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稱謂·名城(4)(1 / 3)

但是,明清時期,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的壽命已普遍長了很多。比如,羅貫中(《三國演義》作者)、吳承恩(《西遊記》作者)、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作者)、鄭板橋(書畫名家)等人,年齡均過了古稀。到了現代,古稀則是很普遍的事了!

趣味鏈接:不同年齡階段的年齡稱謂

不滿周歲——繈褓;2~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梅之年;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100歲以上——期頤。

024“梨園弟子”稱呼的由來

人們習慣把戲班子、劇團稱為“梨園”,把戲曲演員稱為“梨園弟子”,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表演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把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等,而並不是用來稱呼梨樹園裏的工人的。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就好像現在北京也有叫梨園的地方一樣,當時內廷裏有一所園子,因為裏麵種了很多梨樹,因而得名。

唐代時,“梨園”最早並不是指戲曲演員,而是指樂器演員。據史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翻譯過來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藝,精通音律,尤其欣賞清雅的《法曲》,他專門挑選了300名樂工在皇宮裏的梨園彈唱,誰要是彈錯或唱錯了,他馬上就會聽出來並加以糾正。”這裏的“梨園弟子”就是指樂器演員。

元末明初時,“梨園弟子”才被用來作為戲曲演員的代稱。著名戲曲《琵琶記》中的開場白就是:“今日梨園弟子,唱演琵琶記。”

趣味鏈接:泰鬥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泰鬥”是“泰山北鬥”的簡稱,常被用來指有名望、有影響的文學家。為何用“泰鬥”作為文學家的敬稱呢?

古人尊泰山為山之首,北鬥為星之尊。“泰鬥”就意味著是在某一領域中處於領導地位。據《新唐書·韓愈傳》記載:唐朝的文學家韓愈善於寫古文,死後他的文章廣為流傳,當時的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有“文宗”之稱的韓愈當然是受之無愧的,由此人們對韓愈的這種推崇和景仰之情,逐漸流傳開來,到後來就有人習慣於用“泰山、北鬥”的簡稱“泰鬥”來指稱文學界的領袖人物。

“泰鬥”這個詞在使用過程中,詞義逐漸擴大,故而在其他領域也是通用的。比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就被尊為“醫學泰鬥”;牛頓、愛因斯坦則被稱為“物理學泰鬥”等等。這裏的意思還是指在某一方麵做出了突出成就且在社會上有名望、有影響力的人。

025古代娼妓的由來和演變

中國的娼妓製度,大約已有3000年的曆史。它始於殷商,立於漢,盛於唐,清以後開始禁娼,但至民國時期仍屢禁不止,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真正實現了禁娼。

“娼”字在《說文解字》中是沒有的,隻有“亻”旁的“倡”字。因此,古代對“娼”隻稱“倡”,這種人有男也有女。清代段玉裁注釋說:“以戲言之,謂之俳;以其音樂言之,謂之倡,亦謂之優,其實一物也。”意思是說以戲劇娛人的是“俳”;以歌唱音樂娛人的是“倡”或“優”,其實是同一類人物。

可見“倡”在古代是指唱戲和唱歌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戲子”、“賣唱的”等。

古語中的“妓”字也和現在的意思不一樣。“妓”最初是指美女,“娼妓”合起來就是指擅長歌舞的女子。

到南北朝時,“娼妓”才專指操皮肉生涯的美女。《玉篇》講,“娼,淫也。”這裏已將“娼妓”點明為放蕩淫穢之人了,不過,古代的娼妓和現在的仍是有區別的,她們雖也打情罵俏,但主要技藝仍是音樂歌舞。

到唐朝時,“娼妓”更是被細分為禦妓、宮妓、營妓、歌妓、教坊妓、官妓、軍妓、家妓、角妓等。清代順治帝時,廢止了教坊妓,康熙又廢除了官妓製度。乾隆時私妓興盛起來。私妓興旺之後,由於並不是為帝王服務,便逐漸消失了官妓時代文雅的高級娼妓演奏音樂表演歌舞的傳統,多偏重在打扮得花枝招展招徠顧客,操皮肉生涯為主了。

趣味鏈接:說說娼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