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即興采訪篇(1 / 3)

《百家講壇》reference_book_ids\":[6893448908681251847]}],\"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2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quote_content\":\"《行走天下》reference_book_ids\":[7156234539134618660]}],\"1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17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青春之歌》reference_book_ids\":[7182513804368940092]}],\"5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5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東方之子》reference_book_ids\":[7049591426455178270]}],\"4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start_container_index\":4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百家講壇》reference_book_ids\":[689344890868125184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節 從何發問——采訪的切人入點

現場采訪是主持人的一項主要工作,采訪藝術的集中體現是發問的技巧采訪藝術的集中體現的是發問的技巧。萬事開頭難,從何發問是首要問題。

找準切人入點,對於增強信息的密集度,穩定談話雙方的情緒,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氣氛,從而順利地完成采訪任務都是十分關鍵。

1996年3月25日,《焦點訪談》節目組在采訪聯合國秘書長加利之前,走向街頭,征集普通百姓對這位秘書長的提問。兩天後,水均益以一個小學生的提問為切人點,開始了對加利的采訪:

秘書長先生,請允許我告訴您,今天在這裏采訪您的除了我本人以外,還有許許多多關心聯合國、關心您個人的中國人,因為我也帶來了一些我們的觀眾的問題。現在我想先從一位北京的小學生給您的問題開始我們今天的采訪。這個小女孩請我問問您,聯合國有多大?您的官有多大?

加利樂了,他首先表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向這個小姑娘說一句話。這時,他突然用中文說:“我們都是老朋友。”聽了他的話,在場的人全笑了。笑聲過後,加利接著說:

聯合國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就像這位小姑娘的家有父親母親、兄弟姐妹一樣,聯合國這個大家庭一共有一百八十五個成員。聯合國秘書長的權力並不是很大,他不過是這個大家庭的仆人。他就像一個大管家,負責保護這個家,每天早晨開門、打掃衛生……而且他要努力讓這個家的每一個成員彼此和睦相處如同親兄弟一般。因為這個家裏經常會出現一些爭論,秘書長的作用就好像是個調解人,他的角色是解決爭論,平息爭吵……

加利慢慢地敘說著,就像一個祖父在向自己的孫女講述一個童話故事。他那樣耐心,那樣地循循善誘,那樣地投入。用水均益的話說:“加利真正進入了一個我們為他設定的角色。”

2007年春,《岩鬆看日本》攝製組在日期間,白岩鬆專訪了80歲高齡的《讀賣新聞》總裁兼主筆渡邊恒雄先生,剛進門,白岩鬆便看見會見室裏擺放的棒球及球棍,於是互相問好之後談話就從棒球開始,親切而又輕鬆的氛圍在兩位談話者當中製造出來——。

渡邊恒雄:初次見麵。

白岩鬆:您好。非常高興,能今天聽到您的聲音。

渡邊恒雄:我也感到很榮幸。

白岩鬆:因為我在先生出版的回憶錄當中,封麵上就看到了棒球的字眼,今天這個采訪地點又有棒球。當然我知道《讀賣新聞》就有一支球隊。我想請教先生,(對翻譯說)他是不是特別喜歡棒球?棒球的最大魅力是什麼?

由於事先做了充分準備,這次采訪選擇到一個非常精彩的切人入點。其一在於它別具匠心、新穎獨特,不一般化;其二在於它充滿人情味、充滿感情色彩,一下子拉近了與被訪者的心理和情感距離;其三在於它具體、貼切、集中,為采訪對象展開話題提供了一個恰當、生動而又自然的角度。可見,找到一個好的切人入點,就是為談話的成功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它不僅可以幫助采訪者,還可以幫助被訪者迅速準確地進入角色,進入話題,進入節目所規定的語境。

選取提問的切人入點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視野要闊

“一葉障目”,是因為目光短淺。“欲窮千裏目”,就得“更上一層樓”。也就是說,隻有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問題,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有前瞻性、全局性的把握。

1998年4月24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播出的《大官村裏選村官》,真實地記錄了大官村農民有史以來第一次民主選舉村長的過程。節目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該片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立意高,角度新。它從一個邊遠小山村的變化,透視出了中國民主改革建設的可喜進程,使人以小見大,又從高處著眼,反觀一個小山村“正在發生的曆史”,使人認識到其中的重大政治意義。

1995年7月,運城地委和行政署共同提出在1995年一年內,也就是在隻有半年的時間裏,投資28個億,完成100萬畝的滲灌麵積,並迅速采取行動。顯而易見,記者在調查采訪的過程中,其重點不僅僅在於“揭露”現象,而在於“透視”本質,即通過揭露勞民傷財、玩弄形式主義“花架子”的現象,透視出深層次的社會根源、思想根源,最終一步步“追問”出“官出數字,數字出官”這一症結的關鍵。

1998年10月16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播出的《透視運城滲灌工程》,從發現一組“讓人疑惑的數字”開始,通過艱難地實地考察,深入基層多方麵地調查采訪,終於揭露出運城滲灌工程弄虛作假的大量事實。觀眾普遍反應,這個節目扣人心弦,非常吸引人,原因不僅在於一波三折的調查過程,還在於它給人留下了深層次的思考空間。

2007年10月24日是嫦娥一號發射的日子,北京交通台《行走天下》欄目在當天的節目裏邀請到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與資深新聞評論員徐立凡做直播訪談,主持人牛力提出了下麵的問題:

咱們人類從1972年以後就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很多國家的太空計劃也都暫

時擱置。但是近年來,全世界都在重新興起太空熱,尤其是對月球的興趣越來越

大。是什麼原因重新點燃了太空熱,使得各國爭先恐後地探索這一領域?

政治也好,經濟也好,科技也好,月球已經被看作被看做一個有巨大價值的地方,那它的價值到底在什麼地方?

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角度,包括對太空的探索,包括對月球將來的使用,我看到一些相關的觀點,特別是22號國家航天局舉行的發布會上航天局的發言人就說這一次的發射活動就邀請了部分國外的航天局的代表現場進行觀摩,中國是願意本著平等互利,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和國際同行開展國際領域的合作,這個原則我們又怎麼去理解它?

由於主持人事先了解了相關專業背景,做了認真準備,牛力根據嘉賓的專業方向及直播的時間控製,精心設計了太空技術開發與政治經濟關係的訪問方向和便於聽眾理解引入相關背景的提問,這些提問不拘於細節,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國際關係、科技曆史背景之上,具有專業討論的深度。

統攬全局,視野開闊,才能敏感地捕捉到那些有價值的新聞事實,並能從看似普通的事實中,挖掘出不同尋常的政治含量。

二、角度要新

《焦點訪談》是中央電視台一檔收視率頗高的節目,它之所以備受廣大受眾的關注,重要原因在於其話題選擇的獨特視角。“政府重視,群眾關心,普遍存在”,是《焦點訪談》編播人員的工作守則,有人說:“正是這個鮮明和準確的定位,使得他們的節目如重磅炸彈,連連擊中社會時弊。”也正是這個鮮明和準確的定位,使得他們的節目正在努力發揮著“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的作用。站在改革的最前沿,準確及時地傳達政府的聲音,勇敢無畏地為群眾代言,使《焦點訪談》節目既受到黨和政府的熱情關懷與支持,又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三、出奇製勝

人們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廣播電視對話性即興口語既然是一門藝術,也要有起伏變化、條理分明、具體集中、風趣生動、有懸念、有衝擊力、不落俗套、出人意料的話題,會使對話充滿情趣,活潑生動。

意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對鄧小平的采訪是這樣開始的: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

鄧小平: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嗎?

法拉奇:不錯,鄧小平先生,我從您的傳記中知道。

鄧小平:既然你這樣說,就算是罷!我從來不記得什麼時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應祝賀我啊!我已76歲了,76歲是衰退的年齡啦!

法拉奇:鄧小平先生,我父親也是76歲了,如果我對他說那是一個衰退的年齡,他會給我一記耳光呢!

鄧小平:(笑)他做得對。你也不會這樣對你父親說話的,對嗎?

徐州電視台主持人傅玉民在一檔節目中,采訪睢寧縣委書記,主題是睢寧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他是這樣開始采訪的:

主持人:“您今天來還帶著盒飯呢?”

書記:“是啊,我這盒飯和普通的不一樣。”

主持人:“哪兒不一樣?”

書記:“我這是方便米飯,不僅有調料,還有自動加熱裝置呢!”

主持人:“我還真沒見過,您能給我們演示一下怎樣加熱嗎?”

書記:“可以啊。”

(縣委書記現場加熱演示,現場氣氛頓時輕鬆活躍起來。)

主持人:“還真是方便,以前我隻是見過方便麵,沒見過這種能加熱的方便米飯,在哪兒買的呀?”

書記:“這是咱睢寧縣返鄉創業的農民發明的。”

主持人:“在睢寧像這樣的農民多不多?”

書記:“以前不多,近兩年隨著睢寧經濟的發展,像這樣的返鄉創業的農民越來越多。”

在這裏,法拉奇傅玉民以鄧小平的生日書記自帶的盒飯為話題,作為切人點切入點,再加上鄧小平書記幽默的應對,采訪者和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拉近為采訪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四、擲地有聲

直截了當,一針見血的提問,不僅常常會使對話的內容尖銳化,並具有一種內在衝突的張力,還會激發對話雙方的心理興奮,通過富有挑戰性和刺激性的問答過程,使對話的節奏緊張而熱烈。

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第53期播出了主持人白岩鬆與深圳文稿拍賣活動的策劃者王星先生的訪談。人們從中央電視台的這一檔節目裏聽到了現場感很強的本色的、能動的語言。

我們節選其中幾段對話,並作點評:

A:當王星強調“這次商業活動不以商業贏利為目的”時:

白岩鬆說:“如果你不想得到回報,我覺得你近乎聖人。”

點評:這是反唇相譏,十分辛辣,可說是一次用語冒險。

B:當王星津津樂道地談到電影明星劉曉慶已經很富有了,對這次活動的祝賀、參與、並拍賣成功的經過時:白岩鬆冷靜地頂了一句:“據我了解劉曉慶已經很富有了,你們這次活動對她來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點評:這顯然是對王星對電影明星劉曉慶大肆炒作的揶揄,白岩鬆用“是……而不是……”這個排除句式,含蓄地表達式了自己對文稿拍賣的看法。

C:當王星誇耀這次活動的重大意義和發展前景時:白岩鬆不耐煩地橫插了一句:“許多非常好的作家在這次活動中並沒有體現出他們應該有的價值,你們還給不給中國文學一點麵子?”

記得1980年9月21日陳漢元同誌曾代表中央電視台采訪來華訪問的意大利前總統佩爾蒂尼。讓我們看看他們的問答是如何開始,又是如何進行的:

陳:總統閣下,據我所知,您在以往的公差中從來不乘坐專機,也不帶貼身警衛,難道您不為自己安全擔心嗎?

佩:我是一位人民的公仆,如果乘坐專機,就使我與人民分開了。至於貼身警衛,他們都是年輕的棒小夥子。我認為以他們年輕的生命來換取我垂老的生命,這是不道德的。

陳:謝謝。我知道您夫人是一位學者,在以往您出訪時她從來沒有隨行。但是這一次她同您一起來到我們中國,難道這是一次偶爾的例外嗎?

佩:是的。我們夫婦各自有著自己的事業,因此她確實沒有隨我訪問其他國家。但是,中國是馬可·波羅的第二故鄉,我夫人非常高興來到你們美好的國家。因此,可以說,是中國使我們倆人走到了一起。

仍以非典時期王誌采訪當時的北京市代市長王岐山為例,,當時王岐山開完發新聞發布會緊,

接著便是與《麵對麵》欄目約定的采訪,。王誌在新聞發布會的結尾捕捉到王岐山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最害怕的問題你們還真沒有問到。”於是他決定以此為切入點,。王岐山剛剛坐定,王誌便一針見血地指出:

今天記者問的所有問題,都不是你最害怕的問題,你最害怕的問題是什麼能不能告訴我?

結果,深知“軍中無戲言”的王岐山隻好坦誠回答:“最重要的就是汙染源的切斷。”接下來,兩人步步深入、開誠布公地進行了一場當時老百姓特別需要的對話。

白岩鬆王誌不惜忽略違背開場用語禮貌原則,直接詢問最核心問題。采用反詰句式說話,毫不客氣地給對方當頭潑了一瓢涼水,直率地指出王星的文稿拍賣活動存在的問題,而且質詢他“還給不給中國文學一點麵子?”白岩鬆王誌不是不懂采訪,恰恰相反,這是一位在國內不太多見的采訪者,他對訪談節目有很獨特的理解。我們被他的激情犀利、冷峻和正直的采訪個性深深打動了。他顯然是嚐試用本色的、能動的語言與這位采訪對象進行認真而真誠的對話。

具有衝擊力的話題的產生,源於對事物人木三分源於對事物入木三分、敏銳而準確的洞察力和捍衛真理、捍衛正義的自信力。敢於或者能夠提出具有衝擊力的話題,可以使對話的內容更尖銳和深刻,可以使對話的節奏更緊張激烈而富有變化。

離開了充分的案頭準備,話筒前、鏡頭前的對話就會成為一種盲目的行為,就很難保證談話的質量。因此,要認真研究背景材料,了解對象,要精心選擇談話的角度,精心擬定話題。除此以外,對於一些重要的采訪,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能多製訂幾套方案或進行模擬采訪練習,以備應對臨時發生種種難以預料的變化。

第二節 如何發問之一——提問的方式

主持人提問的方式從大的方麵來說有兩種:

一、開放式提問

這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提問。這種提問問得比較抽象、概括,問題的口子是敞開的,範圍很大,使得采訪對象回答起來有相當大的回旋餘地。

比如,在人物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我們采訪一位懷揣明星夢想從外地來北京參加業務培訓藝考培訓的農村學員:“你來北京學習快一個月了,你對北京的印象怎樣?”這就是開放式提問,對方回答起來相當自由,隻要是“印象”都可以談。

它的長處是:

(1)問題問得比較自然、緩和,有利於創造融洽的談話氣氛;。

(2)對方回答起來比較自由,容易談出一些宏觀性的看法,也可能露出一些有價值的“話頭”;”。

(3)記者主持人提問比較容易。如果遇到不大了解的采訪對象,這類問題可以“投石問路”,也可以先救救急,贏得一點思考的時間。

它的短處有:

①問題一般化,采訪對象容易泛泛而談,或者感到問題太大,不知從哪兒回答才好;。

②問題的焦點不集中,記者主持人和采訪訪談對象的聯係比較鬆散,對方不容易說出心裏的話,采訪也不容易深入。

二、閉合式提問

這是一種有明確指向的提問。這種提問問得比較具體、集中,問題的口子是封閉的,範圍有嚴格的限製,采訪對象往往要作直接的回答。

比如,還是前麵那位學員,我們主持人也可以這麼提問:“你來北京學習快一個月了,你喜歡北京嗎?”這就是一種閉合式提問,對方隻能回答“喜歡”、“不喜歡”,或“又喜歡,又不大喜歡”,然後再說“為什麼”。

它的優點是:

(1)這種提問,容易得到采訪對象的具體回答,容易獲得有價值的材料;

(2)問題的焦點集中,雙方的聯係比較緊密。采訪對象容易說出心裏的話,也容易談得深入;

(3)記者主持人提出這一類問題雖然要花費比較多的精力,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這樣的問題引出的結果往往是“皆大歡喜”的——:采訪訪談對象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自然高興;,——記者和受眾得到了信息,得到了有價值的東西,當然也高興。

它的不足是:

①提問有點單刀直人提問有點單刀直入,甚至有點尖銳,如果掌握不好,會影響談話的氣氛;

②如果記者主持人對問題選擇不當,或者漏掉某些問題,都會影響對全麵情況的了解。

從上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開放式提問和閉合式提問各有優勢與弱點。不過,比較起來,閉合式提問的優勢要顯得大一些。我們隻有將兩種提問方式結合起來,並且以閉合式提問為主,才能更好地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一般來說,開放式提問大多用在提問的開頭;中間話題的轉換;搜索情況;調節談話氣氛等。閉合式提問大多用在從某一點突破,深入了解某些情況、某個問題;“步步緊逼”地追問;核實某個材料等。

為什麼訪問要多提閉合式的具體問題呢?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因為記者要了解情況,認識客觀事物,要采訪到有價值的、生動感人的新聞,都必須依靠具體材料。有些新聞報道出現一般化的毛病,往往同缺乏有特點的具體材料有直接關係。記者要想得到具體材料,從訪問來說,就必須提出具體問題。再從人們的思維心理活動來看,思維都得有一個具體化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具體化”是思維的主要組成部分,並且能夠促使思維活動朝著清晰、深刻的方向發展。一些籠統的提問弄得對方難以回答,原因就在於它不符合心理活動的規律。

訪問要多提閉合式的具體問題,就應該化大為小,將一個總的問題或大問題破開,化成若幹個小問題,變成一串問題。由一係列的小問題組合起來,又反映出一個大問題。

1986年,中央電視台舉辦“全國十城市青少年演講邀請賽”後,一位年輕的女電視記者采訪這次邀請賽的編導。她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

您編導的“十城市青少年演講邀請賽”向全國播放以後,觀眾反映強烈,對此您有什麼感想?

對方聽了這個問題頓時語塞,一時不知從何說起。這位編導感到實在難以回答,隻得請求停止錄像。她跟記者具體商量以後,上麵提的那個大問題就變成了這樣的一問一答:

問:“十城市青少年演講邀請賽”播放之後一共收到多少觀眾來信?

答:已經收到了800多封,節目還沒播完,信還在不斷地來。

問:寫信的都是些什麼人?

答:大學生、中學生比較多,還有解放軍、教師、工人、農民。有十幾位年逾古稀的長者也感興趣。

問:有一個11歲的小朋友參加辯論,他是專門請來的嗎?

答:不,他是偶然參加的。他想來,開始老師還不願意帶他來。觀眾很喜歡他,給他寫來了好些信,稱讚他勇敢聰明。

問:這樣的節目以後還辦嗎?

答:還辦。

楊瀾在訪問證嚴法師的節目中,對於證嚴法師出家的問題十分感興趣,但是她沒有統而問之,而是將為什麼出家的大問題化為了一個個具體細致的小問題:

楊瀾;法師一開始出來修行的時候就在這裏是吧?

證嚴法師:對。人常常會感動,感動會有一種衝動。一個人生存在人間到底為什麼生活?突然間會想到自己的父親,好端端的一個人突然間他就中風了,突然間就往生了,真是很無常。這種無常就會使人感覺到人世間到底要活出什麼樣的價值來?所以在田間裏,突然間會有這樣的念頭,要追問,不如自己去行動。所以就會突然間放下了一切就走。 ·

楊瀾:我想一開始想去出家,去修行,其實是抱著一個離開俗世的一個念頭。

證嚴法師:但是很奇怪後來為什麼又投梗進了紅塵。

楊瀾:對。原來是為了“出世”而去的,最後怎麼又“入世”,對這個轉變怎麼想的呢?

證嚴法師:我要活出生命的價值。所以覺得一個人在家庭也隻不過是為這個家庭而已,大好的人生隻是為了一個家庭,為了一個自己,不值得。所以我才會離開家庭。

楊瀾:那為什麼一定要出家呢? ·

證嚴法師:應該就是出家沒有掛累……

楊瀾:你以後再也沒有見過母親了?

證嚴法師:有;現在我的母親就是我的委員。

這種把問題化整為零,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提出問題的辦法,既可以減輕訪問對象的心理壓力,又便於雙方交流。這種自然的交談,比起一個人籠而統之地談出一堆感想來,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是新聞報道中需要展開的部分,甚至需要“再現”的情景,那就更要非常過細地問那就更要非常仔細地問,一個接一個地問。

《光明日報》一位記者,在收集采訪中年光學專家蔣築英的事跡後,寫出了通訊《為中華崛起而獻身的光輝榜樣》。通訊中談到蔣築英最後去成都出差那天淩晨離家之前的情景,是這麼寫的:“第二天淩晨4點多,蔣築英起來把昨晚鍋裏的剩飯加上水,做成稀飯當早餐。妻子給他拿了6個雞蛋,要他煮熟了路上吃。他煮了四個他煮了4個,自己要了兩個自己要了2個,留下兩個給孩子留下2個給孩子。”這樣一個比較簡單的細節,記者卻向蔣築英的愛人提了好幾個問題:蔣築英那天幾點起的床?起床以後做了些什麼?他做的是什麼早餐?你當時幫助做過什麼?拿了幾個雞蛋?是他煮的雞蛋嗎?他煮了幾個?煮的雞蛋是不是都帶走了?如果不是這樣一點一點地問,像這樣感人的細節就出不來。因為訪問對象並不知道這樣的細節有新聞價值,往往會用一句話就帶過去:“他那天早晨起來吃了點東西就走了。”一些缺乏經驗的記者,聽到這裏也感到滿足了,不知道還要細問,還要具體化。當然,像這樣的細節,記者也可以先提大一點的問題:“蔣築英最後是怎麼離開家的?你把當時的情況給我說細一點,行嗎?”等對方講過以後,如果記者發現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再進一步細問。

記者要在提問中把開放式和閉合式問題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既需要充分的準備,也需要記者廣博的知識(包括社會生活知識),還需要臨場的應變能力。到底是提開放式問題,還是提閉合式問題,提閉合式問題又怎麼具體化,都需要記者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靈活地掌握、運用。

主持人的提問主要起著“引導”和“發掘”的作用,引導談話的方向,推進談話的層次,發掘談話的深度,激發談話的新意。常用的提問方式無非是正問、反問、側問、潛問、追問、隱問、設問、迂回問,等等,這些方式的綜合運用能建立並發展良好的談話氛圍,使談話變得有興味、有立體感。

(1)正問,是最常用的,即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

(2)側問,是指主持人運用逆向思維,突破常規思維、順向思維的慣例,尋找新的不同的角度提問,常能使問題反映得更加全麵、深刻。

例如,1998年“華鶴杯”全國經濟節目主持人大賽的決賽中,有一個即興采訪的環節。應邀前來配合的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已被多個選手采訪過,最後采訪他的是一位河北的選手。這位選手一開頭就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您作為普通消費者有沒有遇到過假冒偽劣的商品?您投訴了嗎?”這位選手還提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問題:“消協是專門維護消費者權益的社會團體,有沒有消費者對你們的工作提出投訴?你們怎麼對待呢?”如白岩鬆事先了解到渡邊恒雄家就在靖國神社附近,提問就從散步切人切入,得到渡邊恒雄態度很堅決的回應——。

白岩鬆:我聽說你住的家,離靖國神社該很近,您經常會在神社周圍去散步,

您看到的更多是什麼?在散步的時候,麵對它的時候,你想到的更多的什麼?

渡邊恒雄:我的家住在靖國神社的附近,所以我經常帶著我病身的妻子,還有我養的狗一起在旁邊散步。靖國神社裏有一部分區域叫神域,就是狗不能進去的地方,是要拜的地方。像這些的地方,狗不能進去,對我來講狗更重要。所以狗不能進去,我當然更不願意進去,我也不想進去。所以我就和妻子,還有狗就不到這樣的地方去。並且遊就館從外麵可以看到,從外麵隻要看一眼我就感覺到非常地生氣非常的生氣。因為在這裏麵,擺設著軍馬軍犬,等等,他們擺設著好像都是英雄,戰爭讓它合理化,神聖化。所以我看著就非常生氣,所以我從來不到這樣的地方去。

這樣的側問,能反映多角度、多層麵的事實,采訪也能避免“老一套”的沉悶而顯得別具一格。

(3)反問,一般指正麵提出問題而對方回避時采用的“迂回前進”、“曲線救國”的方式。比如在一次人物專訪中主持人問道:“女性搞作戰指揮研究,好像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好像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你認為自己從事這個專業優勢在哪裏?”不料采訪對象拒絕回答這個問題,她說:“這不好由我來說,要由別人客觀評價。”主持人理解這是出於她的謙虛謹慎,就沒有追問下去,而是就勢反問道:“那麼,你認為女性搞作戰指揮研究有什麼局限性嗎?”這個問題她就不能回避了,在她做了回答之後,主持人又迂回到先前的問題:“你周圍的同事對你搞作戰指揮研究怎麼評價?”換了個比較客觀的角度,她怕擔“驕傲”之名的顧慮被衝淡了,很有興致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於是她那種自信、自律、堅韌、頑強,有主見的個性漸漸地凸現出來。

(4)潛問,這是一種“隻可意會,不需言傳”的提問方法。從表麵看,記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問題,可是在言談中記者已經把問題告訴了對方。這就是說,在交談過程中,記者可以有意識地把某些話說給采訪對象聽,從而引起采訪對象的某種注意或興趣。這個時候,記者哪怕隻用語氣引發一下,就可以引出對方心中很多的話。

到底怎麼“潛問”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例證。這是水均益在專訪好萊塢影星梅麗爾斯特裏普時的一段談話:

1984年10月,著名女作家丁玲應邀去武漢出席“史沫特萊在中國”學術討論會。湖北人民廣播電台記者紀卓如同誌參加這次會議采訪。這位記者從丁玲的一部自傳中了解到,她是1904年10月12日出生的。丁玲是10月9日到達武漢的,也就是說,再過3天正好是她的80壽辰。這位記者想到“人生七十古來稀”。丁玲作為我國現代作家中一位才華橫溢,飽經滄桑,富有傳奇色彩的知名人物,現在正逢80大壽,當然是一件大喜事。於是,在訪問丁玲的過程中,這位記者便說:“丁玲同誌,我們注意到再過3天,也就是10月12日,是您的80大壽。”丁玲聽到這裏忙說:“過了!早過了!”(這是對方不想張揚自己的生日,生怕驚動別人)記者又說:“是的,準確的時間是10月12日。我要代表我們的廣播聽眾祝賀您健康長壽廠(這是記者進一步肯定生日的事,使得對方不好再推謝)接著記者滿懷深情地祝願對方,表達了廣播聽眾和自2的心願。無疑,這個潛台詞就是說:在這大喜的日子就要到來的時候,您是怎樣的心情?您今後還有什麼宏願?果然,對方很能意會記者的提問。丁玲馬上高興地回答:“我自己也是要長壽的!我老早就有一個外號,叫做‘老不死的’。(說到這裏,她笑了起來)我個人的力量是很小的。‘春蠶到死絲方盡’嘛,時代向我們提出了這個要求。有人說我80歲是18歲,我說‘不’,是8歲!”這話引得在場的人都笑起來了。這條錄音新聞廣播之後,許多聽眾見到丁玲都向她表示祝賀。了玲所到之處,也都出現非常熱烈的氣氛。

水均益:在《弦動我心》裏,您還學習了拉小提琴,那一定很難。

梅麗爾:是很難,但我做得很好。

水均益:您真了不起。

梅麗爾:但是時間不夠。

水均益:您一天拉六個小時。

梅麗爾:練了兩個月,每天六小時,沒錯,但最後我可以拉巴赫的曲予子了。

水均益:那真是一項大工程。

梅麗爾:是的,但是在很大的歲數還能學點東西也很讓人興奮,因為你總是會覺得學不會了,但是,能夠麵臨新的挑戰很不錯。

水均益:對我來說,學習拉小提琴簡直是個瘋狂的想法。

梅麗爾:現在我還想要學學中文呢,因為他們老在我旁邊說笑,而我卻一點都聽不懂,我真想知道他們到底在說些什麼。

從上麵我們看到,水均益並沒有直接詢問想了解的問題,而是以聊天的方式將問題隱藏在對話之中,使采訪對象領會意思,自己說出相關問題的答案。

(5)追問,一般是對已經展開的話題發出進一步的、細致的或深一層的跟進式的問題,往往是挖掘細節的簡短插話、提示、質疑,抓住主要矛盾引對方做深入剖析,使之或真相大白,或迎刃而解。

比如一位主持人在一次采訪中問及:“中國人一般傳統的家庭模式是‘男強女弱’,您的丈夫已從部隊的領導崗位退下來,您卻依然擔負著這麼重要的工作,有這樣顯赫的位置,您的丈夫心理平衡嗎?會不會覺得不自在?”她回答:“開始有,慢慢磨合,有時不高興了他也說。”筆者忙追問:“他怎麼說?”她模仿丈夫的口氣說:“你了不起!你是大法官!”筆者緊接著追問:“那您怎麼辦?”她說:“我不應戰,‘環顧左右而言它環顧左右而言他’。”

這樣的追問就把一個有典型意義的斷麵展開,主持人不需加什麼評論,蘊含盡在其中。

(6)隱問,這是采用旁敲側擊的方式提問,在這種提問中,記者不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本意,而是從側麵隱晦、曲折地提出來。從對方的回答和表情裏,記者就能作出某種推測和判斷,或者得到某種證實。西方記者經常采用這種方法。在舊中國,著名女記者浦熙修、彭於岡、楊剛也常常使用這種方法采訪當時的一些頭麵人物。主持人在訪問需要講究策略的情況下,也可以運用。

比如西方記者想了解某位科學家的家庭關係怎樣,是不是和睦,一般不正麵去問。他們遇見對方,往往這樣提問:“您穿的這身衣服真‘帥’,看樣子是您的夫人精心給挑選的吧?”聽到這樣的問題,如果對方的家庭關係不錯,肯定就會高興,少不了要把他的夫人美言幾句。如果對方關係不好,或者正在鬧矛盾,那麼,對方的反應就會很冷淡,或者有意把話題岔開。

(7)設問,常以“假如”打頭,“假如再給你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你還會……”,或者在提問的落腳點設計幾個答案供對方選擇。設問往往是問對方平時一般不去考慮的問題,突然給定或限定條件,這時的回答會很真實,可以增添談話的情趣。但是如果是模式化的、“想當然”的設問,用濫了,也會顯得虛假浮泛,就成了“套話”。如果假設的供選擇的答案不符合對方的實際情況,還有可能弄巧成拙,對方不願配合。因此設問一定要合乎邏輯,合乎對方的實際,不可自作聰明、主觀武斷。

總之,提問的方法是很多的,這裏隻列舉以上七種。這些方法都不是死的,每個主持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加以運用。這些方法既相對獨立,又是互相聯係的。它們可以單獨使用,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交叉使用。一個主持人掌握了每種方法的要領,就可以在訪問的過程中運用自如。

提問方式是藝術,更是對人的尊重,對訪談的執著。主持人要善於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提問方式,不強人所難,更不與訪談對象“頂牛”。

有一次在采訪河南新鄉京華貿易公司總經理劉誌華時,主持人通過頭一天晚上的外圍采訪,從一位以她為原型創作電視劇的作家那兒了解到劉誌華青年時代的抱負、坎坷和創業的艱難,以及許多生活往事,因此對劉誌華的事跡及個性有了多方麵的了解,也知道她比較厭煩采訪。第二天采訪時,為了突破她比較“矜持”的心態,提了一個較為尖銳的問題:“倒回30多年前,你是否也像今天湧向城市的農民一樣,要跳出‘農門’,脫離黃土地?”誰料劉誌華矢口否認:“不是,我對城裏人有看法!”雖然這個問題並非主觀臆想,是有根據的(當年她因為出身不好不能報考大學,但她全力幫助自己的丈夫考上了北大),但是如果這位主持人固執己見,就可能出現“頂牛”,無法談下去了。由於有頭天晚上外圍采訪獲得的情況墊底,這位主持人立即明白了她話中所指,同時也直接領教了她倔強的性格。於是轉而談她過去所受的委屈:“我知道,你天賦很高,年輕時有很多理想,但是都無法實現,還被打成‘白專典型’,你家裏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那種情況下,是不是一些現實就逼出了你這種叛逆的性格?”這番話換來劉誌華的真情,回答問題時她說:“今天我跟你掏心窩子說……”專訪進人進入這種狀態無疑是讓采訪者感到欣慰的。

第三節 如何發問之二——提問的技巧

主持人的提問技巧與記者采訪技巧相同,目的都是通過有效的手段盡快而全麵地向采訪對象了解欲知的事情。梁一高在《現代新聞采訪學教程》一書對采訪技巧作了以下概括。

一次成功的訪問,不但提問的方式要多種多樣,不拘一格,而且還要善於提問,問得巧妙,問得藝術。可以說,提問是衡量一個人的判斷能力、邏輯思維、口頭表達和應變能力的重要尺度,而提問的技巧,則體現了記者或主持人、訪問對象、受眾和社會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作為一個高明的問者,幾句話一出口,就能給訪問對象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就能在對方的心理上激起一種興奮與興致來。當然,我們前麵講的提問方法,也不是一種單純的技巧。特別是提問者能夠創造性地運用這些方法,顯示出自己的個性特征來,那也就是一種技巧。我們這裏著重從提問的內容來分析一下提問的技巧。常言說:善問則裕。,巧妙的提問能使談話步步深入,獲得“珍寶”。

當節目主持人接受采訪任務後,他(她)本身也就成了一名“記者”,這些方法同樣適用於節目主持人的即興采訪。

一、要問得恰到好處

所謂“恰到好處”,就是提問要有特點,要有個性,是隻有由“這個”采訪對象來回答才最為合適的問題。也就是說,要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那樣,該問誰的問題就問誰,問得非此莫屬,問得到位。

要想問得有特點,記者就要從三個方麵來進行綜合分析:

一是從采訪對象的實際看,對方最熟悉最想說也最有資格回答的是什麼;

二是從受眾的心態看,他們最關心最想了解的是什麼;

三是從報道思想考慮,提問者最想知道、非問不可的是什麼。

實踐表明這種有特點的提問,采訪對象聽到就會心頭為之一振,感到有談頭,談得痛快;這樣有個性的問題也就像“鑰匙”打開了“鎖”,能夠把采訪對象的“能量”充分地引發出來。這樣播發出去的內容,對受眾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

1990年2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續報道了又一位雷鋒式的戰士張子祥的事跡。其中《張子祥答記者問》中記者劉德儉提出的幾個問題就問得恰到好處:“張子祥同誌,你一入伍就開始學雷鋒,你是怎樣踏上學雷鋒道路的?”“你剛才談到,學雷鋒不能停留在模仿上,那麼你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你學雷鋒這11年,由於國內氣候的變化,學雷鋒有起有落,有順境也有逆境,你是怎麼堅定不移地學下去的?”“你是一個普通士兵,為部隊和社會做出了很多貢獻,你的戰友認為,你的職位和奉獻的反差太大了,你是怎麼看的?”

這幾個問題,都是聽眾很想了解的。比方有人學雷鋒,就是堅持不了,張子祥卻已經堅持11年了,大家當然想聽聽他是怎麼堅持的。對張子祥來說,這些都是他一直這麼做的,也思考過的,他自然想說,也確實有資格回答。從報道思想來說,要弘揚雷鋒精神,希望有更多更多的人都像雷鋒那樣學習、工作和生活,這些問題也是非問不可的。

正因為這組報道富有時代特色,報道的主人公有血有肉,有情有感,讓人感到親切可信。所以,播出之後不知激動著震撼著多少聽眾的心。李鵬總理先後兩次講到張子祥這個典型人物的意義。這組報道中的人物通訊《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由新華社全文轉發。實踐表明在1990年春天采訪播發的這組報道,對全國出現的又一個學習雷鋒活動的熱潮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柴靜做的《新聞調查·注射隆胸》節目當中,由於支持注射隆胸者曾提出,反對注射隆胸者也是出於自身利益的目的。對此,柴靜並不首先表露自己的傾向,而是力爭平衡不同的聲音,來完成對真相的探究:

柴靜:也會有另外一種說法,我曾經看到媒體上說,現在你們這個學術的爭論隻是利益的爭論,比如說協和也好,整形醫院也好,你們隻是更主張做假體的隆胸,這樣的話也許你們代言了另外一部分廠商,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這隻是利益的爭端。

喬群:說是有利益之爭,我覺得牽強了一點。隆乳手術是相對簡單的手術,如果說有利的話,誰做誰都可以得到利潤,為什麼非要選擇一個對人體有傷害的這種材料去做呢?

在這段采訪中,柴靜並不回避反駁,在采訪反對注射隆胸的北京協和醫院整形科主任喬群時做了“兩麵提問”,既詢問反對的理由,又以不同的聲音發問,這樣做反而使反對的聲音更加充分和理智。

現場直播中畢竟有許多難以預料的因素,一旦情況出現,而我們又沒有想出更好的應對措施時,該怎麼辦呢?一次,一位主持人主持《青春之歌》山東省四城市青年歌手演唱會,濟南、青島、濰坊、煙台四個城市同時直播,節目進行到一半,當報完下一個節目後,這個節目卻因音響問題而無法開始,一時間,場上突然靜了下來,於是主持人這樣說:“觀眾朋友,今天是五四青年節,我們山東省四個城市的青年歡聚一堂,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抒發我們心中的豪情壯誌。現在我們請現場的青年朋友談一下參加節目的感受。”然後走下舞台,到離他當時位置最近的青島方陣隨機采訪,原以為這樣會將事故遮掩過去,沒想到恰恰就在這時,問題又出現了,青島方陣的觀眾一開口竟是滿口的濟南方言!怎麼會這樣?這肯定是直播時青島方陣未能及時趕到,而臨時用濟南觀眾來充當青島方陣,而這一變化事先並沒有提到,這不明擺著要穿幫嗎?!主持人當時心裏一驚,臉上卻帶著笑容說:“觀眾朋友,您聽這位青島小夥子口音中有我們濟南的成分,的確,濟南和青島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這真是濟南青島一家親,我們山東四城市的青年朋友都是親如一家的兄弟姐妹,大家說,對不對?”“對!”台下的觀眾會意地鼓起掌來,“那麼,就讓我們四個城市的青年朋友一起來歌唱友誼,歌唱青春!”並順勢向台上做了一個手勢,音樂聲響起,節目得以繼續進行。

還有一次,在青島體育館有一場上千對新婚夫婦參加的“維納斯之夜”晚會。晚會進行過程中,正在上演的節目突然因故中斷,台上一片混亂。這位主持人當時腦子“嗡”地一聲的一聲,怎麼辦?舞台很高,而且離觀眾席較遠,下台即興采訪肯定來不及了,但作為主持人,無論直播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問題,都必須能頂下來,這是主持人的責任。當時主持人講述了有關古希臘、羅馬神話的知識,講述了維納斯的傳說。講述的過程中,他發現節目故障依然沒有處理完,導演在向他打繼續講下去的手勢,於是他又即興講了一個挺感人的愛情小故事,並升華出對愛情、生活的一些感悟。這一段即興演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以《國際雙行線》譚盾專場為例,一次,《國際雙行線》欄目邀請到了著名作曲家譚盾,並在譚盾不知情的情況下邀請到了譚盾曾經的老師卞祖善做訪談嘉賓。由於二人在專業上的分歧,這場訪談漸漸脫離了開場時營造的友好、輕鬆的談話氣氛,開始變為卞祖善老師的個人意見的闡述和對譚盾的批評,在節目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譚盾忽然起身離場。由於是直播節目,遇到這樣的情況誰也沒有想到,請看節目在短暫的停頓之後,主持人是如何應對的:

(片花詞)

主持人:這樣一種局麵是我們錄節目一開始,包括我們在所有的節目製作過程當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我想我們就從這個,譚盾非常忙這個角度來理解。因為他原來跟我們說的是一個小時的時間,那麼就他不再有時間來進行這樣的一個對話。但是我想咱們繼續把這個節目進行下去好不好,這個位置我坐上去吧。好吧,我坐上邊好不好?

卞祖善:我想說明一點。我這個人喜歡說直話,我對他的批評不是出於一種偏見。既然你有觀念,那麼我們就來討論這個觀念。今天不是時機嗎,為什麼就不能交流呢?……

主持人:我想,可能您給很多人,今天我們這些觀眾呢,帶來很多意外。那麼包括對於譚盾本人的意外,大家都是坐在這兒。

卞祖善:他不應該感到意外。

主持人:我是說我們的觀眾感到很意外,可能譚盾本人看到您以後他可能感到不意外,但是說實在的,都出乎我們的意料。我們不知道是這樣一個局麵,這樣一個結果。

卞祖善:那你們宇文若龍先生把我的話完全轉達給你了嗎?

主持人:我想我可能聽到過一些,但是我不知道這個東西,A和B加起來以後會出來的是另外一個結果,我是說我們沒有預料到這個結果。

卞祖善:比如說第二個節目,《臥虎藏龍》,也恕我直言。……因為譚盾昨天說

了,這個影片可能不再會放映了,但是這個音樂會留下來。但是我現在可以斷言這個音樂是留不下來的……可是我們回過頭來看肖斯塔科維奇的電影音樂。……我覺得這個恰恰像譚盾講的,也許影片不會再演了,但是音樂留下來了。我覺得他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

主持人:我想可能對於您這番話呢,每個人有很多這種不同的理解,你剛才已經看到了我們這個觀眾裏邊已經有很多人。他需要發表一下他自己的看法了,好不好?

觀眾:卞老師,您好,我是李正欣,從香港來的。我覺得呢,音樂應該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