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相國叫公儀休,全國的人都知他愛吃魚,都爭相買來魚巴結他。公儀休堅決不受,他的弟子勸他說:“先生愛吃魚,卻又不肯接受別人的獻禮,這是為什麼呢?”
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我才不接受別人的饋贈。你想想,他們為什麼送我,而不送喜歡吃魚的張三或王二呢?因為我是相國,大小是個官,他們是有求於我才會送我,要是哪一天我下台了,他們就再也不會送了。”
弟子覺得有理,公儀休繼續說:“我接受了他們的魚,在他們需要幫助時,就一定要遷就他們,一遷就,我就會歪曲法律,執法犯法就有被罷黜的危險。”弟子連誇公儀休想得周到,是一輩子學習的榜樣。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公儀休的確是個典型的好幹部,不“吃”、“拿”,不收受群眾的東西,能夠主持公正,為民辦好事。
不過話又說回來,“吃”與“拿”得有個明確的區分,正常的人情來往無可厚非。但明明知道這“吃”與“拿”是非情非義,隻是一種釣餌,自己卻偏要上鉤,必然弄得“手短”、“嘴軟”,到時候隻能被人牽著鼻子走。
026太歲當頭坐,非災便是禍
什麼是太歲?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神;另一種認為是地下的一種軟體生物。“太歲當頭坐,非災便是禍”取前一種解釋。
古時候,天文地理知識很有限,迷信思想也很嚴重,人們稱木星為歲星,也就是太歲。之所以叫太歲,是因為,他是一個凶惡的煞神,是“百神之統”,凡是太歲所經過的方位,皆為凶方。歲星(太歲)自西向東運行,每十二年循環一周。
在古人的迷信思想裏,國家巡狩,出師各地,營造宮闕,開拓封疆,都不能向著太歲出現的方位。黎民百姓修營宅舍,築壘牆垣,也必須回避,否則,如果在太歲出現的方位破土動工,就會衝撞太歲,發生災禍。
趣味鏈接:“太歲頭上動土”的由來
“太歲頭上動土”常用來指某些不知天高地厚、膽大妄為的行為。此語來自《廣異記》中的一個有趣故事。
從前,有個名叫晁良正的農民,他滿腔正氣、性情剛烈、不怕鬼神。他認為人們怕太歲是十分幼稚可笑的行為,因此,他願意做一個反叛者。人們對他的行為卻嗤之以鼻。
晁良正為了證明給大家看,就領頭帶大家去太歲所在的方位,他決心挖點土,看太歲能拿他怎麼樣。下定決心後,便拿著鐵鍬到太歲地上去掘土。第一年,沒有任何災禍降臨;第二年他又去找太歲地掘土,也沒事;第三年,第四年……
有一年,晁良正從地下挖出來一個太歲,滿不在乎地拿起鐵鍬,狠狠地拍了它幾下,打得太歲神連連求饒,最後終於說自己是太歲。晁良正想都沒想,便把它拾起來丟進了冰冷的河裏。
半夜三更時分,太歲躺在河裏,渾身酸痛不說,還冷得難受。這時,一支商隊的車馬經過,其中有認識太歲的人說道:“太歲兄何故受此屈辱?”太歲說:“世間一個叫晁良正的強人時運正旺,壓住了他,所以受辱,真是無可奈何!”
後來,老百姓也便不再怕太歲了。
027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要想在學識、品行和技藝等方麵學有所成,取得成就,除了師父的指導外,更重要的是靠個人的“修行”。
“修行”一詞,原是佛教用語,宗教信徒出家,廟裏的師父就會幫決心出家的人完成剃度,這樣就算是把徒弟領進門了,進門後就是誦經禮佛和參禪悟道了。
師父收教徒弟,總是將自己掌握的知識或技術盡可能地傳授給他的弟子,盡到為師的責任。然而即使有再好的名師,徒弟不好好學習也是無法成為高徒的。所以人們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也就是說要想大徹大悟,修成正果,個人就要努力,刻苦學習師父所教給你的技能或本領。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幾個人或許多人拜師為徒,他們都在同一個師父的指導下學習,但每個人的學習成績卻不完全相同,必然出現優劣之分、高低之別。有的人由於能刻苦鑽研,在學習過程中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能不屈不撓,永遠不滿足於現狀,總是精益求精,最後成績卓著成為佼佼者,甚至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與此相反地,有的人既不踏實又不勤奮,結果是虛度年華,平庸無奇。
出於同一師門,學習成績卻不能相提並論,究其原因,除個人的素質、智力和悟性等自然因素外,關鍵還在於個人修行的程度,也就是所謂的決心和毅力。常言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十分耕耘,十分收獲。耕耘與收獲永遠是成正比的。
趣味鏈接: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
人們在說戲曲演員時,常會用到“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這句話。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舊時,許多戲曲藝人都是從五六歲開始學戲,古人認為這時小孩的骨頭是軟的,最容易鍛煉。這些小孩跟著師傅學戲,每天從雞鳴一直練到星鬥滿天,天天都是如此,無論風雨寒暑,等到唱、念、做、打樣樣俱佳時,才有機會登台表演,而這至少是在十年以後了。所以人們總結出這樣一句“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