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例患者正值中年,工作繁忙,曾有高血脂和心動過緩史,2周來反複出現盜汗,考慮既有精神壓力因素,又有基礎病因素。現代研究認為高血脂、心動過緩易致動脈硬化,治療上予理氣活血,收斂止汗,實為標本兼顧之法。用活血化瘀藥治其本,養陰斂汗藥治其標。
四、肝鬱氣滯型症見情誌抑鬱,急躁易怒,胸脅脹滿串痛,善太息,伴納呆腹脹,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治則疏肝健脾,養心安神。方藥:柴胡疏肝散與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山梔子、白術、白芍、當歸、茯苓、薄荷、柴胡、浮小麥、五味子、酸棗仁、陳皮等)
案例:汪某某,50歲,省政協幹部,近1月來反複出現盜汗,汗出如細雨,浸濕衣被,每因工作繁忙,情緒緊張,則症狀加重,平素精神軟,納差乏力,性情急躁,舌質偏紅,苔白、脈細弦。診斷盜汗,證屬肝鬱脾虛型,予丹梔逍遙散加味。丹皮10g、山梔10g、白術10g、白芍12g、當歸10g、茯苓15g、薄荷10g、柴胡10g、柏子仁各10g、煆龍牡各20g(先煎)、五味子10g、甘草10g、陳皮10g、5帖。二診,汗出減少,病情好轉,原方加浮小麥30g、再服10帖。鞏固療效。隨訪3年未再發。
按:該患者正值更年期,加之工作緊張,情緒波動,出現了盜汗,五心煩熱,西醫認為與雌激素水平下降相關,導致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中醫認為與肝鬱氣滯,肝失調達,陰血虛肝火旺有關。而滋陰血可降妄炎之火,治療上選疏肝健脾,滋陰養血,收斂止汗藥調整,使其肝氣條達,陰血養潤,盜汗得以止。
五、陽氣虛弱型:症見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盜汗或自汗,伴腰膝酸軟,夜尿頻多,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治則:溫陽益氣,固澀斂汗。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附片、浮小麥、煆龍牡等。
案例:穀某,男,58歲,2002年4月2日就診,訴全身盜汗半年餘,伴畏寒肢冷,下肢遊走性疼痛,神疲乏力,腰酸軟不適,夜尿增多,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方藥如下:川桂枝10g、炒白芍20g、炙甘草8g、附片8g、炙黃芪20g、煆龍牡各30g(先煎),先入浮小麥30g、山萸肉10g、麻黃根10g,服4劑後,盜汗明顯好轉,繼服5劑,鞏固療效。
按:一般而言,盜汗多屬陰虛,王老認為盜汗久則可以傷陽,出現陽氣虧虛,見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狀。方中附片、山萸肉、桂枝溫陽通絡,炙黃芪益氣固表,白芍和營斂陰,取陰陽同調之意;加浮小麥、麻黃根、煆龍牡斂汗止汗。全方合用共奏溫陽益氣固表,斂汗之功。
【臨證體會】
對盜汗病機的認識王老認為盜汗不可拘泥於陰虛之說,《素問.陰陽別論》謂“陽加於陰謂之汗”。汗證有自汗盜汗之別,一般認為自汗屬陽虛,為腠理不固,治當益氣固表,盜汗屬陰虛,為虛熱內擾,故傷陰津,陽蒸陰分所致,治當滋陰清熱,但汗證病機複雜,不可思維定勢,一概而論。王老認為盜汗證有虛有實或虛實夾雜之分,因此治療須全麵兼顧。他依據病情的變化,發展了治療盜汗的方藥,提出了心血不足、瘀血內阻、肝鬱氣滯陽氣虛弱可致盜汗的病機特點。他指出隨著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疾病的增多,瘀血內阻,絡脈不通的現象增多,如胸痛胸悶,心悸失眠的盜汗多屬此類。《醫學正傳.汗證》雲:“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營血所主也”。因血屬於陰,夜也屬陰,入夜盜汗,則說明心氣虛不能斂汗,胸痛心悸則為心脈瘀阻,治療應予益氣活血,收斂止汗,往往可收到標本兼治的效果。而肝鬱氣滯型,多與內分泌紊亂,情緒波動有關。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緊張,就業困難,升學壓力及女性更年期的症狀特點,一些人自我調節能力偏差,出現情緒急躁,動則發怒,潮熱盜汗或哄熱汗出,此屬中醫的肝鬱氣滯型,多因肝失條達,氣失疏泄,肝火偏旺,治療上宜注意疏肝理氣,養心安神,收斂止汗。心血不足型則與體虛相關,汗為心之液,心氣虛不能斂汗,故久病重病者宜出現盜汗,而盜汗日久則可傷陽,出現陽氣虛弱,治療上不可拘泥於一種治法,可兩法或多法並用,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