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reference_book_ids\":[707812371757374160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沒事也找他
好的朋友關係是製造靠山的基礎,但朋友關係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須平時多聯係,日久生“情”。
隻有通過不斷的交流溝通,朋友關係才能牢固。情感投資,來日方長。關係瓷實,辦事無憂!
關於這一點,有位留美學生在某本雜誌上談了他的體會:我們在那兒,沒有什麼社交生活,我們難得去看看朋友,這當然是因為我們初到異境,認識的朋友不多,但後來我聽說.其他的人也一樣……”
“我們每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和禮拜天都去了郊外.這是一種家庭式的生活。就是說,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去。”
“我們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為一到假期,誰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
“這樣,平時我們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看朋友,因為交通太擠。”
“但我們常常和朋友通電話,這是我們唯一可以列入應酬朋友的方法,我們無事也打電話,哪怕是寒暄幾句.或者講些無關緊要的事。”
“但有起事情來,我們會立刻聚在一起的,比方上星期傑克(他的兒子)患肚子痛,有急忙起來打電話給友人江醫生想辦法,他馬上駕汽車從70裏外趕到,初步診斷,認定他患了盲腸炎,就用他的車子送傑克進醫院施手術……”
“獨在異鄉為異客”,這位留學生的體會其實也適應國內的情況。中國社會複雜的關係網,使人珍惜友情的不易,但值得提醒人們的是:即使是相濡以沫的朋友,平時的聯係也是不可缺的。
英國首相丘吉爾這樣教導那些國會年輕的議員,必須起碼搜集10多個將來最有可能做總理的人的資料,對他們的性格,興趣,好惡等都得一一在心,以備急用。然後有規律地,按時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關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個當起總理來自然就容易記起你來,大有可能請你擔任一個部長的職位了。
這種想法看起來不高明但非常合乎現實的,尼克鬆的回憶錄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組閣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慮。因為一個政府的內閣起碼有七八名閣員(部長級)如何去物色這麼多的人去適合自己?這的確是一件難事,因為被選的人除了有適當的才能、經驗之外最要緊的一點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和別人有交活才容易得人賞識不然的話任你有登大本事,別人也不知道呢,
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把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應酬上,卻忽略了朋友之間的溝通及交流。這是很可惜的。朋友珍惜人與人之間寶貴的緣分,即使再忙,也別忘了溝通感情。否則,“急時抱佛腳”關鍵時刻用人幫忙不免會後悔。
點評:
友情也像沙漠裏的綠洲,要使它不蒸發消失,必須時時保持水分的滋潤,沒事多聯係。
2、管鮑之“交”與鮑管之“靠”
戰國時,齊襄公有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他們的老師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由於不滿齊襄公的亂政,他們分別投奔了魯國和營國。
後來,齊襄公在內亂中被殺,兩兄弟急於回國奪位。魯莊公親自帶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公子糾的老師管仲擔心公子小白搶先回國奪取君位,因為營國離齊國較近,他得到魯莊公同意,先帶了一批人馬去攔截公子小白,管仲帶人趕到即墨附近時,果然發現公子小白正往齊國去,管仲上前勸說公子小白放棄了奪伴打算,但小白聽不進去.管仲便向小白偷射了一箭。小白立刻倒下,管仲以為他死了,於是不慌不忙地回去護送公子糾返齊。
然而,公子小白沒有死,鮑叔牙救了他.並趕在公子糾之前回到了齊國,說服大臣立公子小白為國君,即齊桓公。
公子糾在魯國軍隊護送下趕到齊國時,齊、魯兩國打了起來,結果魯軍大敗。魯莊公被迫同意齊國的要求,逼死公子糾,把管仲抓起來。但齊國提出,管仲射過齊桓公一箭,要報一箭之仇,將他押送回齊國,由齊桓公親自處置。鮑叔牙出於友情,隻得極力勸說。
管仲被押到齊國後,沒想到受到鮑叔牙的親自迎接,而齊桓公不僅沒有報一箭之仇,反而讓管仲當上了相國。鮑叔牙則甘願做管仲的副手,因為鮑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遠在自己之上,才說服了齊桓公這樣做。
點評:
齊桓公乃一代名君,成就霸業靠的是任用人才,所以能不計前嫌,但鮑叔牙能夠出讓相國之位,卻是非常人所能。拋開友情臉紗,其實鮑叔牙是深諳“靠山”之道:管仲之才比己高,終會被齊桓公所用,與其被人擠走,不如拱手相讓——既博美名,又拉住“靠山”管仲。
3、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在平時,多幫助,多吃點“虧”做友情的長線投資,那麼將來路會越走越寬。
人情在同窗關係中的作用非常巨大。同學之間如能建立親密的聯係,並逐漸加深關係,那麼你遇到難題時,同學就會調動自己的關係盡力幫忙。
姚崇是唐玄時期有名的宰相,權傾當朝。
在姚崇的同學之中,有一位叫張宗全的秀才便是深諳做人,為友之道的高手,並因經受益被姚崇提拔為三品高官。
一次,老師要姚崇與張宗全就某個題目做一篇文章,兩天之後交卷。他們下去都精心作了準備,將自認為寫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來。事有湊巧,姚崇與張宗全所寫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且觀點也相當一致。這如何不使老師為之惱火?沒想到自己門下兩最得意的門生敢剽竊他人作品,這如何了得?
看到這種情況,姚崇據理力爭,聲明文章絕非剽竊。而張宗全作品也非剽竊他人.但為了平息老師的怒火,就對老師說.
“這不該.前兩天與姚崇兄弟論及此題,姚兄高談闊論,學生深感佩服.遂引以為論。
老師聽到這番話,也知錯怪了兩位學生,就平息了心中火。事後姚崇心裏為此深感佩服,為張宗全的廣闊胸襟所感動。姚崇當宰相後,遂向唐玄宗推薦此人,唐玄宗在親自考核張宗全的才華之後,深以為信,便封了他一個正三品官銜。
可見,同窗關係的作用是多麼的巨大!張宗全就很巧妙地用了這個技巧,在一些較無關緊要的場合中,自己吃些小虧,做些讓步,送個人情給對方,使姚崇一輩子都記住了這個人情,最後使張宗全獲得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
要想在同學間建立靠山,平時就應注意製造機會。往後,在自己需求他辦事時也就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增廣賢文》說:吃虧是福。大千世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難免有矛盾,有勾心鬥角。各種利害衝突使人不可能不發生摩擦。有君子,就有小人,有溫情,就有冷漠。中國人強調以和為貴,從不欣賞損人利己,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的成功。如何在免遭傷害的前提下與人和睦共處,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關注的問題。實際上,各人隻要把自己的事弄好了,這個世界就會有很大的改觀了。所以中國人強調不多舌、不多事、不結怨、忍者安。
郭象在《莊子注·人間世》中說:“夫寬以容物.物必歸焉。克刻太精洲各心生而不自覺也。故大人蕩然放物於自得之場,不苦人之能,不竭人之觀.故四海之交可全矣。”佛經上也道:“持自律已,不要大好皎潔,一切汙辱垢穢,也要布納。”昔晉丞相王導枕將軍周懿膝,指著周懿的肚子說:“您這裏麵有什麼?”懿答:‘這裏麵空洞無物,不過可以容納像您這樣的人數百個。”王導也不以為有什麼冒犯。正如西諺所雲:“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懷。”
點評:
寬容是友情的“保鮮劑”也是朋友互為靠山的“凝潔劑”。
4、除了嚴格,鬆下也有“鬆”的一麵
鬆下幸之助以嚴格管理聞名,但他對“情感管理”也有一手。
在公司的創業之初,為了盡快完成原始的積累,趕超對手,鬆下的嚴格管理可說是無不用其極這種方法雖說也達到鬆下的目的,但隨著公司的擴大,企業文化延伸,鬆下感到光靠嚴格已管理不了公司了。
鬆下幸之助是身體比較弱的人,他的精力也不是特別的充沛。但是他在管理著那樣大的公司時,卻從來不忘記關心員工的生日。朋友、員工的生日、婚禮,他卻能親自提寫賀卡。他的親筆提寫使他的賀卡滲透著一種濃濃的人情味。
每年鬆下自己的生日他自己都要收到許許多多的賀卡和賀電而他對這些賀電和賀卡一般都要親自寫信表示感謝。他本可以叫秘書打印。但打字的機械味有一種冰冷和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感覺。這是他絕不會采取的。他的親筆信無論長短,都會增加親切感使本有的友好得到增進。這是保持良好人際關係和保持個人形象的有效方式。
鬆下電器公司的最初,隻不過是鬆下夫婦兩人的私人作坊,製作電絕緣板。後來有一兩個雇員。但是在將近七十年的曆史中,它卻像是由蛹幻化蝴蝶一樣,神奇地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器王國之一。這種成功是每個有事業心的人都應該深刻總結的。
按照一種相當落後的觀念.雇主和雇員的關係就是一種雇傭關係,雇主不要求雇員幹活就足夠了。但是鬆下幸之助管理的雇員卻從沒有這樣的觀念.而是盡一切努力、以不同尋常的熱情來在雇員中培養企業精神。使雇員把他們所做的工作當作自己應該為之盡職的事業來做。
鬆下幸之助的這一管理思想,既提高了雇員的工作效率,同時又使所有公司的人都能夠擔成一股勁來參與公司的發展。收到了間單的管理所達不到的效果。
鬆下幸之助從他自己一生的奮鬥中。深切體會到,隻要努力去幹就一定會取得成功。他說:“人常說,做生意有賺有賠。在賺和賠的過程中走向成功,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是錯誤的。做生意是極為嚴肅的事情,不勝則敗。所謂做生意,即使在不景氣中也能做下去。真正會做生意的人.反而可以趁著不景氣而鞏固、發展自己的經營基礎。那種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不景氣,或是某某從中做了手腳號號觀點,把自己的怠慢加於他人頭上的做法。所以,我覺得不要努力比一定會有回報,這一信念是相當重要的。\\\"
鬆下幸之助把他的這一信念也是入到用人之道中,並鼓勵每個人都能在公司內部奉行這種精神。
點評:
日本的企業以管理嚴格著稱,其中鬆下幸之助是個代表,但他也有溫情的一麵,朋友也一樣,除了大是大非上要嚴肅,籠絡人心,製造靠山還是要“溫情脈脈”的。
5、討債成朋友
在三角債嚴重時期,有個公司欠一家工廠的一大筆資金遲遲不還,工廠幾次派人交涉都無結果,後來使出“殺手鐧”——把老於世故的人事科長李某用上。
李某先不著急立即去找公司的經理唐某,而是多方打聽了解唐某的年齡、性格等等,得知唐某並非還不了錢.而是希望拖延一天是一天不想那麼快還錢;唐某的兒子剛考上重點大學,唐某愛好廣泛,特別喜歡書法,而且造詣頗深,在唐某家裏還掛著他自己寫的一些字畫。李某得知這些情況後,對催債成竹在胸,已有全盤統籌規劃。
李某打電話與唐某約定在某日晚上李某將登門拜訪。李某如期赴約,來到唐家就問寒問暖,極其熱情,似乎久別重逢,他鄉遇故知。落座後,李某隻字不提債務,反而用唐某聊起了家常,問及家中兒女幾個,現在境況如何?唐某—一予以回答,當說到兒子剛考上某重點大學時。唐某臉上泛起了層層美意。這怎能逃過李某銳利的眼睛。李某說自己也有一個兒子,快高三了,可惜不成器,學習不好,李某言語間流露出對唐某有如此上進的兒子的羨慕之情,並耐心向唐某討教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唐某對此深有感觸,侃侃而談,極盡父母對兒子的拳拳教誨之心和望子成龍的期盼,李某不時對唐某的某些觀點表示讚同,大發感慨,李某似乎不經意地抬了一下頭,盯著牆上的書法一會兒,口中讚歎了幾聲,然後轉過頭來問唐某,這是誰的墨寶?唐某連說:“過獎過獎”,這是他自己的作品。李某又誇了幾句,便說自己也酷愛書法,想請唐某指點一二。唐某看來了同行就更來勁了。兩人愈談愈投機,感情升溫。在適當的時候,李某委婉地說公司目前十分困難,請唐某考慮一下債務問題,唐某欣然同意。
第二天,李某得勝回朝,追到了巨額的欠款。
點評:
生意上的朋友需要讚美,生活中的朋友也有這個“愛好”,要獲得朋友的幫助說說好話也是應該的,不要以為朋友可以隨便,因為朋友也是凡人。
6、卡耐基的“弱點”
美國鋼鐵公司總經理卡耐基,隨著公司的擴張,想買幢房子作永久辦公地不再搞“遊擊戰”了,於是,卡耐基向他的朋友,房地產商人約瑟夫說起這事。此時從卡耐基的辦公室窗戶望出去,隻見江中船來舶往碼頭密集,這是多麼繁華熱鬧的景致呀!卡耐基接著又說:“我想買的房子,也必須能看到這樣的景色或是能夠眺望港灣的,請你去替我物色一所相當的吧。”
約瑟夫·戴爾費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來琢磨這所相當的房子。他又是畫圖紙,又是造預算,但事實上這些東西竟一點兒也派不上用處。但在事情的最後,由於約瑟夫抓住了卡耐基的“弱點”,僅用了5分鍾就把卡耐基搞定。
不用說.在許多“相當的”房子中間,第一所便是卡耐基鋼鐵公司隔壁的那幢樓房因為卡耐基所喜愛眺望的景色,除了這所房子以外再沒有別的地方能與它更接近了。卡耐基似乎很想買隔鄰那座更時紀的房子,並且據他說有些同事也竭力想買那座房子。
當卡耐基第二次請約瑟夫去商討買房之事時,約瑟夫卻勸他買下鋼鐵公司本來住著的那幢舊樓房同時還指出,隔鄰那座房於中所能眺望到的景色,不久便要被一所計劃中的新建築所遮蔽了,而這所舊房子還可以保全多年對江麵景色的眺望。
卡耐基立刻對比建議表示反對,並竭力加以辯解,表示他對這所舊房子絕對無意。但約瑟夫大爾並不由相,他隻是認真地傾聽著,腦子中飛快地在思考著,究竟卡耐基的意思是想上怎樣呢?卡耐基始終堅決地反對買那所舊房子,這正如一個律師在論證自己的辯護,然而他對那所房子的木料,建築結構所下的批評.以及他反對的理由,都是些瑣碎的地方,顯然可以看出.這並不是出於卡耐基的意見,而是出自那些主張買隅鄰那幢新房子的職員的意見。
約瑟夫聽著聽著,心也明白了八九分,知道卡耐基說的並不是真心說,他心裏實在想買的,卻是他嘴上竭力反對的他們已經占據著的那所舊房子。
由於約瑟夫一言不發地靜坐在那裏聽,沒有反駁他,卡耐基也就停下來不講了。於是他們倆都沉寂地坐著,向窗外望去看著卡耐基非常喜歡的景色。
約瑟夫曾對人講述他運用的策略:“這時候我連眼花都不眨一下,非常沉靜地說:“先生,您初來紐約的時候,你的辦公室在哪裏?”他沉默了一會兒才說:“什麼意思?就在這所房子裏。”我等了一會兒,又問“鋼鐵公司在哪裏成立的?”他又沉對了一會幾才答道:“也是這裏,就在我們此刻所坐的辦公室裏誕生的。”他說得很慢,我也不再說什麼。就這樣過了5分鍾,簡直像過了15分鍾的樣子。我們都默默地坐著,大家眺望窗外。
“終於,他以半帶興奮的腔調對我說:“我的職員們差不多都主張指出這座房子,然而這是我們的發祥地啊。我們差不多可以說都在這裏誕生的成長的;這裏實在是我們應該永遠長駐下去的地方呀!”於是,在半小時之內,這件事就完全辦妥了。
並沒有利用欺騙或單而不實的推銷術,也不炫耀許多分關的田表,這位經紀人居然就這樣完成了他的工作。
原來約瑟夫·戴爾經過集中全部精神考察卡耐基心中的想法,並根據考察的結果,很巧妙地刺激了卡耐基的隱衷,使其內心的想法完全透露出來。他就像一個燃火引柴的人,以微小的星火,觸發熊熊的烈焰。
約瑟夫·戴爾的成功,完全是因為他運用攻心術的成功。他感覺到在卡耐基心中,潛伏著一種他自己並不十分清晰的、尚未覺察的情緒:一種矛盾的心理。那就是,卡耐基一方麵受其職員的影響,想搬出這座老房子;而另一方麵地又非常依戀這所房子,仍舊想在這兒住下去。卡耐基想在這所舊房子裏住下去的理由,雖然他自己井不很清楚,但在局外人看來,卻看得出,這座有著他所熟悉喜愛的景色的老房子,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它能使他回憶起早年的創業和成功,因而充滿“自信心”,這就是在他潛意識中對主所老房子依戀的理由。
卡耐基想搬出這所房子的理由,也同樣是很明顯的,他感覺到他不能將他的本心告訴給他的職員,使之成為部下的笑談。不僅如此。又實在是害怕他的職員們的反對。學之間平時就要注意加深關係,互相盡力幫忙,以期將來有事求助對方時,對方就能主動幫忙。
點評:
能成為靠山的,必定是知心的朋友。
7、孫權這孩子還年輕
公元208年,劉備被曹操所敗,逃至樊口,已無力繼續與曹軍對抗,隻得聯手江東孫權以自保。
劉備知人善用,派能說會道的諸葛亮出使東吳。
葛亮是怎樣說服孫權的呢?諸葛亮見到孫權是這樣說的:“如今天下大亂,將軍在江東舉兵,劉備在江南集結,目的都與曹操爭奪天下。眼下曹軍勢如破竹,威震天下,大有逐滅群雄,一統江山之意。加上劉備之軍漸漸敗退,將軍您宜早做準備,好生斟酌才對。如果貴國的軍力能夠與曹操對抗,就即刻與他斷交;如果無力與其對抗,那幹脆就迅速解除武裝、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來,將軍似乎在表麵上要服從曹操,其實內心裏很是猶豫不決。目前形勢已很急迫,沒有多少時間讓您猶豫了,希望馬上定下主意,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孫權愣了一下,反問道:“照你說的形勢如此嚴峻,劉備怎麼不趕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說:“君差矣。齊國壯士田橫您該知道,他在道義上不能投靠漢高祖,寧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劉備是漢室後裔具有英雄資質,目前雖然困頓,仍有八方壯士慕其英名,源源而來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於事成與不成,隻有靠天命決定。豈可向曹賊投降呢?”
孫權聽後大叫一聲:“我擁有吳國十萬大軍,承父兄之業,更豈可輕易言降。”
此時的孫權是一個26歲的青年將軍,血氣方剛,自尊心強得很。孔明就是利用孫權的這個特點,或者叫做弱點,用言語刺激孫權的自尊心,使他的意誌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轉化。
孫權雖然大叫不降.其實內心也很不踏實,向孔明問道:現在這種情況除了劉備之外再找不到能與曹操作戰的軍隊.可劉備最近連吃敗仗,不知是否有軍力與其再戰?”
這些是孫權所真正擔心的事情,他也明知道光憑東吳自己的力量鬥不過曹軍。
孔明早有準備,冷靜地分析形勢給孫權聽,以打消他的不安。孔明說:“劉備確實吃了敗仗,但現在軍力不少於一萬。而曹操之軍雖眾.但長途遠征疲憊不堪。這一次為了追擊我們,曹軍的輕騎兵一晝夜競跑了三百裏,古人雲: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之高。再者,曹軍北兵不慣水戰,我方占有地利;荊州之民雖然表麵上服從曹操,內心卻是時時準備反抗。如果將軍集中兵將與劉備之軍配合,聯手作戰。一定會主政曹軍。天時地利俱在,剩下的隻看將軍您的決斷能力了”
孔明這一番分析,指出曹軍之短處,強調劉、吳潛在之長處,最後把事情成敗的關鍵又推給了孫權自己,可謂步步高棋,招招妙耳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孫權斷下決心,聯軍抗曹,以致後來發生了三國時代最大的決戰——“赤壁之戰”。
點評:
激將之計在朋友中都不算什麼計,那是叫調動積極性。
8、恰同學少年
唐朝末年,叛臣朱全忠用計誘騙五路兵馬反駐守太原的唐晉王李克。叛軍中有一員猛將高思繼異常勇猛,且善用飛刀,百步取人,後來被晉王李克的十三太保李在孝生擒。本意留他在帳前聽用,可高思繼卻執意要回山東老家過“苦身三頃地,付手一張犁”的田園生活,以為改惡從善。後來李存幸被奸臣康立君、李存信所害,朱全忠聞李存孝已死,又發兵來犯,帳前王彥章不僅勇猛蓋世且智謀過人。晉王將土皆啞然相對,無人請戰,晉王見狀,痛哭一場。還是長子李嗣源說道:“昔日降將高思維閑居山東鄆州,何不請他迎敵?”晉王聞言大喜,遂命李嗣源前往山東求將。
李嗣源來到山東農村,直奔高家莊尋高思繼。提起前事,高思繼說道:“自勇南公存孝擒我,饒了性命,回到老家,‘苦身一頃地’與世無爭,今已數年,早把兵家爭戰之事置之身外。今日相見,別談這些。李嗣源見高思繼已無相從出山之意。心想,自古道:文官言之,武將激之。對高將軍好言相求,難以收效,必須巧用激將之法,激其就範。於是,編出一通謊言,說道:“天下王位,各鎮諸侯,皆聞將軍之名,如雷貫耳,稱羨不已。我與王彥章交兵被他趕下陣來,我對王彥章說:‘今來趕我,不足為奇,你如是好漢,且暫時停戰,我知道山東渾鐵槍白馬高思繼,蓋世英傑,有萬夫莫當之勇。待我請來,與你對敵。’王彥章見我隈前誇耀將軍,憤然大叫:‘就此停戰,待你去請他來,不來使罷,若到我這寶雞山來,看我不把他剁成肉醬!……”高思繼經此一說.不禁激得心頭起水,口中生煙,大叫家丁:“快備白龍馬來,待我去生擒此賊!”遂披掛上馬,辭家出山,望寶雞山飛馳而去。
高思繼和李嗣源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趕到唐營,不但唐晉王喜出外望,三軍將士亦是異常振奮。第二天,王彥章又來挑戰,唐晉王引高思繼出馬迎戰,高思繼與王彥章廝殺起來,連鬥三百回合,難分勝負,直戰到天黑雙方見天色已晚,才鳴金收軍。這次戰個平手,但卻是店營軍民出師以來的第一次,軍威大振,信心大增,個個摩拳擦掌,準備來日再戰。
高思繼本來已經看破沙場紅塵,決心棄武從耕安度田園生活。李家雖對他有再生之恩,但正麵動員出山,重返軍旅時,他卻以“與世無爭”相拒。然而,當李嗣源借用謊言激他時,他卻坦然被掛上馬,重返戰場,一鬥就是三百回合。可見,激將勵誌確是遊說的一個重要手段。
點評:
同學之間,血氣方剛,好感情用事,如果求同學辦事時,摸透其心理不妨采用一下激將戰法,他可能動用他所有關係,盡力幫你把事辦好,以顯示其威力。
9、一回生,兩回熟
有個政客,在北京混不下去了,想去投靠東北的張作霖,托人找了幾次,卻無下文。
說來也巧,他有一次遇到了一位舊友,此人正好是張作霖的顧問。這位政客把自己的處境告訴了他,請求他幫幫忙。
哪知那顧問一人勁搖頭:“不好辦啊!你既有人推薦了,我再為你去說情,好像是追問他一般。他是一個多疑的人,便會想到你為什麼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在他那裏謀事。本來也許會給你個差使,這樣一來,非但不給,搞不好還會招來禍殃呢!’
不過,顧問到底是顧問。他見政客一臉的失望,竟也為朋友想出條主意:
“我想到一計,老頭子近來很高興打牌,我們找借某總長家裏,請人來吃飯打牌。打牌時你也來,你是打麻將的老手,每次是包贏不輸。這回你隻許輸,不許贏。不妨連自己的底也輸光,一定要讓老頭子贏得滿意。到那時候,我自有妙計。”
到了約定的那天,在其總長家裏,由那位顧問出麵請張作霖吃飯。酒飯之後,拉出桌子來作方陣之戰。
一切照顧問的計劃進行,這天,張作霖的牌風可順呢!要什麼牌就來什麼牌,要吃有吃,要碰有碰,做莊就連在。他高興地一個勁兒地樂!
那政客真不愧是打麻將的能手,張作霖手中的十三張牌,他摸得透透的。知道張在等和了,就拆折了搭子給他合滿貫。十二圈牌打下來,一結算,那政客輸2000元,張作霖贏了1800元。
1800元在張作霖眼裏根本算不了什麼,可他這次卻玩得十分開心得意,自然以為牌摸得好,運氣也好!那政客開了支票,付了賭款,匆匆去了。
打過牌後,張作霖要吸筒煙提提神,那顧問就陪在煙榻旁燒煙。兩人邊吸邊聊,顧問捧他;“大帥,您這牌可打得太棒了!”
張作霖吸了口煙,笑道:“哪裏,碰運氣罷了!”
那顧問話鋒一轉:“今天那一位可輸苦了!他也不是個富有的人,這次到北京來,是想謀一個生事的。”
張作霖聽了把煙花一捆住:“他是你的朋友,那就把支票還給他得了,咱們一千兩千的也不在乎!”說著就去口袋裏掏支票。
那顧問連連擺手道:“使不得,使不得,他也是個要麵子的人,輸了的人他決不會收回的。他在前清也是個京官,還有些才幹呢!大帥要可憐他,就周全周全他給他個什麼職司.他就感激不盡啦!”
張作霖突然想起了什麼,拍拍腦袋道:“噢,想起來了!某老也曾經推薦過他,我就成全了他吧!”
那顧問忙道:“那我先替他向大帥謝恩啦!”
不出一個星期,那個政客就到東北去做官了。
點評:
“到處是朋友”,從陌生到朋友,到靠山,關鍵是怎樣去“認識”。
10、隻有動聽的,才是動人的
外交史上有一則軼事:一位日本議員去見埃及總統納賽爾,由於兩人的政治觀點相距甚遠,總統對這位日本議員不大感興趣。日本議員為了不辱使命,搞好與埃及當局的關係,會見前進行了多方麵的分析,最後決定以求同存異的方式打動納賽爾,達到會議的目的。下麵是雙方的談話:
議員:閣下,金字塔與納賽爾,在我們日本是婦孺皆知的。我與其稱閣下為總統,不如稱您為上校吧,因為我也曾是軍人,也和您一樣,跟英國人打過仗。
納賽爾:唔……
議員:英國人罵您是“埃及的希特勒”,他們也罵我是“馬來西亞之虎”,我讀過閣下的《革命哲學》,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奮鬥》作比較.發現希特是實力至上的,而閣下則充滿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