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不得不又從驢上下來,連驢馱的糧食他也自己背上了。
老頭沒有主見,一味聽信他人之言。故事到這兒肯定還沒完,指不定過一會兒又有人笑他們傻,放著驢不用,人卻背著糧食,再過一會兒還會有人說他們傻,放著驢不騎。總之,人沒有主見,永遠也不得安寧。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畫畢,他拿到市場上去展出。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說明: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認為此畫有欠佳之筆,均可在畫中做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不被指責。畫家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去試試。他又摹了同樣的畫拿到市場展出。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當畫家再取回畫時,他發現畫麵又塗遍了記號——一切曾被指責的地方,如今卻都換上讚美的標記。
“哦!”畫家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現在發現一個奧妙,那就是:我們不管幹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恰恰是美好的。”
眾口難調,一味聽信於人,便會喪失自己,便會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誠惶誠恐。這種人一輩子也成不了大事。他們整天活在別人的陰影裏,太在乎家長的態度,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態度。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呢?
人各有各的原則,各有各的脾氣性格。有的人活躍,有的人沉穩,有的人熱愛交際,有的人喜歡獨處。不論什麼樣的人生,隻要自己感到幸福,又不妨礙他人,那就足矣,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則。
隻要活出自信,活出自己的風格,就讓別人去議論好了。正像但丁說的那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喊出自己的聲音,走自己的路
美國職業足球教練文斯?倫巴迪,當年曾被人批評“對足球隻懂皮毛,缺乏鬥誌”。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捉狗捉耗子。”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的命運。
羅丹的父親曾怨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羅丹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上述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名人,他們的共同點是:當別人瞧不起自己時,不是以怯懦示人,而是勇敢地麵對,並且挑戰自己。
有人問英國戲劇大師蕭伯納:“為什麼你講話那麼有吸引力?”蕭伯納答道:“試出來的,就像學滑冰一樣,開始時,笨頭笨腦,像個大傻瓜,後來試的次數多了,就熟練了。”蕭伯納年輕時,膽子很小,不敢大聲講話,更不敢在公開場合發言,每當要敲別人的門時,至少要在門外徘徊20分鍾,才硬著頭皮去冒那個險。他說:“很少有人像我那樣深受害羞和膽怯之苦。”後來,他下決心要變弱為強,從試一試開始,於是參加了辯論協會,出席倫敦各種公開討論會,逮住機會就發言,終於跨越了自己的無形障礙,成為20世紀最有自信和最傑出的講演者之一。
很多時候,成功就像攀爬鐵索,失敗的原因不是智商的低下,也不是力量的單薄,而是威懾於自己的無形障礙,被鐵索周圍的外在現象嚇破了膽。如果我們敢於做自己害怕做的事,那麼這種害怕就必然消失。
我國著名科學家陳章良先生出生在農村,父親是一字不識的農民,母親是地道的家庭婦女。由於窮,陳章良有點膽小怕事,但他還是下決心要好好念書,擺脫貧困。
1978年,陳章良背著行李,坐著拖拉機到縣城參加考試。全鄉眾多考生中,陳章良是唯一的中榜者。
剛進校門,別人都會英語,可他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由於窮,家裏不可能給他一分錢,他就靠學校每月發的19元助學金和假期打工賺錢度日,學校飯菜不夠吃,他就靠地瓜充饑。
又窮又土的陳章良畢業後第二年,通過艱苦的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美國華盛頓大學。
1987年,陳章良回國,年僅26歲就當上了北京大學的副教授。34歲那年,當上了北京大學的副校長。
陳章良成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留學生中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第一個在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的人,也是唯一的以研究生的身份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的人。
他在北京大學建立了兩個中國最大的生物實驗室,一個是國家的,一個是他自己的。如今,他已是中國農業大學的一校之長。
一個人遇上害怕的事,隻要勇敢地向自己挑戰,就會覺得並沒有什麼,也沒有你原先想象的那麼可怕。每當你發現自己總是在回避你害怕做的事時,你還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真的去試一試這些怕做的事,最壞的結果會是怎樣?”最壞的結果,決不會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成就的大小,而在於你是否努力地去實現自我,喊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真我可貴,不要隨波逐流
人們順應環境,往往最後卻成了環境的奴隸。“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當你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時候,錯誤便造成了……”這是最不盲從的拉爾夫?瓦多?愛默生所講的名言。真我是可貴的,我們應當永遠維護自己的判斷力,盲從等於沒作選擇。
也許,我們可以把愛默生的話作如下詮釋:“要盡可能由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假如成熟能帶給你什麼好處的話,那便是發現自己的信念及實現這些信念的勇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
年輕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會害怕自己被孤立,因而無論是穿著、行動、言談還是思考模式,都盡量與自己所屬圈子中的其他人保持一致。小孩喜歡與同年齡人做相同的事,他們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對自己的看法。他們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這是他們證明自身存在的最重要證據。當我們身處不熟悉的環境,又沒有過往的經驗可以參考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順應一般人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心足以給我們力量,然後才能照著自己的信念和標準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則也有受到考驗的時候。尤其是一些不隨波逐流的人會提出要進行改革——這便是文明進步的動力。
要想不隨波逐流也並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時甚至還有一定的危險性。大部分的人寧願順應環境,躲在人群當中接受保護,對各種
統治者的領導毫不質疑,更不反對——他們不敢做與眾不同的事。但是,
他們並沒有體認到,這種安全其實是虛偽的。大眾心理其實最脆弱,最容
易被牽著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樣,人們順應環境,往往最後變成了環
境的奴隸。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也還不曾自己獨立思考
過。自那以後,雖然也變得稍微懂得要自立思考,但是所想的卻都是一些
雞毛蒜皮的事。隻是在一個勁兒囫圇吞棗地吸收著所讀的書的內容,對於
朋友們所說的話,也不斟酌是否正確,就一味地接受。與其費盡周折地去
追究有真實意義的東西,倒不如隨大流來得省事,這就是很多人懶得思考
的原因。這樣,當發現自己擁有判斷力時,已經被偏見誤導了。雖然自己
並未察覺,但是卻養成了錯誤的思考習慣,它已取代了對於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點開始用自己的判斷就好了!”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後
的感歎。為了避免將來後悔,最好及早開始獨立思考。當然,人的判斷力
不可能永遠正確,偶爾也有失誤的時候。不過,以失誤最少者為指針,則
是不變的方法。能夠彌補這種失誤的,就是看書和與人交往。可是,也不
能過於相信這兩者而囫圇吞棗。因為,這兩者終究隻是上天賦予人的判斷
力之補益,而良好的判斷力主要來自人的獨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當一個人立誌自主思考並開始嚐試時,對事物的看法就會有驚人的改
變。與過去用別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覺誤當作真實的事
物比起來,此時他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顯得井然有序。
對於頭腦裏冒出來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評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
己的意見。雖然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但養成用自己的頭腦仔細思考事情
的習慣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現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檢討,想想看,是你
自己真的那麼想,還是照別人告訴你的去想的?會不會是偏見或錯誤的信
念?就從這些問題開始思考吧!如果沒有偏見,希望年輕人能用自己的頭
腦,聽聽各種人的意見,想想看是對是錯,或者有哪個地方不對,然後再
綜合各種意見,歸納出自己的看法。
洛克菲勒曾對他的兒子說:“與他人生活得不一樣,是成功的必要條
件之一,而敢於進行嚐試的人卻非常稀少。”堅持一項並不獲人支持的原
則,或不隨便遷就一項普遍為人支持的原則,都不是容易的事。做一個不
隨波逐流的人,並願意在受攻擊的時候堅持信念,的確需要極大勇氣。戴
爾?卡耐基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我參加某個社交聚會,話題正轉入最近發生的某個議題。當時,在場的人均讚成某個觀點,隻有一位男士表示異議。他先是客氣地不發表意見,後來因為有人單刀直入地問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來希望你們不要問我,因為我是與各位站在不同的一邊,而這又是一個愉快的社交聚會。但既然你們問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接著,他便把看法簡要地說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圍攻。隻見他堅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場,毫不讓步。結果,他雖然沒有說服別人同意他的看法,卻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因為他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做別人思想的應聲蟲。”
愛德加?莫爾曾用所謂的“群體狀況”來警告我們——他認為這種東西“扼殺人類個體的珍貴價值”。我們應該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麵目。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哈洛?達斯對順應群體與否的問題十分關切。在1955 年的學生畢業典禮上,他以“成為獨立個體的重要性”為題發表演說,指出:“人們隻有在找到自我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要做些什麼事、以後又要到什麼地方去等這類問題。”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成長是沒有止境的,成長路上不要為一點點小成功而自滿,應該把做事的標準定得更高一些,你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
法國著名小說家巴爾紮克有時寫一頁小說會花上一星期的時間,而一些現代的寫作者,還在那裏驚訝巴爾紮克的聲譽是從哪裏來的。如果養成了做事務求完美、善始善終的習慣,人的一生必會感到無窮的滿足。成功者無論做什麼,都用高標準要求自己,力求達到最佳境界,絲毫不會馬馬虎虎、粗心大意。
有人曾經說過:“輕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禍患不相上下。”許多青少年之所以失敗,就是敗在做事輕率這一點上。這些人似乎從來不會把學習或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大部分人好像不知道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踏實履行日常學習、工作的基礎上的,而實際上,隻有做好手頭的事,才能漸漸地獲得價值的提升。
美國成功學家馬爾登說過,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的毛病可以使一個
百萬富翁很快傾家蕩產;相反,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是認認真真、兢兢業業
的。
許多人做了一些粗劣的工作,借口是時間不夠。其實按照各人日常的
生活,都有著充分的時間,都可以做出最好的工作。
在美國某個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出租車要到某個目的地。這位
乘客上了車,發現這輛車不隻是外觀光鮮亮麗,司機著裝得體,車內的布
置也十分典雅。
車子一發動,司機很熱心地問車內的溫度是否適合,又問他要不要聽
音樂或是收音機。車上還有早報及當期的雜誌,前麵是一個小冰箱,冰箱
中的果汁及可樂,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熱咖啡,保溫
瓶內有熱咖啡。這些特殊的服務,讓這位上班族大吃一驚。不一會兒,司
機對他說:“前麵路段可能會塞車,這個時候高速公路反而不會塞車,我
們走高速公路好嗎?”
在他同意後,這位司機又體貼地說:“如果您想聊天,我可以陪您聊
各種奇聞異事。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風景,那我就會靜靜地開車,不打擾您
了。”從一上車到此刻,這位常搭出租車的乘客就充滿了驚奇,他不禁問
這位司機:“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服務的?”這位司機說:“從我覺
醒的那一刻開始。”
司機繼續說他那段覺醒的過程。那段時間,他一如往常,經常抱怨工
作辛苦,人生沒有意義。但在不經意裏,他聽到廣播節目裏正在談有關人
生態度的話題,大意是你相信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覺得日子不順
心,那麼所有發生的事都會讓你覺得倒黴;相反,如果今天你覺得是幸運
的一天,那麼今天你所碰到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你的貴人。就從那一刻開
始,他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目的地到了,司機下了車,繞到後麵幫乘客開車門,並遞上名片,說
聲:“希望下次有機會再為您服務。”結果,這位出租車司機的生意沒有
受到不景氣的影響,他很少會空車在這個城市裏兜轉,他的客人總是會事
先預定好他的車。他的改變,不隻是創造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從工作中
找到了自尊。他真的從平庸走向了卓越。
這種竭盡全力追求完美的做事態度,能創造出最大的價值。全心全
意,追求完美,正是敬業精神的基礎。對學生來說,學習就是他的工作。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全心全意、盡職盡責,這不僅是工作的原則,也是生活的原則。
其實,才能、環境、幸運、遺傳及個性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打算憑借自己所能達到什麼樣的境界,以及怎樣達到這樣的境界。
成長路上我們不隻追求成功,更追求卓越,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不斷地超越自己。所以我們要有突破傳統、嚐試新事物和解決困難的勇氣,還要有膽有識並能承受壓力。而實際上,隻有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做得完美。
成長比輸贏更重要,我們應該學會淘汰自己,讓自己不斷地成長。凡是別人已經做到的事,我們即使麵臨的困難再大,也一定要做得更好;凡是別人認為做不到的事,我們即使遇到挫折,也要繼續拚搏直至取得成功;凡是別人還沒有想到的事,我們不僅應該想到,而且一定要敢為人先,迅速行動。
努力開發自己內心的潛能
世界頂尖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告訴我們,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開發了人的無窮無盡的潛能。隻要你抱著積極心態去開發你的潛能,你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用越強。相反,如果你抱著消極心態,不去開發自己的潛能,那你隻會歎息命運不公,並且變得越來越消極,越來越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