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怎樣思維(1 / 3)

《阿Q正傳》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790895750152,725708167355092485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吝嗇”有何不好?】

⊙ 寓言

以前,一塊美麗的綠地上住著許多動物。大家都生活得很好,看上去胖胖的,容光煥發、無憂無慮……不過,一隻癩蛤蟆除外。它的臉很醜,不時地伸著嘴巴,還嚼著點泥土。

一天,胭脂蟲問癩蛤蟆:“你怎麼這麼瘦?”

“我總是餓肚子。”癩蛤蟆悲哀地回答。

“你整天隻吃泥土,這,我一點也不感到奇怪啦!”胭脂蟲長歎一聲,說:“你為什麼不吃飽呢?”

“總有一天,”癩蛤蟆更加悲哀地說,“泥土也會吃光了!”

⊙ 靜思語

這個故事的內涵很豐富。它原來的題目叫《吝嗇的癩蛤蟆》。癩蛤蟆究竟吝嗇不吝嗇?何謂吝嗇?“吝嗇”好不好?何謂大方?等等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回答。

故事裏的癩蛤蟆不像其他動物都長得白白胖胖那麼好看,也不像其他動物都吃得好、穿得好、生活那麼美滿;它長相醜陋,還很瘦,精神上還很悲哀,原因是它舍不得吃好,舍不得多吃,擔心總有一天,連泥土也會吃光的。表麵上看來,癩蛤蟆是夠吝嗇的。但仔細想想,其中也並非沒有道理:如果所有的動物全都高消費,那麼會不會出現像癩蛤蟆說的,總有一天,泥土也會吃光了的局麵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自然資源就那麼多,大家全都不講節約,甚至以浪費為榮,那後果豈不是很嚴重嗎?

吝嗇作為小氣的代名詞,當然是不好的。但如果把它當作節儉和精打細算的代名詞,那就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記得報紙上介紹過不少模範人物,他們有的是基層幹部,有的是高級領導,有的是科研人員……他們都掌管著不少錢,但他們從不亂花公家一分錢。這些人看上去也很“吝嗇”!但這種“吝嗇”又有什麼不好?它正是廉潔奉公的表現。

【感謝敵人】

⊙ 寓言

一位動物學家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奧蘭治河兩岸的羚羊群進行過研究。他發現東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奔跑速度也要比西岸的每分鍾快13米。而這些羚羊的屬類是相同的,飼料來源也一樣,唯一的不同是:東岸生活著一個狼群。

於是,他在東西兩岸各捉了10隻羚羊,把它們送往對岸。結果,運到東岸的10隻一年後繁殖到14隻,運到西岸的10隻剩下了3隻,那7隻全被狼吃了。

現在,你一定也可以明白,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在它們附近生活著一個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為缺少了這麼一群天敵。

沒有天敵的動物往往最先滅絕,有天敵的動物則會逐步繁衍壯大。大自然中的這一現象在人類社會也同樣存在。

敵人的力量會讓一個人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創造出驚人的成績。尤其是當敵人強大到足以威脅到你的生命的時候,敵人就在你身後,你一刻不努力,你的生命就會有萬分的驚險和災難。

⊙ 靜思語

在現實生活中,敵對的東西固然是可怕的,但我們卻沒有必要去憎恨它,若深入思考一下,你也許會發現真正促使你成功的,真正激勵你昂首闊步的人,不是順境和優裕,不是朋友和親人,而是那些可以置你於死地的打擊、挫折,甚至是死神。

【金錢的副作用】

⊙ 寓言

某人去找拉比。

“拉比,這真是不可思議!你求一個窮人,他會對你客客氣氣,盡力幫助你。可如果你去求富人,他卻看都不看你一眼!金錢怎麼把人弄成這樣!”

拉比答道:“你站到窗邊去!看見什麼了?”

“我看見一個婦女牽著個小孩,看見一輛車向廣場駛去了。”

“好,現在你到鏡子前麵去。你現在看見什麼了?”

“拉比,我能看到什麼呢?我隻看到了我自己。”

拉比接過話說:“對了。你看,窗子是玻璃的,鏡子也是玻璃的。你在玻璃的背麵塗了一層水銀,你就隻能看見你自己了。”

⊙ 靜思語

這則故事曾被用來說明金錢在資本主義世界裏的支配地位,是十分有說服力的。

金錢在一個以商品交換為主的社會裏,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重要媒介。但也正如一些文學名著裏曾經描述過的那樣,金錢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冷漠;金錢使社會分成三六九等;金錢誘使一部分人犯罪;金錢能令人反目為仇,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來……俗話說:窮人窮大方,愈富愈小氣。這是因為窮人本沒有被錢所左右,而愈富的人已被錢所困縛,錢愈多思想上的包袱愈重。就如故事裏某人站到玻璃窗前,能看到外麵的一切,而一旦站到鏡子麵前,所能看到的隻是自己。一個隻能看到自己的人,錢對於他來說,隻能是錢,他此生也隻會為錢而活,同時也受錢之累,因而無法享受常人所能享受到的幸福,也就是那種像玻璃一樣彼此透明、心靈相映的幸福。

【一粒豆子與一把豆子】

⊙ 寓言

有一個人,頭上頂著一籃豆,坐在樹下休息。

樹上有一隻猴子,看見了便連忙跳下來偷了一把,捧著往樹上爬去,一不小心,手裏的豆子落了一粒,他急忙捧著那一把豆,下樹去撿。結果,失去的那一粒沒有找到,反把手中的豆子全都撒落到地上。

⊙ 靜思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如此因小失大的事也時有發生,比如有的人考試時,為了一道難題做不出,老不撒手,結果把寶貴的時間全耽誤了,會做的題也沒時間做了;還有的人在交朋友時,總是喜歡揪住朋友身上的小錯誤、小缺點不放,結果身邊的老朋友一個個都走掉了,新朋友也不願和他交往,自己隻能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活著。

究其原因,這些問題共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做事不著重點、貪多求全,後果自然和故事中的猴子一樣,為了一粒豆子,失去手中所有的豆子。因此,我們為人做事,切勿處處求全責備、樣樣希求精通,要充分認識自己和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客觀地分析問題,珍惜自己的擁有,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

【辨證地看待世界】

⊙ 寓言

靠邊塞地方住著一個聰明老人。

有一天,他家裏養的一匹馬不慎跑丟了。左鄰右舍的鄉親都跑來對他進行安慰,可老人卻說:“這難道不會變成一件好事嗎?”

過了幾個月,跑丟了的馬從北方帶回一匹駿馬。鄰居聽說了又來向他祝賀,可老人卻說:“這難道就不會變成一件壞事嗎?”

他兒子非常喜歡騎這匹馬,又過了幾個月,不幸從馬上跌了下來,摔斷了大腿。鄰居們聽說了,又紛紛前來安慰,老人說:“這難道就不會變成一件好事嗎?”

一年之後,當地統治者要入侵邊塞,朝廷下令要征召年輕人入伍去作戰。戰爭中那些人大多數都死了,可老人的兒子卻因大腿殘疾而沒有參戰,這樣才得以保全了性命。

⊙ 靜思語

故事中的老人難道具有某種先知能力或者超人的智慧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老人所擁有的是一種心態,一種生活中處事不驚的平和心態。這種心態給了老人一種辨證的觀察分析事物矛盾的觀念,即現在人們所說的辨證法。

辨證法在日常生活裏經常遇到,比如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就應當相信困難總歸是會被克服的;當我們麵臨危險的境地時,應當相信自己一定會衝破危險而轉危為安;當我們麵臨黑暗時,就應當相信,黑暗終將過去,光明一定就在前頭。這樣,我們就不會被困難所嚇倒,我們就會滿懷信心,去迎接新的勝利。

相反,如果我們取得了勝利,就應當想到還會有很多困難;如果我們取得了成功,就應當想到不要因成功而衝昏了頭腦;如果我們麵臨的形勢一片大好,那麼我們還應想到不足的一麵,因而保持清醒的頭腦。

正所謂我們有了“寵辱不驚,觀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上雲卷雲舒”的平淡心態,才會在生活中達到“悴然臨之而不懼,無故加之而不驚”的人生境界。

【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 寓言

有個老獵人領著兒子去打獵。沒走多遠,發現前麵有兩隻小兔子。

小孩看見小兔就去追。兩隻小兔往兩個方向跑,小孩不知道追哪隻好,想追這隻,又怕放跑了那一隻。最後連一隻也沒抓著,便回到父親跟前哭了。

父親撫摩著孩子的頭,說:“兩隻兔子往不同方向跑,你想一下都把它們抓住,怎麼可能呢?如果你隻想抓其中的一隻,那就可以抓到了。”

⊙ 靜思語

這則小孩追兔子的故事,正應了俗語“貪多嚼不爛”的道理,但也蘊含了另外一番含義。我們都知道生活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不停地進行著選擇,每一次選擇對我們的生活都可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豐富,我們會越來越慎重地進行每一次選擇,選擇由此成了難事,我們不得不像故事中的小孩一樣去猶豫,致使自己一次次墜入錯失良機的險境之中。

學會選擇,先要學會放棄。選擇就是放棄。

這是小孩的父親教給小孩的捕獵知識,也是生存和生活的道理。

【一家之言,難成真理】

⊙ 寓言

在一個不大的森林裏,狼成了獸王。

有一天,它把大小野獸都找來,說是要找一條真理:世上什麼東西最好吃?

狐狸搖著尾巴,舔著嘴唇,搶著回答說:“那還用說,當然是肉最好吃。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狼點著頭,高興地說:“說得對,說得對。肉最好吃,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條真理。你們還有誰要說的?小白兔說說看!”

兔子說:“叫我說,青草最好吃。”

狼連忙搖頭:“不對!不對!你的說法是片麵的。青草不好吃,還是肉最好吃。現在你們大家已經清楚了吧?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真理,肉最好吃,誰也不許反對!”

看到狼如此專斷,別的動物也都隨聲附和道:“是的,肉最好吃,這是真理!”

⊙ 靜思語

什麼是真理?真理是真實的道理,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這就決定了真理的認識,不可能是一家之言。而狼所要找的真理,是把它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強加於人,這還怎麼可能找得著真理呢?

故事裏狼提出的“什麼東西最好吃”的問題,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回答,兔子說青草最好吃,這對兔子來說,就是一個真理。而狼非要愚蠢地找一個統一的真理,後來權壓眾獸,真理有了,真實沒了,狼所得到的是一片附和的聲音,是它給自己找到了不是真理的真理。

人也一樣。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 寓言

有一次, 烏鴉碰見一隻雛鷹在練習飛翔,便飛到跟前問道:“你是什麼鳥?”

“我是鷹。”

“哎呀,人家都說雄鷹是最能飛的。你怎麼還飛不過我呀?”

“我是雛鷹,羽毛還沒豐滿,翅膀還不硬。”

“像你這個樣子,就是羽毛豐滿了,翅膀硬了,也不會飛過我。”烏鴉嘲笑了一通,飛走了。後來有一天,烏鴉在不太高的空中飛著,忽然從它的上空有一隻大鳥向它飛來。烏鴉喊道:“呱呱,呱呱!救命,救命!你是什麼鳥力氣這麼大?”

“你忘啦?我就是你嘲笑過的雛鷹,現在長大了。”雄鷹說著,向烏鴉撲去,捉住了它,帶到山頂上飽餐了一頓。

⊙ 靜思語

烏鴉看到尚未長成的雛鷹,就斷定雛鷹即使長大了,也飛不高,飛不遠,不如自己。這是典型的夜郎自大,最後成為鷹的盤中餐,更是典型的自食其果。

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隻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才會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準確的判斷,立於不敗之地。

【看問題不要絕對化】

⊙ 寓言

人家都說兔子膽小,它看什麼都害怕:天上飛的鳥,地上跑的獸,甚至那灰不溜秋的小耗子,它看見了也嚇得直打哆嗦。

這一天,兔子傷心地哭起來:“哎喲喲,原來這世界上沒有比我再膽小的了。我還不如到大河的激流中去淹死,或者到熊熊的大火中去燒死算啦!”

兔子決心去尋死,於是便從灌木叢中跳出來。這一跳不要緊,不知什麼動物被它嚇得急忙跑到一邊去了。

兔子一看,竟是一些受驚的綿羊。兔子一下高興起來:“啊哈哈,原來世界上還有比我更膽小的動物呢!”

兔子愈想愈高興,禁不住大笑起來。由於用勁過大,竟把嘴唇也給笑崩裂了!

從此,兔子的嘴唇就變成三瓣嘴了。

⊙ 靜思語

故事裏的兔子以為自己是所有動物裏膽子最小的,並為此難過得想一死了之。

其實大和小是相對的。沒有小無所謂大;沒有大也無以為小。地球比月亮大,但和太陽比,卻又是小。

和大小是相對的一樣,還有上、下;輕、重;左、右;前、後;先進、落後等等都是一樣的概念,都不是絕對的。俗話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誰也不能武斷地說,哪座山外就再也沒有山了。

故事裏的兔子認為自己是所有動物裏膽子最小的,就是犯了看問題太過於絕對化的毛病。犯這種毛病的人,容易鑽牛角尖,想不開。看到一點黑,就認為漆黑一片;看見優點,就看不見缺點,反之看見缺點,又看不見優點了……,要不兔子怎麼一下子就想到死了呢?

【引石攻玉】

⊙ 寓言

黎明的時候,兔子、獐子和野鹿正在河邊吃著沾滿露水的嫩綠的水草。

吃得正歡呢,突然凶猛的老狼跑過來,大喝一聲:“別動,誰要是跑,就先咬死誰!”

大夥都愣住了。兔子給獐子和野鹿遞個眼色,蹦蹦跳跳地跑到老狼麵前,嘴一癟一癟地說:“叔叔,您來得正好,我們正等著您呢!”

“哦,有什麼事等我呀?”

兔子裝出一副誠心誠意的樣子,磕著頭說:“我早就想好了,心甘情願讓您吃掉。”

“為什麼心甘情願讓我吃掉呀?”

“叔叔,您快吃掉我吧,老虎正在攆我們呢!今天真倒黴,要是被它吃掉,倒不如被您吃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