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駱駝開口了:“喂!請你繼續往前走啊!”
“不行啊!”老鼠回答說,“水太深了。”
“那好吧,”駱駝說道,“讓我來試試看。”
駱駝到了河中心便站住了,它回頭叫道:“你瞧,我沒說錯吧,水不過齊膝蓋深呢。好啦,盡管放心下來吧!”“是的。”老鼠答道。“不過,正如你所看到的,你的膝蓋和我的膝蓋之間可有一點小小的差別啊。勞駕,請你渡我過河去吧!”
“好,你總算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了。”駱駝說,“你很傲慢,夜郎自大。要是你能保證今後謙虛一點,那我才肯渡你過河。”
老鼠不好意思地笑著答應了。就這樣,它倆一起平平安安地到了對岸。
⊙ 靜思語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人都有自己所不能夠的。謙虛的人通常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斷改正並與強者聯合取長補短,共渡難關,在彼此關愛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高貴與卑賤】
⊙ 寓言
蒼蠅和螞蟻爭議著:誰更高貴,值得讚美。
蒼蠅對螞蟻說:“下賤的小蟲,難道你真以為可以同我們相比?你住在草叢和樹葉之中,而我住的卻是宮殿,我分享著皇帝的禦食,你隻能啃啃可憐的麥糠;你隻能從地下吸水解渴,我卻能在金杯銀盤中暢飲瓊漿玉液;我可以坐在國王的頭上,可以在高貴的女人臉頰上親吻!這一切,大概你聽都沒聽說過吧。”
螞蟻衝著蒼蠅說:“你呀,真是個不知羞恥的賤貨。你怎麼還敢吹噓你那些醜事?你成天飛呀飛呀,可無論飛到哪裏,誰不把你當敵人一樣追打驅趕?你隻是在夏天猖狂一時,一到冬天,你連飛都飛不動了。而我呢?任何時候都很健康,快快樂樂地過著日子,無憂無慮地生活在草叢和樹葉中。”
⊙ 靜思語
這個故事說明,不同的人對高貴和卑賤,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蒼蠅認為自己能在宮殿裏飛,能沾點禦食的光,能在貴婦人臉上停留一會……就認為自己比螞蟻高貴;而螞蟻則認為蒼蠅是不受人歡迎的飛蟲,且隻能在夏天猖狂一時,一到冬天就會都死了。而自己則無論春夏秋冬,都能健康地活著,過自己的日子,所以認為自己要比蒼蠅高貴……。
那麼究竟什麼是高貴呢?這裏所說的高貴,主要不是指那些昂貴的房屋和產品,而是指人的品格、素質和精神方麵的高貴。這種高貴起碼應該是利他的、充滿愛心的、能吃苦耐勞、能奮發向上、能團結一致、有理想、有誌氣等等這樣一些代表先進思想和文化的東西。
從這樣一些方麵來看,螞蟻們的團隊精神,不貪享受,安於清貧,健康的生活態度等等,應該算得上是高貴的。
那麼什麼是卑賤呢?卑賤並不能理解成經濟上的拮據,社會地位的低下等等,而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品質、趣味、嗜好上的低下。比如社會上的某些好逸惡勞者、不勞而獲者、拍馬溜須者、仰人鼻息者、庸俗低下者、自私自利者、以恥為榮者、貪汙腐化者等等。這樣一些人,代表的是落後、愚昧、黑暗的東西,它們理所當然的要被看作是卑賤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故事中的蒼蠅即屬於這一類。因為它們的靈魂很卑賤。
【不要盲目和人攀比】
⊙ 寓言
蚯蚓看見蟒蛇在睡覺,羨慕它身子長,心想:自己要是能那麼長該多好,於是便躺在蛇旁邊,拚命伸長自己。
可是用力過猛,不料把自己的身體伸斷了。
⊙ 靜思語
一個人羨慕強者是正常的心理,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富有進取的表現。問題是在和別人攀比時,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條件出發。因為人和人、事和事情況千差萬別,機械地和強者比,就是不顧實際。隻從願望出發,是很難達到目的的,甚至適得其反。
【不能過分貪婪】
⊙ 寓言
狗銜著一塊肉過河,看見自己在水裏的影子,以為是另一條狗銜著一塊更大的肉。它於是放下自己這塊肉,衝過去搶那塊。結果,兩塊肉都沒有了:那一塊沒撈到(因為本來就沒有),這一塊也被河水衝走了。
⊙ 靜思語
人不能過分貪婪。因為貪婪的人,往往追求不切實際的利益,使簡單變得複雜,輕鬆變得沉重,擁有變成失去。人生的大部分痛苦來自於貪欲的不能滿足,從心理學角度講,貪心越大,人越容易患得患失、斤斤計較,引起心理上的緊張,淹沒原該擁有的滿足和快樂。
【救命的蘋果】
⊙ 寓言
斯坦利·庫尼茨是個對沙漠探險情有獨鍾的瑞典醫生。
年輕的時候,他曾試圖穿越非洲撒哈拉沙漠。進入腹地的當天晚上,一場鋪天蓋地的風暴使他變得一無所有:向導不見了,滿載著水和食物的駝群消失得無影無蹤,連那瓶已經開啟的準備為自己慶祝36歲生日的香檳也灑得一幹二淨。
死亡的恐懼從四麵八方湧來,斯坦利的手神經質地伸進自己的口袋:“蘋果!”
斯坦利從絕望中清醒過來:
“我還有一個蘋果!”
幾天後,奄奄一息的斯坦利被當地土著人救起。
令他們大惑不解的是,昏迷不醒的斯坦利手中攥著一個雖然完整但已幹癟得不像樣子的蘋果。它被攥得如此緊,以至於誰也無法從他手中取出。
上個世紀初,這個一生中不乏傳奇色彩的老人去世了。
臨終之前,他為自己擬寫了這樣一句墓誌銘:我還有一個蘋果。
⊙ 靜思語
上天在把你置於絕境的同時,一定會塞給你一個救命的蘋果,它就藏在你身上的某個地方。生活中,我們沒有必要抱怨自己時運不佳或者一無所長,而應該把歎息和抱怨的時間用在尋找上天給你的蘋果上。堅信自己的擁有,不斷突破,勇於嚐試,是獲得成功的關鍵。
【要善於引以為戒】
⊙ 寓言
蟬在大樹上唱歌。狐狸要吃蟬,想了一個計策:它站在對麵稱讚蟬的歌聲美妙,勸蟬下來。
蟬識破了狐狸的詭計,摘了一片樹葉扔下來。狐狸以為是蟬,撲了過去。
蟬對狐狸說:“你這家夥,你以為是我下來了,那就錯了。自從我看見狐狸的糞便裏有我們蟬的翅膀,我對狐狸就有所警惕了。”
⊙ 靜思語
我們當然可以嘲笑別人的失敗,但如果我們能從別人的失誤中提煉機遇,在別人的失敗中學習經驗,引以為戒,那最好不過了。把別人的失敗當成自己的大聲忠告,這非常有利於自己的成長。
【珍惜自己的擁有】
⊙ 寓言
有一個樵夫,每天上山砍柴,日複一日,過著平凡的日子。
有一天,樵夫跟往常一樣上山砍柴,在路上撿到一隻受傷的銀鳥。銀鳥全身包裹著閃閃發光的銀色羽毛,樵夫欣喜地說:“啊!我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鳥!”
於是,樵夫把銀鳥帶回家,用心地替銀鳥療傷。
銀鳥在療傷的日子裏,每天唱歌給樵夫聽,樵夫過著快樂的日子。
有一天,鄰人看到樵夫的銀鳥,告訴樵夫他看到過金鳥,金鳥比銀鳥漂亮千倍,而且,歌也唱得比銀鳥更好聽。樵夫想著,原來還有金鳥啊!從此樵夫每天隻想著金鳥,也不再仔細聆聽銀鳥清脆的歌聲,日子越來越不快樂。
有一天,樵夫坐在門外,望著金黃的夕陽,想著金鳥到底有多美?此時,銀鳥的傷已康複,準備離去。
銀鳥飛到樵夫的身旁,最後一次唱歌給樵夫聽,樵夫聽完,隻是很感慨地說:“你的歌聲雖然好聽,但是比不上金鳥;你的羽毛雖然很漂亮,但是比不上金鳥的美麗。”
銀鳥唱完歌,在樵夫身旁繞了三圈後告別,向金黃的夕陽飛去。
樵夫望著銀鳥,突然發現銀鳥在夕陽的照射下金光燦燦,變成了美麗的金鳥。他夢寐以求的金鳥,就在那裏。隻是,金鳥已經飛走了,飛得遠遠的,再也不會回來了。
⊙ 靜思語
人常常在不知不覺之中成了樵夫,自己卻不知道。不知道——原來金鳥就在當下。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是最重要的?它既不是你失去的,也不是你沒有得到的,而是你正擁有的。
【不能光說不練】
⊙ 寓言
整個夏天知了都在唱歌。可是當秋天來到的時候,它慌了——因為它沒有儲存一點可以充饑的蒼蠅和蟲子。
怎麼辦呢?它就到鄰居螞蟻那裏去借。“我會還你的,在八月份之前,連本帶利!”它說。
螞蟻不同意,說:“天熱的時候你在幹嗎呢?”
知了說:“你別見怪,我日以繼夜地除了唱歌就是唱歌。”
螞蟻說:“啊,你一直在唱歌,我太高興了。那你現在就跳舞吧!”
⊙ 靜思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世界上,不能光說不練。因為我們的衣、食、住、行哪一樣也離不開創造、離不開勞動。隻有勤奮的勞動,為社會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我們的生活才能一天天好起來。那種像知了一樣,整天隻知道空喊口號,嘴裏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實際卻不去一步一個腳印地幹,到頭來隻能是一無所有,哪裏還談得上過什麼好日子呢?
但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確實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以能說會道為能事,實際到幹的時候投機取巧,挑肥揀瘦;對上司拍馬溜須,對下級蒙騙打壓,這是很壞的作風。如果讓這類人得逞,我們的事業就有被葬送的危險。
“光說不練”的錯誤,還在於它不符合認識事物、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毛澤東同誌在《 實踐論 》中說過:“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在這裏“練”就應該被看作是實踐,光有理論而沒有實踐,理論隻能是空的,因此“光說不練”是站不住腳的。比如你學習遊泳,如果你不下水實際去練習,那麼不管你讀多少本遊泳的書,別人告訴你多少這方麵的知識,其結果你仍然是學不會的。
【關鍵在於說什麼】
⊙ 寓言
有一天,墨子的學生於禽問他的老師:“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回答說:“池塘裏的蛤蟆、禾田裏的青蛙白天黑夜地叫,把口舌都叫幹了,可是卻從來也沒人注意它。
“但是,看看雄雞在黎明時的報曉啼叫,雖隻有一次,然而卻震動天下。所以,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說的話要有用處,要說得切合時機。”
⊙ 靜思語
生活裏的確有些人很愛說話,隨便一點小事,他都給你添油加醋、滔滔不絕,沒完沒了地說上半天,生怕別人以為他是個啞巴。
然而也有些不愛說話的人,該說的也不說,吃了啞巴虧,有苦往肚裏咽。這也是一種不好的現象。說話代表了人們的心聲,心裏怎麼想的,嘴裏就怎麼說。你不說,別人怎會知道你想的是什麼。從這個角度講,說話是一種思想交流的工具,所以該說的話一定要說,不說,你自認倒黴,豈不太不值得了。
那麼究竟話多好,還是話少好?這要看話的內容是什麼。內容充實,說得再多也不多;內容空洞,嘩眾取寵,甚至胡說八道,造謠生事,那一句也嫌太多,更別說多了。
所謂“山不在高, 有仙則靈;海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再加上一句:“話不在多少,關鍵在於內容。”
【近朱者赤?搖近墨者黑】
⊙ 寓言
有一天,墨子無意之中路過一家染坊,看見染匠們正在染各種顏色的絲,便停下腳步觀看。
他聚精會神地觀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長長歎了一口氣,說:“唉,絲原本是雪白的,但是把它放入黑色的染缸裏,就變成了黑絲;若是把它放入黃色的染缸裏,就變成了黃絲。改變絲的顏料,絲的顏色也隨之改變。染完了五次,絲的顏色自然也改變了五次。看來,染絲不能不小心謹慎啊!這個道理,為人處世也同樣適用。倘若做事時一時莽撞,就會像把雪白的絲錯投染缸一樣,再想改變就難了。”
⊙ 靜思語
南方的植物,有它自身的特點,如喜歡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環境;北方的植物耐旱、耐堿、喜陽光,這些都是不能隨意調換的(除非人工改變氣候條件)。人的生長環境也是這樣。一個文弱內向的孩子,比較適合用腦;一個強壯好動的孩子,比較適合用力。如果把他們的生長環境搞顛倒了,愛用腦的硬被送到體校去學打籃球;愛用力的又被送到音樂學校去拉小提琴……如此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更不要說把一個誠實善良的孩子,帶入花天酒地的舞場、咖啡廳、夜總會之類的環境裏,能出現什麼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能知錯不改】
⊙ 寓言
從前某地有一個人,他每天要偷人家一隻雞。
別人勸他說:“你一天到晚,到處偷雞摸狗,四鄰為此不安,這可不是好人的行為。”
偷雞人聽了以後說:“既然如此,請讓我先少偷一些,改為每月偷一隻,等到明年再完全停止吧。”
勸他的人聽了,歎息說:“明知這樣做不對,就應當立刻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你要這樣,惡習恐怕永遠也改不掉了。”
⊙ 靜思語
故事裏的偷雞人,聽了別人的規勸,已經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卻仍然要偷,給自己的不法行為打掩護,這種做法愚蠢之極。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不良行為一旦成性,要改掉是很難的。因此一定要狠下決心,而不能知道錯,還遮遮掩掩,給自己找台階下。如果這樣,隻能錯上加錯,走上不可救藥的道路。
改正錯誤的最好辦法,就是從思想上徹底認識錯誤的危害,從而下定決心,痛改前非;其次就是接受群眾的監督,主動爭取別人的幫助,因為外因可以推動內因而起作用,比單純隻有內因效果要更好。
【人無大誌,行必不遠】
⊙ 寓言
在那遙遠的北極地方,有塊荒涼的不毛之地,那裏有個遼闊無邊的大海,名叫天池。
相傳在天池中,生活著一種大魚,沒有人知道它有多大多高,它的名字叫鯤,鯤後來又成鳥,它的名字叫鵬。
鵬非常之大,它的背如高聳的泰山,翅膀好像掛在天邊的彩雲。鵬舒展偉軀,乘著旋轉的暴風奮起高飛,直上那九萬裏的蒼穹。它穿雲破霧,背負青天,展翅南飛,直往南海。
一片小小的沼澤中,有一隻小小的雀鳥,名叫斥■。它看到鵬高高翱翔,很不以為然,嘲笑說:“它將飛到哪裏去呢?我飛騰跳躍不過幾丈高,回到地麵上,也可以在蓬篙之間自由自在地回旋飛翔,這也是很得意的呀!”可它究意要飛到哪裏去呢?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無大誌,行必不遠。
⊙ 靜思語
故事中的鵬鳥身軀偉岸,日行千裏,它並不安於在那不毛之地的荒涼地方長久呆下去;它能直飛九萬裏高空,穿雲破霧,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它的飛翔。
而斥■,僅是一片沼澤地中的山鳥,飛不過丈高,穿行在蓬篙之間。可即使如此,它也自滿自足,不求上進。
在我們的人類社會裏,有一類像鵬鳥一樣的人,他們年少誌高,在學校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在工作崗位成就卓著,為國家人民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有一類像斥■似的人,胸無大誌,工作平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了一點工作,就自滿自足,固步自封,甚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不到四十歲就老態龍鍾,暮氣橫秋。
為什麼這兩種人,會有如此不同的表現呢?最主要就是一種人胸懷大誌,努力奮進了;而另一種人則胸無大誌,安於現狀。有理想,有誌氣的人,就能做出很大成績,成為黨和國家的棟梁之材;沒有誌向,沒有理想,就隻能循規蹈矩,跟在別人屁股後麵亦步亦趨,一輩子也走不出個人的小圈子。這樣的人,自然也談不上對人民會有多大貢獻,做多少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