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生活·起居(1)(2 / 3)

有了上衣,還必須得有褲子。所以,孫中山還參照西裝褲的式樣親自設計了中山裝褲子:前麵開縫,一律用暗扣;左右兩側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設一小暗袋,俗稱表袋,也可藏用。這種褲子穿起來很方便,褲袋也可放置隨身攜帶的必需品。此外,褲袋的腰部打褶,褲管翻腳也有異於其他服裝。

當孫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中山裝由於具有美觀、大方、實用、方便等優點,既可以使用高級衣料製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製作;既可以作為禮服,還可以作為日常便服。所以,一經孫中山先生倡導,就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他們將它稱為“中山裝”。後來,中山裝得到普遍推廣,舉國崇尚中山裝,蔚為風尚。

趣味鏈接:“剪辮”、“易服”

我國古代漢族的男子大都束發於頂,身著寬袖袍服。清兵入關後,清政府強令男子剃發蓄辮,統一著長袍、馬褂。

在辛亥革命之前,大批留學歐美、日本的知識分子回國。他們大都反清崇洋,於是開始剪掉辮子,脫下長袍馬褂。然後蓄起西發,穿上西裝。

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他頒布了一係列的政治、經濟和風俗改革的法令,而“剪辮”、“易服”就是主要的改革內容。他下令號召人民“滌舊染之汙,作新國之民”,規定令到之日起,限二十天內一律剪除辮子。後來,他又親自設計了廣受歡迎的中山裝。

003旗袍的起源和發展

旗袍以濃鬱的民族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服飾美。它的起源是16世紀中期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旗袍的造型與婦女的體態相吻合,線條優美、端莊大方,是我國女性獨有的服飾。穿上旗袍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既可展示出女性溫和、穩重的風韻,也可當迎賓、赴宴的華貴服飾。

旗人最早穿的旗袍,一般不過腳。隻有滿族貴族婦女出嫁時,才穿過腳旗袍,作為出嫁禮服。因為,滿族貴族婦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們的旗袍過腳,以便將腳蓋住。

清代,旗袍開始在中原流行。後來,隨著滿漢生活的融合、統一,旗袍也被漢族婦女接受,並不斷進行革新。特別隨著辛亥革命的浪潮,旗袍迅速在全國普及。

從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裝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隨之變短,身長僅過膝,袖口縮口,滾邊變窄。

30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地發生著變化,兩邊的衩開得很高,裏麵襯馬甲,腰身變得極窄,以至貼身,更顯出女性的曲線美。

30年代末,旗袍已很盛行。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但不久,又興起低領來,領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無領旗袍的。袖子的變化也是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於衣長,一個時期流行長的,長至下擺曳地;以後又流行短的,短過膝蓋。

到了40年代,旗袍再度縮短,而袖子則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幾乎又回到200年前的長馬甲時代,所不同的隻是更加輕便合體,變成流線型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婦女穿旗袍還很普遍。以後由於各種原因,穿旗袍的人就越來越少了。但旗袍作為一種體現東方文化傳統的服裝,其線條簡練而優美,造型質樸而大方,穿上可以更加凸顯女性的曲線美,所以在國際上還具有一定的影響。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服裝設計者集思廣益,推陳出新,將傳統的旗袍式樣與現代女裝式樣融合起來,使旗袍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世人的麵前。

近年來,旗袍款式又有新的變革,出現了後裝袖、有肩縫旗袍、暗褶式開衩旗袍、短連袖旗袍、無袖旗袍等等具有現代開放氣息的新款式旗袍。

趣味鏈接:旗袍,滿漢結合、中西合璧的產物

首先,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來說,旗袍是滿漢結合的產物。

旗袍一開始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曼妙生姿,穿上後可以讓女性變得婀娜多姿。它是從滿族女人所穿的長袍演變而來的。清朝早期婦女的服飾可謂“滿漢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從清代中期開始,滿漢服飾相互效仿,後來這種相互效仿的風氣越來越重,旗袍在滿漢服飾的相互融合中不斷得到發展。

其次,從文化融合的角度來說,旗袍也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1840年以後,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西風東漸,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服飾也發生著潛在的變革。

當時的上海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滌蕩著服飾裝扮上的陳規陋習,女裝趨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於是旗袍日漸流行。

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是社會的理想形象、文明的象征和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20世紀30、40年代,旗袍在汲取西式裁剪方法的基礎上改良了式樣,使其更為合體。久而久之,旗袍就演變成了今天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