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苦難和挫折,是你一生的財富(1 / 3)

《聊齋誌異》reference_book_ids\":[6552677543730744327,7267090250495691815,7176586829842353211,6993270342399560741,683364288076710196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強者視它為墊腳石,視它為財富,他們的成績是優秀;弱者視苦難為絆腳石、萬丈深淵,被它壓垮,他們的成績是不及格。

命運是公平的,它在把苦難撒向人間的時候,往往準備好了等重的回報等著勇士去拿。當苦難不期而至時,我們要視苦難為財富、為機遇,向它宣戰。當你成功地征服它之後,就能拿到命運的回報,捧起金燦燦的獎杯,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甘甜、人生的價值。

痛苦會給我們留下教訓

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碰到各種各樣的挫折,但造成挫折的因素卻不是多不可數的。具體分析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因素: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和學校的因素以及個人因素。很多的時候人們不可能完全避開這些因素,或不讓這些因素發生作用。

第一,自然因素。由於自然環境的限製,人們在從事某些工作的時候常常會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這時人們覺得是自然阻礙了工作的進行,以為這種困難是無法克服的,所以對挫折比較容易接受。

第二,社會因素。社會的政治、經濟、道德、風俗、習慣、宗教等,可能會對個人的發展動機形成阻礙,這種阻礙可能比自然環境的限製更多,後果更嚴重。因為社會性挫折是人為的,它不但阻礙個人的行動,使之不能達到目的,而且使人因失敗而感到羞愧,挫傷自尊心。

例如:有才幹的人遭嫉妒而受打擊;領導壓製賢能,任人唯親,使個人抱負不能得以施展。

第三,家庭和學校的因素。這是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緊張、焦慮、恐慌和失落的主要因素。家庭是塑造一個人情感、意誌、性格、品德的重要場所,父母是一個人的第一任教師。如果家庭發生變故,如父母離異、病故,或對子女教育不當——過分溺愛或歧視,都有可能使這個人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心理。

學校是一個人活動的另外一個重要場所,如果學校教育不當,如重智育輕德育,將分數作為評價一個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忽略其他方麵的訓練與培養,教師不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平等地對待學生的公正態度,這些會使一個人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在社會生活中發生諸多的不適應,使其遭受挫折。

第四,個人因素。除了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限製以外,個人因素也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個人因素可以分為兩方麵。一方麵是個人所具備的條件,使自己不能隨心所欲地達到目標,如個人的智力、能力、體力和生理上的缺陷造成的限製。例如:患有色盲症的人不能成為畫家和醫生,這些是生理因素導致的挫折。

另一方麵是個人的動機衝突。在許多情況下,個人所追求的目標不止一個。可是由於事實的逼迫不得不對某些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忍痛放棄。在某一動機滿足的同時,另一動機要受阻。這種強迫性的選擇,也構成挫折。

此外,個人的欲望和社會道德標準之間,也常常出現衝突。如采購員在伴有好處費的劣質產品麵前,一方麵很想要好處費,一方麵,又要恪守職業道德,產生心理衝突,結果也導致心理挫折。

當然,如果一個人本來具有做某項工作的能力,可是自我估計過低,畏縮不前,就會錯過成功的機會,同樣會陷於遭受挫折的境地。此外,有些挫折是由於個人某些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還有,對於同樣的挫折境遇,心理不健康的人更容易產生挫折心理。

總之,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因此我們隻有認真地分析出現挫折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麵對挫折、經受考驗,最終戰勝挫折、走向成熟。

人不可以自負,也不可以自卑,應當自信,這是一個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正如傑出的美國政治家和科學家富蘭克林所說的“隻有痛苦會留下教訓”。

挫折是人生的試金石

挫折是人生的一塊試金石。法國前總統戴高樂說:“挫折,特別吸引堅強的人。因為他隻有在擁抱挫折時,才會真正認識自己。”

一個人在遇到挫折後,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積極,有的消極。如果從消極方麵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首先,自我安慰。對自己失敗的行為進行辯解,以使自己心安理得,這種人運用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一個人在公司裏沒有得到重用,則歸因於公司的老板沒有慧眼,沒有賞識自己的才華。也許真有這樣的老板,但如果你真是人才,他一定能夠發現你的存在。

其次,自我幻想。如果在現實中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想入非非,將自己置於虛幻的世界之中,以想象成功來代替現實的失敗,從中得到快樂。

攻擊他人和自我。一個人在遭到挫折後,產生了憤怒情緒,從而表現出攻擊行為。如有的人嫉妒別人的成就,就尋找機會栽贓陷害他人,以此尋找心理上的平衡。但也有的人在遭到重大挫折後,將攻擊對象轉向自身,甚至導致自殺。

最後,自我壓抑。一個人受到挫折後,用意誌壓製自己的欲望或痛苦經曆,表現得若無其事。如工作不好,就根本不去想它,讓時間去衝淡一切。

不管從哪一個方麵來看,挫折承受能力的大小,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水平和健康水平。

仔細分析造成人們對挫折承受能力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下麵幾個:

第一,生活目標不同。一般來說,具有正確的生活目標,承受挫折的能力就強。挫折會給人們帶來痛苦,但一個人隻要確立了正確的目標,不管遇到多大挫折都會勇敢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失去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也就失去了強大的精神支柱。一旦遭遇挫折,往往會缺乏勇氣和毅力,在苦悶中長期不能自拔。他們悲觀、消沉,最後隻能望著遙遙領先者的背影駐足長歎。結果,時間在歎息中悄悄溜走,成長的誌向也隨著歎息聲消失。總之,挫折能造就強者,但也能吞噬意誌薄弱者。

第二,生活態度不同。態度指人的舉止神情,對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動。一般說來,有著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的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就強。

在曆史上,不同的社會都產生了一批為後人稱頌的優秀人物。他們中有科學家、政治家、革命家、詩人、學者……盡管在特定的社會曆史環境中,他們分別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有著各自的生活目標,但從總的理想目標和生活態度上看,他們一生所追求獻身的是為人類造福的事業。

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失敗了1200多次,終於取得了成就。當他受到別人的嘲笑時,他樂觀地說,我並不認為自己是失敗的,因為我發現了1200多種不能作為燈絲的材料。

蘇聯英雄奧斯特洛夫斯基,忍受著雙目失明和四肢癱瘓帶來的巨大痛苦,經過和病魔的頑強搏鬥,終於完成了兩部文學巨著。他在自傳中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我的體力幾乎消耗殆盡,身上所剩下的,唯有那永不熄滅的青春活力和為黨和無產階級做一些有益工作的強烈願望”。

第三,生活閱曆不同。生活閱曆形成生活經驗。當人們聽的、看的、經曆的事情多了,特別是經曆過失敗、苦悶的生活體驗,生活經驗也就豐富起來。

一般來講,生活閱曆的多寡,決定了一個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強弱。在同一挫折麵前,經驗少的年輕人會把它視為驚濤駭浪,無法抵禦;但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可能隻是把它當作一條潺潺小溪。

第四,心理準備不同。如果一個人對挫折早有預見,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隨時準備迎接困難和挫折,那他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就強。反之,如果一個人把什麼事情都設想得一帆風順,期望事事稱心如意,對生活中可能產生的困難和問題毫無思想準備,那他在遭受挫折時就會難以承受。

第五,身體狀況不同。身體是承受艱苦生活和精神折磨的最根本保證。身體狀況不同,對挫折承受能力也就不同。在前麵幾個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個身體強壯的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就會強些。

相反,一個身體欠佳的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就會差些。在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長期抱病的人,遇到一點小事就火冒三丈,亂發脾氣。

第六,得到幫助和支持的情況不同。當一個人遭到挫折的時候,周圍的人們是同情和幫助的態度,還是幸災樂禍、落井下石的態度,直接影響他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如果遇到挫折時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幫助,那所產生的挫折感可能會因此而得到減弱。受挫的心靈會重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如果你在工作中有一個良好的環境,那你在工作的過程中也就能順利百倍。正如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說:“共同的事業,共同的鬥爭,可以使人們產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超越苦難,戰勝挫折

一旦挫折產生,就要敢於正視挫折,而不能怨天尤人;就要冷靜地找出產生挫折的原因,並進行客觀的分析;就要積極地尋求恰當的方式方法戰勝自我。

如果困難來了,就應該先讓自己的心休息一下——不要想太多沮喪的事情。因為想沮喪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滋生不良的情緒,就會削弱鬥誌。然後找一些有實效或令人快樂的事情做。因為做有實效的事情既利於解決問題,又能增強鬥誌。最後製訂出戰勝困難的計劃和步驟。即使因條件多變而無法做出準確的計劃,也要盡量做好大致的計劃。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壞事,更不是什麼恥辱,要在實踐中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聰明的人在身處困境時,並不想太多沮喪的事情,也不做無意義的事情,而是集中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解決眼前的問題,或許一時沒有進展,但通過長期的努力必然會有成效。

在努力的同時,也要注意放鬆心情,以保證身心的健康。無數成功就是在長期的、默默無聞的困境中奮鬥得到的。

具體來講,如果要戰勝困難,克服挫折,應該做到下麵的幾個方麵。

第一,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在青年時代就已經正確地認識到了立誌、工作、成功三者之間的關係,他說:“立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隨著誌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這是一定的規律。立誌、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誌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有個成功在等待著,來慶祝你的努力結果。立誌的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擁有遠大理想,並且能用正確的積極的眼光去看社會看生活的人,往往更能夠承受挫折帶來的影響。

第二,要正視逆境。生活中有晴天也有雨天,有歡樂也有痛苦。挫折是不能避免的,凡成功者,都與挫折進行過無數次交鋒。因此,平時要有良好的心態,有一種隨時應付挫折的心理準備,要認為任何挫折的發生都是有可能的。這樣,在挫折降臨到自己頭上時,就不會茫然無措,無所適從。