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你不需要成為最出色的人,但要做最好的自己(3 / 3)

很多平庸的人會拿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流行歌詞為自己甘居平庸開脫;或者當身邊的人某一天功成名就時,有的人會發出這樣的感歎—— 唉,天資不如人,我再努力也是白費!

事實上,好多平庸的人原本的確可以成功,可以走向卓越,但是消極的心態卻讓他們自甘平庸,把“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心境轉化成了生活、工作、學習中的碌碌無為。

自甘平庸是對生命的敷衍和不負責。在當今這個競爭日益白熱化的

社會環境中,無數事實告訴我們,業績絕非平庸者的舞台,業績舞台的燈

光始終照耀在卓越者的身上。調查資料表明,世界上許多業績卓越的成功

者,幾乎每個人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心態。他們懂得督促自己不斷成長,懂

得在困境中不斷想象成功的輝煌,因而他們的潛能被迅速調動起來,一個

小小的機會就可以讓他們大踏步前進。

每一個人的內部都有相當大的潛能。愛迪生曾經說:“如果我們做

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自己大吃一驚。”從這句話

中,我們可以提出一個相當科學的問題:你一生有沒有使自己驚奇過?如

果沒有過,那麼讀一讀下麵這個關於“鷹自以為是雞”的寓言就顯得十分

有必要了。

有一天,一個喜歡冒險的男孩爬到父親養雞場附近的一座山上去,發

現了一個鷹巢。他從巢裏拿了一隻鷹蛋,帶回養雞場,把鷹蛋和雞蛋混在

一起,讓一隻母雞來孵。於是,孵出來的小雞群裏有了一隻小鷹。小鷹和

小雞一起長大,所以不知道自己是鷹。起初它很滿足,過著和雞一樣的生

活。

但是當它逐漸長大的時候,它心裏就有了一種奇特的不安感。它不

時想:“我一定不隻是一隻雞!”隻是它一直沒有采取什麼行動。直到有

一天,一隻了不起的老鷹翱翔在養雞場的上空,小鷹感覺到自己的雙翼有

了一股奇特的力量,感覺胸膛裏的心正猛烈地跳動著。它抬頭看著老鷹的

時候,一種想法湧現而出:“養雞場不是我該待的地方。我要飛上青天,

棲息在山岩之上。”它從來沒有飛過,但是它的內心裏有著鷹的力量和天

性。它展開了雙翅,飛到一座矮山頂上。極為興奮之下,它再飛到更高的

山頂上,最後衝上了青天,它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偉大。

也許有人會不屑地說:“這不過是個很好的寓言罷了。我既非雞,也非鷹。我隻是一個人,而且是一個平凡的人。因此,我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或許這正是問題的所在——你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夠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隻把自己“釘”在自我期望的範圍以內。但是人體內確實具有比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才氣、更多的能力、更有效的機能。心態是一種選擇,你是要做一隻雞,還是想成為一隻鷹?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中。

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

我們可以製訂一個計劃,要求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包括在重新塑造自己方麵。永不停止向前邁進的腳步,過不了多長時間,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已經進步了許多,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也都大變樣了。

有一首童謠:失了一顆鐵釘,丟了一隻馬蹄鐵;丟了一隻馬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損了一位將軍;損了一位將軍,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國家。

一個國家的滅亡,一開始居然是因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的戰馬的一隻馬蹄鐵上的一顆小小的鐵釘失掉了。

正所謂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每次的一點點變化,最終都會釀成一場災難。

有這樣一個“蝴蝶效應”:紐約的一場風暴,起始條件是因東京有一隻蝴蝶在拍翅膀。翅膀的振動波,正好每次都被外界不斷放大,不斷放大的振動波越過大洋,結果就引發了紐約的一場風暴。

每次進步一點點,最終會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成功來源於諸多要素的集合疊加,比如,每天笑容比昨天多一點點;每天走路比昨天精神一點點;每天行動比昨天多一點點;每天效率比昨天高一點點;每天的方法比昨天多一點點……正如數學中50%×50%×50% \\u003d12.5%,而60%×60%×60%\\u003d21.6%,每個乘項隻增加了0.1,而結果卻幾乎成倍增長。每天進步一點點,假以時日,我們的明天與昨天相比將會有天壤之別。

每天進步一點點是簡單的,就是要你始終保持強烈的進取心。一個人,如果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哪怕是1%的進步,試想有什麼能阻擋得了他最終到達成功?

日本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向來以品質卓越著稱,不論是電子產品、家用電器還是汽車,其品質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

日本人對於品質如此重視,主要歸功於一位美國的品質大師戴明博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戴明博士應日本企業邀請,幫助重振日本經濟。戴明博士到了日本之後,對日本企業界提出“品質第一”的倡議。他告訴日本企業界,要想使自己的產品暢銷全世界,在產品品質上一定要持續不斷地進步。

戴明博士認為,產品品質不僅要符合標準,還要無止境地每天進步一點點。當時有不少美國人認為戴明博士的理論很可笑,但日本人卻完全照做了。果然,今天日本企業的產品在世界上大放光彩。

當福特汽車公司一年虧損數十億美元時,他們請戴明博士回來演講,戴明博士仍然強調企業要在品質上每天進步一點點,隻有通過不斷進步,才可以使企業起死回生重振雄風。

結果,福特汽車照此法則貫徹三年之後,便轉虧為盈,一年淨賺60億美金。

讓自己每天進步1%,隻要每天進步1%,我們就不用擔心自己不能快速成長。

在每晚臨睡前,不妨自我分析:今天我學到了什麼?我有什麼事做錯了?我有什麼事做對了?假如想明天就得到我想要的結果,有哪些錯不能再犯?

反問完這些問題,我們就比昨天進步了1%。無止境的進步,就是我們人生不斷卓越的基礎。

我們在人生中的各方麵也應該照這個方法做,持續不斷地每天進步1%, 長期下來,一定會有一個高品質的人生。

不用一次大幅度地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夠了。不要小看這一點點,每天小小地改變一點,會帶來大大不同的結果。很多時候,人生的差別就在這一點點之間,如果我們每天比別人差一點點,幾年下來,就會差一大截。而如果我們將“每天進步一點點”這個信念用於自我成長上,一定會有巨大的收獲。

你的未來具有無限可能

有一個孩子小學六年級畢業考試時得了第一名,老師獎給他一本《世界地圖》。他很高興,跑回家就開始看這本《世界地圖》。不幸的是,那天輪到他為家人燒洗澡水。他就一邊燒水,一邊在灶邊看地圖。他看到一張“埃及地圖”,想到埃及有金字塔,有埃及豔後,有尼羅河,有法老王,還有很多神秘的東西,心想長大以後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埃及。

正當他看得入神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大人從浴室裏衝了出來,用很大的聲音對他說:“你在幹什麼?”他抬頭一看,原來是爸爸。他說:“我在看埃及地圖!”脾氣暴躁的爸爸跑過來給了他兩記耳光,然後說:“趕快生火!看什麼埃及地圖!”見他沒有動,爸爸朝他屁股踢了一腳,嚴肅地說:“我保證!你這輩子絕不可能到那麼遙遠的地方!趕快生火!”

他當時看著爸爸,呆住了,心想:“爸爸怎麼給我這麼奇怪的保證,真的嗎?我這一生真的不可能去埃及嗎?”20年後,那位老父親收到一張來自埃及的明信片,上麵用熟悉的字體寫著:“親愛的爸爸:我現在在埃及的金字塔前給您寫信,記得小時候,您打我兩記耳光,踢我一腳,保證我不可能到這麼遠的地方來。但是我現在做到了……”

任何人的人生都不需要保證,哪怕是自己最信賴的人。隻要你不畫地為牢,就永遠有欣賞不完的風景。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開放的世界,它接納每一個想要獲得成功的人。但是總有一些人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他們把自己封閉在過去的經曆中,暗自傷神,豈不知,在這樣的過程中已經把成功的機會拱手讓人了。

自我封閉的人不懂得,過去並不代表未來,無論你曾經失敗過多少次,受過多少挫折,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無論你過去怎樣,隻要你調整心態,明確自己的目標,樂觀積極地行動起來,就能夠扭轉劣勢,更好地成長。

美國著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奧普拉?溫弗莉,曾是個體重90公斤、身材笨重、姿色平平的黑人女性。她出生在美國的一個貧民區,是一個私

生子。兒時的奧普拉寄居在親戚家,受盡了非人的虐待,給她的一生留下

了揮之不去的傷痛。十幾歲的她曾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假裝被打劫的樣

子,偷走了母親的錢包。她和夥伴們鬼混,抽煙、吸毒、喝酒,越陷越

深,她的青春猶如在肮髒的大染缸裏浸泡,母親甚至想將她送進少管所。

直到14歲,奧普拉才第一次見到父親。她一直以為自己已經沒有希望

了,當時也沒有人願意正眼看她。還好,父親沒有拋棄她。她在新的環境

中改頭換麵,參加了學校的戲劇俱樂部,並常在俱樂部舉辦的朗誦比賽中

獲獎。後來,在費城舉行的有1萬名會員參加的校園俱樂部演講比賽中,

溫弗莉憑借一篇短小精悍的演講,贏得了1000美元的獎學金。

在大學裏,溫弗莉有機會踏進所有電視人夢想的CBS(哥倫比亞廣播

公司)的大門,但是她開創的充滿感情的新聞表述方式,與傳統主持人刻

板莊嚴的風格迥異。好在雖然這種風格沒有被接受,卻為她贏得了另一家

電視台的特別關注。不過,這家電視台希望她去紐約接受整容手術,但溫

弗莉的底子太差,美容師端詳了半天後望而卻步,整容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實,不僅是外貌上的原因,當時美國的主持界鮮有女性,甚至有人

說“女人的聲音聽起來缺乏可信度”。但是溫弗莉證明了這是謬論:她主

持《人們在說話》脫口秀,收視率一路飆升,超過了當年許多知名脫口秀

節目。另外,她主持的《芝加哥早晨》欄目,從一個下三流的脫口秀一躍

而起,變成收視率第一的金牌欄目。後來,《芝加哥早晨》更名為《奧普

拉?溫弗莉脫口秀》,在全美120個城市同步播出。

如今的奧普拉已經是美國輿論界呼風喚雨的人物,年屆五十的她還去

嚐試拍電影,推薦優秀的黑人編劇,她的路似乎才剛開始。

從一個標準的黑人小混混,到優秀的畢業生,再到著名的節目主持

人,奧普拉?溫弗莉一次又一次突破了自我。她也曾經覺得自己沒有任何

希望了,但隻要她去嚐試,不斷努力,就能成功。其實,很多人都輸在了

自我設限上。絕大多數人都會以過去的自己來判斷未來的自己,而事實卻

是,未來的自己完全可以成為另一種樣子的人。

所以,及時擺脫自身“心理高度”的限製,打開製約成功的“蓋

子”,是你的當務之急!如此一來,你的發展空間和成功概率將會大大增

加。一個人若想突破發展的“瓶頸”,有所作為,首先就要突破心理的

“瓶頸”,不能因為過去的一些失敗或是眼前成績的卑微而妄自菲薄,為

自己的發展過早地蓋上一個“蓋子”。在這個開放的時代,青少年朋友更要敞開胸懷,永往直前,努力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跳出優美的舞步。

明天的你要比今天更出色

有一句話,你每天都應該對自己說,那就是: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做得更好,活得更出色。

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量變,就是我們每日的微小的成長,它就像零星散落著的一顆顆珍珠;而質變卻是一根繩子,它能把這些珠子串在一起,把它變成奪目亮麗的項鏈。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這個積累,就是“每刻都去努力,每天進步一點”,任何人的成長都要經曆這個階段。

渥淪?哈特葛倫博士是一位博學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師,後來退休了。他曾經問過一位年輕人是否了解南非樹蛙,年輕人坦白地說:“不知道。”博士誠懇地說:“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鍾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五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你會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年輕人當時未置可否,但他後來卻常常想起博士的這番話,覺得這番話真的飽含人生真意。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每天投資5分鍾的時間(與5個鍾頭的時間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倫說過,生活中90%的時間隻是在混日子。大多數人的生活層次隻停留在:為吃飯而吃飯,為搭公車而搭公車,為學習而學習,為工作而工作。他們從一個地方逛到另一個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卻很少有時間從事自己真正想做的。就這樣,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臨到退休時,才發現自己虛度了大半生,剩餘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點點流逝。

卓越者與平庸者之間的距離,並非隔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很多時候,就差在一些不起眼的小習慣方麵。比如,每天花5分鍾閱讀、多打一個電話、多努力一點、在適當時機多一個表示、工作上多費一點心思、學習上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實驗室中多做一次實驗……在實踐目標時,你必

須與自己作比較,看看今天有沒有比昨天更進步——即使隻有一點點。隻要再多一點能力;隻要再多一點敏捷;隻要再多一點準備;隻要再多一點注意;

隻要再多一點精力;

隻要再多一點創造力;

……

通常隻有遇到實際的狀況後,才能分辨你的能力是否足以勝任。如果

你是一名外科醫生,動手術時卻手腳笨拙,隻能說明你醫術不佳;如果你

是一位廚師,人們無法知道你廚藝好不好,除非你準備了一頓讓人饞涎欲

滴的大餐。

評斷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師、父母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

己!在行動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勝任這一個任務。你可以想盡辦

法掩飾你的無能,並祈禱沒有人會發現你所知甚少,或是你的準備多麼不

充分。但終究你還是得麵對自己的失利,也必須自己想辦法修正。沒有任

何借口可以解釋你為什麼做了很長時間仍然無法通過考試,或是勝任一項

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麼都不知道,第二天你應該懂點什麼。第一次嚐試

一份工作,你可能沒辦法表現得很完美,但經過一兩天的練習,你應該要

比剛開始時做得更好。

別人可能也無法真正斷言你是不是一個誠實的人——在你有實際表現

之前。隻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動機或企圖;隻有你自己才知道你誠不誠

實,值不值得信賴;隻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平不公平……人們

通常能夠了解他們自己是不是欺騙了他人,如果自己連這點都不知道,就

已經成為病態的騙子,行為上也會有嚴重的偏差。

不論你想追求的是什麼,你必須強迫自己增強能力以實現目標。這就

需要你鑽研自己的領域,認真地研讀、仔細地觀看、專心地聆聽這行中頂

尖的人的言行舉止,並效法他們的行為。

成長永無止境,隻有每天勤於學習,穩步成長,每一天都有所收獲,

你才會越來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