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友誼:一生的快樂源泉(1 / 3)

《幼學瓊林》reference_book_ids\":[688342777853274010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是歌,是人生存於蒼茫天地間,幸遇故知的喜悅之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曲,是友人間執手相惜的真誠之曲。

友誼——在人的一生中跨越生死,比財富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君子之交淡如水

1.經營自己的“朋友網”

凡是在社會上人際關係好的人,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幾乎什麼樣的人都認識,他們人緣好,受歡迎,上頭有人拉,下麵有人推,大小事都有人捧場,什麼事都有人幫忙。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在交際活動中,善於經營自己的朋友網,能做到全麵撒網、八麵玲瓏。

(1)交際有目標,建立穩固的朋友關係

按中國傳統心態來看,交際不應該有目標,應該“以情會友,別無所求”,應該奉行一種無為哲學。但是,聰明的人應懂得,在交往中要注重交往對象的特點,然後想方設法與他建立穩固的關係。

我們不妨設想,有這麼一個人,他既不能與你信息共享、情感溝通,也不能與你相知相助,你會與他交朋友嗎?恐怕不會。可見,人際交往還是有選擇的,選擇就是一種目標的體現。

建立“關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說明。首先,要認清目標,接著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後與之聯係,建立關係。也就是說:

目標+有相同需求的人=關係

有人單靠直覺建立“關係”;有人則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點“關係”。前者往往難以預料結果如何;後者比較知曉建立關係的“天時地利”。

事實上,與外界保持某種程度的“關係”,消息才會靈通。懂得建立“關係”的人了解“團結力量大”的道理,最後,練成了八麵玲瓏的神功。

善於拓展“關係”的人,是標準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會、洽談公事或私人聚會上,總是會掌握時機。對這些“溝通大師”而言,人生就是一個大課堂——會議室、酒吧、街角、餐廳,甚至在澡堂裏,處處都可以“增廣見聞”。

(2)織就關係網,尋找對自己有幫助的人

成功學認為,喜歡別人,又能讓別人喜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成功的人大多喜歡廣泛交際,形成了自己的一張“朋友網”。比如,你要某人推薦幾個供你拜訪的朋友,如果這個人是個失敗的人,他隻能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兩個人的地址和電話。成功的人就不同了,他們會推薦一大堆朋友,而且是在長長的名單上尋找,因為他們的名單上包括各式各樣的朋友。由此,可以顯示出成功者與失敗者在交友方麵的差別。

成功的人大多是有朋友網的人。這種網絡由各種不同的朋友組成,有過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輩,有同輩或晚輩;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業的,有不同特長的,也有不同地方的……這樣的朋友網,才是一個比較全麵的網絡,也就是說,在你的朋友網中,應該有各式各樣的朋友,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你提供不同的幫助。

朋友網既然被稱做“網”,就應當具有網的特點。也就是說,在這麵網上朋友的構成有點有麵,分布均勻。不懂交際之道的人交友卻不是這樣,他們結交的範圍十分狹窄,分布十分不均。隻在自己熟悉的範圍內認識一些人,而這些人的行業和特長又比較單一,這樣就構不成一麵標準的關係網了。

廣泛與人交往是機遇的源泉。交往越廣泛,遇到機會的概率就越高。有許多機遇就是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出現的,有時甚至朋友的一句話、朋友的朋友的幫助、朋友的關心等等,都可能化作難得的機遇。在很多情況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薦、朋友提供的信息和其他多方麵的幫助,人們才獲得了難得的機遇。例如,某單位新來一位主要領導,需要配備秘書,在多人躍躍欲試、趨之若鶩的情況下,小許被選中了。原因就在於這位領導委托自己的一個下級單某為自己物色秘書,而單某和小許是同學和好朋友。單某自然清楚,小許肯定勝任秘書職位,於是就把這個同學推薦出來了。結果,領導本人滿意,組織考察合格,正在為前程茫然奔波的小許更是欣喜若狂,因為他找到了自己適合的位置,能當上領導同誌的秘書,是他的心願,也是他成功的一個裏程碑。這個裏程碑的獲得,關鍵因素是他有那麼一個得到領導信任的同學。也許他想不到這個朋友會對他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許他們之間彼此進行交往的時候,沒想到這種交往給了一個人成功的機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交往廣泛,機遇就多。

聰明人不應當過於急功近利,有許多機遇是在交往中實現的,而在初步交往中,人們很可能沒有看到這種機遇,在這個時候,不要因為沒有看到交往的價值,就漠視這種交往。

每一個偉大的成功者背後都有另外的成功者。沒有人是自己一個人達到事業的頂峰的,一旦你許諾要成為出類拔萃的人,你就可以開始吸收大量對你有幫助的人和資源了。而其他各方麵有所建樹的人是你所有資源中最大的資源,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他們,構建有助於你的事業的“關係網”。

實際上,你的“關係網”遠比你意識到的要廣大得多。你實際擁有的網絡延伸到了你每天都有聯係的人之外,更多的聯係包括你與之共同工作和曾經一同工作過的人們、以前的同學和校友、朋友、你整個大家庭的成員、你參加研討會或其他會議時遇到的人,這些人都會是你的網絡成員。你的網絡成員還包括那些你在網絡中認識的人,以及與他們有聯係的人。

美國有句諺語說得好,“每個人距總統隻有六個人的距離”。你認識一些人,他們又認識一些人,而這些人又認識另外的一些人……這種連鎖反應一直延續到總統的橢圓型辦公室。而且,如果你僅僅距總統六個人的距離,那麼你距你想會見的任何人也就隻有六個人的距離,不管他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還是你想讓其加入你的團隊支持你的名人。

將你所有的“關係”列出來,想想你認識並有業務聯係的每一個人,設計一個計劃,以最有效地利用你的這些“關係”。

(3)拓展交際圈,播種“關係”的種子

在生活中,誌趣相同的人畢竟不多,如果我們隻與這些少數人來往,那麼我們結交朋友的範圍一定十分有限,隻能是控製在一個極小的圈子裏,不能夠向外拓展,這不是聰明人所持有的交際態度。其實,與各式各樣的朋友交往,對我們自己非常有好處,就像我們總吃一樣東西,隻吃我們愛吃的東西,有很多好東西我們都沒有食用,就會導致營養不良。朋友也是一樣,隻與自己個性相同的人往來,我們的交往範圍就會受到局限,從而會束縛自己的發展。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如果我們要結交更多的朋友,就要與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於性格不同的人,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樣我們看待問題就比較客觀,才不會以主觀的意誌去盲目地衡量人、判斷人。

因為與他們相處,不但可以拓展我們的社交圈,而且還可以在他們身上學到自己不具備的東西,通過與他們交往,使我們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知識越來越豐富,信息越來越廣,看待問題也越來越深刻。總之,與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會使我們受益匪淺。

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在生活中,誰都難免會遇到困難,如果沒有朋友的幫忙,會使自己孤立無援,無法渡過難關。一個人,平時就要注意結交朋友,如果在遇到困難時才想起讓別人伸出援助之手,就會為時已晚。所以我們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就要平時為自己攢下這個資本,做好鋪墊,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一個人陷入困境時,最需要的是別人的關心與幫助,哪怕隻是一句關心的話語,一聲親切的問候,一個小小的幫助,對於他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安慰,使他心中充滿溫暖和希望,並有勇氣與信心戰勝一時的饑餓與困苦,走出困境,努力幹出一番事業。在他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你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他會非常感激你的,如果日後你遇到困難,他決不會袖手旁觀,同樣也會幫你渡過難關,走出人生的低穀。

2.敞開心扉給人看

要想得到知己,首先得敞開自己的心懷。要講真話、實話,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換得朋友的赤誠和愛戴。

有一個英國作家,名叫哈爾頓,他為編寫一本《英國科學家的性格和修養》的書,采訪了達爾文。達爾文的坦率是盡人皆知的,為此,哈爾頓不客氣地直接問達爾文:“您的主要缺點是什麼?”達爾文答:“不懂數學和新的語言,缺乏觀察力,不善於合乎邏輯地思維。”哈爾頓又問:“您的治學態度是什麼?”達爾文又答:“很用功,但沒有掌握學習方法。”聽到這些話,誰不為達爾文的坦率與真誠鼓掌呢?按說,像達爾文這樣蜚聲全球的大科學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問題時,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甚至為自己的聲望再添幾圈光環,又有誰會產生異議呢?但達爾文不是這樣。一是一,二是二,他甚至把自己的缺點毫不掩飾地袒露在人們麵前,這樣高尚的品德,換來的必是真摯的信賴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這樣。你敢於說真話、說實話,朋友為你的誠實所感動,便會喜歡你,他給你的回報,也將是說真話、說實話。

在我國古代,交朋友都強調一個“信”字。“信”者,真誠也。“信”,在封建社會被視為五常之一,是人的一種美德。過去小孩子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中,就有專門講交友的章節,並有種種概括:“爾我同心曰金蘭,朋友相資曰麗澤”,“心誌相孚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這裏說的都是友情的深厚,而深厚的友情其源泉便是真誠待人。

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具有互異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膽相照,赤誠相見,才會心心相印。心理學家曾就“喜歡與吸引”這一專題,列出550個描寫人的形容詞,讓學生們指出在多大程度上喜歡一個有上述特點的人。結果,在8個評價最高的形容詞中,有6個詞是真誠的、誠實的、忠實的、真實的、信得過的和可靠的,這6個詞都和真誠有關;而評價最低的形容詞是說謊、裝假與不老實。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並沒有減弱“真誠”在友誼宮殿中的光澤;相反,由於社會的進步,人們給“真誠”又增添了熠熠光彩。

離開了真誠,則無友誼可言。一個真誠的人的心聲,才能喚起一大群真誠的人的共鳴。“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真誠,應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永久伴侶。

3.和批評你的人交朋友

人的一生受到朋友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很多人因為朋友而成功,也有很多人因為朋友而失敗,甚至因為朋友而傾家蕩產,妻離子散。

害怕因為朋友而失敗,那不交朋友總可以吧?

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沒有朋友,也就差不多無路可走,寂寞一生了。即使你閉緊心扉,還是會有人來用力敲。當有人來敲你的心扉時,你應還是不應?應的話,可能那是個壞朋友,不應的話,可能失去一個好的朋友。

因此,你總是要麵對“交朋友”這個問題的。交到好的朋友,你可能會受益一生,得到無限的樂趣,至少不會受到傷害;而若交到壞的朋友,想不走入歧途、不倒黴是很難的。

人有很多種,在對待朋友的態度上也有很多種類型,有每天說好話給你聽的,有看到你不對就批評、指責你的;有熱情如火、喜歡奉獻的,也有冷漠如冰,隻考慮個人利益的;有憨厚的,也有狡詐使壞的……這麼多類型的朋友,好壞很難分辨,因此平時的交往經驗極為重要。

不過有一種類型的朋友肯定是值得交往的,那就是敢於批評、指責你的朋友。

和隻會說好話的朋友比起來,那些隻知道批評、指責你的朋友是令人討厭的,因為他說的都是你不喜歡聽的話,你自認為得意的事向他說,他偏偏潑你冷水,你滿腹的理想、計劃對他說,他卻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問題,有時甚至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把你做人做事的缺點數說一通……反正,從他嘴裏聽不到一句好話,這種人要不讓人討厭也真難。

但是這種朋友,如果你放棄,那就太可惜了。

在社會做過事的人都會盡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寧可說好聽的話讓人高興,也不說難聽的話讓人討厭。說好聽的話的人不一定都是“壞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場,隻說好聽的話,就失去了做朋友的義務了;明明知道你有缺點而不去說,這算是什麼朋友呢?如果還進一步“讚揚”你的缺點,則更是別有居心了。這種朋友就算不害你,對你也沒有任何好處,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和這樣的人交往。

但實際上的情形如何呢?很多人碰到光說好話的朋友便樂陶陶,不辨是非了。其實他們順著你的意思說話,讓你高興,為的就是你的資源——你的可以利用的價值,很多人被朋友拖累就是這個原因。

比較起來,那些讓你討厭,光說難聽的話的朋友就真實得多了。這種人絕對無求於你(不挨你罵,不失去你這個朋友就很不錯了),他的出發點是為你好,這種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

一般父母碰到子女有什麼不對,總是責之、罵之,子女有什麼“雄心壯誌”,也總是想辦法替他踩踩刹車,不讓他脫韁而去。為的是什麼?是為子女好,怕子女受到傷害,遭到失敗。這是為人父母的至情,隻有父母才會這麼做。朋友的心情也是如此,否則他為何要惹你討厭?說些好聽的話,你說不定還會給他許多好處呢。

隻有經常批評、指責你的人才是你人生的摯友。

4.知己可遇不可求

翻翻中國古人的言論:“同師為朋,同誌為友。”在中國古人的理解裏,朋和友是有區別的,“朋”是功利意義上的交往人群,“友”是心靈意義上的交往人群。古人把朋友這兩種圈子的區別統屬劃分得清清楚楚。在世俗功利意義上的門生、老師、同年、本家等等稱謂造就了一個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網絡。

在情感映射的中國文化裏,最為出名的是那一段“高山流水”的人文雅韻:俞伯牙琴技冠絕天下,惜乎知音難尋,旅居途中鬱鬱難解,於荒郊撫琴自遣。彈著彈著,忽然琴弦斷了。俞伯牙知道是有知音在旁邊聽琴,出言邀請知音,原來是一個名叫鍾子期的人。俞伯牙彈了一段曲子請他評點,鍾子期讚歎道:“善哉!巍巍乎誌在高山!”再彈一段,鍾又評點道:“善哉!洋洋乎誌在流水!”俞伯牙大為驚訝!詳談良久,引為生平知己。當時俞伯牙有事在身,於是執手暫別。等到辦完事再依照鍾氏的先前指引尋到他所居之地,沒料想鍾子期已死。俞伯牙到墳地痛哭一場,彈琴一曲,然後將琴摔碎,立誓知音既逝從此終身不複彈琴。這段知音相交的故事真是蕩氣回腸、令人嗟歎不已!它所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真誠以待、傾情以對、生死與共的交往總是令我們感歎而且羨慕,似乎從對比中我們更能夠反省自身在交友中的那種巨大的感情缺陷。可是,難道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待隻能存在於古人的故事和我們的想像中嗎?難道現代的人與人之間隻存留著深不可測的鴻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