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就這樣采用反問的方式回擊了貴婦人的惡意嘲諷。不難看出,法拉第的反問融合了眾所周知的常識,剛生下的孩子誰也無法預料他的未來,無疑一種新生的理論當然誰也無法預料它的巨大作用。正是這個反問,既諷刺了貴夫人的高度無知,又揭露了貴夫人的不良用心,因而產生了巨大的攻擊力量。
三、影射式回擊
有時別人可能用指桑罵槐的方式對你進行人身攻擊,侮辱你的人格。對此,你如果質問對方,正麵回擊,可能正中對方下懷,他可以說:我並沒有指你,你為什麼要往自己頭上硬扯。要回擊這類人身攻擊,最好的辦法也采用同樣含沙射影的方式,反擊對方,取得以用製隱的效果。請看下例:
有一夥人從某地火車站出來,到了車站廣場的攤點上想買幾隻燒雞在途中吃。買主裏有男有女,也都很年輕。他們買燒雞時,對女老板說:“嘿,你這攤上賣得還真全啊!還有野雞呢,你這野雞肉香不香啊!想不到你們這地方還出這麼漂亮的野雞,這野雞的肉多嫩呀!老板,怎麼個賣法呀?可不可以送貨上門啊!”說完後,他們一夥人都很無聊地笑了起來。
女老板很清楚這夥人居心不良,把自己比作“野雞”,如果直接罵他們幾句,就會被指責不文明經商;如果不回敬幾句,就很可能有更難堪的場麵出現。於是她不卑不亢地說:“我們這裏不出野雞,隻加工野雞,這裏的野雞都是用火車從外地運來的。運來的野雞都是活的,所以稍不留神就會被野雞啄著,這些東西畢竟是野物嘛,又不通人性。我們在加工野雞時,對那些野性大的野雞先開刀,然後用開水燙,接著把它的毛扯光,乘熱就開膛破肚,接下去就是燒烤熏煮。你們問問你們這兩位小妹,她們剛剛嚐過了。你們如果吃著好的話,就歡迎多買幾隻,我可以優惠點賣。你們除了自己吃,多餘的帶回去送給親友,不是也算幫我們送貨上門了嗎?”
那些惡意挑逗者聽了這番滴水不漏的回答之後,暗冒冷汗,隻如強打精神說:“好!夠份兒,老板娘的貨漂亮,人漂亮,話更漂亮。”說完以後還真乖乖地買了幾隻燒雞走了。這位老板娘就是采用了含沙射影、以用製隱的語言技巧,把“野雞”的雅號送了回去,巧妙地回擊了指桑罵槐的發難者。
四、假言推理式反擊
假言推理式回擊就是運用邏輯中的假言推理,對對方的無禮責問進行反擊。這種反擊方式使對方啞口無言,無可置否。
一次,一位專門在細節問題上吹毛求疵的批評家批評馬克·吐溫說:“你為什麼撒謊?”麵對這一毫無根據的無禮責問,馬克·吐溫說:“如果你不會說謊,沒有說謊的本事,那麼就無法判斷我說謊;隻有在這方麵有豐富經驗的人,才這樣明目張膽地武斷指責。”
不難看出,馬克·吐溫的駁斥運用了兩個假言推理,即一個充分條件假言推理,一個必要條件假言推理。雖然這兩個推理責問的內容省略了小前提和結論,但仍然非常清楚明白。第一個推理動用了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後件式。即如果你不說謊,沒有說謊的本事,那麼就不可能判斷我說謊,所以你會說謊,你有說謊的本事。第二個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則用了肯定條件式。即隻有撒謊經驗的人,才會明目張膽地武斷指責他人撒謊,你明目張膽地武斷指責他人撒謊,所以你是有豐富撒謊經驗的人。這兩個假言推理前提真實,形式正確,互相印證,徹底揭露了責問者卑劣的靈魂,無情地駁斥了真正撒謊者的無理責問,因而顯示了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五、對比式回擊
對方對你的某個方麵進行指責或攻擊時,你可找出對方不反對的相反的另一個事物,兩相對比,從而指出對方言論的荒謬。
如前幾節中舉出的馬雅可夫斯基以尼古拉二世的“我們”駁斥別人對他是一個集體主義者的否定的事例。
在一次朗誦會上,馬雅可夫斯基朗誦自己的新作後,立即有一個人責問道:“馬雅可夫斯基,你說你是一個集體主義者,可是你在詩裏卻總是‘我’、‘我’……這是為什麼?”馬雅可夫斯基當即駁斥道:“尼古拉二世卻不然,他講話總是‘我們’、‘我們’……你認為他是一個集體主義者嗎?”
顯然,那個人以馬雅可夫斯基詩中“我”作為依據來指責他不是一個集體主義者,可見其用心之惡毒。然而馬雅可夫斯基以常用“我們”字眼,然而是極端的個人主義者的尼古拉二世作為理論依據反駁,這就與那人指責的內容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從而深刻地闡述了是不是一個集體主義者,並不取決於使用“我”與“我們”的字眼,而是要看他的實際行動。這就徹底地駁倒了指責者責問的依據,所以其責問也就崩潰了。
六、綿裏藏針式回擊
當你被對方用惡語攻擊,受到傷害,遭到人格侮辱時,應該處變不驚,從容鎮定。回擊時,語氣和態度可以比較緩和,而其中表達的內容卻有比較強硬的成分。這種綿裏藏針的回擊,往往可以以柔製強,挫敗對方卑劣的攻擊,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
例如,夏夜已深,許多人仍坐在廣場上乘涼。這時,一位天文學家仰麵朝天慢慢地向廣場走來,專心一意地觀察天上的星辰。在他的前麵有個又大又深的土坑,天文學家沒有發現它,一腳踩空,掉了下去……
周圍的人見了哈哈大笑,有人挖苦地說:“瞧,癩蛤蟆掉進深坑裏,四腳朝天。”有人嘲諷道:“書呆子,你自稱能認識天上的東西,卻不知道腳下麵是什麼,你研究學問得益真大啊,跌進坑裏就是你的學問給你帶來的好處吧!”眾人又哄笑起來。
隻見這位天文學家從坑裏爬上來,拍了拍身上的土,鎮定地回答說:“隻有站得高的人,才有從高處跌進坑裏去的權利和自由。沒有知識的人,就像本來就躺在土坑裏從來沒有爬出來過一樣,又怎麼能從上麵跌進坑裏去呢?”眾人啞然。天文學家笑了笑,又說:“明天,會下雨。”果然,第二天真的下雨了。
這位天文學家麵對眾人侮辱人格的挖苦嘲諷,沒有氣急敗壞地與之對罵,而是以學者的睿智從一個驚世駭俗的哲理角度,從容不迫地回擊了挖苦嘲諷者的無知與無聊。語氣與態度雖然和緩,但回擊的鋒芒卻異常犀利。
七、歸謬法反擊
歸謬法反擊就是順著對方的指責,推出荒謬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指責是無理的。既回擊了對方的指責,又使對方的意圖徹底暴露出來。下麵就是運用歸謬法進行反擊的一個例子。
王若飛同誌在獄中的時候,一位反動法官極其惡毒地責問他說:“馬克思、列寧是外國人,你卻大講外國人的主義,這不是賣國嗎?”麵對敵人的誣蔑,王若飛同誌從容不迫地駁斥道:“法官先生,您簡直太可笑了,可笑得令人齒淨。你竟然無知到這種可憐程度,真是令人驚奇。對你說話,我們講一點普通的常識:馬克思是德國猶太人,他在德國不能立足,曾在巴黎進行革命活動,後來又寄居英國倫敦。他在英國參加工人運動,英國工人階級很歡迎他。照你的說法,英國工人階級把自己的國家出賣給了馬克思。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在俄國建立了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民推翻了反動的沙皇統治,趕走了德國侵略者。難道列寧趕走了德國人,又把俄國賣給了德國人?法官先生,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真理,哪國需要就在哪裏發展。誰也阻止不了。”
不難看出,王若飛同誌在這裏運用了歸謬法駁斥反動法官。王若飛同誌運用的歸謬法是:如果我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照法官的說法是賣國的話,那馬克思在英國參加工人運動,受到英國工人的歡迎,英國工人是賣國;列寧在俄國宣傳馬克思主義,並趕走了德國侵略者,列寧也是賣國,然而英國誰也沒說英國工人賣國,俄國誰也沒說列寧賣國,由此可見,我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根本不是賣國。由於王若飛同誌運用了歸謬法,既徹底暴露了反動法官指責內容的極其荒謬性,又徹底洗刷了反動法官所強加的罪名。
八、以毒攻毒
世界上常有一些人出於某種目的,或無中生有或捕風捉影生造出“謠言”來攻擊中傷別人,使對方背上莫須有的罪名。這時如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即針對對方捕風捉影生造出的“謠言”,用同等手法也針對對方編造一個觸犯眾怒的謠言來回敬,使對方在公眾麵前失去可信度,其謠言也不攻自破。請看下例:
1917年某日,馬雅可夫斯基遇到一個頭戴小帽、手提錢袋的女人正在大聲嚷嚷,惡毒地誣蔑中傷布爾什維克。馬雅可夫斯基見狀,當即徑直撲到這個“鼓動員”跟前說:
“抓住她!正是她,昨天把我的錢袋給偷跑了。”
那女人驚慌失措地說:“您是說哪兒話來,您認錯了吧!”
馬雅可夫斯基堅持說:“沒錯,沒錯,就是她。戴著繡黃花的帽子,偷去了我25盧布。”
圍著那女人譏笑她的人群漸漸地四散而去。當所有的人都走光的時候,這女人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對馬雅可夫斯基說道:“我的上帝,先生您瞧瞧我吧,我可真是頭一回看見您呀!”
馬雅可夫斯基答道:“可不是嗎,太太您才頭一回看見一個布爾什維克,卻就大談特談起布爾什維克們來了……我可勸您回家後別拿您的女廚娘出氣。”
馬雅可夫斯基采用以毒攻毒法,使對方的圖謀無法得逞。
九、以謬製謬
以毒攻毒隻有一定的場合才能使用。有時候,對方的觀點僅僅是一種錯誤的謬論,其本意並非惡意傷人。麵對這種情況,應該采用含蓄的態度,以對方致謬的邏輯概念,如法炮製一種同樣幼稚可笑的謬論,以期提醒對方,讓對方從中自悟。
傳說戰國時期秦國有個機智聰明的小孩,名叫甘羅。有一天,他看見在宮廷做事的爺爺在後花園裏踱來踱去,不停地歎氣,便問其因。當他得知是由於秦王要吃公雞生的蛋而急壞了滿朝文武官員時,便自告奮勇要替爺爺上朝。
第二天一早,甘羅真的替爺爺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進宮殿,向秦王施禮。
秦王問:“小娃娃到這裏來搗什麼亂!你爺爺呢?”
甘羅回答:“大王啊,我爺爺今天來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讓我替他上朝來了。”
秦王哈哈大笑說:“你這孩子,怎麼胡言亂語!男人家哪能生孩子呢?”
甘羅反問:“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雞怎麼能下蛋呢?”
甘羅仿照秦王荒唐的論據進行同理論證,以謬製謬,他所生造出爺爺生孩子的一個論據,和公雞生蛋的論據同屬於荒謬絕倫,甚至要比秦王的更荒謬,所以,秦王自然無言以對,便放棄了要吃公雞蛋的念頭。
十、巧轉話鋒
在一生中,沒有誰敢說自己什麼都懂,所以當那些心懷叵測者向你發難時,如果你確實無法回答,便可借助“巧轉話鋒”的方法。這樣無論遇到什麼類型或出自什麼樣動機的發問,你都不至於在人前丟失體麵。
有一回,有一個自作聰明的人向瑞士大教育家彼斯塔洛奇提出一個傷腦筋的問題:“你能不能看出一個小孩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然能,”彼斯塔洛奇幹脆地答道。“如果是個小姑娘,長大一定是個婦女;如果是個小男孩,將來準是個男人。”
彼斯塔洛奇遇到的是一個無聊且棘手的提問,對於這樣的提問,哪怕再高明的教育家也無法籠統簡單地用一兩句話做正麵作答。但彼斯塔洛奇卻用大智若愚的“大實話”(實際上就是巧轉話鋒),來回擊他。本來這個問題會使彼斯塔洛奇很難堪,但他卻反而把提問題的人置於可笑的境地。
主持人作為訪談以及節目的主導者,難免偶爾會遇到惡意刁難的情形,但是若掌握上述十種技巧,可以以不變應萬變,所以在此隻做概述。以上舉例,大多涉及交際,語言運用。當然,在主持中一般來說這些現象不會大量出現。但掌握好這些技巧後,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以防萬一。希望讀者能從中有所收獲。
第七節 應付別人譏諷
當你受到別人譏諷時,該如何對付呢?有的人會默默無言,有的人會破口大罵。其實隻要掌握了反擊別人譏諷的方法和技巧,你在遇到此種情況時,就會處亂不驚,應付自如。下麵介紹當你被別人譏諷時的應對之術:
一、轉移推論
轉移推論是在別人譏諷自己時,針對對方提出的具體問題,從其他方麵進行回答或給予反擊的方法。
轉移推論這種方法要求首先對對方提出的問題或論點要有準確的分析,選擇適當的角度進行回答或反駁;其次,作出的回答或反駁要言之有理,機智尖銳。請看下例:
俄羅斯著名的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童年時代家境貧寒,在成名之後,仍然過著簡樸而單調的生活,不講究衣著,每天堅持研究學問。
一天,一個不學無術、專門講究吃穿的人見到羅蒙諾索夫衣服破了個洞,便口帶諷刺的語調挖苦地說:“先生,從這個洞裏可以看到您的學問嗎?”麵對譏諷,羅蒙諾索夫平靜地回答說:“不,先生,從這裏可以看到你的愚蠢。”
羅蒙諾索夫的回答,機智地將對方帶有惡意的言辭,轉移到對方身上,從學問到愚蠢,將對方反駁得無言以對。
二、針鋒相對
即對方在譏諷自己某一方麵時,自己也對其在這一方麵進行諷刺。對方戲謔發型服飾,我也必以其發型服飾為回諷目標;對方拿我姓名字號開心,我也以他的姓氏作文章我也以他的姓氏做文章。這種方法常能使對方陷入更為尷尬的境地。
相傳於謙少時才思敏捷。一日,母親把他的頭發梳成三岔,一個叫蘭古春的僧人看到後就說:“三角如鼓架。”於謙反擊說:“一禿似擂槌。”再如有位尚書大人見解縉身著綠衣,便挖苦道:“出水蛤蟆穿綠襖。”解縉見尚書老態龍鍾、身穿紅袍,立即對答說:“落湯螃蟹著紅袍。”這種針鋒相對的反譏,能使對方自食苦果,枉費心機。
三、以退為進
麵對對方不友好的譏諷,不妨退一步予以承認,之後用對方的邏輯反擊對方。例如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後,赫胥黎竭力予以支持和宣傳,因此被教會詛咒為“達爾文的鬥犬”。在一次辯論會上,宗教頭目見到赫胥黎步人會場宗教頭目見到赫胥黎步入會場,便罵道:“當心,這隻狗又來了!”赫胥黎輕蔑地答道:“是啊,盜賊最害怕嗅覺靈敏的獵犬!”其潛台詞就是:“是的,我是獵犬,而你是盜賊,盜賊最怕獵犬!”這就對宗教頭目進行了有力的反擊,變被動為主動。
四、對比反擊
對比型反擊是指將兩種彼此相反或相似的事物或事情湊在一起形成正反兩方的規律交叉和邏輯交叉。再從交叉點中抓住玄機,以反詰的方式折射出對方的悖謬,從而使得自己正確的觀點通過合理襯托而顯得更為鮮明突出。請看下例:
英國詩人喬治·莫瑞是一位木匠的兒子,他很受當時英國上層社會的尊重。他從不隱諱自己的出身,這在當時的英國是很少見的。
一天,一個紈絝子弟和他在一處沙龍相遇,那紈絝子弟對詩人嫉妒異常,欲惡意中傷他。
他對莫瑞說:“對不起,請問閣下的父親是不是木匠?”
詩人回答說:“是的。”
紈絝子弟便不懷好意地問:“那你父親為什麼沒有把你培養成木匠?”
莫瑞馬上意識到他的意思,便問他:“對不起,閣下的父親想必是紳士?”
紈絝子弟傲氣十足地說:“是的!”
莫瑞立即予以反擊:“那你父親怎麼沒有把你培養成一位紳士呢?”那紈絝子弟啞口無言。
這位紈絝子弟的發問顯然是無聊的,對於無聊人的無聊發問,如果詩人作正麵回答,那豈不越答越無聊?詩人畢竟是詩人。在正麵回答與反詰中,他選擇了後者,即就坡騎驢。根據對方的邏輯進行反問,使紈絝子弟丟人現眼,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五、擊其要害
即針對對方錯誤觀點和嘲諷攻擊之間,運用點睛之語,點明本質和要害之處。例如,蘇聯首任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是一位出身於貴族的外交家,在一次聯大會議上,,英國工黨一外交官向他發難,說:“你是貴族出身,我家祖輩是礦工,我們兩個究竟誰能代表工人階級呢?”隻聽莫洛托夫不慌不忙地說:“對的,不過,我們兩個都當了叛徒。”莫洛托夫高明之處在於他並不糾纏表麵詞句,而是抓住各自都背叛了原來階級這一實質問題,一語中的,使對方隱人窘境。
六、反其用意
反其用意是指當對方譏諷自己時,接過對方話題反其意而用之。這常使對方處於被動的局麵。
例如,16世紀初美國議會中赫赫有名的“毒舌家”藍道勒夫議員有一天與其政敵克林在一條橫跨在泥濘道上的跨板上相遇。兩人同時上這跨板,而跨板寬隻允許一個人單行。但誰也不願自己先讓步。最後,克林先開口道:
“我是絕對不會為惡徒讓道的!”
藍道勒夫回答說:
“我經常讓道給惡徒呀!”
說著,他就走下跨板,讓克林走過去。
表麵上藍道勒夫做了讓步,但他是給“惡徒”讓道,對方反而被嘲弄了一番,不得不居下風。
七、因果類推
因果類推反擊是指當對方出言不遜、說話帶刺時,巧將對方所形成的因果邏輯脈絡借為己用,將對方之“果”引申引伸為自己之“因”。通過此“因”的反唇相譏,再派出新的“果”,以此針鋒相對地諷刺對方。其主要特點是以對方之“果”為“因”,充分利用前“因”為玄機進行發揮。
蕭伯納身體很瘦。有一次他去參加一個小宴會,一個腦滿腸肥的資本家蓄意取笑他,卻被作家一句話頂得體無完膚。資本家見了蕭伯納便說:“啊,蕭伯納先生,一見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現在正在鬧饑荒!”蕭伯納馬上反擊道:“嗯,先生,我一見到您,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鬧饑荒的原因。”
既然瘦是因為正在鬧饑荒的結果,那麼,類推的結果自然是:胖就是鬧饑荒的原因。關鍵在於你當時有沒有這種快速反應的反唇相譏的應對能力,看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及時地組織語言。在上則故事裏,無聊的資本家本想刻薄地譏笑一下蕭伯納的瘦小和窮困,想不到蕭伯納在語言駕馭能力上非同等閑之輩。他正是以因果型反唇相譏的快速反應,使資本家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八、反向對比
反向對比是利用對方語言的邏輯將事物的本與末進行交叉對比,或對同一事物進行反向邏輯的交叉對比,使真理與荒謬的定位在你所運用的反擊法中更向你的觀點貼近。請讀下麵的例子:
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一生儉樸,常常戴頂破舊的帽子在街上出現。有個家夥嘲笑他道:“你腦袋上邊的那玩藝是個什麼東西你腦袋上邊的那玩意兒是個什麼東西,能算頂帽子嗎?”
安徒生立刻反唇相譏地回敬道:“你帽子底下那玩藝是個什麼東西你帽子底下那玩意兒是個什麼東西,能算個腦袋嗎?”
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安徒生真不愧為了不起的人物,在應對居心叵測者的語言挑釁中,他把機智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緊緊抓住對方出言不遜又不成道理為玄機,根據對方之“物”反“敬”對方一“物”,再利用兩事物彼此極其形象的反向對比,使對手相形見絀。在這裏反向對比術成為對付無聊之徒的無聊語言的有力武器。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本節與上一節類似,雖然主持人,一般不會遭遇被譏諷的情況,還是需要對此有所了解,以備不時之需。
第八節 失 言
“人有失足,馬有亂蹄”,口若懸河的主持人,也難免會一時失言,有時甚至會舉止失當,做出莫名其妙的蠢事。雖然個中原因不同,但後果卻相似:貽笑大方,或引起糾紛,有時甚至一發不可收拾造成嚴重的後果。
這是令每一個人都感到尷尬的事。失言雖然不可避免,但是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但是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隻要積累經驗、掌握技巧,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換回失言所帶來的惡劣影響,甚至於產生出乎意料的特殊效果。下麵是幾種常用應對方法:
一、更換題旨
當失言時,如能更換題旨把失誤的話語進行別致的解釋,就能收到四兩拔千金的效果就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下麵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司馬昭與阮籍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來報告:“有人殺死了母親!”阮籍素來放浪不羈,信口說道:“殺父親也就罷了,怎麼能殺母親呢?”此言一出,滿朝文武大嘩,認為他“抵牾孝道。”阮籍也意識到自己措辭不當,連忙解釋說:“我的意思是說,禽獸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殺父就如同禽獸一般。殺母呢?就連禽獸也不如了。”一席話說得麵麵周到,眾人無可辯駁,阮籍也免去了殺身之禍。
有一次,主持人袁鳴隨節目組到海南,主持“獅子樓京劇團”建團慶典並進行現場拍攝。下麵是節目開場的一個片斷:
袁鳴:現在我榮幸地向大家介紹光臨“獅子樓京劇團”建團慶典的各位來賓——今天參加慶典的有海南師範學院的黨委書記南新燕小姐!
(話音剛落, 台下緩緩站起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教授,全場頓時一片嘩然 )
袁鳴:(歉然一笑)對不起,我這是望文生義了——不過(略頓)南教授的名字實在是太富有詩意了。一見到南新燕三個字,我立刻就想起了兩旬古詩:“舊時王榭堂前燕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南飛之新燕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而且我覺得,今天我們這裏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景:京劇一度是清末宮廷的藝術,一度是流行在我國北方的戲曲,但是現在已經從北方到了南方,跨過瓊州海峽,飛到海南,而且在這裏安家落戶了——這又是多麼美妙的畫麵呀!
(頓時掌聲歡呼聲四起)
阮籍袁鳴在這裏巧妙的引了一個比喻,在眾人麵前不知不覺中更換了題旨,巧妙地補救了自己的失言平息了眾怒。當你出言不慎引起眾怒尷尬時,不妨試試此招。
二、聲東擊西
當失言時,不對失言進行單純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進行客觀的解釋,聲東擊西,一般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前美國總統裏根在向記者談論健康的奧秘時,不自覺信口開河道:“除了運動,我的另一個習慣是不吃鹽。誰要想保持身體健康,最好不吃鹽或少吃鹽。”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全國鹽業業者的齊聲抗議,引發了一場“食鹽風波”。在眾怒未平時,鹽業研究所所長出麵替總統作了解釋:“吃鹽對人體是有好處的;而裏根總統遵照醫生叮囑不吃鹽也是情非得已。每個人的情形不同,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決定食鹽的多寡。”
所長既未否定總統的話,也未肯定吃鹽對人體有益,而是作一個頗為客觀的解釋,巧妙的消除了總統言語失誤帶來的風波。這就是圓活話的補救術。將失誤之言采取聲東擊西的分析,巧妙挽救了言語失誤。很多話題的解釋可以是多方位的,所以主持人一旦發現自己的話有失偏頗,就要及時進行解說補充,一方麵自圓其說,另一方麵也照顧到訪談對象以及現場觀眾的情緒。
三、複位圓場
主持人在某些場合,在數量、級別等方麵發生口誤是非常常見的失言形式,采用“複位法”是應付這一類失言較為有效的方法。
例如著名相聲演員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黃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員錯把“黃石市”說成了“黃石縣”,引起了聽眾的哄笑。在笑聲中,馬季登台演出。他張口就說:“今天,我們有幸到黃石省演出……。”這話把哄笑聲中的聽眾弄糊塗了。正當大家竊竊私語時,馬季解釋道:“方才,我們的一位演員把黃石市說成縣,降了一級。我在這裏當然要說成省,給提上一級。這樣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幾句話,引得全場哄堂大笑。馬季機智巧妙地給圓了場,使演出得以順利進行。
演員到地方演出,卻把該地區的行政級別降了一級。,這顯然會傷害影響到該地人民的自尊心,引起他們的不快情緒。馬季為了幫助那個演員打圓場,同時也是為了彌補演員失言帶來的不良影響,成功地使用了“複位法”,把被降了一級的“黃石縣”升高一級說成“黃石省”,巧妙地圓了場,同時把觀眾們的情緒再次調動起來。
四、特解反擊
補救錯話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利用特定環境,特定的解釋使錯話轉意,給對方以猛烈反擊。隻要解釋得合情合理,錯話就不錯了。有時甚至可以把“錯話”說成是自己故意說的。
一次,小王在與小李進行辯論。對小李說:“你的論調怎麼有點像希特勒?你是從希特勒那學來的嗎?”
小李失言道:“是的。”
小王趁機進攻:“我還不知道原來你是納粹分子。”
小李反擊說:“希特勒是我最好的反麵教員。我覺得你強加於人的手段倒是和希特勒一脈相承的。”
為紀念人民藝術家老舍誕辰,人民藝術劇院趕排了話劇《駱駝樣子》。在首場演出開幕式上,主持人作了一段即興演講,對祥子的藝術形象進行闡述:“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在這樣殘酷的社會裏,老舍的命運當然就隻能是一片風雨中哆嗦的樹葉!”
台下馬上就有人糾正他的口誤:“是祥子,不是老舍!”
該主持人一驚:果然說錯了!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他馬出“承認”錯誤:“是的,應該是祥子像風雨中哆嗦的樹葉。但我說得也不錯——大家可能不會想到,就在老舍先生寫《駱駝祥子》三十年後的1966年,他會遭遇到和樣子一樣的社會的暴風雨!麵對文革的暴風雨,他的命運也曾如風雨中哆嗦的樹葉!但和樣祥子子不一樣的是,老舍先生沒有墮落,而是以死抗爭,用生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悲慘遭遇劃上了畫上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感歎號!”
台下立刻闃然無聲,剛才還嘈雜的劇場頓時彌散著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
這位主持人的應變能力實在令人歎服。他在表麵上“承認”錯誤後,又馬上“反戈一擊”:“但我說得也不錯”,緊接著語意一轉,點出把祥子和老舍之間的對比意味:“相提並論”:祥子在自然的風雨中哆嗦,老舍在社會的風雨中哆嗦;祥子在風雨中墮落,老舍在風雨中抗爭。由於祥子和老舍之間的這種“特殊關係”,所以觀眾決不會認為便不會再去計較主持人的這番即興聯想(或借題發揮)是節外生枝口誤,反而會被老舍對命運的抗爭的悲慘結局所震撼。因而,“劇場頓時彌散著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小李這位主持人在這裏就采用了特解反擊的方法,既為自己的失言找到了恰當的理由,又給對方——當頭一棒,觀眾以心靈的震撼,達到“一石雙鳥”的效果。
五、及時補充
主持人在某些場合因為說話明顯不符實際或有欠公允造成失言局麵時,可及時對自己的言語進行補充,使之變得充分且有理有據,別人也抓不到自己的什麼從而讓訪談對象及觀眾信服把柄。這是一招極其有效的方法。請看下麵這個例子:
1981年,白宮突然得到裏根遇刺的消息後,總統辦公廳一片慌亂,不知所措。富有經驗的國務卿黑格出來維持局麵。黑格曾任美國駐歐洲部隊司令,脫下軍裝後又當上了國務卿,一向以果斷、穩重而知名。但他聽到裏根被刺的消息,也慌了手腳,還鬧了個笑話。
一個記者問黑格:“國務卿先生,總統是否已經中彈?”
黑格回答:“無可奉告。”
記者又問:“目前誰主持白宮的工作?”
黑格答道:“根據憲法規定,總統之後是副總統和國務卿,現在副總統不在華盛頓,由我來主持工作。”
這一回答引起了軒然大波,記者們議論紛紛。另一個記者馬上又問:
“國務卿先生,美國憲法是不是修改了?我記得美國憲法上寫明總統、副總統之後,是眾議院院長和參議院院長,而不是國務卿。”
黑格聽後明白是自己失言,急中生智反問道:“請問在兩院院長後又是誰呢?他們都不在白宮現場,當然由我來主持了。剛才為了節約時間,少說了一句話而已。”
幾句話便自圓其說為自己解了圍。
黑格因為情勢急迫,疏忽了憲法中關於國務卿主持白宮工作的規定,結果被記者抓住把柄,加以刁難。此時黑格如果承認自己記錯了憲法上的規定,顯然有失一位國務卿的顏麵。於是他急中生智,迅速補充了一個必要的條件——眾、參兩院院長都不在白宮,所以由國務卿主持工作也就合情合理了,順利擺脫了不利的局麵。
六、轉移焦點
當自己主持人言語有失誤時及時進行另一種解釋,轉移別人對方的注意焦點,使別人對方對失誤的注意力就轉移到新解釋上,從而於無形中減輕了失言的嚴重性。
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是一位成功的外交家。一次,他在接受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的采訪時,說起自己成功的外交施政時,竟誇口說道:“美國人崇尚隻身闖蕩的西部牛仔,而單槍匹馬向來是我的作風,或者說是我技能的一部分。”此番話一經報導發表,馬上引起軒然大波,連一貫讚賞季辛吉的人們也不滿於他自大喜功的輕率言論。然而,季辛吉畢竟是季辛吉,他不但沉住了氣,還明智地主動接受采訪並乘機聲明:“當初接見法拉奇是我平生最愚蠢的一件事。她曲解了我的話,拿我來做文章罷了。”
季、法兩人的話,究竟誰真誰假,外人一下子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這便是一種轉移別人注意力的方法。它可以減輕失誤的嚴重性。但在一般情況下,應用此法應該謹慎,因為它實際上是委過於人因為它實際上是諉過於人,不到萬不得已最好少用,以免有損於自己聲譽,失去他人的信任。
七、及時改口
“及時改口”是補救言語有失的妙法。隻要主持人及時發現錯誤,就能掩飾言語失誤,避免出醜。
前美國總統裏根訪問巴西時,由於旅途疲乏在歡迎宴會上他竟鬧出不可原諒的笑話:“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為能訪問玻利維亞人民而感到非常高興。”頓時場內一片寂然,眾人麵麵相覷,不明就裏。有人低聲提醒總統說溜了嘴,裏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們是不久前訪問過玻利維亞。”盡管當時他並未去過玻利維亞,但聽眾還未反應過來,他的口誤就已經淹沒在他接下來的滔滔大論之中了。
’裏根在這裏很好地采用了“及時改口”的補救辦法,使他的失誤沒被聽眾意識到之前就已被淹沒了。
八、調換視角
在評價別人時,因在某一方麵失言而令對方不快,可及時調換視角,肯定或讚賞對方其他方麵的優勢,以此作為補償。這會使對方對你主持人的失言不放到心上。這裏舉一個在日常生活中這是比較常見又較容易使用的方法。中的例子:
例如,一個高高瘦瘦的小姐新買了一件掐腰的短上衣,興衝衝地邀女友小王品評。小王見她穿了新衣越發狀如衣板,不禁脫口說道:“這件衣服並不適合你。”對方頓時拉長了臉。小王見狀自責,轉而笑吟吟地說道:“像你這樣苗條又修長的身材,如果穿上那種寬鬆肥大長至膝下的衣服,就會越發顯得神采飄逸、瀟灑大方了。那些又矮又胖的人就穿不出這種氣質來。”
小姐聽罷頓時轉怒為喜。
小王對女友的新衣服給出“並不適合你”的冰冷評價,既使確實如此即使確實如此,也很難讓對方容忍。還好,唐突的小王趕快說出了“不適合”的原因:是因為女友的身材太苗條、太修長造成的。為了突出女友的這一優勢,還捎帶提了提“那些又矮又胖的人”作襯托。對方的新衣服雖然被貶低,但在身材上受到的讚美已足令她轉怒為喜了。
九、添言減字
將自己說過的“錯話”添言減字,讓意思改變,是巧妙改口的另一個招數。
隋唐時,秦瓊貧病交加暈倒在單家莊。單雄信救起他,說起自己久仰秦瓊的大名,但苦於不曾謀麵。秦瓊脫口而出:“正是在下。”話一出口他便後悔了——怎麼能在一個陌生人麵前暴露自己的身份?於是他又很快在後麵添了四字,改成“正是在下同衙朋友”,巧妙地掩飾了自己的身份。
著名劇作家曹禺的名劇《雷雨》中有這樣一個場景:魯侍萍再次見到失散多年的兒子周萍時,心情激動,不自禁地呼出聲:“萍……”但她立刻意識到母子兩人身份懸殊,周樸園也不可能讓她認這個兒子。於是強忍悲痛,改口道:“萍——憑什麼打我的兒子?”一場風波消失於無形。
這種在文字上增文減字的技巧,需要說者冷靜、機智,隨機應變。
十、承認錯誤
勇於承認錯誤的人永遠都是受歡迎的,以坦率道歉來援救過錯,以真誠檢討來贏得寬恕,比遮遮掩掩、文過飾非要高明得多。當你不小心說錯話,不妨公開承認錯誤,相信大家都會欣然接受。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的女兒瑪格麗特曾開過一次演唱會,被評論家休姆批評得一文不值。杜魯門一氣之下寫了封信去責罵休姆,稱他是“蹩腳的評論家”,“希望有朝一日遇上你,那時,小心你的鼻梁。”這封信被休姆公開於世,總統形象一落千丈,杜魯門明智地選擇了公開道歉的方式,他誠懇地對人民說:“我的感情十分脆弱,有時候會控製不了自己。”
總統這樣的作為非常難得。他不僅不因上次的出言不遜而失去民眾的支持,更因自己的一腔真情換來了更多的支持者。這也驗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諺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以上十種挽救失言的方法隻是眾多技巧和方法中的一部分,當你主持人失言時,就需要靈活應變,這樣才真正能使“失言”成為“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