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裁縫,積了一點錢,送他兒子到倫敦上大學。一次,兒子來信,他不識字,隻好請隔壁一位殺豬的屠夫代他看信。屠夫也識字不多,把信紙翻來覆去看了又看,對他說:“你兒子說,上次寄去的錢已花光了,請你務必趕快再寄20鎊去。”裁縫問:“還說什麼沒有?”屠夫說,“什麼也沒有了!”裁縫回到家,越想越生氣。心想:我憑十個指頭每天辛辛苦苦為人家縫製衣服,省吃儉用,好不容易積下一點錢供他上大學,他竟然不知好歹,下命令似的要我趕快寄20英鎊,連一句問候平安的話都沒有!真是白養活了他!不寄,看他怎樣!
正生悶氣時,一位牧師來請他做衣服,問他為什麼生氣。他詳敘了情況。牧師說:“讓我看看。”
牧師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對裁縫說:“你的兒子寫得很好麼!我講給你聽。信上說:爸爸,你近來身體好嗎?您每天辛苦地幹活,省吃儉用,很不容易賺一點錢,大部分都寄給我了,我心裏很不安,隻能特別用功,學好了,將來好好報答您。近來又選修了一門新課,需要買幾本必需的參考書籍。另外,下月的膳食費也要支付了。因此,想請你設法寄點錢來,如果寄10鎊來,我很感謝;如果是20鎊,就更感激不盡了!”
裁縫有些不相信,問:“真是這樣寫的嗎?”牧師說:“我哪能騙你!你想,幾張紙,隻寫錢花完了,快寄20鎊幾個字麼?”裁縫一想,“對呀!”他一高興,當天就把20鎊寄給兒子去了。
一次,某學校舉行文娛活動,教師和員工分成兩個組,自行編排和表演節目,然後進行評分。表演剛結束,坐在下麵的人就分成兩派,吵得不可開交。眼看活動要陷入僵局,主持人靈機一動,對大家說:“到底哪個組能得第一,我看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教師組富有創意,激情四溢,應該獲得創作獎;員工組富有朝氣,精神飽滿,應該獲得表演獎。”隨後宣布兩個組都獲得了第一名。
這位主持人清楚文娛活動本身的目的並不在於真正分出高下,重要的是激發教職員工參與文娛活動的激情。基於這一點考慮,在評比出現矛盾的局麵時,他並沒有和人們一起爭論孰優孰劣,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強調了兩個小組的不同特征和優勢,對兩個組的努力給予肯定。
牧師主持人在這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打破了裁縫不給兒子寄錢的活動即將出現的僵局。
六、尋找溝通雙方感情的觸發點來打破僵局
所謂溝通雙方感情的觸發點就是指能夠引起感情上波動、共鳴、興奮、一觸即發的觸點。由於訪問對象的職業、性格、年齡、文化、閱曆不同,不同人同訪問者打交道在感情上都存在一定距離。這種距離的近與遠往往決定談話的深與淺。訪問者采訪是受時間限製的,若要在較短時間內縮短雙方感情上的距離,較好的辦法是選擇一條捷徑,即尋找溝通雙方感情的觸發點。下麵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曾有一位記者去拜訪一位政治家,目的是獲得有關他的一些醜聞資料。然而,還來不及寒暄,這位政治家就對想質問的記者製止說:“時間還長得很,我們可以慢慢談。”記者對政治家這種從容不迫的態度大感意外。
不多時,仆人將咖啡端上桌來,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燙!”咖啡杯隨之滾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後,政治家又把香煙倒著插入嘴中,從過濾嘴處點火。這時記者趕忙提醒:“先生,你將香煙拿倒了。”政治家聽到這話之後,慌忙將香煙拿正,不料卻將煙灰缸碰翻在地。
平時趾高氣揚的政治家出了一連串洋相,使記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覺中,原來的那種挑戰情緒消失了,甚至對對方懷有一種親近感。
這整個的過程,其實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當人們發現傑出的權威人物也有許多弱點時,過去對他抱有的恐懼感就會消失,從而溝通了雙方的感情。而且由於受同情心的驅使,還會對對方發生某種程度的親密感。僵局也就隨之打破。
第四節 出現意外情況
不管什麼樣的人,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希望不出現什麼失誤和意外,以免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這僅僅是願望,願望和實際難免會有距離,但是如果出現了你意想不到的情況時,如果你能隨機應變,靈活應付,就能化缺陷為圓滿。
如出現意外情況則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應付。下麵介紹幾種應變的方法和技巧:
一、類比回答
類比回答就是當別人突然問了一個與你個人有關但又不好回答的問題時,你如果不回答就顯得挺尷尬,這時回答就要講究技巧。你最好能找一種相似的事物進行類比,用別種事物的答案來回答提問。這種方法能給人一種綿裏藏針的表達氣息。
比如,在一次小型的聯歡會上,觀眾席上有一個女子問趙本山:“聽說你在全國笑星中出場費是最高的,一場要一萬多,是嗎?”這個問題讓人為難:如果趙本山作出肯定性的回答,那會有許多不便;如果確有其事,他也就不好作出否定的回答。麵對這樣一個尷尬的問題,趙本山毫不猶豫地采用了迂回岔換的方法,作出了如下的回答。
趙本山說:“您的問題提得很突然,請問您是哪個單位的?”
“我是大連一個電器經銷公司的。”那位女士說。
“你們經營什麼產品?”趙本山問。
“有錄像機、電視機、錄音機……”女子答道。
“一台錄像機賣多少錢?”“四千元。”
“那,有人給你四百元你賣嗎?”
“那當然不能賣,一種商品的價格是由它的價值決定的。”那女性非常幹脆地回答他。
“那就對了,演員的價值是由觀眾決定的。”
那位女性問的是“您趙本山出場費要給一萬多元是不是事實”。而趙本山岔開提問者的話題,換成“演員收多少出場費是由什麼決定的”,他在亮出底牌以前卻又撇開問題,去扯一些看似無關的閑話,在經過一番類比性閑話的誘導以後,趙本山才使他岔換的話題呱呱落地。
再比如王誌在《麵對麵》節目中專訪易中天時,常常提出尖銳的問題,一度使易中天難以招架,在節目的結尾,王誌又拋出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你到底如何定位自己?是研究者,還是傳播者?”易中天略作沉吟,旋即回答:
最怕這種問題。我就是一個大蘿卜。,一個學術蘿卜。蘿卜有三個特點,第一個是草根,第二個是健康,第三個是怎麼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熟吃,可以葷吃,可以素吃。而我追求的正是這樣一個目標,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學術品位,大眾口味。
那位女性問的是“您趙本山出場費要給一萬多元是不是事實”。而趙本山岔開提問者的話題,換成“演員收多少出場費是由什麼決定的”,他在亮出底牌以前卻又撇開問題,去扯一些看似無關的閑話,在經過一番類比性閑話的誘導以後,趙本山才使他岔換的話題呱呱落地。易中天的這段詼諧而機智的談話樣,既回避了正麵回答,又沒有給對方留下一種答非所問、牛頭不對馬嘴的印象,使得交際氣氛異常輕鬆而和諧。如果趙本山易中天不采用這種岔換比喻的方法作答,就有可能把交際氣氛弄得異常緊張,以致不歡而散了。
二、話題轉移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使用語言的內涵和外延都應是確定的,要符合邏輯的同一律,不能任意改變概念的範圍。然而,在某些特殊場合,人們又可以利用言語本身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來“偷換概念”,使對話雙方話題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質含義不盡相同,以求得特殊的交際效果。這就是話題轉移。
隨機應變地轉移話題,有時也是反駁對方的一種有效方法。英國前首相威爾森的競選演說剛剛進行一半,突然有個故意搗亂者高聲打斷他:“狗屎!垃圾!”把他的話貶得一錢不值。威爾遜麵對狂呼著的搗亂者,報以微微一笑,然後平靜地說:“這位先生,我馬上就要談到您提出的髒亂問題了。”那個搗亂者被他一下子弄得啞口無言了。蘇聯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有一次在會上朗誦了自己的新作後,收到一張條子:“您說您是一個集體主義者,可您的詩裏卻總是‘我’、‘我’……這是為什麼?”詩人宣讀完這張條子,隨即答道:“尼古拉二世卻不然,他講話總是‘我們’、‘我們’……難道你以為他倒是一個集體主義者嗎?”。會場上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馬雅可夫斯基抓住對方問話中的“我”,未作正麵解釋,而是轉移話題,以反問尼古拉二世的“我們:’來作答,巧妙地回擊了對方。
當然,我們在運用這種“話題轉移術”時應該注意到,轉移了的話題與原話題應有一定的聯係,如上例中馬雅可夫斯基的反駁,畢竟是對“集體主義”的評價。如果缺乏這個聯係,“轉移話題”就不可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三、舊詞新解
作為主持人,很多能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說話時,一不小心就被人抓住把柄或造成尷尬局麵時,。
對此,如果你能解釋出新的意義,言之成理,那就有助於你擺脫不利局麵。具體如何去做,下麵就是這樣兩個例子不妨參考一下劉墉和某辯手的聰明做法。
據說,一年盛夏,劉羅鍋劉墉脫衣光背,把辮子盤在頭頂,伏案閱讀《四庫全書》的書稿。突然乾隆皇帝向院內走來。他穿衣已經來不及,便一貓腰鑽在案下,將桌布拉好,想等皇帝走了再出來,誰知被乾隆看見了。乾隆坐下,示意四周眾人安靜下來。劉墉見沒有動靜,心想皇帝肯定走了,又熱又難受,便撩開桌布露出頭來問道:“老頭子走了沒有?”這句話惹惱了乾隆:“劉墉,不得無禮,什麼老頭子,別的罪可恕,你憑什麼叫我老頭子?如果說不出道理,立即賜死。”
劉墉不慌不忙,從容答道:“老頭子這三個字是大家公認的,非臣臆造。容臣詳說:皇帝稱萬歲,活一萬歲,豈不為老?皇帝乃萬民之主,豈不為頭?皇帝乃真龍天子,豈不為子?老頭子,這三個字乃簡稱也。”乾隆聽了,哈哈大笑,道:“好個能言善辯的劉墉,雖蘇秦、張儀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起來吧!”劉墉憑自己的如簧之舌救了自己的命。
在一次智力競賽搶答會上,主持人問:三綱五常的“三綱”指的是什麼?
一名女學生搶答道:“臣為君綱,子為父綱,妻為夫綱。”她的回答,正好把三者的關係顛倒了,引起哄堂大笑。
女學生靈機一動,立即補充道:“笑什麼,我說的是‘新三綱’。”
主持人疑惑地問道:“怎樣解釋?”
女學生不慌不忙地說:“現在,我國人民當家作主我國人民當家做主,是國家的主人。領導者,不管官有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豈不是臣為君綱嗎?當前,國家實行計劃生育,一對夫妻隻允許生一個孩子,這孩子成了父母的小皇帝,豈不是子為父綱嗎?在許多家庭裏,妻子的權利遠超過了丈夫,‘妻管嚴’、‘模範丈夫’到處流行,這豈不是妻為夫綱嗎?”
好一個“新三綱”!話音未落,同學們都為這位女同學隨機應變的能力而鼓掌喝彩。
四、諧音別解
諧音別解是巧妙地利用語言材料本身與客觀事物的語音契合,一語雙關,諧音趣解的語用技巧。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正興致勃勃地看電視。老人不小心把暖水瓶碰倒了,隻聽“砰”的一聲,瓶膽炸碎,水灑了一地。小輩人沒說什麼,可老人自己覺著別扭,認為大過年的打壞東西不吉利。聰明的兒媳婦說:“沒關係、沒關係。按老話說這還是好事兒呢,這叫‘歲歲(碎碎)平安’。再說今年打破舊水平(水瓶),明年好來個新水平(水瓶),咱家的日子越過水平越高哩!”幾句話把老人說高興了。
一次軍人的婚禮上,主持人在介紹情況時這樣講道:“新郎名叫王大力,是咱們汽車營一連的一名士官,新娘名叫吳莎莎,是咱們團衛生隊的一名護士。大夥兒知道什麼叫士官嗎?所謂士官,就是士兵中最像軍官的人。大夥兒知道什麼叫護士嗎?所謂護士,就是生活中最愛護士官的人。這樣看來,這對青梅竹馬的新人今天的美滿結合,不但使我們的士官有人愛護,而且連我們的白衣天使也有專人管了!”
段營長主持人的精彩主持,是用諧音詼諧生動地把“士官”和“護士”作了解釋,不但把士官王大力當班長的“當官”成分突現了出來,而且把“護士”和“士官”兩個軍人成分巧妙地聯係起來,讓人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兩位新人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動人情趣。在此,用諧音換義,一下子改變了這件事情的性質,賦予了它以新的內涵。滿足了辦事求吉利的老人心理,全家人高高興興地過年。
第五節 麵對敏感問題
主持人問別人問題的時候多,但有時候也會被別人問倒難倒,尤其是有聽眾觀眾向主持人提出一些敏感問題如個人問題或者其他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時,這時候就需要主持人具備一些靈活機智的應對技巧。
一、避而不笞
說話過程中,當對方有意無意地觸到我們心中的隱痛、忌諱或者自己不願回答的問題時,如果一時沒有好辦法應答,那麼就幹脆避而不答,或者沉默不語,表示無聲的抗議;或者轉移話題使在場者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挪開。問話者見我方對其問題不予理睬,在尷尬的同時會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魯莽和無禮,從而不再追問。
某單位一女工結婚,在單位散發喜糖,剛巧該單位有一位尚未談到對象的三十三歲的大齡女青年。大家吃著糖,突然一位中年科員笑著對那位女青年說:“喂,什麼時候吃你的喜糖?”大家都望著那位女青年。那位女青年臉微微一紅,把臉轉向鄰近的一位女同事,然後指著那位女同事身上的一件款式新穎的上衣問:“咦?這件上衣什麼時候買的?在哪個商店買的?”兩個人便興致勃勃地談起了那件衣服。
鳳凰衛視主持人吳小莉在重慶錄製某電視台一大型文化節目時,有人提出“楊瀾離開鳳凰衛視是因為吳小莉的壓力”和“楊瀾使用假文憑”的說法詢問楊瀾離開鳳凰衛視的原因,對此,吳小莉說道:“自從楊瀾離開鳳凰衛視以後,我們就沒有聯係過了,所以她的事情我不是很清楚。而她離開鳳凰衛視自然有她的理由,這與我的關係不是很大。”
在大庭廣眾之下問大齡女子何時結婚兩位著名主持人的私事確實是件很不禮貌的事情。女青年吳小莉碰到這個尖銳的問題時,處境十分尷尬,回答不好可能會引起大家的閑話,再說這事也沒必要讓大家來參與。於是她立刻把話題轉移到同事的衣服上用委婉地說法回避話題,借以回避對方的無聊問題。問者受到毫不掩飾的冷落,自然也認識到自己的失禮,沒有理由責怪女青年吳小莉對自己的置之不理。
二、以訛化訛
至於那些毫無根據,又極具挑釁性的提問總是會激起人們的反感,但是直接的指責反而會顯得自己涵養不夠。所以,我們不如采用以訛化訛的方法,即根據對方的詰問,為自己編造一個更嚴重的罪責,嘲諷對方無中生有、不講禮貌,表達對這種無憑無據的問題的極大憤怒和拒絕回答的態度。
一位記者向前紮伊爾總統蒙博托說:“你很富有。據說你的財產達30億美元之多!”顯然這一提問是針對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潔而來的。對於蒙博托來說,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而易動感情的敏感問題。蒙博托聽了發出長時間的哈哈大笑之後反問說蒙博托聽了發出長時間地哈哈大笑之後反問說:“一位比利時議員說我有60億美元!你聽到了吧!”
記者用一句沒有根據的傳言來質問蒙博托是否廉潔,蒙博托有被對方刺激得暴跳如雷,反而編出一個更大的、顯然是虛構的數字來“加重”自己的“罪行”,以諷刺記者所提問題的荒謬與別有用心,間接表明了自己的清白,維護了自己的名譽。采用這一方法一定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切忌被激怒。
三、雙關反擊
雙關反擊即根據對方的詰問或指責,采用一語雙關的方法來反擊對方,使其陰謀破產,這一招常常極具殺傷力。下麵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1988年,美國第41屆總統競選。布什和杜卡基斯將進行最後一次電視辯論,勝敗在此一舉。杜卡基斯首先嘲笑布什不過是裏根的影子,沒有自己的政治主見。作為一個政治家,其自身政治標記不明顯。當杜卡基斯用嘲弄式的發問“布什在哪裏”時,布什開始反駁:“噢,布什在家裏,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這有什麼錯嗎?”布什輕鬆的回答,語義雙關。既表現了布什的道德品質,又譏諷了杜卡基斯的風流癖好,置杜卡基斯於極尷尬的境地。自此,在後來一係列的交鋒中,杜卡基斯潰不成軍,一敗塗地。布什在最後時刻反敗為勝,終於實現了人主白宮的願望。
阿凡提在鬧市中開理發店,租期為一年。店主仗著店麵是他租給的,每次剃頭都不給錢。有一天,店主又來了,阿凡提照例給他剃光了頭,邊刮臉邊問道:“東家,眉毛要不要?”店主說:“廢話,當然要!”阿凡提嗖嗖兩刀,把店主的兩道濃眉給剃了下來說:“要就給你吧!”店主氣得說不出話來,埋怨自己不該說要。這時是,阿凡提又問:“胡子要不要?”店主忙說:“不要,不要!”阿凡提又嗖嗖幾刀,把店主苦心畜養的大胡子刮了下來甩到地上。阿凡提用雙關語把店主整治的無可奈何。
其實,何止在日常生活中,主持人在應對尷尬或自己不想討論的話題時,也常常會用到這種一語雙關的方法,而且也會取得不錯的效果:啊”“”古時候,有一個老農騎著毛驢到鄰村拜訪親戚,在鄉間小路上遇到了一個騎著高頭大馬的官差,這位官差顯然是迷了路,他趾高氣揚地攔住老農,無禮地問道:“老頭,你知道往寒柳村往東走還是往西走嗎?”老農瞥了一眼這個官差,一言不發,低頭繼續往前走。官差見這個老農不理睬,十分氣憤,他拿馬鞭一抽老農農,說道:“你這個死老頭,本大爺問你話呢。”老農見躲不過,便說道:“哎呀,官大爺,老朽一心想著趕到親戚家去看一件怪事,怠慢了大人,請大人贖罪。”官差好奇地問:“什麼怪事?”老農道:“老朽昨天聽說,鄰村老張頭家的一匹馬下了頭牛崽子,全村都驚呆了,我今天專程趕去見識見識這怪事。”官差一聽,哈哈大笑:“你個老蠢貨,馬怎麼可能下牛崽呢,這種事你也信?”老農聽罷淺淺一笑道:“我開始也不信,可這世上怪事多,我怎麼知道那畜生不下馬呢?”
雙關反擊在廣播節目的主持中也是常用手法之一。如遇到的嘉賓或受眾的態度傲慢、粗野,主持人若軟弱縱容就會使對方得寸進尺,而且讓自己處處被動。但是,此時采取語意雙關的反擊方式,不僅給對方一個台階下,而且維護了主持人的尊嚴與主動性。
總之,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語言或語義條件,有意讓一句話產生雙重意義,包含著兩種解釋,即表麵意思和暗含的意思,而又言此意彼。其中,暗含的意思往往更能發揮語言的效用,使語言表達含蓄幽默,語意加強,也能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
麵對無禮而蠻橫的官差,老農雖有滿腔的憤恨,但隱而不發,故意編出“馬下牛崽”的新聞,引得愚蠢的對手上鉤,接著拋出“我怎麼知道那畜生不下馬呢”這句話,將騎在馬上作威作福的官差罵得體無完膚。可見,運用一語雙關方法巧妙反擊,居然能在瞬間把握話語的主動權,著實令人深思。杜卡基斯是個強硬對手,他抓住了布什作為政治家的致命弱點。“布什在哪裏”是指布什沒有自己、沒有獨立性和主見,是一種藝術化了的政治語言。所以一句“布什在哪裏”,把布什推向了邊緣。但布什畢竟技高一籌,他把提問中關於政治上的原意故意作具體的通俗化理解,答成“在家裏”,這是他反敗為勝的關鍵。這一次布什抓到了杜卡基斯的痛處——風流癖好,多少競選者在這方麵翻船。一下子杜卡基斯無言以對,以致一發不可收拾,終成敗勢。成敗居然是轉瞬間的事,令人深思。
麵對無禮而蠻橫的官差,老農雖有滿腔的憤恨,但隱而不發,故意編出“馬下牛崽”的新聞,引得愚蠢的對手上鉤,接著拋出“我怎麼知道那畜生不下馬呢”這句話,將騎在馬上作威作福的官差罵得體無完膚。可見,運用一語雙關方法巧妙反擊,居然能在瞬間把握話語的主動權,著實令人深思。
四、針鋒相對
在對方語言犀利地向你進攻時,並不回避,針對其勢頭,立即予以回擊,毫不手軟。這一招是在必須堅持原則性的基礎上或為了某種利害而不能退讓半步的情況下使用的。對方常常會因你的直接反擊而有所緩和其攻勢。請看下例:
1985年11月19日,在日內瓦湖畔的“水花別墅”,裏根和戈爾巴喬夫舉行首次非公開會晤。第一天下午,雙方就分歧最大的問題——“星球大戰”進行了一次激烈的辯論。
戈爾巴喬夫:“我們必須禁止生產任何空間武器,一定得禁止!一定得禁止!”
裏根:“過去當我們獨家擁有核武器時,我們並沒有使用。這我已經告訴過您,您為什麼不信任我?”
戈爾巴喬夫:“如果我說蘇聯絕不會向美國發起攻擊,你會信任我嗎?”
著名主持人白岩鬆在2004年某次主持人講壇的謝幕禮上,憑借自己嚴密的邏輯思維和快速的反應能力,巧妙地回答了一些並“不善意”的問題,從而贏得了同行和廣大受眾的尊敬。
問:央視剛剛公布了享受特殊津貼的主持人,你榜上無名……
白岩鬆:我先糾正你一點,這個評選是對去年整個一年的評價,我們新聞頻道去年 5月 1日才開播,所以沒我。我這個人就這樣,受寵的時候我反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受寵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是最好的。再說,我沒有被暴露在“槍炮”下挺好的。
問:你對自己有什麼目標嗎?還是會按照台裏的安排一步步地走下去?
白岩鬆:我覺得 40歲之前要做的是積累經驗和多方嚐試, 40歲之後,才是主持人該出成績的時候。
問:作為一個主持人,你是想一直做下去,還是到一定程度後,就去擔任一定的行政職務?
白岩鬆:在 2000年,我當選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又被台裏派到悉尼參與奧運直播,我覺得那一年我什麼好事都趕上了。其實我知道我沒那麼好,所以非常惶恐,從悉尼回來以後,我就把手機關了。在新聞頻道開播時,整個一天都有我的節目,先是開播詞,接著是《新聞會客廳》,晚上又是《時空連線》。這兩個欄目我都是既做主持人,又做製片人,在另一檔節目《中國周刊》中,我也同時擔任兩個角色。這個時候我又開始恐慌了,於是在去年 9月份,我同時把三個欄目的製片人都辭了。
問:那麼是不是說你單純做主持人,就不會管節目是不是被斃了?
白岩鬆:我不希望你對我的話斷章取義。
問:我覺得作為一個主持人,你非常辛苦,因為在 6月 30日,我剛聽完你的講座,今天坐到這裏,我發現你兩次講的內容並沒有太大不同。我建議你應該出書,這樣你的話就可以一次性地傳輸給更多人,你的新聞理論也可以影響更多人。
白岩鬆:我覺得我的節目也可以提供給同行另一種形式的參考。
問:有人說你主持節目時,喜歡用灌輸式的闡釋……
白岩鬆:我覺得這是你的觀點,我就親耳聽到兩個人為我在主持時評論語言是否得當而爭吵,我不能因為誰的聲音大,就同意誰的說法。
問:那你自己覺得呢?
白岩鬆:拿央視一套節目來說,除了《新聞聯播》外,收視率較高的《焦點訪談》和電視劇的收視率也就是 3%到 5%,換句話來說,你的節目做得再好也就是為 100個人裏的幾個人做的。好酒的人不進茶房,我覺得我的節目就是給好這口的人做的。你不能什麼都想提供,那樣的話你會誰也留不住。我可以告訴你,《中國周刊》在今年新聞頻道一季度的平均收視率是排在第一的。
問:有人說你主持《新聞會客廳》時,總是帶著一種傲慢的微笑。
白岩鬆:還是那句話,我隻能給某一部分人提供食品。
問:你說你是坐在飛機上主持《中國周刊》的……
白岩鬆:我糾正你一下,我不是坐在飛機上,是《中國周刊》坐在飛機上,因為它要總括一周內中國的大事。
——引自《每日新報》、她
可見,作為明智的主持人,當有人“毫不客氣”地向你進攻時,有時回擊比回避更有收效。
為了爭取有利地位,往往需要與對手針鋒相對,唇槍舌劍一番。以期在氣勢上、心理上給對方以壓力,為論辯的最後勝利提供輔助。兩位超級大國首腦之間的論辯,為我們展現了外交上微笑之外的另一幕。
五、反守為攻
反守為攻的戰略就是在回答提問之前,針對問題本身的難度先向對方發問,把壓力轉移到提問者本人身上,反被動為主動。這常使毫無心理準備的對方措手不及,我方因此而順利地扭轉形勢。我們在回避自己不願作答的問題時可運用這一技巧。
例如世界杯足球比賽中,當記者問一教練:“如何應對對方的慣用打法”時,這個教練反問道:“你說對方的慣用打法是什麼呢?”記者冷不防被問住了,隻得改口退守:“大概是防守反擊吧。”教練文立刻補上一句:“我不是對方的教練,我不知道他如何布陣。但是不管對方怎樣變化,我們都一樣準備。”
主持人沒有必要全部回答嘉賓的所有問題,因為嘉賓作為訪談對象,主要是回答問題,而不是提問。所以作為主持人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及時將問題“踢”給對方,把握住話語的主動權,及時推動節目順利進行。
1987年5月,我國足球教練高豐文,率中國足球隊南下。在與香港隊大戰前夕,香港有位記者想探聽“軍情”,便問高豐文:“你將怎樣對待香港隊慣用的打法?”高豐文反問道:“你說香港隊的慣用打法是什麼呢?”這記者冷不防被問住了,隻得改口退守:“大概是防守反擊吧。”高豐文立刻補上一句:“我不是郭家明(香港教練),我不知道他如何布陣。但是不管香港隊怎樣變化,我們都一樣準備。”
記者想打探中國足球隊如何應付香港隊的慣用打法。高豐文抓住對方提問的“慣用打法”這一不嚴密的說法,讓記者自己作出解釋。記者沒想到問題反而會落在自己身上,氣勢立刻短了幾分,高豐文因此也能夠非常從容地按著自己的意願作答。
愛國將領馮玉祥任陝西督軍時,有兩個外國人私自到終南山打獵,打死了兩頭珍貴的野牛。馮玉祥責問這件事時,他們竟狡辯說:“我們這次到陝西,貴國外交部發給的護照上,不是寫著準許攜帶獵槍嗎?可見我們行獵已得到貴國政府的準許,怎麼是私自行獵呢?”馮將軍馬上反駁道:“準許你們攜帶獵槍,就是準許你們行獵嗎?若是準許你們?”
兩位外國人想用偷換概念的方法逃避責任。馮玉祥抓住對方辯駁中的這一不嚴密的說法,利用類比推導的方法推出“準許攜帶的結論”並用反問的方式對這個荒謬的結論加以否定。外國人沒想到問題反而會落在自己身上,氣勢立刻短了幾分,立刻啞口無言。馮玉祥因此也能夠非常從容地按著法律的規定追究外國人的相關責任,並且捍衛了民族主權。
兩位外國人想用偷換概念的方法逃避責任。馮玉祥抓住對方辯駁中的這一不嚴密的說法,利用類比推導的方法推出“準許攜帶手槍就允許在中國境內隨意殺人的結論”並用反問的方式對這個荒謬的結論加以否定。外國人沒想到問題反而會落在自己身上,氣勢立刻短了幾分,立刻啞口無言。馮玉祥因此也能夠非常從容地按著法律的規定追究外國人的相關責任,並且捍衛了民族主權。
六、模糊回答
說話訪談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質詢性的論辯中,經常可以可能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時無法回答但又必須回答的問題。這時候,論辯者主持人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論辯進行答對回答。
模糊應答,往往體現了說話者的機智,情急生智,應變自如,令人回味。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運動員迪戈·馬拉多納在與英格蘭球隊相遇時,踢進的第一球是“頗有爭議”的“問題球”。據說墨西哥一位記者曾拍下了“用手拍人”的鏡頭。
當記者問馬拉多納,那個球是手球還是頭球時,馬拉多納機敏地回答說:“手球一半是迪戈的,頭球有一半是馬拉多納的。”
馬拉多納的回答頗具“心計”,倘若他直言不諱地承認“確係如此”,那麼對裁判的有效判決無疑是“恩將仇報”。但如果不承認,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員”的風度。而這妙不可言的“一半”與“一半”,等於既承認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頗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將氣概,又在規則上肯定了裁判的權威,亦具有了君子風度。
模糊應答以收縮性大、變通性強、語義不明確的語語,回答一些不能直接回答又必須回答的問題,從而化解矛盾,擺脫被動的局麵。
七、以理拒之
對於那些有意刁難、別有用心的問題,有的時候主持人我們沒有必要掩飾心中的反感和左右為難,也不必絞盡腦汁地思考應對之計,而可以直接指出對方的問話不合時宜或者沒有禮貌,暗示這種不合理的提問會給別人帶來難處,從而正麵拒絕回答該問題。
例如在一個相親節目中,一個現場觀眾問一個女相親者:“是不是一個月也不洗一次衣服?”等嘉賓回答完以後,主持人立刻說道:“請不要對女孩子提如此刻薄的問題。”這就引導觀眾能夠大度地去包容一個人,不再隨便提問,而且也維護了女相親者的尊嚴。
應對敏感性話題的解決辦法很多,主持人要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而不要拘泥於形式,從而保證各方麵的暢快溝通。
曾被劉少奇譽為“紅色資本家”的名人王光英,在“文革”中也曆盡劫難。複出後,他受命赴香港創辦光大實業公司。誰知一下飛機,香港記者就向他提出了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次來香港辦公司您帶來多少錢?”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肯定的或否定的答複都不妥,錢的數目說多了或說少了都會給人鑽空子。好在王光英見對方是個女記者,急中生智答道:“對女士不能問歲數,對男士不能問錢數。小姐你說對嗎?”
記者開口探問王光英辦公司用了多少錢,讓他感覺很窘迫。於是,他避開了這個話鋒,用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間接地批評記者的提問違反了常規,表明自己不會回答這種不符合“遊戲規則”的問題,從而使對方有口難辯。
在遇到“話不投機”的情況時,還有許多方法和技巧來應付,以上八種隻是常用的辦法,但不能拘泥,而要靈活多變。這樣“話不投機”的局麵不僅僅是通過沉默或一走了之這樣的途徑來解決。而且能更好地進行溝通。
第六節 應付惡意刁難
主持人在節目主持過程中,一般都能得到嘉賓和受眾的積極配合和熱心支持,但也不排除在一定時候會遇到一些惡意的詰問和故意刁難,或用行動或用語言。這時候,沒有經驗的主持人往往束手無策地出醜或出洋相,但如果能用一些技巧來回應對方,反擊對方,對方會啞口無言,從而使自己從不利局麵轉為有利局麵。
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往往以惡意的態度向別人進行詰問或謾罵。麵對這種情況,如不予以反擊,則助長了邪惡勢力的蔓延。因此必須予以回擊,才能使他們認識自己行為的錯誤,從而改弦易轍。麵對這種情況該如何辦呢?下麵介紹幾種應對對方惡意詰問和刁難的方法技巧:
一、正麵反擊
在特定場合中,當對方因某個問題惱羞成怒,對你進行責問或人身攻擊時,你不必臉紅脖子粗地與之對罵,那就可能正中對方的下懷。你應該沉著鎮定,采用恰當而巧妙的語言技巧,針鋒相對地予以堅決的回擊。這樣既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又在論辯所涉及到的是非曲直麵前不讓步又在論辯所涉及的是非曲直麵前不讓步。如果你能這樣做,對方就無計可施,隻能徹底敗北。
例如,當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已經傳播開時,英國教會召開了一次會議,圍攻進化論學說。會議進行到最後一天,一位主教為挽回敗局,對科學家赫胥黎進行了人身攻擊,他說:
“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邊,他是想等我一坐下來就把我撕成碎片的,因為照他的信仰,他本來是猴子變的嘛!不過,我倒要問問,這個猴子子孫的資格,到底是從祖父那裏得來的呢,還是從祖母那裏得來的呢?”
這是一種典型的人身攻擊,主教這不是在討論問題,而是企圖侮辱對方的人格。對此,赫黎教授這樣回擊道:
“我斷言——我重複斷言:要說我是起源於彎著腰走路和智力不發達的可憐的動物,我並不覺得羞;相反,要說我起源於那些自稱很有才華,社會地位很高,卻胡亂幹涉自己所茫然無知的事物,任意抹殺真理的人,那才真正可恥。”
赫胥黎麵對人身攻擊,勇敢地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針鋒相對,理直氣壯,義正辭嚴地予以駁斥義正詞嚴地予以駁斥,使主教現出了色厲內荏的原形。
二、類比式回擊
有時,當你在某個方麵持不同意見時別人往往不是正常地提出來,而是用一種惡意的方式進行責問或攻擊,你可用對方所熟悉的相類似的事物進行類比,指出其共同點,對方自然就無話可說了。
近代磁學的奠基人法拉第,他的發現為電的應用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所以很多地方都邀請他去作電磁應用理論演講。一次法拉第作完演講後,一個資產階級的貴婦人有意挖苦地指責說:“教授,你講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法拉第冷靜地反駁道:“夫人,你難道能預言剛生下的孩子有什麼用處嗎?”話音剛落,那位貴婦連忙悻悻地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