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當實事求是】
⊙ 寓言
很久以前,有一個賢明的國王,年紀已經很大了,卻還沒有一個孩子。於是他要在全國挑選一個誠實的孩子做義子。他宣布:“如果誰能用我給你們的種子培育出最美麗的花朵,那麼,那個孩子便是我的繼承人。”
所有的孩子都種下了那些花籽,他們從早到晚澆水、施肥、鬆土,護理得非常精心。
有個名叫雄日的男孩發現他種下去的種子不發芽。他問母親,母親同樣也正為這事操心,她說:“你把泥土換一換,看行不行。”
雄日依照媽媽的話,在新的土壤裏播下了那些種子。可惜的是仍然沒有發芽。
國王決定觀花的日子來到了。無數個穿著漂亮服裝的孩子都湧到街上。他們各自捧著鮮花盛開的花盆,每個人都想成為繼承王位的太子。但是,不知為什麼,當國王從一個個孩子麵前走過時,他的臉上卻沒有一絲高興的樣子。
忽然,在一個店鋪旁,國王看見了正流眼淚的雄日。這個孩子端著空花盆站在那裏。國王把他叫到自己跟前,問道:“你為什麼端著空花盆呢?”
雄日抽咽著,他把如何種花,但花種子長期不發芽的經過告訴給國王。並說,這可能是報應,因為他在別人的果園裏曾偷摘過一個蘋果。
國王聽了雄日的回答,高興地拉著他的雙手,大聲地說:“這就是我的忠實的兒子!”
“為什麼您選擇了一個端著空花盆的孩子做接班人呢?”大家問國王。
國王說:“子民們,我發給你們的花種子都是煮熟了的種子。”
聽了國王這句話,那些捧著最美麗的花朵的孩子們個個麵紅耳赤,因為他們種下的種子是另外的花種子。
⊙ 靜思語
這個故事非常生動地告訴我們——人應當實事求是。
按理說,故事裏惟一一個端著空盆的孩子雄日,也應當能和其他成千上萬孩子一樣,端著一盆換了種子的鮮花,站在街上等待國王的挑選。因為這畢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挑中者即可成為太子。誰會不為此而絞盡腦汁,栽培出一盆惹人喜愛的花朵呢?
但問題是國王有言在先,這盆花必須是用分發下去的種子培育出來的,否則無論花是怎樣的美麗漂亮,也不會為國王選中。
端著空花盆的孩子雄日,恰恰在這一點上勝過其他成千上萬的孩子。他發現種子不發芽,心裏當然也很著急,並且為此還想了很多辦法。但當最後沒有辦法時,他也沒有換種子,而是實事求是地端著空花盆來見國王。而國王見了空花盆,之所以高興,是因為他本來就沒有打算看到什麼美麗的花,而是要看到比花更美麗的人的誠實。
誠實是人性最可寶貴的底色,也是一個人最燦爛的顏色。
【不可太斤斤計較】
⊙ 寓言
有一天,一隻獾和一隻貂同時在森林的小路上發現了一塊肉。
“這是我撿到的。”獾叫喊說。
“不,是我的。”貂也叫喊起來。
……
他們爭執不下,難解難分。這時獾說話了:“這樣吧,我們去找狐狸,請狐狸法官給咱們評評理。”
他們找到了狐狸,講述了各自的理由。狐狸聽完以後,說:“必須將這塊肉分成相等的兩份,你們倆一個一塊。”說完,狐狸就把肉分成了兩塊。
“貂的那塊比我的大!”獾喊叫著。
“那我給你們分得平均一些。”狐狸一邊說著,一邊就啃著貂的那塊肉。
“現在獾的那塊比我的大了!”貂又叫了。
“現在我再來勻一勻。”
這樣一來,貂的這塊肉又比獾的那塊大了。然後狐狸就再啃貂的那塊肉。就這樣,獾和貂眼睜睜看著狐狸把兩塊肉一口一口地都吃光了。
⊙ 靜思語
故事裏的獾和貂,為了多吃一口,少吃一口,沒完沒了地計較,最後連一口也沒吃著。
同樣,一個在生活中患得患失,事事斤斤計較的人,因為目光過於短淺,隻是貪圖眼前小利,最終吃虧的還是他自己,而且很容易給不懷好意的人可趁之機。
但也不是說所有的計較都是有害無益,比如做事的態度、做人的原則等。因此計較要看什麼事情,有些事該計較就必須計較。比如一個國家領土被別人侵占了,或是一個民族的利益受到其他民族的嚴重損害,那就一定要計較,要向對方討個說法,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問題。如果事情得不到解決,該針鋒相對就得針鋒相對,不能有絲毫讓步。
但一個人如果為了自己的個人得失事無巨細地斤斤計較,那就顯得這個人氣量太小了,而這是不好的。因為這樣一來,誰也沒法和你再打交道了。日常生活裏,難免有一些事情不完全如自己的意思,這就需要有一個寬宏大量的氣度。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一個人能做到這樣,就可以贏得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人的幫助,人際關係也會變得非常融洽。
【呼喚太陽的職責】
⊙ 寓言
一隻少年雄雞守候在奄奄一息的父親身旁。
“孩子,我已經不行了,”老雄雞說,“從今以後,每天早晨呼喚太陽的職責,要由你來承擔了。”
少年雄雞點點頭,傷心地注視著慢慢閉上了眼睛的父親。
第二天一早,少年雄雞飛上穀倉的屋頂。它臉朝東方,高高地挺立著。
“我必須設法發出最大的啼叫聲。”它昂起頭來,放開喉嚨叫。但是,它發出來的卻是一種缺乏力量的、時斷時續的嘎嘎聲。
這天太陽沒有升起,烏雲布滿天空,濕淋淋的毛毛細雨下個不停。飼養場上的所有動物都氣壞了,跑來責怪少年雄雞。
“真是倒黴透了!”豬叫道。
“我們需要陽光!”羊也叫起來。
“雄雞,你必須啼叫得更響一些!”鷹說,“太陽離我們有9,300萬英裏遠,你的叫聲那麼細小,它能聽得見嗎?”
過了一天,少年雄雞又一早就飛上穀倉的屋頂。它臉朝東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接著伸長脖子,放開喉嚨大聲啼叫。它這次發出的啼鳴聲非常洪亮,在雄雞啼鳴史上是空前的。
“吵死人了!”豬說。
“耳朵都要震破了!”羊叫道。
“頭都要聽炸了!”鷹抱怨說。
“對不起,”少年雄雞說,“但是我是在盡自己的職責。”
它心裏充滿了自豪感,它看見了,在那遙遠的東方,一輪紅日正從叢林後麵冉冉升起。
⊙ 靜思語
生活青睞有責任心的人,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職業負責,就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承擔起生命的職責,責任讓弱者變強,讓強者更強。沒有風浪,就沒有帆的本色。這不是絕對的規律,但絕對會為你的生活增添新的意義。
【平凡是福】
⊙ 寓言
在陽光普照的河邊果園裏,除了可憐的無花果,所有的果樹都結滿了果子。
無花果沒有結果,也沒人理睬它。這大大地折磨著無花果的心。“啊,我是多麼喜歡讓人們稱讚呀!”無花果自言自語,“假如,我能夠像其他樹那樣結果,所有的人都會驚奇得吐舌頭,並且會貪婪而又尊敬地望著我。”
無花果屢遭失敗,但沒有灰心。直到有一年夏天,無花果枝頭真的掛滿了果子,又大又甜。
人們立刻圍上這棵樹。
“我們從來沒有看見過結這麼多果子的樹!”一個農夫這樣說。
“我要比別人摘更多的果子!”農夫們爬上樹幹,舉著長竿子,互相比拚著。他們敲打完高枝,又壓著矮枝。
在這種競爭中間,可憐的無花果樹很快被弄得支離破碎。除了當柴燒之外,就再也沒別的什麼用了!
⊙ 靜思語
無花果本是落葉亞喬木,它葉大而粗糙,花單性、淡紅色,實為肉果。花隱藏在囊狀的總花托中,所以有此名。
但它不像其他果樹長得那麼高大、體美、花色好看,果實香甜而招人喜愛。因此故事中的無花果感到麵子上不好看,心裏不服氣,幻想將來一到夏天,枝頭掛滿果子,也能受人尊敬,讓人喜歡。
但事情並非如此。當無花果真的實現了夢想時,卻遭到了一大群人的哄搶和糟塌,連自己的枝幹也被踩踏得不成樣子,隻能當柴燒,命運不能不說是很慘的。
這是為什麼呢?問題就出在無花果不安於平凡,盼望著能出人頭地。殊不知,出人頭地有出人頭地的壞處。樹大招風,你可能就此永無寧日,就連原來那一份平凡寧靜的生活也享受不到了,這又何苦呢?
其實,無花果也有無花果自身的特點,它樸實無華,謙虛謹慎,不事聲張。作為植物大家庭的一員,它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給人以精神上的啟示,這就夠了。沒有盲目跟風趕時髦的必要。
沒有平凡,無以顯示出偉大;沒有平凡,也就沒有輝煌。
平凡的日子,可以從容不迫;平凡的人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平凡的工作,隻要是社會所需要的,就是光榮的,就是受到尊敬的。
平凡是福!
【要有高尚的誌趣】
⊙ 寓言
一隻鷹王,感到死期已近,就把所有的孩子都叫到身邊,說:“我哺育你們,為的是讓你們從小就有能力看太陽。因此,你們有資格比其他鳥類飛得更高。”
它接著說:“所有的野獸都應當懼怕你們。但是你們不能傷害尊敬你們的野獸,而且應當把你們多餘的食物分給它們吃。”
“是,我們遵命……”所有的鷹都低聲回答。
“我馬上就要離開你們了,”鷹王宣布,“但是,我絕不死在巢裏,我要飛上蒼穹,飛向太陽,就讓太陽的光焰焚燒我的羽毛,我要衝向地麵、躍進大海——這就是鷹的天性,這就是我們的命運。”
⊙ 靜思語
“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長百歲。”
人生必須有誌趣,而且應當有高尚的誌趣。鷹王讓雛鷹從小就有能力看到太陽,為的是讓它們將來飛得更高、更遠。
人有了理想,任何事物都會顯得更加美麗、更加動人、更加年輕、更加富有朝氣。
理想當中沒有腐朽與醜陋的東西,它隻能更加激發我們對完美的渴望,以及追求完美的信念。
在強烈的信念背後,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將幫助我們實現最終的目標與夢想。
李大釗有過這樣一段話,非常好地說明了崇高的主題,他說:“人生的目的,在於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有時候也有因發展生命而必須去奮鬥犧牲的時候。因為平凡地發展,有時不如壯烈地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與光華。
“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音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高尚者有高尚的幸福,因為他幸福得高尚。
【踏實做好自己】
⊙ 寓言
小孔雀看見一隻白鶴在高高的藍天上飛過,十分羨慕,於是向孔雀媽媽問道:“媽媽,我們也有一對大翅膀和美麗的羽毛,為什麼不能像鶴那樣高飛呢?”
“真是個小傻瓜,”孔雀媽媽回答道,“飛得高有什麼用處,藍天上沒有穀粒,也不會有蟲子啊!”
聽了媽媽的話,小孔雀陷入了沉思。
⊙ 靜思語
有時我們需要向往藍天,有時我們卻需要踏踏實實的撿我們的蟲子吃。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生存技能與之相適應的環境,有些事別人做起來好像很風光,卻可能不適合你。
【應當克服惰性】
⊙ 寓言
兩匹馬各拉一輛大車。其中的一匹因為勤快而常走在前麵,另一匹常因偷懶而走走停停,始終走在後麵。於是車主人就把後麵一輛車上的貨一點一點挪到前麵的車上。等貨挪完了,後麵的馬挑釁地對前麵的馬說:“看看,走得快對你有什麼好處?像我這樣走一段休息一下多自在啊!”
前麵的馬沒吱聲繼續向前走去。
貨物運到後,車主人感歎道:“既然隻用一匹馬拉車,我養兩匹馬幹什麼呢?”
於是他把拉空車回來的那匹馬宰了。
⊙ 靜思語
故事中總走在後麵的那匹馬因自己的惰性而死,看是偶然實是必然。
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裏,也一樣的存在這種惰性,比如有些人隻有在別人督促的情況下,才會做某件事;又比如有些人平時不看報,不讀書,隻有在單位組織學習時,才會想起臨時找點資料看;又比如某些人,非要等到上級下來檢查,才會搞搞衛生,清理清理賬目,維修維修設備,上級一走,或上級不檢查,一切還是老樣子……他們做點事,就好像是專為做給別人看的,沒有人管他就不做。
這些人不知道做事是應該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為了做事。由於沒有這樣的主動性,他老是被動的。你讓我做,我就做;你不讓我做,我就不做,如此下去,怎麼談得上自我實現呢?
如果說人實現自我靠的是理想,那麼人追尋理想則首先靠的是對自己惰性的克服。
因此,有人把理想比作一隻翱翔於雲端的天鵝,也有人把惰性看作一隻隻能抱在懷裏的肥胖的天鵝。
【不能貽養後患】
⊙ 寓言
有個牧人弄到幾隻小狼,細心地撫養著,以為養大了不僅可以保護自己的羊群,還可以把別人的羊搶過來。
但小狼長大後,卻首先咬死了牧人自己的羊。牧人歎道:“我真是活該!狼本是應該殺死的動物,我卻偏要救活這些狼崽子!”
⊙ 靜思語
不能貽養後患!這應成為我們處世的一種基本智慧。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人,甚至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常常會把仇人當親人。之所以這樣,其原因有時倒很複雜:有的是利欲熏心看不清事物的本質,有的是被某些人的外表所迷惑;有的則是思想覺悟不高,為壞人所利用,就像故事裏牧羊人想借狼的惡行為自己撈取好處……但無論什麼原因,貽養後患的人,到頭來災禍最終還是要落到自己頭上。
【語言的巨人?搖行動的矮子】
⊙ 寓言
一個孩子在塞納河邊說說笑笑,一不小心掉進了水裏。恰巧河邊有一棵樹,小孩吊在樹枝上,大喊救命。
一位教師剛好從那裏經過,他找到了機會大聲斥責:“啊,淘氣鬼,瞧啊,他做的傻事使他成了這模樣,我早料到這種小鬼不怎麼樣。
“他的爹媽真倒黴,為這樣的淘氣鬼真要把心都操碎!他們夠痛苦的,我要為他們的命運來叫苦。”
說完這一番話,他才把孩子救到岸上,可孩子此時已奄奄一息。
⊙ 靜思語
孩子失足掉進水裏,生命奄奄一息,教師看到後大聲數落孩子而不及時采取救助行動。這是對空談者的極大諷刺。
如果故事裏的孩子是我們心裏一個遠大理想的胚胎,我們整天對著它誇誇其談,不付出任何行動,欺人騙己,那孩子隻會永遠是孩子,甚至因長不大而淹死在我們發達的唾液裏。
如果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故事裏的孩子,我們整天商量怎麼辦,計劃怎麼辦,把說話當成了行動,對他說,對他講,對他勾畫思想的藍圖,而很少及時付出真正的行動,那孩子即使成長了,我們也會被第一個拋棄。
如果說語言是行動的影子,那也隻是影子。
【誰都有所不能】
⊙ 寓言
有一隻駱駝離開主人,獨自漫步在偏僻的小道上。長長的韁繩拖在地下,它卻漫不經心地隻管自己走著。這時,正好來了一隻老鼠。它咬住韁繩的一頭,牽著這隻大駱駝就走。老鼠得意地想:“嘿,瞧我的力氣多大啊!我能拉走一頭大駱駝呢!”
一會兒,它們來到河邊。大河攔住了去路,老鼠隻好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