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是小兒常見病,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等。由於小兒患該病後不易定位,統稱泌尿道感染,一般為細菌性感染。小兒泌尿道感染症狀不典型,又不會訴說,最常見的就是煩躁不安、尿頻,常易延誤診治,使感染持續或反複發作而影響小兒健康成長,少數可發展成慢性腎盂腎炎。所以,如發現孩子有不安的表現,應對該病保持高度警惕。
泌尿道感染可見於小兒任何年齡,以新生兒、嬰兒發病率最高。新生兒期男孩多見,6個月以後女孩增多,兩歲以後女孩發病率數倍甚至10倍於男孩。
初次患泌尿道感染的新生兒、所有年齡的女孩和1歲以下的男孩,主要的致病菌仍是大腸杆菌,而在1歲以上男孩主要致病菌多是變形杆菌。對於10~16歲的女孩,白色葡萄球菌也常見。
如果急性泌尿道感染沒有得到合理治療,或服藥療程不夠,會使急性泌尿道感染遷延不愈,病程至6個月以上,或多次複發,腎實質損害顯著,腎髒功能持久不能恢複,這時就成了慢性泌尿道感染。其表現為反複出現急性發作症狀,精神萎靡、乏力、消瘦、發育遲緩、貧血、高血壓等,逐漸發展為腎功能不全。該病隻要在急性泌尿道感染時認真治療,特別是做到堅持按規定的療程服藥,很少會發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
泌尿道感染的急性期應多休息,直到症狀消失。應多飲水,使尿量及尿的次數增多,以“清洗”泌尿道。呋喃坦叮、磺胺異惡唑、慶大黴素、吡呱酸、氨苄青黴素等均可選用口服治療。隻需遵醫囑服1~2種抗菌藥物即可,服藥時間一定要堅持1個月左右,重症病兒還可能需要延長。治療過程中,有些藥物,如呋喃坦叮,會使病兒有消化道反應,所以應在飯後服藥為宜。
泌尿道感染的預防包括:注意個人衛生,不穿緊身內褲,勤洗外陰,以防止細菌入侵;及時發現和處理男孩包莖、女孩處女膜傘、蟯蟲感染等;及時矯治尿路畸形,防止尿路梗阻和腎疤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