絕大勇氣站出來了,自告奮勇願去匈奴和親,做匈奴呼韓邪單於的寧胡閼氏。元帝為自己的後宮有這樣深明大義、公而忘私的女子感到吃驚,於是就答應了。
曆盡千辛萬苦,昭君與呼韓邪單於一行終於來到了匈奴國都五原。呼韓邪單於舉行了匈奴式的隆重婚禮。然而,當滿心熱情的昭君開始適應大漠上的生活時,她發現,這裏的人們對她並不友好,甚至充滿了敵意。
寬容的王昭君,以博大的胸襟去感化他們,親身教匈奴婦女紡紗織布,縫衣繡花,播種穀物。還經常接濟貧苦的匈奴百姓。昭君也學穿胡服、吃胡餐、說胡語、唱胡歌。她同匈奴人民一樣住穹廬,披氈裘、食畜肉,這一切對於生在南國水鄉的昭君來說,是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才堅持下來的。漸漸地大臣、妃子開始接近他,善良的匈奴百姓尊稱她為“寧胡闕氏”。
呼韓邪單於上書漢元帝,稱“昭君公主勤勞善良,受到廣大匈奴百姓的愛戴。”
王昭君奉獻、勇敢、犧牲還表現在遂胡風“父死子承其母”上。兩年後,呼韓邪單於病死,王昭君悲痛不已。她日夜思念死去的呼韓邪單於,思念千裏之遙的故鄉,於是上書求歸長安,幾個月後,新繼位的成帝敕令昭君從胡俗,昭君聞訊,如天打五雷轟,整日鬱鬱寡歡,心情沉重哀傷。
當人性與習俗再次交鋒時,個性大公無私的王昭君選擇了後者,她忍著“子承其母”的委屈,這需有絕大的勇敢,因為昭君自幼秉承傳統儒家思想,雖說複標累非其所出,但她深知這種行為,無異於亂倫,但王昭君頂住了這一切屈辱,再次嫁給了呼韓邪單於大闕氏的長子複株累單於雕陶莫幕。
完婚後,深明大義的昭君和複株累單於感情融洽,並生下兩個女兒。也許是勤勞勇敢的匈奴人民要求見寧胡闕氏和求雪的虔誠感動了上蒼,因為大漠許多年以來,不見雨雪,即是偶爾碰上下雪,也隻是飄灑幾瓣雪花,可是在匈奴人民傳統節日——求雪節這天,卻下起了鵝毛大雪。這是匈奴以往從未有過如此景象。
在昭君帶來的木匠幫助下,匈奴人民開始蓋起了簡易的磚房,並找到了許多清泉。這些泉水清洌甘甜,芳香濃鬱,既能喂養牛羊,又能食用和灌溉莊稼。匈奴人為了感激昭君給他們帶來的清新泉水,匈奴人民選擇其中一口最甘醇的井稱為昭君泉,以示永久紀念。
同時,昭君從大漢王朝帶來的許多的菜種、果苗、藥材都得到成功的培植,匈奴人民和這塊生生不息的大漠土地,到處煥發著當年昭君憧憬的一派生機。
精美的瓷器、藥材、鐵器等還有中原特產紛紛在大漠落戶,同時,他們向昭君從大漢帶來的工匠那裏,學到了冶鐵、製服飾、醫療等技術,造福勤勞勇敢的匈奴人民。
在昭君的啟迪下,匈奴人民認識到他們沙漠中的坐騎駱駝的用途。駝絨保溫性能好,彈性強不易壓坍,是高級的毛織物的原料,匈奴人民學會了用它織地毯、織布、製作駝絨衣服。
10年後,複株累單於病死,昭君從此寡居,時年33歲。然而對於大闕民與其子事說,王昭君是他們不可多得的靠山,是他們的最大賢內助。
此後的20多年裏,昭君致力於匈奴農業的發展上,在匈奴人民的心目中,昭君成了萬能的神。
昭君出塞已成曆史,不管她出塞能不能安漢,但可以肯定一點,那就是昭君出塞促進了各兄弟民族的友好往來,因此王昭君已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象征,一座豐碑,她不僅僅是一個平凡人的靠山,而是一個國王,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中華民族人的靠山。
點評:
當昭君麵對“父死子承其母”的野蠻風俗時,她可以死了之,但她沒有。是留戀人世的富貴嗎?不!她深愛著草原上一切,故國不堪回首,也許她是以草原為家了,落淚吧!草原上的人們,這種偉大的犧牲,驚天地泣鬼神,男子也汗顏啊!
45、文成公主:漢藏一家親
文成公主在中國民族史上的巾幗英雄,她以柔弱美麗的身軀擔負著盛唐與吐蕃人民友好往來的重任。為民族的安定,交往及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成公主原為唐宗室之女,自幼被唐太宗和長孫皇後收養在宮,在宮中,得到鍾愛,被封為文成公主。
長孫皇後對文成公主十分鍾愛,她不僅常常用深入淺出的道理來教育文成公主,還以自己的言行為子女做表率。有其母必有其女,文成公主也養成了賢惠端莊的高貴氣質。
在帝後的嗬護下,16歲那年,文成公主已經成為一個端莊嫻靜的美貌女子。她知書達禮,多才多藝,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
文成公主生活的時代,正是唐王朝走向全盛的時期。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使唐王朝迅速地達到天下大治的局麵。社會安定,生產穩步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出現了牛馬遍野、豐衣足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成為被曆代人們所稱道的太平盛世。
許多邊疆少數民族仰慕大唐文化,更是為了尋求唐王朝強有力的支持與保護,許多部落首領在朝供時,紛紛向唐朝表達了求婚聯姻的願望。藏王鬆讚幹布就是其中一個。
公元639年冬,鬆讚幹布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讚率領一支一百多人的求親隊伍,帶著五萬兩黃金和數百件珍寶,以及吐蕃最名貴的寶物——一件鑲嵌著珠砂寶石的金甲,作為聘禮,向唐室求婚。聰明剛毅的祿東讚給唐太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唐太宗對他很賞識,答應選一位唐室公主嫁給鬆讚幹布,這時,唐太宗首先想到的就是文成公主。
唐太宗對這個頗有長孫皇後遺風的公主寵愛有加,也是舍不得讓她遠嫁邊陲的。但從大局出發,他也隻好忍痛割愛,給了公主很多寬慰、鼓勵和教誨。
一個16歲的女孩,遠離親人,不遠萬裏深入到荒蠻之地,需有絕大勇氣,麵對入藏困難重重,她以頑強的毅力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挑戰。
性格廣博、心地善良的文成公主與鬆讚幹布成親後,沒有以大國公主自居,而是時時處處以身作則遵循吐蕃習俗。
山南是吐蕃最早發展農業的地方,生產以農業為主。在這裏,文成公主親自參加並指導她從中原帶來的蔬菜、水果、藥物、稻麥種子的試種。經過公主的努力,吐蕃的農業逐漸向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看齊了。
文成公主還命令漢族工匠在許多水流湍急的小河上安裝水磨,吐蕃勞動人民對於這種新機械從一開始就能夠接受。當他們看見青稞麥碎為粉末,節省了勞力時,都歡喜若狂,奔走相告,並爭相學習使用。由於帶來的懂技術的工匠數量有限,不能滿足藏族人民急於使用新技術的迫切願望,文成公主建議鬆讚幹布向唐朝請求派遣更多的碾磨工到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時,把種桑養蠶、釀酒、製陶、造紙、冶墨等方麵的工藝技術從唐朝帶到了吐蕃。先前,西藏沒有文字,仍停留在木頭上劃簡單符號和結繩記事階段,這不適應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熱愛詩書的文成公主入藏後,發現了這一情況,感到不可思議,於是向鬆讚於布提出了創造文字的建議。鬆讚幹布對文成公主言聽計從,馬上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習,按照藏語的特點,造出30個字母的單音綴孤立語拚音文字。這對於促進西藏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和密切漢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來的四書五經和各種詩文對吐蕃影響也很大。鬆讚幹布對唐朝的高雅的風範特別羨慕,向文成公主請教其中的原因。文成公主告訴他,這都是飽讀詩書、習學禮儀的結果。因此,在藏文創立之後,鬆讚幹布多次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去學習詩、書,將許多漢族的典籍都翻譯成藏文;同時,他還延請了不少漢族文人,幫助擬寫文書公告。這些措施,有利於提高藏族人民的文化水平。
文成公主到了吐蕃,還進行了許多旨在提高藏族文明程度的改革。她參照唐朝的律例法令,和鬆讚幹布一起,規定了必須懲罰的殺生、偷盜、奸淫、說謊等惡行十則,以及必須獎勵的言語忠實、行為篤厚、幫助鄰人等善行16要。她一係列活動,打通了吐蕃人民通向中原文明的道路。
在鬆讚幹布的眼裏,文成公主母儀天下,是最大的賢內助,是他最好的大靠山。
公元650年,在文成公主入藏的第十個年頭,鬆讚幹布在一場流行性瘟疫中去世。
文成公主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擊。十年的共同生活,使她和鬆讚幹布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感情。鬆讚幹布英武的氣質,好強爭勝的性格,虛心好學的精神,尤其對公主的尊重、對唐蕃友好的執著,都被年輕的文成公主看成是一生的依托。現在,夫婿已經撒手而去,而在少數民族國家裏,國王一旦去世,王妃的處境常常是很艱難的。今後到底怎麼辦,文成公主陷入了沉思之中。
唐高宗派來的吊唁的使者、左武侯將軍鮮於匡濟給她帶來了兩種選擇:回長安或留在吐蕃。朝廷希望當然是後者。權衡再三,公主忘不了太宗皇帝要她幫助藏民、和好唐蕃的囑咐,忘不了鬆讚幹布對她傳播先進文明、造福吐蕃人民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她已經愛上了西藏這塊神奇的土地,她舍棄不了愛戴她的淳厚樸實的吐蕃人民。她毅然決定留下來。
點評:
在文成公主的眼中,也許沒有什麼比離開長安更難受了,但“漢藏一家”的意義使她毅然入藏,心胸博大的人,天下為家。漢族的好女兒,藏族人民的靠山。
46、在朝內助:賢妻良母嚴祖母
大清孝莊文皇後,曆經三朝,二度匡扶幼主,可說孝莊文皇後,穩定了清初愛新覺羅家的江山,又促使其走向繁榮。
努爾哈赤以鐵騎建立了後金後,傳位於皇太極,莊妃13歲嫁給皇太極,皇太極繼位後受封莊妃。這時,正是後金與明王朝對峙階段。孝莊就是這時候登上曆史舞台的。
皇太極繼承帝位並建國號為大清之後,麵臨著一係列的政治問題需要解決,政權建設急需強化。在太宗延攬人才,定疆開業上,莊妃成功地扮演了皇太極政治助手的角色,做了皇太極最有用的大靠山。莊妃施妙計勸降明朝宿將洪承疇一事就充分反映了她忍辱負重的為家犧牲的精神。洪承疇,福建南安縣人,是明王朝為數不多的驍將之一,文韜武略過人。
崇德五年(1640),清太宗果斷地發動了對明朝的最後決戰——鬆錦決戰。
崇德七年(1642),鬆錦之戰後;洪承疇戰敗成了清軍的俘虐。皇太極愛惜其才華,意欲招降。這更難能可貴。
在招降的過程中,莊妃扮演了一位傑出政治助手的角色,他用美人計降服了洪承疇。受到皇太極格外的嘉許,在後宮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清廷大臣深為她的智慧和才幹所折服,從而奠定了她在滿族政權中的崇高政治地位。
最能體現莊妃成為家庭中的靠山的是扶子匡正,在政治鬥爭中站穩腳跟。
雄心勃勃的皇太極還未來得及一統天下就撒手而去了。由於事情太突然,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又拉開了帷幕,莊妃高超的政治才華在這場戰鬥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時,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應是代善、豪格和多爾袞三人。
最危險的時候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處事能力,莊妃深知宮廷鬥爭的殘酷,從最初的恐慌與忙亂中鎮靜下來以後,開始考慮用智慧、權力搭建一座橋梁,把所有的力量團結起來,使大清國的戰車一如從前地繼續向前衝鋒。同時,她也要利用這次機遇來改變自己和兒子的命運!
經過一天一夜的思想鬥爭,莊妃有了清楚的打算。天一亮,她就帶著福臨拜訪了正宮皇後哲哲。哲哲是一國之母,在形勢混亂的局麵下,首先要取得她的支持。莊妃利用哲哲皇後的地位,先後召見了代善與豪格兩人,說服他們放棄爭奪皇位,支持福臨繼位。
在諸派政治勢力中,最難對付的就是多爾袞和阿濟格、多鐸一派,莊妃決定親自會見多爾袞,與他談判。
莊妃是個善於揣摸人情心態的女子,她的能言善辯征服了多爾袞。
就這樣,在莊妃緊鑼密鼓的公關活動中,皇九子福臨由一個不惹眼的普通皇子,一下子成為代善、豪格和多爾袞心中認可的皇位繼承人。雖然他們三人不可能馬上放棄爭奪皇位的打算,但隱約中都意識到或許如莊妃所言,擁立福臨繼位,才是目前解決王位爭端、保護各自利益實現的最佳途徑。
兒子繼承了皇位,但畢竟才6歲,如何保住皇位,又是擺在莊妃麵前的一大難題。福臨繼位是莊妃不懈努力的結果。按莊妃的個性,既然幫兒子爭取到皇位,她還要幫助兒子保住皇位,做兒子最強有力的靠山。而這其中的成與敗取決攝政王多爾袞。
多爾袞是清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以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和軍事家的謀略肅清了農民起義軍,徹底掃平廠南明王朝,以鐵腕政策控製了大清時局。
隨著多爾袞地位的日益提高,權力的增大,他所受封的尊號也不斷升級,由最初的“攝政王”至“叔父攝政王”,再至“皇叔父攝政王”,又至“皇父攝政王”,享受的禮儀典製與皇帝十分接近。
為了福臨的長治久安,孝莊文皇後忍辱負重想到了一個下嫁的辦法,也就是,孝莊文皇後嫁給多爾袞為妻,這樣做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使多爾袞死心塌地不再覬覦皇位,二是也好讓多爾袞盡心竭力為大清社稷出力。這種做法在中國奴隸社會時的少數民族有過,即父死子承,兄此弟承。但曆史畢竟過了好多年了,這時候已是大清朝了,而且隨著大清朝的入關滿族已逐步漢化了,已經基本上沒有這種婚配方式了。何況莊妃此時的身份是皇太後,但為了兒子的江山社稷,莊妃硬是嫁給了多爾袞。一個女人做到這一步,何等果敢。
在今天看來,孝莊文皇後的確是一位忍辱負重和有卓越才幹的女人。
好景不長,沒幾年多爾袞病死了,治國重任又落到了皇帝順治身上,順治年幼,更無治國經驗,個性堅韌的孝莊文皇後在這一關鍵時刻又堅決站出來,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順治的政治監護人和帶路人。她要和兒子一起,建設大清王朝的中原樂土。
人世有沉浮,正當全國形勢一片大好時,年僅24歲的順治帝患天花病去世了。一個女人,年紀輕輕的就死了丈夫,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王位,不惜毀譽,忍辱負重,把兒子帶大,正值英年的兒子去世,這對一個女人的打擊該有多大,什麼樣的的女人才能挺得住?孝莊文皇後挺住了,13歲初嫁,曆經喪夫、喪子之痛,大時局的風雲變幻,使她的個性變得越發堅韌了,她很快從喪子悲痛中猛醒過來,另立新君,扶正大清巨輪是第一要事,她通過仔細考察,認為三皇孫玄燁頗具帝王資質,於是立8歲的玄燁為皇帝,即康熙皇帝。
飽經人世滄桑的孝莊皇太後沒有選錯人。
康熙皇帝8歲登基,69歲謝世,在位共6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政績突出,是清朝傑出的帝王,更是我國封建社會傑出的帝王。由他而始的“康乾盛世”,全麵推動了清王朝的繁榮富強,也提高了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孝莊太後對康熙皇帝的照料與教育,比對順治帝有過之而無不及。每當回憶起祖母的教誨,康熙皇帝飽含深情地說:“回想起我自幼父皇早逝,缺少至親恩愛,在祖母膝下教養哺育三十餘年,每每受到她的諄諄教導,才有幸取得今天一點成就。如果沒有祖母對我的精心培養,我絕不會有今天的一切。祖母對我的各種恩情,我真是一生一世都難以報答!”話中的感激欽佩之情溢於言表。誠如康熙皇帝所言,在他親政的前20年中,時刻都可以看到孝莊太皇太後的影響。可以說,離開孝莊太後的輔佐,就不會有康熙皇帝的成功,更不會有大清朝的全麵振興。
實踐證明,康熙沒有辜負祖母的厚望。他運籌帷幄,先平三藩,後複台灣,再戰雅克薩,而後親征漠西葛爾丹,鞏固了清朝對東南、東北及西北邊疆的統治。對內,康熙整飭吏治,反貪倡廉,招賢納士,重視農業,輕徭薄賦,開河漕運,利國便民,理順了清廷統治秩序。對於孫兒的種種作為,孝莊太後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康熙政治清明、年輕有為是對太後最大的精神安慰,孝莊又一次成了康熙最大的靠山。
點評:
“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孝莊皇後深諳其道理。以夫榮,以子榮,以孫榮;助夫君,輔幼子,扶弱孫。經三朝,從妻子到祖母,她對家天下的感悟太深了。
47、平陽公主:助父娘子軍
平陽公主是李淵的三女兒,在父親的教導下,她與兄弟們一起讀書識字,習文研武,不僅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而且文采斐然。
平陽公主從小就隨父母在各地輾轉遷居。飽覽了各地的名山大川、軍事要塞及其他自然風光,又接觸了各地的風土民情,了解了很多社會現實,使她閱曆豐富、眼界開闊、見多識廣,這種非同尋常的成長道路就使她迥異於一般安居閨中貴族女子。
後來,平陽公主與柴紹結為夫婦。
平陽公主和柴紹婚後生活非常幸福,小兩口恩恩愛愛,相敬如賓。雖說公主喜歡舞刀弄槍,談論武藝,但溫柔賢惠的天性使然,生活上她對柴紹照顧得無微不至。平日裏夫妻二人或讀詩書,或一起研討兵書,習練武藝,這段相對平靜的婚後生活,使平陽公主和柴紹的學識和武功都大有長進,為日後建功立業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大丈夫亂世當起,不僅是平陽公主的個性表現,更是她助父起兵馳騁疆場的準則。
後來,李淵調到太原任留守,平陽公主與柴紹仍留在長安,隋煬帝的暴政激起了全國農民起義。李淵也在這時起兵了。他分別給在外的兒子建成、元吉,女兒平陽公主送去密信,告知自己的起義計劃,平陽公主本非等閑之輩,她同柴紹一直注意著時局的變化,並等著父親的消息。這天,平陽公主和柴紹正在長安的家中研讀兵書,父親的密使突然來到。平陽公主和柴紹看了李淵和李世民的密函之後,便連夜商量如何行動。
當天夜裏,平陽公主便為柴紹打點好了行裝,並一再叮囑說:“父親那邊情況很難預料,萬一他們提前舉事,你在路上肯定會遭官府通緝,所以一定要謹慎行事,千萬不可大意。”柴紹便趕在城門剛剛開啟之時出城。為了不引起別人的注意,平陽公主隻把柴紹送到府門口。
送走柴紹之後,平陽公主料到父親可能馬上舉事,自己也得趕緊準備,她立即秘密地處理了家中的一些貴重東西,帶上所有的金銀細軟離開了長安,回到雩縣的莊園。
平陽公主深知,父親起兵的頭一個戰略目標一定是關中。因為關中是富饒之地,經濟比較發達,而且李淵是關隴豪族,在關中地區勢力很大,所以有較大的感召力;另外地處關中的長安,是隋朝的都城所在,一旦攻下長安,不僅可以獲取大量的糧食和其他軍備物資,關鍵是有利於擴大政治影響。為了策應父親的起義,她便立即加緊組建武裝。
當時附近的百姓因不堪隋朝的殘酷統治,不少人被迫造反,有的參加了農民起義軍,有的則成了打家劫舍的“綠林盜賊”。平陽公主便變賣了家產,散發給當地貧苦的農民,吸引他們參加自己組織的反隋隊伍,山中的一些亡命之徒也紛紛投到平陽公主帳下,很快就組成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於是,平陽公主在雩縣宣布起義,響應父兄反隋起義。這支軍隊被人們稱為“娘子軍”。
平陽公主起義之初,雩縣一帶已有多支反隋的義軍,其中西域胡商何潘仁領導的隊伍勢力最大,擁有幾萬人他們以司竹園為根據地,何潘仁自稱總管,並把避禍在家的前尚書右丞李綱擄進營中擔任長史,為其謀劃,屢次擊敗前來鎮壓的隋軍。平陽公主認為,若能將這支隊伍拉過來,必將壯大自己的勢力,在雩縣一帶開創個新局麵,一個在關中一帶造成更大的聲勢。於是,她就派自己的心腹家僮馬三寶前往司竹園,打算說服何潘仁歸於自己麾下。
馬三寶為人非常精明,很會見機行事,他不僅武藝精湛,而且能言善辯。他來到司竹園之後,向何潘仁陳述利害,曉以大義,勸他認清大勢,與平陽公主合作。何潘仁雖說是個西域胡商,但由於在內地日久,所以對關中一帶的情況了如指掌。他也認為,將來能成大業的必是李淵父子,所以也有意投靠,加上李綱從中發揮作用,何潘仁表示願意率部歸順平陽公主。
李神通是李淵的從弟,也就是平陽公主的族叔。他本來居住在長安,但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之後,他自然受到牽連,幸好他及時得到了消息,才逃脫了官府的緝捕,潛入雩縣南山。在京師大俠史萬寶及河東裴劫、柳崇禮等人的協助下,李神通在南山聚眾起義。
李神通聽說平陽公主派人前來聯絡,合力攻打縣城,非常高興,於是率部前來與平陽公主會合。平陽公主與李神通研究之後,決定分兩路夾擊雩縣縣城。很快雩縣被攻克,義軍聲威大震。義軍隊伍迅速擴大,僅李神通所部就已發展到一萬多人了。攻克縣城之後,李神通在此建立了根據地,他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以史萬寶為副,裴動為長史,柳崇禮為司馬。平陽公主仍然駐紮司竹園,這樣,兩支義軍互為犄角,並肩作戰,成為關中地區一股強大的軍事勢力。
成事不能光靠力氣,而且要會用腦子。隻有如此,才能逐漸獲取成功。平陽公主多謀善斷的秉性又顯示出來了。
雩縣及其附近地區此時還活躍著幾支義軍,分別由李仲文、向善誌、丘師利等人領導,每支義軍多至數千人,少則數百人,他們各自為戰,互不隸屬,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鬥爭力量。平陽公主從收編何潘仁一事中嚐到了甜頭,認為這是壯大反隋力量的捷徑,於是,她決定繼續收編其他幾支隊伍。
平陽公主再派馬三寶周旋於各支義軍當中,對他們曉以利害。告訴他們:如此分散作戰,稍有不慎就會被官軍吃掉,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聯合起來,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被殲滅的危險,而且可以幹一番大事業。平陽公主身為唐國公之女,不僅精通兵法,而且武藝高強,又能禮賢下士。她的父親和兄弟已在太原起兵,很快將攻下京都,將來必成帝業,諸公這樣落草為寇,不如及早找個出路,投奔平陽公主麾下,將來也可掙得個好的前程。
雩縣地處關中要道,距長安不足百裏。平陽公主所領導的義軍力量迅速地膨脹,給京城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使得京師留守、代王楊侑驚慌不安。楊侑便召集刑部尚書兼京兆內史衛文升、左翊衛將軍陰世師等人商量對策。他們一致認為,平陽公主所部活躍於京畿重地,實屬肘腋之患,現在太原的李淵正在河東與屈突通激戰,其意在奪長安。萬一河東的屈突通有失,李淵所部與平陽公主所部即可形成對長安的夾擊之勢,如果這樣,形勢就非常危急了。所以應該首先消滅平陽公主,爭取戰略主動。
這樣,衛文升、陰世師就多次派重兵前往雩縣,企圖剿滅平陽公主的武裝,但每次都被平陽公主打得潰不成軍,不僅沒有剿滅平陽公主,自己反而損失慘重。在這幾次戰役中,平陽公主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她根據每次戰場形勢的變化,排兵布陣,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並且非常強調各部之間協同作戰,相互以重任。他二人也確實不負平陽公主的厚望,能夠忠心地執行平陽公主的戰略部署,克敵製勝。衛文升、陰世師在嚐到幾次苦頭之後,也不敢輕易發兵前來。
公元618年3月,李淵登基,國號唐,平陽公主是這時才被正式冊封的。
從平陽公主於司竹園起兵到攻破長安,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裏,她成為一個擁兵數萬、威震關中的女將軍,可以說她的事業正在蒸蒸日上。但進入長安之後,平陽公主卻是激流勇退,交出了軍權,結束了自己的軍旅生活。
唐高祖李淵一共生有19個女兒,但惟有平陽公主文武雙全。特別是在李淵起兵之後,在奪取關中、攻克長安的過程中,平陽公主都立了大功,所以稱帝之後,李淵對女兒們的賞賜,總是平陽公主的最為豐厚。
點評:
“生女當如平陽公主”,高祖李淵有女如此,足以慰心,一個家,做父母的,不就想看到兒女有出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