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生活·起居(1)(1 / 3)

001古人是如何穿衣的

體衣是古人衣服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分為上衣、下裳兩大類。上衣一般由領、衣襟、後身、衣袖、腰帶等部分構成,指上身所穿的深衣、袍、裘、衫、襦、襖、半臂等;下裳是下身所穿的裙、褲等,其中的裙在上古時期男女都穿,但之後男子所穿的裙子慢慢地演變成了褲子,裙也就僅僅指女子所穿的服飾了。

上衣主要有以下七種。

一是深衣。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士”階層以上的人的常服,也是普通百姓的禮服。其特點為上衣和下裳相連,衣襟右掩,下擺不開衩,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垂及踝部。因其前後深長,故稱深衣。

二是裘,皮衣,毛向外。國君或貴族穿狐皮的裘要罩上與狐毛顏色相宜的裼衣。犬羊之裘是庶人穿的,所以不加裼。

三是袍。直裾深衣進一步發展成為袍,袍也是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服。古代“袍”有兩種,一種稱“繭”,是以新絲棉絮衣裏;另一種稱“褒”,以敗棉絮衣裏。從東漢起及至宋、明,上至帝王、下到百官,其朝服都是袍服。

四是衫。這是在漢魏時出現的一種新式服裝,其特點和袍恰好相反。袍以交領為主,它則以直襟為主;袍的袖子呈圓弧形,它則呈垂直形;袍的袖口窄小,它的袖口則非常寬敞;袍多采用雙層,它則為單層。

五是襦。東漢後穿“襦”者大都為婦女。它既可用做襯衣,又可穿出在外,其形製有長短、單夾,夾襦裏加絮,則成了短襖。唐代以後,曆經宋、元、明、清各代,婦女的便服一直是襦。

六是襖。一種比襦長比袍短的上衣,綴有襯裏,所以也被稱為“夾襖”。若在其中納入棉絮,則稱“棉襖”。它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出現,宋代以後廣為流行,到了清代,則成了士庶婦女的主要便裝。

七是半臂。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套在長袖衣衫外麵。衣袖之長為長袖衣的一半,所以被稱為“半臂”。

下裳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是裙。裙為古代女子的主要著裝,始於周文王時期。至秦朝,裙的穿著範圍有所擴大。到漢代,女子著裙已較為普遍,從此成為古代婦女的主要著裝。

二是褲。原稱為“絝”或“袴”,是人們下身所穿的主要服飾。原來的褲子隻有兩個褲管,沒有前後襠;大約戰國以後,才出現了連襠褲。

趣味鏈接:袍的演變過程

我國古代的服裝,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不分男女。而袍是上下相連的長衣,又叫“深衣”。古代的禮服,一般都要分為上下兩截,即使是相連的長袍,也是將上衣和下裳連縫而成的,而且攔腰須有束帶。自誕生以來,袍都是不分男女的。

不過自清入關之後,明末遺民堅持“男降女不降”,漢族婦女不願像滿族人那樣穿長袍,而是穿衫裙,以示“反清複明”,並鄙稱滿族女袍為“旗袍”。但民國以後,五族共和,旗袍就被製定為婦女的禮服之一,現在已成為中國服飾的典範。

002中山裝的由來

孫中山先生不僅是推翻封建帝製、創立民主共和政體的先驅,也是一位樹新風、除陋習的倡導者。一度舉國推崇的中山裝,就是在他的精心設計和大力倡導之下誕生的。這是一項影響重大、意義深遠的服飾改革,更是我國服裝史上的一大創舉。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後,就任臨時大總統,他頒布了一係列的政治、經濟和風俗改革的政策。“易服”就是最主要的改革之一。

孫中山覺得西裝不但式樣煩瑣,穿著不便,而且不大符合當時人們在生活、工作等方麵的實用要求;而我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大力革新、移風易俗的時代精神,而且穿在身上也有類似於西裝的缺點。

於是,他就此廣泛征求意見並展開討論。有的人主張仍穿長袍馬褂,但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對。人們普遍認為,革命既已成功,在服飾上如仍沿襲清政府統治時期流行的瓜皮帽、長袍馬褂是不合時宜的。

和大多數人一樣,孫中山也認為長袍馬褂既不方便,又因剪裁費料而浪費錢,所以不讚成穿這種服裝。與此同時,革命黨人中的留洋派提出幹脆穿西服,他聽後哈哈大笑說:“這麼一來,那就無異於抵製國貨了!”

最後,孫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張,他認為:“禮服在所必更,常服聽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種“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的服裝式樣。於是,他決定自己設計服裝。他深思熟慮,精心設計,並廣泛征求各界意見,終於創製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簡便服裝。

這種簡便服裝便是後來廣受歡迎的中山裝。它兼具中西裝之所長,以廣東便服為基樣,在直領上加一翻領,就好像將西裝內襯衣的硬領“移植”過來一樣。如此一來,中山裝的上衣就兼具了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功用,穿起來顯得很硬挺。

另外,孫中山將便服或一般西裝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如此“雙雙”、“對對”,很符合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的“對稱”審美觀。他又在上下左右四個衣袋上加上軟蓋,並各釘一枚紐扣,這樣既美觀、安全,又可防袋內物品遺失。下麵的兩個明袋采用能伸縮自如、頗具彈性的“琴袋”式樣,旨在便於放置書本、筆記本等。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一代偉人具有勤奮好學、隨時不忘讀書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