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少年乘龍,弄玉乘鳳,雙雙騰空而去。後人就根據這個故事,將理想佳婿稱為“乘龍快婿”,這便是“乘龍快婿”的由來。
趣味鏈接:為什麼稱女婿為“東床”?
“東床”是女婿的別稱,這一詞來源於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晉書·王羲之傳》說東晉太傅郗鑒是個事事喜歡樸實的人,當然在婚姻大事上也不例外。為了能幫女兒找到一個好女婿,他四處打聽,最後想在丞相王導家找一子弟做自己女婿。於是他就派門生到王家挑選。當時王家子弟都在東廂房,門生看過之後向郗鑒稟報:“王家的兒郎都很好,聽說來挑選女婿都很矜持,隻有一個後生一身舊打扮,袒胸露腹斜躺在東床上,就像不知道這件事一樣。”
郗鑒當即拍板說:“我就選東床的那個後生做女婿。”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才知道這個後生是王導的侄兒王羲之。自王羲之被尊為“書聖”,成了有名的書法家之後,這句話也就廣為流傳了。
021“丈夫”稱謂的由來
“丈夫”,從字麵上來看,“丈”是舊時長度的計量單位,“夫”則指男人,這兩個字連起來,意思就成了“一丈高的男人”。那麼,夫妻中,為什麼把男方稱為“丈夫”呢?
古往今來,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婚俗自然也各不相同。
相傳,我國某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君,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根據這種情況,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
趣味鏈接:“妻子”的由來
“妻”字最早見於《易·係辭》:“入於其宮,不見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稱。《禮記·曲禮下》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那時的妻隻是平民百姓的配偶。後來,妻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
古時,妻的別稱很多。如孺人、內子、內人等。妻還被稱為內助,意為幫助丈夫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人。賢內助成為好妻子的美稱。對別人謙稱自己妻子時,則稱之為拙內、賤內。
022畏友、密友、昵友、賊友
古人對於交友是非常重視的,流傳下來的很多成語和俗語都和交友有關,如:八拜之交、莫逆之交、心腹之交、三朋四友、高朋滿座等等。
但是,古人交友是很講究原則的,對朋友的概念作了很明確的界定。明代蘇浚在《雞鳴偶記》中將朋友劃分為四等:即畏友、密友、昵友、賊友。他是這樣說的:在道義上互相砥礪、有了過錯互相規勸,這是畏友;不論在平時還是在情況危急的時候,都可以很好相處,生死關頭,也可以作為依靠,這是密友;甜言蜜語像糖一樣可口,東遊西逛形影不離,這是昵友;見利益互相爭奪,遇到禍患互相傾軋,這是賊友。
由此可見,古人最推重的是畏友,很珍視“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的情意。
趣味鏈接:不同朋友關係的稱謂
金蘭之交:指情意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
貧賤之交:指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
患難之交:指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
刎頸之交:指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莫逆之交:指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
竹馬之交:指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友。
布衣之交:指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忘年交:指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
車笠交:指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
023為什麼六十歲稱“花甲”,七十歲稱為“古稀”
“花甲”一詞,源於我國古代天幹地支相配的特殊紀年方法。十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組合成六十個單位,稱為“六十甲子”。
其中,“甲子”為天幹地支相配的第一個單位,“癸亥”是幹支相配的最後一個單位。每年隻有一個單位與之相對應,從“甲子”到“癸亥”剛好是60年,過到最後一個又從頭再來,就這樣循環往複,以至無窮。
人活到60歲,經曆60個年頭,按幹支紀年方法,剛好是幹支依次相配一次。因為這種幹支相配錯綜相至,仿佛有花紋似的,所以,舊時人們將60歲稱為“花甲”(亦稱“花甲子”)。唐代詩人趙牧有“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的詩句,這大概是關於“六十花甲”的最早記載,後人一直沿用至今。
“人生七十古來稀”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中的句子。“古稀”自古就是中國人指稱七十高齡的說法。杜甫在詩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
後來到了明朝,著名書畫家唐寅(唐伯虎)讀了杜詩後,感慨自己已活過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裏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唐寅雖活過古稀,但仍感歎人生幾何。
不過仔細算來,曆史上的“古稀”老翁確實稀少,僅以知名的詩人、學問家為例,超過七十歲的真是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