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你不需要成為最出色的人,但要做最好的自己(1 / 3)

這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可能地表現自己,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興趣,實現自己的目標。你不需要成為“最出色的”,但要做“最好的自己”。所謂“最好的自己”,即無需和別人比較“第一”、“第二”,隻需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首要任務是做自己

挪威大劇作家易卜生有句名言:人的第一天職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做自己!是的,做人首先要做自己,首先要認清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隻有這樣,才真正算是自己的主人。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衙門的差役,奉命解送一個犯了罪的和尚,臨行前,他怕自己忘帶東西,就編了個順口溜:“包袱雨傘枷,文書和尚我。”在路上,他一邊走,一邊念叨這兩句話,總是怕在哪兒不小心把東西丟一件,回去交不了差。和尚看他有些發呆,就在停下來吃飯時,用酒把他灌醉了,然後給他剃了個光頭,又把自己脖子上的枷鎖拿過來套在他的身上,自己溜之大吉了。差役酒醒後,總感到少了點什麼,可包袱、雨傘、文書都在,摸摸自己脖子,枷鎖也在,又摸摸自己的頭,是個光頭,說明和尚也沒丟,可他還是覺得少了點啥,念著順口溜一對,他大驚失色:“我哪裏去了,怎麼沒有我了?”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可笑過之後,卻讓人深思。19世紀的英國詩人威廉?埃內斯特?亨利曾經說過:“我是我命運的主人,我是我靈魂的船長。”做人應該做自己的主人,應該主宰自己的命運,不能把自己交付給別人。生活中有的人卻不能主宰自己:有的人把自己交付給了金錢,成了金錢的奴隸;有的人為了權力,成了權力的俘虜;有的人經不住生活中各種挫折與困難的考驗,把自己交給了命運。

做自己的主人,就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不能成為權力的俘虜,要不失自我,在各種誘惑麵前保持自己的本色,否則便會丟失自己。過度熱衷於追求外物者,最終可能會如願以償,但卻會像差役一樣把最重要的一樣給丟了,那就是自己。

我們有權利決定生活中該做什麼,不能由別人來代作決定,更不能讓別人來左右我們的意誌,而自己卻成了傀儡。其實,隻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別人並不見得比你高明多少,也不會比你更了解自身的實力,隻有你自己的決定才是最好的。

我們應該做命運的主人,不能任由命運擺布自己。像莫紮特、梵高等

人,都是我們的榜樣,他們生前都沒有受到命運的公平待遇,但他們沒有

屈服於命運,沒有向命運低頭,他們向命運發起了挑戰,最終戰勝了它,

成了自己的主人,成了命運的主宰。

正確地認識自己

回眸曆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曆史,其實就是不斷征服自然的曆

史。當自然被人類“征服”得千瘡百孔,似乎地球上的其他萬事萬物都臣

服在人類腳下的時候,人類這才發現,同時被殃及的還有我們人類自己,

人類其實始終臣服在自然的腳下。

有太多的悲劇來源於我們人類並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

地位,不了解人類其實是最脆弱的。所以,當人類在繼續將探索的觸角伸

向更遠的太空時,也更多地關注起自身來。

這,無疑是人類曆史上的又一次偉大革命!

那麼,你了解你自己嗎?

“我是誰?”我們經常會問自己,卻很少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

案。拿破侖?希爾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我們不斷地了解著未

知世界,可我們對自身的探索卻始終止步不前。

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認識整個世界,也才能接受世界的一切。我們

經常企圖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可是無論別人的推心置腹顯得多麼

明智,多麼美好,從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講,隻有自己是自己最好的知己。

另外,隻有當你認識自己之後,你才能客觀地評價和正確對待自己的

優點和缺點,你才能知道自己行為上的不足之處以及情感上的缺陷,你也

才有方法來克服那些不足——取人之長,避己之短。

一般情況下,陷入盲目的人,都是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人。一個連自己

都不了解的人,怎麼能夠很好地去認識別人,又怎麼能夠很好地去開創自

己的人生格局呢?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早晨,一隻山羊在柵欄外徘徊,想吃柵欄內的白菜,可是進不去。因為早晨太陽是斜照的,所以山羊看到自己的影子很長很長。

“我如此高大,一定能吃到樹上的果子,不吃這白菜又有什麼關係呢?”它對自己說。於是,它奔向遠處的一片果園。還沒到達果園,已是正午,太陽照在頭上。這時,山羊的影子變成了很小的一團。

“唉,我這麼矮小,是吃不到樹上的果子的,還是回去吃白菜吧。”它對自己說。片刻後,它又十分自信地說:“憑我這身材,鑽進柵欄是沒有問題的。”

於是,它又往回走。等到了柵欄外時,太陽已經偏西,它的影子再次變得很長很長。

此時,山羊很驚訝:“我為什麼要回來呢?憑我這麼高大的個子,吃樹上的果子簡直是太容易了!”

於是,山羊又返了回去。就這樣,直到黑夜來臨,山羊仍舊餓著肚子。

這則寓言故事看似可笑,卻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能正確認識自我是很多人失敗和痛苦的原因。

其實,正確認識自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認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長處是什麼,短處是什麼,從而做到有自知之明,最後在社會中找到自己恰當的位置。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隻有找準自己的位置,並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挖掘自己的潛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

有一個人非常幸運地獲得了一顆碩大而美麗的珍珠,然而他並不感到滿足,因為那顆珍珠上麵有一個小小的斑點。他想,若是能夠將這個小小的斑點剔除,那麼它肯定會成為世界上最最珍貴的寶物。

於是,他就狠下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層,可是斑點還在;他又削去第二層,原以為這下可以把斑點去掉了,然而它仍舊存在。他不斷地削掉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最後,那個斑點沒有了,而珍珠也不複存在了。後來,那個人心痛不已,並由此一病不起。臨終前,他無比懊悔地對家人說:“如果當時我不去計較那個斑點,現在我的手裏還會攥著一顆美麗的珍珠啊!”

在曆史上,許多舉世聞名的人物都漠視他們自己身體上的缺點。他

們不以缺陷而自輕,不因缺陷而悲觀。如:拜倫爵士長有畸形足,朱利亞

斯?愷撒患有癲癇症,貝多芬後來因病成了聾子,拿破侖則是有名的矮

子,莫紮特患有肝病,富蘭克林?羅斯福則是小兒麻痹症患者,而海倫?

凱勒更是從小就又聾又盲。還有女演員莎拉,她是個私生女,而且長得並

不甜美,童年時代飽受折磨,生活似乎完全沒有指望,但她克服重重困

難,後來終於成為舞台上不朽的人物。

蕭伯納對那些時常抱怨環境不順的人感到很不耐煩。他說:“人們時

常抱怨自己的環境不順利,怨天尤人,使他們沒有什麼成就。我是不相信

這種說法的。假如你得不到所要的環境,可以創造出一個來!”事實是,

假如一個人整天都認為環境不好,當然就會把自己的過失歸諸“缺陷”或

種種其他的原因,並因此產生所謂的“悲觀主義”。

假如別人有兩條腿,而你隻有一條腿;假如別人富有,而你比較貧

窮;假如你長得胖、瘦、美、醜——無論哪一點使你與眾不同,都很可能

成為你的缺陷——隻要你自己這麼認為!不成熟的人隨時可以把自己與眾

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是障礙,然後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成熟

的人則不然,他先認清自己的不同之處,然後再再看是要接受它們,還

是對它們加以改進。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同樣都有

自己的短處和不足。有的人雖然在有些方麵能力差一點,但他可能會做一

些別人做不了的事,而有的人雖然看起來很聰明,但也不見得什麼事都會

做。所以,什麼時候都不能小看人。要記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如果我們隻看到了“尺”的長處,未發現其內在的短處,那麼隻能是

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食不愁在《涇野?子內篇》一書中,記載了一位西鄰。此人有五子,

但五子“各有千秋”:長子質樸,次子聰慧,三子目盲,四子背駝,五子

腳跛。按照常理看,這家的當家人日子很難過。可是,西鄰治家有方,日

子過得還蠻不錯哩,細一打聽,原來他對自己的兒子各有安排:“老大質

樸,正好讓他務農;老二聰慧,正好讓他經商;老三目盲,正好讓他按摩;老四背駝,正好讓他搓繩;老五足跛,正好讓他紡線。

你看,這一家子人,各展其長,各得其所,“不患於食焉”。轉換一個思維角度,從用長避短的角度出發,發現了他們所具有的正常人所不具備的生理優勢。這麼一來,全家無一廢人。

敢於挑戰自我,走向成功

從青澀的應屆畢業生成為央視的名主持,從遠涉重洋的學子到紀錄片的製作人,從鳳凰衛視的知名主持人到陽光衛視的當家人,楊瀾的身份、角色一直在變化。

1994年,楊瀾獲得了中國第一屆主持人“金話筒獎”。也就是在這一年,事業如日中天的她突然離開《正大綜藝》,留學美國,震驚了很多喜愛她的觀眾。對於離開央視的原因,楊瀾說:“主持人這個行當有種吃‘青春飯’的特征,我不想走這樣一條道路。我相信,如果一個人不充實自己的話,前程將是短暫的。”

1997年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楊瀾加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開創了名人訪談類節目《楊瀾工作室》,並擔任製片人和主持人。那段時間,她主持的節目在世界華語觀眾中擁有廣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鳳凰衛視的兩年裏,楊瀾拓寬了自己的職業視野,不僅積累了各方麵的經驗和資本,同時也找到了未來的發展空間。

1999年10月,楊瀾突然宣布離開鳳凰衛視中文台。這次的離開給人們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比上次巔峰之時離開《正大綜藝》更讓人們吃驚和關注。楊瀾對此的解釋是:“離開鳳凰的原因隻有一個,在事業與家庭中,我選擇了家庭。”

2000年3月,在所有媒體都沒有意料到的時候,楊瀾突然發布了和丈夫吳征收購良記集團並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的消息。在新聞發布會上,她胸有成竹地提出了打造陽光文化傳媒的計劃,對於電視市場的未來前景作了精心的描述。楊瀾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女性,就像一隻追逐電視夢永遠不知疲倦和滿足的蝴蝶。

2003年,陽光衛視70%股權轉讓,楊瀾宣告陽光衛視創辦失敗。但是

楊瀾並沒有放棄傳媒人士的角色,她和東方衛視、鳳凰衛視、湖南衛視合

作,主持《楊瀾視線》《楊瀾訪談錄》《天下女人》等節目,並多次參與

北京奧運會等重大活動。

楊瀾說過:“這些年,有太多的遺憾。唯一對自己滿意的,就是一直

在追求改變。寧可在嚐試中失敗,也不在保守中成功。”楊瀾的經曆是這

句話最好的注解。陽光衛視雖然失敗了,楊瀾的挑戰卻是成功的,至少她

知道了自己下一步應該怎樣走,再次創業時應該注意什麼。這種收獲,不

經曆就不能得到。

在開放中嚐試改變,即使失敗也精彩。蝶變,就是一次次突破自己的

想象,然後再去追尋更高、更遠、更燦爛的目標。

在未來的社會裏,那種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封閉、自我滿足、自以為

是、自我設限的人,注定不可能適應社會,甚至連生存都會成問題。變,

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而不變的,是心中超越自我的渴望。

成長路上不要自我設限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稱世界上相對來說跳得最高的動物。然後在跳蚤上麵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反複多次後,跳蚤改變了跳起的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高度。接下來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後主動改變自己的高度。最後,玻璃罩接近桌麵,這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於是,科學家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變成“爬蚤”了。

跳蚤變成“爬蚤”,並非因它已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受挫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最可悲之處就在於,實際上的玻璃罩已經不存在,它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了。玻璃罩已經罩在了它的潛意

識裏,罩在了它的心靈上。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自己扼殺!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自我設限”。

人很容易自我設限。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是幼年時期,遭受外界(包括家庭)太多的批評、打擊和挫折,於是奮發向上的熱情、欲望被“自我設限”壓製封殺,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與激勵。既對失敗惶恐不安,又對失敗習以為常,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養成了懦弱、猶疑、狹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拚搏的性格。這樣的性格,在生活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隨波逐流。

魔術大師胡迪尼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表演,就是他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打開非常複雜的鎖,而且從來沒有失手過。

他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60分鍾之內,一定要從任何鎖中掙脫出來。不過,條件是必須讓他穿著自己特製的衣服進去,而且絕對不能有任何人在旁邊觀看。

一個英國小鎮的居民決定向胡迪尼挑戰。他們製造了一個特別堅固的鐵箱,還配上一把非常複雜的鎖,然後請胡迪尼來接受考驗,看看他能不能順利地從這個鐵箱中脫身。

胡迪尼接受了這個挑戰。他穿上了特製的衣服走進鐵箱,所有的居民都遵守規定,不去看他如何開鎖。

胡迪尼從衣服裏拿出工具開鎖,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他卻沒能打開鐵箱,頭上開始冒汗。終於,一個小時過去了,胡迪尼還是沒能聽到期待中鎖簧彈開的聲音。他筋疲力盡地靠著門坐下來,結果箱門竟然順勢而開。

原來,這個箱門根本沒有上鎖!那把看似複雜的鎖原來隻是個模型,而一向有“逃生專家”美譽的胡迪尼,竟然被一把根本不是“鎖”的鎖弄得動彈不得。

所以,也許本來很簡單的事,都因為先在心中設置了障礙,才會讓事情越來越複雜,也限製了自己的發展。

成長是沒有止境的,許多的限製或障礙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因為,在遇到事情時,我們首先想的往往不是該怎麼麵對,而是如何才能繞過;當問題發生時,直覺反應一定是先找借口,而不是如何解決,等真的到了逼不得已的時候,才會動腦筋思考解決的方法。

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則,都有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能為別人的一席話而輕易改變自己。

一個老頭帶著兒子牽著驢去趕集,驢馱著一袋糧食。他們剛出門不遠,道邊便有人對老頭說:“你真傻,為什麼不騎著驢呢?”於是,老頭便騎上了驢。可走了沒多遠,又聽道邊有人說:“這老頭心真狠,他自己騎著驢,讓兒子走著。”

老頭聽後,趕緊從驢上下來,讓兒子騎了上去。

可走了沒多遠,又有人對他們說:“這個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騎驢,讓老人走著。”

兒子一聽,趕快下了驢,讓老頭上去。還沒走到集上,又有人說:“這倆人心真壞,讓驢馱著東西,人還騎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