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自我意識: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偏見,並能在分析問題時,很快自我反省糾正。
(9)有創造性:他們能打破思考的常規,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
(10)熱情:他們最強烈地渴望了解和認識新事物,總是努力把問題搞深搞透。
4.把你的思考轉化成創造性的事實
從根本上說,思維就是為了創造。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積累了大量把思維能力轉化為創造性的方法,其中簡便易行的幾種方法如下:
(1)仿生創造法
生物在億萬年的漫長進化中,形成許許多多奇妙的功能。例如,蝙蝠可以感覺到超聲波,在布滿密網的黑屋裏,幾十隻蝙蝠自由穿梭飛行,而不會撞到網上。人類從對於蝙蝠的研究中發現,蝙蝠是靠超聲波來定位和檢測物體的。蝙蝠的喉內發射出去的超聲波信號與物體相遇後被反射回來,再由蝙蝠的耳朵接收,據此判定物體的距離、方位。人們正是根據這種“回聲定位”原理發明了雷達。隨著現代生物學的發展,生物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奇特功能被揭示出來,令人驚歎。人類在驚歎之餘,希望從生物的功能機理中受到啟發,創造出更先進的技術。這種模擬生物的機能和結構創造出新的技術原理的構思方法,叫做仿生法。
仿生學的發展,給人類的發明創造開辟了更廣闊的前途。利用仿生學的發明,人類打破了人的生命能力的局限。
在遇到一個問題,或者萌發了一個創造性設想以後,怎樣才能想得巧妙?怎樣才能使一個設想變為成熟的方案?自然界、生物界是一個發明設想和技術藍圖的重要源泉,巧妙地運用仿生法,是得到詳細構思的重要途徑。
(2)直接模仿法
日本創造學者豐澤豐雄曾說過:仿照、模仿同類性質的事物是對發明非常有益的行為,但不會利用這一訣竅的人卻很多。立誌發明的人往往是想創造新事物,他們卻忘記了新舊事物是有聯係的。技術的革新、發明在絕大多數時間內都表現出有連續性和漸進性。新事物不能完全拋棄舊事物的所有特點,而隻能是拋棄部分缺點和弱點。在日本有很多人找到豐澤豐雄,請教他如何構思一個新設想,他總是告訴人們,先模仿一個發明家,看他怎樣想。
模仿和獨創是兩個對立的方麵,但往往成功的獨創卻是從模仿開始的。有人說:“你想成為世界第一嗎?那麼模仿世界第一就行。”如果你追求高水準,那麼盡快達到高水準的途徑就是模仿高水準。
美國的博維想透了這個最簡單的道理。他在1964年創辦了一家跟美國最暢銷的雜誌《花花公子》完全同樣風格的《閣樓》雜誌,並開了一間跟花花公子俱樂部一模一樣的閣樓俱樂部。沒幾年,《閣樓》雜誌的名氣越來越大,銷售量也逐年增多。
世界玩具大王路易·馬克斯是一個營銷的能手。馬克斯發現要發明一種暢銷的新玩具很困難,但要推廣一種已有遊戲卻能夠做到。馬克斯每年到世界各地考察,了解各民族、各地區的玩具和遊戲。回國後馬上仿製,並在市場上大量出售,結果賺了大錢。
當你進行發明創造遇到難點時,你要研究古今中外的與之相類似的事物,靈活地運用模仿,從而達到創新的目的。
(3)靈活移植法
在野生的酸棗根上嫁接甜棗的枝芽,就會長出又多又甜的大棗。同樣把一個技術領域的某種原理、方法和功能運用到另一個領域,就能導致新的原理、方法和功能產生。這種方法叫做移植法。移植法的根本作用是取長補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靈活地運用移植法,可以得到獨創性的想法和方法。
運用移植法可以首先考慮從原理上移植的可能性,就是說找出原有技術原理的適用範圍,再來考慮使用這個原理做出發明和創造。例如,巴斯德發表了關於有機物腐敗和發酵的研究成果後,一位英國醫生恍然大悟:有機物的腐敗和發酵是由於外來細菌的感染,而外科手術後病人傷口的化膿和潰爛也是外來細菌感染的結果,於是他終於在1865年發明了無菌手術法。這個辦法使得外科手術後病人由於感染而導致的死亡率從80%以上降低到15%。
要靈活地運用移植法,需要提高自己思維的發散能力,要善於從“不相關”的事物中尋找啟示和線索。
一項被靈活運用的技術是發泡技術。最早的發泡技術是從做麵包或蒸饅頭開始的。由於麵包和饅頭在做熟的過程中,內部產生大量氣體而使其體積膨脹,變得鬆軟可口。美國一位企業家看到發麵的技術能使麵包這樣好吃,心想別的東西發泡行不行?他想到了橡膠,於是把發泡劑摻入生橡膠,在熟化時,橡膠就蓬鬆得像麵包一樣。他發明了橡膠海綿。
一個技術產品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有某種固定的用途。實際上,盡管每一個技術產品都有一定的功能,但這種功能用在哪裏是不應受到限製的,哪裏需要哪裏就可以用。比如,一位日本婦女提出吹頭發的熱風機可以用於烘幹被褥,結果廠家采納了她的建議,真的製造出了暢銷的被褥烘幹風機。這位婦女也得到了專利費。
(4)廣泛類比法
類比法是根據兩個對象某些屬性相同或相似,而且已知其中一個對象還具有其他屬性,從而推出另一個對象也同樣具有其他屬性的思維方法。
人類從遠古起就有意無意地運用這種方法完成了許多發明創造。類比法在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科學上的許多重大理論,最初都是通過類比提出來的。科學史上還有許多重大發明和發現,也是應用類比法取得的成果。例如,英國醫生詹納發現種“牛痘”可以預防天花,就是受到擠牛奶女工感染牛痘而不患天花的啟示。
二、打開智慧之門,思考是金鑰匙
1.智慧需要思想
要想成功,必須走出自己的路來,老跟在別人屁股後邊學,永遠無法超越。
清代乾隆年間,有兩個書法家,一個極認真地模仿古人,講究每一筆每一畫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橫要像蘇東坡的,某一捺要像李太白的。自然,一旦練到了這一步,他便頗為得意。另一個則正好相反,不僅苦苦地練,還要求每一筆每一畫都不同於古人,講究自然,直至練到了這一步,才覺得心裏頭踏實。
那麼,究竟誰更高明呢?那個故事沒說,隻是交待了一個情節——有一天,第一個書法家嘲諷第二個書法家,說:“請問仁兄,您的字有哪一筆是古人的?”後一個並不生氣,而是笑眯眯地反問了一句:“也請問仁兄一句,您的字,究竟哪一筆是您自己的?”第一個人聽了,頓時張口結舌。
從創造學的觀點看,第一個書法家毫無出息,除了沒完沒了地重複別人,實在是一無所有,可憐之極;第二個書法家則孜孜不倦地鑽研,造就自己獨特的個性,做到了“我就是我”!
齊白石先生有一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個性是區別於大眾的不同之處。正因為個性的差異,才構成人生萬象的異彩紛呈,才談得上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吸引,才能領悟到幸福的真諦。
其實,沒有個性的成功者幾乎是沒有的。跟著別人跑,跟著別人學,可能獲得暫時的成功,但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個性,去思考自己的未來,去設計一條成功的路線和方法,這才是高人。
2.有觀察才有思考
清白總會被澄清,不僅不要閉上自己的眼睛,還要善於思考,分清黑白。
一天,有兩個婦女為爭奪一個嬰兒投訴到國王那裏。在國王麵前,兩個女人陳述了各自的理由,看起來,似乎雙方的理由都很充足,很難斷定嬰兒是誰的。
國王沉思了片刻,搖了搖頭,對兩位婦女說道:“你們二人爭論起來相持不下,本王也被你們弄糊塗了,我不能斷定這嬰兒是誰的。這樣吧,既然你們已告到我這裏了,我就允許你們搶這嬰兒,誰搶到就是誰的。”說完,便命大臣將嬰兒放在一張桌子上,兩個女人分站兩側,各抓住嬰兒的一隻手。隨著國王一聲令下,一個婦女趕緊抓著小孩的手,把嬰兒拉向自己一邊,另一個婦女卻鬆開手,放嬰兒過去了。
國王見狀,立即對那奪走孩子的女人喝斥道:“你想奪走人家的骨肉,還不從實招來?”果然,那女人服罪了。
原來國王深知孩子的母親對孩子的關切之心,就安排了上述“表演”,讓那冒充的女人自露馬腳。
一隻狐狸不小心掉進一隻非常深的井裏,無法脫身。這時一隻口渴的山羊來井邊飲水,它看見狐狸在下麵,就問井水味道如何。狐狸盡力掩飾自己的狼狽相,不斷地稱讚井水味道好得不能再好了。山羊一心想著喝水,聽完馬上跳了下去,等它喝完了水,不再口渴時,才發現自己和狐狸的困境。
這時狐狸想出一個所謂共同出井的辦法,它說:“你把前腳抵在井壁上,低下頭,我先踩著你的後背上去,然後想辦法拉你上來。”山羊就照它吩咐的做了。於是狐狸跳上山羊背,蹬著羊角,飛身跳出了井口,然後就要溜走。山羊氣得大罵狐狸不守信用,狐狸轉頭回敬道:“你這頭笨羊!如果你頭腦靈活,就應該在看清出路之後,再決定跳不跳,那樣就不會有這樣的危險了,真是白長了一把胡子!”
行動之前,先想好退路,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切不可草率行事,否則就會犯丟了西瓜撿芝麻的大錯,那就得不償失了。
三思而後行,才是上策。看到利益就上,是討不到便宜的。
3.善於發現別人的智慧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領導的聰明過人之處應該體現在用一雙明亮的眼睛去看清楚一切……
唐納·盧斯說:“我把找出部屬的積極行為和讚美他們當做首要任務,並藉由熱切注意部屬做對的事而激勵人心。”
北魏時太武帝拓跋燾很賞識漢人崔浩。並委以重任,鼓勵他集思廣益,敢於進諫。在一次數百人參加的酒宴上,太武帝讓崔浩坐到自己近旁,發自內心地褒揚他道:“你們看這個纖瘦懦弱,腿不能馭馬馳騁、手不能彎弓持矛的人,他胸中所懷卻遠遠超過百萬之勇。朕開始之時有征討之意,但猶豫不能決斷,後連年克敵獲勝,都是這個人在左右引導我的緣故。”太武帝全麵地了解了崔浩,巧妙地用他的身材弱纖與他胸藏百萬雄師之才相比較,這樣既沒有給人不真實的感覺,又能揚長避短,使崔浩的生理缺陷在他的雄才大略麵前顯得微不足道,同時對當時朝中大臣對漢臣得勢的不滿現象也巧妙地避過。如果太武帝一味地誇崔浩的優點,那麼胡人也許就會端出騎射之術來貶低崔浩,從而使太武帝難堪。
所以,讚美一個人必須達到“一言兩稱心”。這需要注意不同環境下主客觀因素的變化,從全局的眼光看待各個環節,不能有疏漏之處。
湯姆是一家公司的業務員,他對公司新的係列產品感到非常興奮;但不幸的是,一家大市場取消了陳列他的新產品的機會。這令湯姆很不高興。他對這件事想了一整夜,決定第二天再去試試。
他對大市場的負責人說:“傑克,我昨天走時,還沒能讓你真正了解我們的最新係列產品,假如你能給我一些時間,我很樂意為你介紹我疏漏了的幾點。我非常敬重你聽人談話的雅量,而且非常寬宏大度,當事實需要你改變時你會改變你已做出的決定。”
傑克能拒絕再聽他的談話嗎?在這個必須維持的美譽下,他是無法那樣做的,結果湯姆推銷的產品不到幾個月就在全州名聲大振。
現在我們應該明明白白地去開始讚美了,隻要我們平時注意觀察周圍人的言行,對他們的特點略知一二,當然了如指掌最好,那麼接下來就是在必要的時候,通過你的讚美之詞,用最好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他們聽後心悅誠服,對於自己的缺點“無則自我加勉,有則暗自改之”,這樣若幹次以後,你就會成為一個會用讚美與周圍人和諧、默契地相處的人了。
大多數人不願從小事上去讚美別人,這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重重障礙,遮住了他們的視線。
其一,分工不同,責任不同,使人們認為別人做事是分內之事,是“應該”的,無需大驚小怪,做不好就要批評,做好了是責任,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很多人不能正視別人的小成績。
其二,有人胸懷治國濟世的大誌,但眼高手低。對於“小打小鬧”不以為然,認為那些事普普通通,沒什麼了不起,小菜一碟,形同虛無。
其三,“熟人效應”。周圍的人對大家來說,太熟悉了。要麼,就是區區小事,不足掛齒,不用說什麼;要麼,就是熟視無睹。每天我們走在幹幹淨淨的馬路上去上班,都覺得無所謂,髒了就責怪清潔工。父母為你嘔心瀝血,碾平了生活道路上的坎坷,我們卻隻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在你眼裏是“隱形人”。同事、親戚、朋友時時都在關照你,而你卻受之坦然。
以上這些態度都是應當克服的。
就小事而論,它的確沒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用辯證法的觀點去考察,卻會發現一件小事也會引發大事,幾件小事加在一起就有可能產生意料之外的大事。
一位巡警巡邏時發現倉庫門口的滅火器壞了,及時報告給總經理。總經理安排相關負責人買了新的重新布置好。一晃半年過去了,誰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庫房因電線短路突然起火,被及時撲滅。過後,總經理首先想到的是那位細心的巡警。如果不是他發現滅火器壞了,及時更換,那麼庫房恐怕完了,公司也保不住了。於是,總經理及時表揚了這位巡警,並代表公司向他致謝,號召全體員工向他學習。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小事的確不可小視。要從小事讚美別人自己首先得做一個有心之人,善於發掘讚美的材料,看到小事身後的重大意義,這就要留心觀察,細心思考。
小事猶如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如果你沒有一雙識別它們的慧眼,細心鑒別,它就永遠埋在山野石林之中,人們很難發現其價值所在。
你了解你周圍每一個人的長短處嗎?你每天有沒有看到周圍細微的變化?
無數的小事和有數的大事組成了我們繁雜的生活。如果我們隻是睜大眼睛注視後者的“重大意義”、“曆史性的價值”……那麼你會發覺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虛空的,是烏托邦,我們的社會就像艾略特筆下的荒原。
無論你是何許人,你的那些閃光之處(哪怕微乎其微)就會在明查秋毫的讚美滋潤下,發揚光大。
4.思考需要張開想像的翅膀
想像,是人腦在改造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創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也是和以往經驗中已經形成的暫時的聯係重新結合的過程。心理學家依據想像內容的新穎性、獨創性的不同,把想像分為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所謂再造想像,就是一個人依據一定的描寫、說明、圖案等在頭腦中形成有關事物的形象的過程。創造想像則是一個人按照自己的創見形成某種獨創性的想像的過程。二者都是人才創造活動的極可寶貴的心理品質。想像是創造活動的基礎和先導,是激勵創造活動、產生科學假說的源泉。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黑格爾也斷言道:“如果談到本領,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
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什麼呢?是豐富的想像力。如何張開你想像的翅膀呢?
(1)擴大知識麵,豐富信息儲備
豐富的想像力是以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也是以記憶為基礎的。而一切科學的創造、技術上的革新和藝術上的創作,都是在豐富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想像而取得成功的。一個人知識和經驗的多少,信息儲備的多少,對於想像的廣度和深度有著重要的影響。
(2)保持好奇心,豐富情感
好奇心是發揮想像力的起點,因此要提倡科學的懷疑精神,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使自己大腦的想像力在思考中升騰。而要使大腦的想像力奔馳起來,還要保持豐富的情感。情感可以刺激想像力。而悲觀失望的情緒不能使大腦高度興奮和活躍起來,想像力自然也不會高度發揮出來。
(3)擴張聯想、富於幻想
從廣義上講,想像是聯想和幻想。所謂聯想,決不是簡單的思考,而是許多思考的聯結和擴張。常常表現為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的頓悟。一個人如果不善於聯想,那麼他就不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不可能產生認識上的飛躍。無數人才成功的事實表明,他們往往能抓住生活中的偶發事件,產生豐富的聯想,構築鴻篇巨著和提出科學假說、技術發明等。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起於一件女子臥軌的新聞事件;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源於被船長遺棄到荒島上四年的落難海員的故事;魏格納由觀察世界掛圖到創造大陸飄移說……這些聯想的力量,是何等的驚人。所謂幻想,是由個人願望或社會的需要引起的指向未來的特殊想像。幻想比聯想距現實客體雖然遠一步,但它是更高一級的思考。沒有幻想,就沒有科學的假說,沒有科學的假說,也就沒有科學的發現和發展。比如,原子結構的模型,試管嬰兒的誕生等,又何嚐不是在幻想功能的作用下所產生的呢!
客觀實際是科學創造的空氣,想像力則是科學創造的翅膀。要想擴展自己的思維,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必須張開想像的翅膀。
5.心寧智生,智生事成
智慧不會隨意誕生,事情不會隨便成功,在它們的實踐者身上你可以找到答案——心寧智生,智生事成。
某日,一家企業的管理者坐在某餐廳的角落裏獨自喝悶酒。一位熱心人走上前去,問到:“您一定有什麼難解的問題,不妨說出來,讓我給您幫幫忙吧!”
企業家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說:“我的問題太多了,沒有人能幫我的忙。”
這位熱心人立刻掏出名片,要企業家明天到他的辦公室去一趟。
第二天,企業家依約前往,這位熱心人說:“走,我帶你去一個地方。”企業家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熱心人用車子把企業家帶到荒郊野地,二人下了車,熱心人指著前麵的墳場對企業家說:“你看看吧,隻有躺在這裏的人才統統是沒有問題的。”
企業家恍然大悟。記住了這樣一句話:隻要有問題,就有存活的希望。隻要敢於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前進。
建議被成堆問題困擾的企業管理人,不要將種種苦惱壓在心裏。走出去找個好友,去向他傾訴,或在父母家人麵前求得開導或指引,有時某些問題可以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自動消失,有時可以靠個人的智慧和定力去把它化解。當長期的苦悶困惑無法化解時,找個清靜之地靜思幾天,以求得心的平靜,一切問題也許就有辦法解決了。
土豆是德國人喜愛的食品。在德國農村,土豆是最主要的農作物,一到收獲的季節,農民就進入最繁忙的狀態,他們不僅要把土豆從地裏收回來,而且還要把它運送到附近的城裏去賣。農民通常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把收獲的土豆,按個頭分為大、中、小三類,這樣再到城裏去賣就能賣個好價錢,比混在一起賣能多賺很多錢。但是要把堆成小山一樣的土豆分撿開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花費大量勞力,也影響土豆及時上市。
後來人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漢斯一家從來沒有人分撿土豆,他們總是把土豆直接裝進麻袋,運到城裏去賣,而且價錢賣得也不錯。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漢斯在向城裏送土豆時,沒讓汽車走平坦的公路,而是選擇了一條顛簸不平的山路。這樣經過10英裏的顛簸,小的土豆就自然落到麻袋的最底部,大的留在了上麵。賣時仍然大小分開,一樣賣得上好價錢。聰明的漢斯不僅節省了勞力,還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的土豆總能比別人早一些上市,他的錢自然會越賺越多了。當然,這是漢斯冷靜分析並付諸實踐的結果。
大自然中有許多類似的現象。平時不留意根本意識不到,但如果注意觀察,用心分析,巧加利用,就能給生活帶來許多便利。
寧靜的心能讓人更加聰慧和敏銳,而冷靜之中的決定往往是最佳的方案。
6.走出思維誤區
思維誤區最常見、最普遍的就是慣性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但人們天長日久形成一種慣性思維,由此又發展成惰性思維。
惰性思維就是不思考,也不願思考,或者簡單地想一下也就算了,久而久之大腦處於半停滯狀態,大腦皮層的億萬個細胞,終生卻沒有使用幾個,這樣的人生當然是碌碌無為而後悔的人生。
就像某工廠車間的流水線一樣,從一個人的手裏接過一個部件,又傳到另一個人的手上,接著又去接另一個部件,就這樣接來傳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無意識惰性思維”。現在很多人都是在無意識惰性思維狀態中生活,而沒有自我察覺。說嚴重些,就是人已經被異化成生活這部大機器的一個機械零件,泯滅了個性,沒有了生命的靈感和激情。
我們生命的價值不是取決於在我們身邊發生了什麼事,關鍵取決於我們對這些事物的反應。是立體思維的反應,還是平麵思維的反應,抑或是惰性和慣性思維的反應,不同的思維反應,會產生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