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水腫(腎炎)(1 / 3)

水腫是指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引起眼瞼、頭麵、四肢甚至全身浮腫,嚴重者還可伴有胸水、腹水等。水腫單純的以西醫治療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在出現了腎功能受損、大量蛋白尿時,治療較為棘手。王氏在用中醫中藥辨證治療水腫,減輕西藥毒副作用方麵,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現總結如下:

【病因病機】

水腫的發生,內因是主因,外因是誘因。臨床上常見的病理因素有瘀血、水濕、熱毒、濕熱等,但以瘀血內阻和濕熱壅滯影響最大。外因主要由於環境、飲食、藥物、外感等,內因主要因為髒腑功能的紊亂。外感熱毒與水濕膠結,飲食厚味、過度進補而滋生濕熱,長期服用激素導致機體陰陽失調、真陰耗損,陰虛及濕盛體質等均可造成濕熱證。濕熱內蘊,久必傷腎,濕熱留著腎府則腰痛;影響腎之封藏,則精氣下泄,尿中出現蛋白。濕熱傷及腎中血絡,脈絡破損,血不歸經則見血尿。濕熱傷腎有以下幾點:濕熱易與熱毒兼夾為患、濕熱之邪常深蘊於腎,阻絡致瘀;濕熱久留,耗氣傷陰。濕熱既是病因,又是病理產物,同時又是證候表現。“內結為血瘀”、“離經之血為血瘀”、“久病入絡為血瘀”、“汙穢之血為血瘀”,瘀血的產生,腎絡的瘀阻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但以髒腑功能紊亂為主。

【辨證分型】王老將本病辯證為5型,下麵分述之

一、陰虛火旺夾濕熱型:症見麵色萎暗,頭眩耳鳴,腰酸軟,夢遺,五心煩熱,下肢浮腫,口幹,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火,健脾利濕。方用知柏地黃湯加減。藥物組成:知母10g、黃柏10g、生地15g、蒼術10g、雲苓20g、山藥20g、山萸肉10g、陳皮10g、當歸6g、澤瀉15g、赤小豆30g、丹皮10g、黃芪15g。陰虛重者加入阿膠10g、白茅根30g。

案例:陳某某,男,12歲,合肥鋁廠,學生。1978年3月由其父陪同來附院門診就診。據述慢性腎炎已三載,所有中西醫治療及單驗方無效果。化驗腎功能正常,尿蛋白輾轉反複在(+)到(+++)之間,中度浮腫,24h尿蛋白>3.5g,從未消淨過。眼看考中學,患者心情急躁。

視其麵微黃,兩頰略紅,營養中等,精神尚可,舌質紅,苔薄微黃,脈弦細而數。乃由濕熱蓄於下焦,腎陰虧損,陰虛濕熱相搏,肺脾機能失調,腎之精華不藏。治宜滋腎養陰,清利濕熱。處方:知柏地黃湯加減:

知母12g、川黃柏12g、淮山藥20g、生地12g、雲茯苓12g、粉丹皮12g、澤瀉12g、生白術10g、廣陳皮10g、白茅根20g、小薊20g、鳳尾草12g、金櫻子30g、建烏梅10g。五劑。

二診:據述小便尿蛋白減為(+),飲食精神亦佳。舌淡苔薄白,脈弦。效不更方,守原方繼進。五劑。三診:小便化驗指標正常。之後以此方加減為主,先後服藥五十餘劑而愈。隨訪四年,一直未發。

按:本例患者屬水腫中陰水(陰虛火旺型)。此病多見於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征用激素治療後出現陰虛症狀者。其病機特點是水腫日久或常用利尿藥使陰液虧耗,或長期應用激素出現陰虛症狀。予養陰清利的知柏地黃湯加減。方中生地既可滋陰又可清熱涼血為主藥,白茅根利尿不傷陰,清熱不損胃氣,又可清下焦血分;金櫻子,懷山藥,白術補腎健脾為輔藥;茯苓、澤瀉健脾利尿;丹皮、小薊、鳳尾草涼血活血,解毒利尿。金櫻子固精縮尿,可減少尿蛋白的漏出,全方共奏滋腎養陰,利尿消腫之效。

二、脾腎陽虛型:證見麵色白光白,形寒肢冷,浮腫明顯,腰酸軟,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小便頻且多有泡沫,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脈沉細。治宜溫脾補腎,化氣利水。方用腎氣丸合實脾飲加減。藥物組成:附片6g、幹薑10g、白術10g、甘草6g、木香10g、木瓜20g、茯苓15g、豬苓15g、澤瀉20g、丹皮10g、黃芪30g、生薑10g。尿蛋白漏出多的可加芡實、補骨脂;偏於脾虛者合用六君子湯加減。

案例:王某某,男,42歲,肥西山南鎮人。1982年2月11日診。

自述:五年前曾患過一次急性腎炎,當時住院治療兩周即愈。1981年12月中旬由感冒導致舊患複發。在當地醫院治療無效,轉來本院內科。門診檢查體溫正常,血壓110/70mmHg,小便化驗:蛋白(+++),BUN7.9mmoi/L,Cr170umol/L。腎圖提示:腎功能受損,予雙克、速尿用後無效,畏寒腹脹甚,神疲乏力,進食少,納減便溏。視其身腫如冬瓜,雙下肢腫尤為明顯,按之凹陷不起,腹圍85公分。舌質嫩紅,苔薄潤滑,脈沉細數。西醫診斷原發性腎小球疾病;中醫診斷為水腫(陰水),證屬脾腎陽虛型,治宜健脾溫腎,化氣行水。處方:腎氣丸合實脾飲加減:

肉桂6g、廣木香12g、宣木瓜12g、檳榔15g、大腹皮12g、炒白術10g、豬苓12g、砂仁10g、蘇葉10g、陳皮12g、炒枳殼12g、桑白皮12g。三劑。

二診:藥後無效,由於飲水不排,腹部膨脹益劇。以脈參證,脈細肢冷,舌紅而嫩,脈數而虛,乃由腎陽虛,水不化氣。治法上加重溫陽化氣,所謂凍解而水自流也。處方:腎氣丸加減:

山萸肉10g、淮山藥15g、車前子30g、生地30g、製附片6g、肉桂6g、炒白術10g、巴戟天10g、黃芪25g、澤瀉10g、丹皮10g、懷牛膝15g、茯苓12g。五劑。

三診:藥後小便驟增,三日腫消。後以此方加減服三十餘劑而愈。

按:本例患者屬脾腎陽虛水腫,以脾陽或腎陽不足為本,水濕不化而為標,治療上宜標本同治,方用健脾溫腎配合滲利之品以治之。《醫學入門.水腫》若中寒者,溫暖則氣暖而小便自通。氣陷者,則升陽陽舉而陰自降。獨用滲利不施溫補則脾腎陽虛而難以治水,則“愈利愈不利”。方中附片、肉桂、巴戟天溫腎陽,暖脾土,以補火助陽,溫通經脈;大腹皮、木瓜、豬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濕;炒白術、茯苓健脾補氣;砂仁、木香、大腹皮、檳榔理氣行水。全方合用,溫補脾腎,化氣利水以製水濕。

三、水濕浸漬型:證見全身水腫,一般下肢先腫,逐漸四肢浮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起病緩慢,病程長。治宜健脾化濕,通陽利水。方用自擬附苓黃芪湯加減。藥物組成:桑白皮15g、陳皮10g、茯苓皮15g、薑皮10g、白術10g、澤瀉15g、豬苓10g、桂枝10g、生黃芪30g、益母草20g、附片6g。

案例:周某某,男,22歲,肥東縣長臨鄉農民。

1982年元月20日入住我院中醫內科。據述:1973年5月突然發熱惡寒,繼則開始全身浮腫,下肢為甚。入院檢查尿蛋白(+++)。住院治療兩周,腫消出院。之後屢發屢愈,但病勢逐年加劇。尤其是1981年6月發病至今,各醫院治療均無效果。近兩周來,腹脹甚,小便少;知饑不能食。西藥雙克、速尿均用,而小便仍少。體檢:血壓160/100mmHg。小便化驗:蛋白(++++),尿素氮87mmol/L,Cr210umol/L,白蛋白30g/L,24h尿蛋白>3.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