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俗語·成語(6)(2 / 3)

趣味鏈接:“扶桑國”的地理位置

在我國古籍中,“扶桑”作為國名多次出現,這個“扶桑國”的位置在哪裏呢?

古人把傳說中的神木大桑樹稱之為“扶桑木”,他們將神話裏東方大海中的極東國家稱為“扶桑國”。

“扶桑”一詞,在戰國時代就有史跡可循,有關“扶桑國”的具體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的記載,最早可以從《梁書》中找到材料,而扶桑之謎的爭議也是由《梁書》的記載引起的。

有人說,扶桑國是指美洲的墨西哥。他們說,在公元499年,我們的祖先已經與扶桑國互相往來。早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的10個世紀,中國人已經在美洲大陸留下了足跡,古時候的中國的人民稱其國度為“扶桑國”。

040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成公十年》。意思是說病重難治,已經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膏肓”是指人心髒附近的一個部位。

春秋時期,晉景公身患重病,已經到了臥床不起的地步,宮中各路名醫都無力救治,病情一天天加重。後來,聽說秦國有個叫緩的名醫,常常能治別人都治不了的病,於是就派人去請。

這天晚上,病重的晉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體內有兩個小鬼作祟,使他得重病的就是它們。一個小鬼說:“聽說他們派人去請名醫了,那人醫術精湛,如不設法躲藏,肯定在劫難逃。”另一個則說:“不用擔心,人身上有個地方叫膏肓,位於胸中,心之上下,躲在那兒不會被發現,藥力也不能把我們怎麼樣。”兩個小鬼在晉景公體內更加瘋狂了。

幾天後名醫緩被請到,看過晉景公的病之後說道:“我無能為力,病已經進入膏肓之處,藥力達不到,針灸也無濟於事。”不久,晉景公就去世了。“病入膏肓”因此而生。

趣味鏈接:“坐堂醫”的來曆

“坐堂醫”指在中藥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代。

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做過長沙太守。由於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求他診病的患者終日絡繹不絕。為了方便老百姓,他把辦公的大堂作為老百姓診病的場所,辦公和行醫兼而顧之,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

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藥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藥鋪裏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041禍起蕭牆

“禍起蕭牆”是指災禍由蕭牆之內而起,後常用來比喻災禍出自內部。“蕭牆”是古代國君宮殿大門內(或說大門外)麵對大門起屏障作用的矮牆,又稱“塞門”、“屏”。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季氏》。

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季孫氏,專橫一時,常不把小國家放在眼裏。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土,一心想攻打顓臾這個小國。孔子聽說這件事後,勸告季孫氏不要攻打,後來在孔子的遊說下季孫氏放棄了這一計劃。

孔子分析說,季孫之憂不在外部,而在蕭牆之內。蕭牆之內指的就是魯國國君魯哀公的宮內,孔子認為,魯哀公不會坐視季孫氏的專橫跋扈,定會尋機懲治季孫氏的。這就是“禍起蕭牆”的來曆。

後世就用“禍起蕭牆”來比喻禍患起於內部。如《秦並六國平話》卷下:“祖舜宗堯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牆內,虛築防胡萬裏城。”

趣味鏈接:照壁和蕭牆

照壁,也稱影壁、照牆,與蕭牆一樣有屏障的作用,不過它們的身份可大不相同。

蕭牆是專門用在皇宮內的,所以也常常用蕭牆來代表宮牆,蕭牆內外就進一步稱為宮廷內外。

照壁則分布較為廣泛,不僅限於宮廷。照壁一般是一麵獨立的牆壁,建在建築物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照壁曆史悠久,現存最早的照壁遺址位於陝西岐山縣鳳雛村西周宮殿,距今已有三千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