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臨床以發熱、腹痛、裏急後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症狀。痢疾在小兒中比較常見,多發於夏秋季節,冬春兩季也可見到。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簡稱菌痢。主要通過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汙染水、食物和手傳播;蒼蠅來去幹糞便、飲食之間,對散播菌痢也起著重要作用。如有營養不良、患有腸道寄生蟲症等身體虛弱者,容易得病。臨床可分急性和慢性菌痢兩類,病程超過兩個月者為慢性細菌性痢疾。
對痢疾的預防,至今還沒有自動免疫製劑,主要還是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不吸吮手指,不咬指甲,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淨,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
患兒必須隔離,食具的消毒可在開水中煮沸15分鍾,玩具可給予易於消毒的木製或塑料製品。大便的處理,可以大便1份、漂白粉1/4份,放在痰盂裏攪勻後加蓋兩小時再倒掉。床單被褥可在日光下曝曬6小時。
患兒應臥床休息。腹痛時腹部可放熱水袋。嬰幼兒大便有裏急後重時,可讓大便解在尿布上,不要求坐起在痰盂裏解便,這樣可防止肛門直腸脫垂。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洗淨臀部,並用5%鞣酸軟膏塗於肛門周圍的皮膚上。如有脫肛時,可用紗布或軟的手紙塗上凡士林,托住脫垂的肛門,一麵輕輕按摩,一麵往上推,即可複位。
嘔吐頻繁時,可短期禁食,或給予靜脈補液。然後給予糖鹽水,或少油膩的流質如藕粉、豆漿等。待病情好轉,即應及早進食。這時可以給予少渣、易消化的半流質,如麥片粥、蒸蛋、煮麵條等。牛奶易引起腹瀉脹氣,應予限製,待大便成形後可適當增加。應多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